0%
第二章 威尼斯共和國與第四次十字軍(1202—1204年) 秀才教皇的登場

第二章 威尼斯共和國與第四次十字軍
(1202—1204年)

秀才教皇的登場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軍中都有教皇的代理人同行。這些教皇代理人都有很重要的發言權,他們代表羅馬教皇行使權威。
洛塔里奧首先來到離家不遠的羅馬,然後又前往巴黎留學。
腓特烈和聖方濟各,分別是西歐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中,政治與宗教領域的旗手。他們從一開始就得到了中世紀思想的化身英諾森三世的鼎力相助。
這個全名為「為救濟淪為奴隸的基督徒而設立的神聖的三位一體修道會」的活動,直到19世紀初地中海海盜活動完全消失之後也還一直繼續著。由於財源的保障,在600年間一直能夠開展贖回奴隸的工作。
這一修會以提供贖金的方式,將被北非穆斯林海盜所擄去的基督徒奴隸贖回本國。英諾森三世在修會成立兩年後即給予承認,併為其在此後的日常活動籌措資金。
但是,在第三次十字軍中,從一開始就沒有教皇的代理人。當時由於教皇的動員,皇帝和國王都自發組織了東征。但這支沒有教皇代理人的大軍,自始至終都是以「世俗」的十字軍而行動的。
看似保守的權威主義者的英諾森三世,卻出人意料地對中世紀西歐的新潮流——青年運動,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獅心王理查於法國西部的戰鬥中去世的前一年,1198年,羅馬聖彼得所留下的教皇寶座上,坐上了一位38歲的新教皇。在日本高校的歷史教科書中,這位教皇被描述為將教皇權力發揮到最大的一位人物。他就是英諾森三世。
第二,即使提供支持read.99csw.com並不帶來任何好處,英諾森三世也不會停止支持。腓特烈二世後來與教廷發生了衝突,但英諾森三世還是會援助世俗君主,應該說他是頗具勇氣的。

這一時代的羅馬教廷所在的義大利,像德意志、法國、英格蘭這樣的封建國家一樣,處於領主割據的狀態。在義大利中部羅馬一帶的教皇國南面,就是這位新教皇的家族所在地。這一家族的名稱,叫作孔蒂·迪·塞尼。在英諾森三世成為教皇之前,他的全名是洛塔里奧·德·孔蒂·迪·塞尼——出身顯赫的貴族家庭。
洛塔里奧20歲時返回了羅馬,並開始在羅馬教廷內任職。他在這一時期內發表了多篇文章,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名為「論人世間慘狀」(Demiseria humanae conditionis)的成名論文。如何將人世間從目下的慘狀當中拯救出來,自然只有堅定對上帝的信仰一途——除此中世紀教會人士的共同信條,別無他法。因此,他的文章,完全符合羅馬教廷的「正道」(義大利語:Strada Maestra)。
然而,這位教皇卻是對「唯信仰才能救人世于凄慘之中」深信不疑的。凡不是這樣認為的人,在他看來,都是反對體制的異端。
前任教皇去世后召開的樞機主教會議,正常情況下要經過數輪投票才能選出新的教皇。然而1198年的這次選舉,第一輪投票結束后即宣告洛塔里奧當選。作read.99csw.com為羅馬教廷精英中的精英,38歲的他毫無懸念地執掌了天主教世界最高的權力。
這類宗教組織必須依附於其他機構而運營。在擁有日常經費之後,它們就可以持續運行下去。英諾森三世下令將羅馬的七座山丘中的西蓮山賜予聖三一修會,並宣布,羅馬11座城門中4座所收繳的關稅,都作為該修會日常資金所用。
第一,他為所援助者提供的都是最必要的支持,這一點,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團體都一樣。
第四,教皇一定是在與被援助者面談之後,才決定施以援助的。無論是聖方濟各、腓特烈二世還是修士若望,接受援助之前都是前途未卜的年輕人。保險起見,英諾森三世都要直接與他們會面。
此外,英諾森三世並不認同理查與薩拉丁之間達成的和議。基督徒和穆斯林相互否認對方的信仰,因此基督教國家的國王單獨與穆斯林媾和,本是不合法的。
而倘若第三次十字軍有教皇代理同行,他必然會阻止理查與薩拉丁講和。因此在英諾森三世眼中,必鬚髮動一次新的十字軍,來重申羅馬教皇在東方的影響力。
此外,在還未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腓特烈二世前往德意志帝國之時,英諾森三世就為這位未來不定的21歲青年提供了大量資金與兵力支持,使他獲得了最急需的資源。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所組織的修會,宣揚上帝以愛而非懲罰拯救信徒的理論,在天主教世界掀起了新的波瀾。英諾森三世從一開始就對方濟各會加以承read•99csw•com認。在當時的神職人員看來,這一青年團體是以極端分子的身份出現的,他們一步走錯就會引火上身。但正由於教皇的支持,方濟各會的未來得到了保證。
在中世紀歐洲,出身於貴族家庭的男性,只有長子具有繼承權,次子以下則根據資質,選擇成為神職人員或軍人的人生道路。頭腦發達,卻不善武力的洛塔里奧,走上了聖職之路。他從小便專心於學問,具備了成為高級神職人員的必要條件。
「教皇是太陽,而皇帝則是月亮」。
而英諾森三世這當紅的太陽本人,不過是一介書生出身的秀才教皇,從來沒有在軍事組織中鍛煉過。
以英諾森三世之名繼任為教皇之後,他更加確信教會的「正道」。對於中世紀天主教世界最關鍵的問題,即羅馬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問題,他發表了如下的言論:
如果發動皇帝和國王前往東征,他們遲早會變得歸心似箭。這一點弊端,早已為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教訓所證明。而此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年僅6歲,國內局勢尚未穩定。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雖然不足40歲,卻垂涎于理查死後留下的領地,對十字軍並無興趣。在這兩位最重要的世俗君主都不合適的情況下,英諾森三世只得考慮其他人。
第三次十字軍當中並非沒有神職人員。但理查身邊的這些主教們,與代理羅馬教廷的神職人員相比,更像是浴血奮戰的將領。
正如其他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一樣,對自己的抱負深信不疑的教皇,無法了解read•99csw•com與自己想法迥異者的真實內心。這一缺點,最終變成了事後未能兌現的承諾。
直到今天,儘管大多數基督徒已經不這樣認為了,羅馬天主教會依然堅持中世紀以來的這條「正道」。
這就是說,由於皇帝是上帝所委任的世俗統治者,負責將上帝意旨傳達人間的主教(以羅馬教皇為首),自然能決定皇帝是否有資格勝任。
雖說羅馬教皇是太陽,皇帝和國王們是月亮,這獨一無二的太陽卻沒有任何軍事力量可以支配。
然而最令就任教皇之後的英諾森三世關切的,是針對異教徒的十字軍。實現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是38歲的教皇的最大課題。
在理查和薩拉丁達成和議之後,基督徒朝聖者可以自由而安全地通行於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勒這些聖地。然而,這三大聖地特別是聖城耶路撒冷,依然掌握在異教徒穆斯林的手中。
而新十字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耶路撒冷奪回。這自然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那麼,誰才是可以依靠的軍事力量呢?在聖彼得大位上端坐的第176任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的內心,就被這個問題佔據著。
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帝國)的諸侯,擁有對本國皇帝的選舉權。同時,羅馬教皇則擁有對皇帝是否擁有加冕資格的決定權。
雖說是留學,當時法國的國境線並不明確,還處在中央集權以前的時代。巴黎大學與私塾並沒有多大差別,因此外來的學子並沒有太多出國留學的感覺。洛塔里奧在那裡也實現了接受著名教授指導的https://read.99csw.com目的。之後,這位青年回到義大利,在中部的博洛尼亞繼續深造。博洛尼亞大學是西歐最古老的大學,也是義大利國內的最高學府。
一言以蔽之,就是:
這樣的現狀,絕非信奉羅馬天主教會「正道」的英諾森三世所能接受的。
第三,初期會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後則要靠被資助者自力更生,這樣就不會帶來異議。
英諾森三世對第三次十字軍的成果,當然不會滿足了。
依我之見,英諾森三世樹立了一個當權者為尚未當權者提供支持的典型。

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
兩人之外,還有一位年輕人得到了教皇的援助。他就是《羅馬滅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卷詳細介紹過的法國修士若望所組建的聖三一修會。
在教廷看來,此時聖地基督徒的自由與安全,是由「不信者」保證的。教廷當然不能容忍這一現狀繼續下去。
以上述及的英諾森三世的支持與援助,體現了四個特色。
英諾森三世鎮壓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已經遠超普通鎮壓的程度,而是號召了一場十字軍。就任教皇10年後開始的這次「針對阿爾比派的十字軍」,使法國南北雙方力量的天平發生了逆轉——此前一直強勢的法國南部大傷元氣,而法國北部則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教廷發動的針對異端的十字軍,最終讓巴黎的腓力二世坐收漁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