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作為皇帝 歐洲第一所國立大學

第三章 作為皇帝

歐洲第一所國立大學

強化醫學校,就不能忘記樹立醫學校的權威。腓特烈決定,自己不論走到哪裡,隨行的主治醫生都只限於畢業於薩萊諾醫學校的醫師,這一決定終生未改。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當侍醫是醫師的最高地位了。
聖彼得是耶穌基督的大弟子,耶穌指定這位弟子為首任羅馬教皇。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博洛尼亞大學是法律之母,法律之父終歸還是基督教會。
這種現象是因為當時的大學由神職人員和學生組織共同運營而引起。義大利也發生過類似現象。1222年,博洛尼亞大學有學生不滿學校的教學內容,和一些同情他們的教授一起離開博洛尼亞,在義大利東北部的帕多瓦新建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是教廷贊助的,而威尼斯共和國很快就成了帕多瓦大學的贊助人。以此為契機,帕多瓦大學改變了教學內容,後來伽利略也來這裏執教。腓特烈創設那不勒斯大學比帕多瓦大學建校晚了兩年。
教皇屢屢執拗地要求十字軍出發遠征,而腓特烈一邊躲來避去,一邊卻建成了排除了神職人員的具有世俗大學特色的那不勒斯大學。羅馬教皇知道后當然不高興。為了多少排解一下教皇的不快,腓特烈需要寫一封信為自己做些解釋。
然而,即便有了劃時代的目標,新建大學所面臨的難題古今中外卻都是一樣的。那不勒斯大學最先意識到的對手是博洛尼亞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是一個名牌。為了對抗這個名牌,在網羅優秀教授的同時,招收好學上進的學生也非常重要。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重要課題,腓特烈沒有從運營負責人的角度,而是從與他同輩的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了對策,畢竟他當時的年齡也是29歲。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他接二連三地出台了一系列為學生著想的服務措施,還拚命地宣傳,甚至到了令人忍俊不住的地步。
維尼亞的寫作能力成了腓特烈的至寶,這倒不是因為腓特烈自己缺乏文章表現力。
在11世紀末期到13世紀的200年間,中世紀進入了後半葉,歐洲的基督教世界也從以前的停滯狀態進入了變動的時代,時代終於要逐漸擺脫羅馬帝國滅亡后開始的黑暗的中世紀了。
不過,即使有願望有才能,也不一定能夠如實反映在教授所給的分數上。自學型的腓特烈對這些情況也很敏感,他沒有忘記關懷那些享受不到獎學金的學生。他為這些學生制定了低息貸款制度。學生根據這個制度借到的錢,可以在畢業當官后再還。
我們從腓特烈的著作《馴鷹的藝術》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章分析透徹,簡潔明了,毫無虛飾。而同樣的內容讓這位博洛尼亞大學出身的英才來寫,他會用精巧考究的文章來表達。換句話說,腓特烈的表現單刀直入,而皮埃爾·德拉·維尼亞卻喜好委婉的表現方式。當時,這種表達方法多為羅馬教廷的有關人士使用。他們經常同既得權勢階層玩弄計謀,文章不是要讓後者理https://read.99csw•com解,而是要故意不讓後者弄懂。但腓特烈已經不能再允許自己一味地惹惱教廷了。
巴黎大學是繼博洛尼亞大學之後建立的大學。不過,這所大學在1170年前後創建時,神職人員在此教授有志於走神職道路的年輕人,作為「塾」更為合適。直到1253年,法蘭西王專用懺悔僧索邦創立了索邦大學,這裏才成為一個可以稱之為大學的組織。這所大學被認為傾向於天主教會,可能也是因為創建人是原來專聽路易九世懺悔的人,而路易九世信仰之篤同當時的其他君主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第二點不同大概就是,教學科目和教授陣容的選定按照腓特烈的想法決定。學生可以有組織,但不是大學的運營機構,只限於為學生生活提供便利。
1224年9月29日,在南國的蔚藍晴空下,腓特烈的作品「那不勒斯學問所」舉行了莊嚴的儀式,正式啟動了。
歐洲基督教徒因十字軍而信仰之心彌篤,十字軍運動的主力法蘭西迎來了教堂建築的鼎盛期。魯昂大教堂於1201年開工,1250年落成。亞眠大教堂於1220年動工,1269年完工。還有很多建築也完成於這一時期。13世紀可謂是哥特式建築繁花盛開的時代。
腓特烈擔心會形成這樣的結果,他規定了房租的上限,並把監督這一規定是否得到遵守的工作交給了由兩名那不勒斯市民和兩名學生組成的委員會。
腓特烈編寫了宣傳冊,不但在自己的領國義大利南方散發,還散發到了博洛尼亞大學所在地義大利的中部以及北部。宣傳冊里寫有如下事項。
腓特烈在自己統治的王國推行中央集權化,需要很多優秀官吏。這樣做可以滿足眼下的需求,他為不想當僧侶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畢業后的為官之路。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學就是學生或神職人員聚集在一起的組合,而那不勒斯大學卻是在那個時代由一國統治者親自指揮設立的國立大學。
首先,受益於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人口增加了。
這位年輕人名叫皮埃爾·德拉·維尼亞,比腓特烈年長5歲,出生於義大利南方城市卡普亞。維尼亞不是權貴家庭出身,也不是貧民出身,而出身於中產階級。他少年時期就以聰明伶俐而得好評,拿到卡普亞市的獎學金後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學習。他本人似乎希望畢業后在博洛尼亞從事研究。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向腓特烈引薦了這位年輕人。此時,貝拉爾德已經被大家一致視為年輕皇帝身邊獨一無二的心腹了。年輕人維尼亞比貝拉爾德小10歲,與腓特烈年齡相仿,是博洛尼亞大學的秀才。我想貝拉爾德應該是看上了他的寫作能力。就這樣,皮埃爾·德拉·維尼亞放棄了大學教授的道路,走進了侍奉在年輕皇帝身邊的能力高強的高官之列。
以歐洲最古老大學而聞名的博洛尼亞大學創建於1088年。剛開https://read•99csw•com始時的形式是,想學習的年輕人集中在一起,組成學生組織,延聘教授,由學生組織向教授們支付授課費用。也就是說,不是先有大學再有學生組織,而是先有學生組織再有大學。由於這所大學專門教授神學和教會法,羅馬教廷理所當然地成為這所大學的贊助人。
腓特烈創立的「那不勒斯學問所」雖然在創設時間上晚于以博洛尼亞大學為首的同類著名大學,但在其他方面,這所大學都在歐洲創下了「最早的先例」。
第三,在還沒有學生會館之類設施的時代,腓特烈為遠離父母來那不勒斯求學的青年提供照顧。學生必須在那不勒斯市內租房。如果放任這些增加的需求,房租就會上漲,就會有學生不願意來那不勒斯。
我們不知道腓特烈是什麼時候設想創建這所佔盡「歐洲第一例」的大學的。不過我認為,早在創建這所大學的1224年之前4年,即1220年,他就已經在相當程度上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想學習的人最關心的是教授陣容。宣傳冊上列出了生於貝內文托的校長羅弗萊多和以他為首的來自義大利全境的教授的名單。校長和另一位教授是從博洛尼亞大學挖來的。在這些教授名單中的名字後面,還列出了他們所教授的科目。
這一定十二分地發揮了皮埃爾·德拉·維尼亞的才華。面對高級神職人員時,有適合於他們的說話方式和書寫方式。只是腓特烈沒上過大學,不擅此道罷了。
不清楚是在這次逗留期間,還是後來的什麼時候,腓特烈還結識了一位剛從博洛尼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雖然這些大學都創建於同一時代,但那不勒斯大學還是有很多地方與其他大學不同。
首先,這所大學不是靠神職人員或學生集資運營,而是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西西里王國國王腓特烈提供的資金即國家資金運營。因而學費全免,教授的報酬也由國庫支出。腓特烈在歐洲創辦了第一所國立大學。國立的性質也反映在以明確的形式任命校長上。這在其他大學根本見不到。
同博洛尼亞、牛津、劍橋和帕多瓦等各所大學一樣,腓特烈二世創設的那不勒斯大學作為義大利南方的第一所國立大學存續至今。大學設立時腓特烈起的校名極其簡單,只有「Studium Neapoli Tanum」(那不勒斯學問所)幾個字。到了後世,大學的正式名稱改為「費德里科二世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費德里科是腓特烈的義大利語發音。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21世紀的今天。在這裏執教的教授不叫那不勒斯大學教授,而稱為費德里科二世大學教授。從這裏畢業的學生不叫那不勒斯大學畢業生,而稱為費德里科二世大學畢業生。
不過我可以想象,當博洛尼亞大學出身的秀才把這封窮盡技巧寫九*九*藏*書出來的信念給腓特烈聽的時候,他一定是笑著聽完的,因為面對敵人時與敵人使用相同的武器,既是一種禮節,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這武器卻是辭句華美、修飾精巧、措辭講究的文章,任誰都會忍俊不禁的。
「上帝所望」的口號一經提出,人們便蜂擁而至巴勒斯坦。由此導致了1097年到1291年這200年間的十字軍遠征運動。這也不能不說是因為人口增加的緣故。
據說牛津大學也是修道僧於1170年左右建立的,但創建后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曲折歷史,直到1571年才正式成為大學。其中一個曲折是,一些不滿牛津教學內容的學生於1209年創立了劍橋大學。牛津和劍橋的對抗意識早在800年前就已形成,想來令人忍俊不禁。

費德里科二世大學校舍
那不勒斯大學與同時代大學的不同之處還反映在大學的校訓上。所有大學的校訓均用拉丁語寫成,因為拉丁語是中世紀知識分子的語言。
腓特烈的目標是要把學校辦成一所綜合大學,所以那不勒斯學問所教授的科目並不只局限於法律,還有哲學、邏輯學以及修辭學這種學習如何把思想恰當表達出來的技能,等等。總之,那不勒斯大學創設的主旨首先在於教授文科七藝(即一般人文修養)。
這年的12月25日,腓特烈回到了久違的巴勒莫王宮,在那裡慶祝了聖誕節。第二天是他的生日。腓特烈也年滿30歲了。
於是,腓特烈讓皮埃爾·德拉·維尼亞寫了一封內容一樣,但表達上辭句優美、修辭華麗的信寄給了教皇。
牛津大學的校訓是「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為「神是我們的光明」。這裏也把上帝即宗教與探求知識密切聯繫了起來。在這一點上,這兩所大學是相通的。
第三,那不勒斯大學創辦伊始就是面向世俗之人的。與其他大學把神學和教會法作為主要科目不同,那不勒斯大學雖然也把這些內容納入教學科目,但主要科目卻是羅馬法。此外,那不勒斯大學還教授哲學、邏輯學和修辭學。其中,阿拉伯人研究的,也是腓特烈自己學過的亞里士多德哲學也受到特別的重視。腓特烈設立那不勒斯大學的想法是,要教授意味著全部古代修養的文科七藝的所有內容。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教授神學和教會法是高等教育機構的使命,而那不勒斯大學卻在那個九-九-藏-書時代把羅馬法作為主要科目。當時,古羅馬法被認為是與教會法相頡頏的法律,不叫羅馬法,而叫「市民法」。擔任首任校長的羅弗萊多被認為是市民法的專家。
自此往後,出身於義大利南方中產階級的皮埃爾·德拉·維尼亞也成了腓特烈皇帝一生的陪跑者之一。但只有他和其他陪跑人不同,最後以悲劇收場。
宣傳冊上所寫的在那不勒斯大學學習的第四項好處是,大學承認內部自治。當時,不論是在博洛尼亞、巴黎或是牛津,由誰來審判學生參与的不法行為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腓特烈寫明了,這些事情由教授在向學生聽取情況后決定。
總之,腓特烈特意要自己創辦大學的意圖,就是要用俗界學者充實教授陣容,從而去除基督教的過濾,在此基礎上教授所有科目。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科目,則是學生的自由。實際上,托馬斯·阿奎那(拉丁語讀法為托馬斯·阿奎那斯)就曾在那不勒斯大學學習,畢業后還留校執教過一段時間,後來成為「中世紀神學的鼻祖」。
其次,雖然不收學費,但學生的生活並不免費。因此,宣傳冊上還逐項寫明了經濟方面的優惠,其中第一項就是獎學金制度。那個時代還沒有這種制度,正是如此,僅這項制度就已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了。腓特烈規定了獲取由國庫開支的這項獎學金的資格:沒有上大學學習的財力但想要學習的青年,是否能夠連續獲得獎學金則取決於學習成績。
撇開玩笑不說,腓特烈不但招收本國學生,還勸說出生於義大利南方但正在博洛尼亞和帕多瓦學習的青年回歸那不勒斯。所以,他只是身兼創辦人和運營負責人還不夠,還需要操心宣傳廣告。
人們的興趣朝著多方面發展,當然會有一部分朝著知識的方向發展。至今猶存的歐洲著名大學也都集中創辦於11世紀末到13世紀前半葉這段時間。
在那不勒斯大學的教授陣容里,腓特烈基本沒有聘用神職人員。同時代的其他大學都有很多神職人員執教,那是由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很多人都屬於神職界。在人們普遍認為教師即神職人員的時代,腓特烈在貫徹只用俗界人士做教授的方針之初應該是困難重重的,但很快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這種做法給那些不願意當神職人員卻希望探究學問的人增添了很大勇氣。
這封解釋信的內容扼要如下。以前,自己領地內的年輕人為了學習都得背井離鄉。作為君主,自己已經無法容忍這種狀況,於是在那不勒斯建立了大學,好讓這些年輕人不用離開父母就能學習學問。可是如果https://read.99csw.com這樣寫來,誰讀了都會知道這裏面多半是謊言。
據說那不勒斯大學的校訓是腓特烈想出來的。「Ad Scientiarum Haustum et Seminarium Doctrinarum」,可試譯為「回歸知識與教育的本源」。
此外,那不勒斯大學還有醫學部。不過,只有這個醫學部不是新設的,而是強化現有的薩萊諾醫學校而成的,感覺它像是一個不遠的分校,從那不勒斯灣開船后,在右舷望著卡普里島,不大工夫就能到達。這所醫學校內使用的語言有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學校一直貫徹這個方針,這在黑暗的中世紀堪稱奇迹。這所醫學校當然有附屬醫院。在腓特烈強化了這所醫學校之後形成了一項制度,學生5年畢業后要在醫院里實習一年。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神職人員執教理所當然,而那不勒斯大學卻在那個時代規避了教會人士的參与,只靠世俗學者建立起了教授團隊。
這份招生宣傳冊的最後以一句宣傳在那不勒斯學習如何愉快的話語結尾,讀來令人莞爾。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博洛尼亞一到冬天就霧氣朦朧,一米開外就什麼也看不見了。請來南國的那不勒斯吧,這裏的隆冬也會天空晴朗,氣候溫暖。
這裏沒有提及上帝、耶穌或是彼得。校訓想表達的似乎是知識的探究只與探究者的意志相關。認為那不勒斯大學是歐洲第一所「世俗」(laico)大學的根據即在於此。這也是文藝復興運動開花前250年的「文藝復興宣言」。
博洛尼亞大學的校訓是「Petrus ubique pater legume Bononia mater」,直譯是「彼得是偉大之父,博洛尼亞是法律之母」。
今天還能看到的正門上方的浮雕是19世紀的作品,浮雕的構圖是這樣的,腓特烈站在中間,左邊站著首任校長羅弗萊多·埃皮法尼奧,右邊站著皮埃爾·德拉·維尼亞,他正在宣讀這所大學的創設宗旨。
在此之前,無論是在義大利、法蘭西,還是在英吉利,「大學」都只是為家中財力雄厚,或志願進入神職界發展的年輕人而開設的。腓特烈把它擴大到了中產階級。他向有才和有志的青年們打開了大學之門,哪怕他們不是實力人士的子弟,哪怕他們得不到實力人士的援助。
就在1220年那年,25歲的腓特烈在德意志待了長達8年之後,終於要接受教皇的加冕了。為了去羅馬舉行加冕典禮,他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在南下羅馬途中,他繞道博洛尼亞,視察了著名的博洛尼亞大學。他這時結識的法學家羅弗萊多·埃皮法尼奧就任了4年後創建的那不勒斯大學的首任校長。
說到歐洲第一例,使獎學金制度化、通過設置房租上限為學生謀福利也都是「第一例」。而且,學生3年到5年的學業期滿畢業后,腓特烈還為他們安排好了就職去向——在他統治的國家內擔任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