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軍 第六次十字軍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軍

第六次十字軍

不過,腓特烈的指揮系統非常一體化。他本人是最高指揮,在他之下,陸軍由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海軍由馬爾他島出生的恩里克這兩位能力出眾的武將分別節制。所以他們規模雖小,卻稱得上精銳。
這件事日後成了羅馬教皇方面彈劾腓特烈的一個理由,而當時腓特烈方面的反駁如下:
1228年6月28日,腓特烈率領第六次十字軍從布林迪西出港,沿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岸南下,然後轉舵向東,在克里特島、羅德島的港口停靠後,於7月21日進了位於塞普勒斯島南岸的利馬索爾港。行船至此所耗時間僅為3個星期,而在這座塞普勒斯島上他竟逗留了6個星期。腓特烈也同獅心理查一樣,看到了後方重地塞普勒斯島的重要性,於是他把建立塞普勒斯的統治體制放到了比進軍聖地更加優先的位置。
這支先遣隊已於去年秋天抵達巴勒斯坦,並按照腓特烈的命令完成了西頓港的整修工程和護衛這座海港城市的城牆的加固工程。
然而,面對手裡只拿著一根拐杖,穿著一身窮酸僧衣的年輕修道僧的大胆舉動,蘇丹阿爾-卡米勒的回應只是微微一笑,便派衛兵把他送回了基督教一方的陣營里,這才使方濟各得以回到阿西西。比這位聖人年輕12歲的腓特烈一次也沒有勸過阿爾-卡米勒改教,但卻考慮要從伊斯蘭教徒阿爾-卡米勒那裡得到保證,實現收復聖城耶路撒冷這個十字軍遠征的終極目標,和讓基督教徒在聖城繼續生存下去這個伴隨目標。他認為,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用語言去做說服工作,同時布置軍事力量,這樣的九九藏書辦法最具實現的可能性。
腓特烈的領土義大利南方和西西里都面向地中海,不僅是海運國家,還是一個擁有慣於操縱加萊船的海軍的國家。運送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先遣隊的那20艘和腓特烈親自率領的40艘船都是加萊船,全在義大利南方或西西里建造。
可是,這些兵力加上當地可能徵召到的所有兵力,也不過只有騎士900到1 000人,步兵3 000人到4 000人而已。40年前第三次十字軍的時候,腓特烈的祖父「紅鬍子」皇帝率領的軍隊有騎兵3 000人和步兵8萬人。
那就是海軍完全是自己的。參加第三次十字軍的法蘭西王腓力從運輸到所有一切完全依賴熱那亞,而特意讓本國船隊返回的獅心王理查,到了要用船隊作戰時也不得不去求比薩和熱那亞。帆船適合運輸,但海上戰鬥只能用加萊船。加萊船上配有當時的發動機——槳,行動自由。加萊船不是歐洲北部海洋里的船,而是適合於地中海的船,只有適應了地中海的船員才能駕駛加萊船。
這先行兵力是去年因瘟疫不得不延期時,腓特烈委託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率領的800名德意志騎士。他們不是單純的騎兵而是「騎士」,所以加上輔助的步兵和馬夫,實際人數會是800人的3至5倍。
由此可見,33歲的腓特烈是在做好了軍事上的充分準備之後才遠征東方的。
為什麼腓特烈一方面在考慮只靠外交和平收復聖城耶路撒冷,一方面卻又在軍事方面如此充分準備呢?
我想再說一遍,皇帝腓特烈二世和阿西西的聖方濟各雖九-九-藏-書然相差12歲,他們卻是同時代人,而且同為中世紀歷史上的巨人。在這一點上,兩人也很相像。但腓特烈不是聖方濟各,他不認為光靠這位修道士在上次第五次十字軍遠征時所嘗試的那樣,用語言說教就能實現和平。
另外的一個好處是,由於腓特烈受到開除教籍的處罰,出征時便不用再帶那些忌諱與他同行的眾多朝聖者了。這就是說,第六次十字軍排除了礙手礙腳的善男信女,成為一支由純粹戰士充實起來的十字軍。腓特烈率領的第六次十字軍還有一個有利之處。
就這樣,義大利的三個海洋城邦國家一方面在與伊斯蘭商人做著貿易,另一方面卻持續地對伊斯蘭教徒海盜保持著常備不懈的戰鬥態勢。他們因此在行船技能、高效造船,以及有效使用船員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結果,這些基督教國家與伊斯蘭國家在海上戰鬥力方面的差距,在中世紀業已過半的時代已經拉得太大,後者想趕也趕不上了。
那就是專門為遠征建造了運輸船。這些船的船底淺而平,能夠溯尼羅河而上,直擊開羅。
後來,他們還完成了阿卡和蒙特福特的城寨加固工程。轉年到了1228年,他們甚至完成了僅次於阿卡的海港城市凱撒利亞的防衛強化工作。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腓特烈到達時能夠安全登陸,登陸后馬上就能用作前線基地,而這樣的地方不止一地。

腓特烈前往中近東的航線
read.99csw.com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腓特烈動身前往聖地,並於9月7日在阿卡登陸。自從失去了耶路撒冷之後,這裏似乎成了整個中近東十字軍勢力的首都。
中間隔著大海對基督徒來說不是問題。伊斯蘭教徒在陸上很強大,但在海上,他們卻不是基督教徒的對手,尤其不是基督教徒海上戰鬥主力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義大利海洋城邦國家的對手。
1228年6月28日,腓特烈率領的十字軍從布林迪西港出發了。33歲的皇帝並沒有因熱衷於跟教皇吵嘴而虛度9個月,他把這9個月用在了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
即便形成流血事態,那血也不是基督教徒的血,而是伊斯蘭教徒的血。可見誰都不難理解,即便你不是羅馬教皇,心裏也想說上一句「別胡鬧了」。
這時離第一次十字軍遠征已經過去了130年。十字軍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建立的那些十字軍國家即基督教徒居住的地方,到接近地中海的地方已經有所減少,但卻仍然存續著。中近東的基督教社會在陸地上已經完全被伊斯蘭教徒所包圍。因而,塞普勒斯島能否一直在基督教一邊,對這個社會而言甚至成了關係到死活的問題。
伊斯蘭教規定,異教徒勸伊斯蘭教徒改教便是死罪。所以,聖方濟各即使當場被斬殺也無話可說。
就這樣,儘管阿爾-卡米勒可以在陸上輕易召集起10萬兵馬,他卻無法對塞普勒斯動手,只因那是漂浮在大海之上的一座島嶼。
雖說率領十字軍的是被開除教籍之人,但騎士、士兵和船員九九藏書中卻沒有一個人因宗教理由離隊。那是一個僅與被開除教籍者保持關係都會被開除教籍的時代。當時的編年史作家幾乎都是主教或修道士,支持教皇者居多。如果有離隊者,他們是不會放過而不記錄下來的,但卻沒有一個作家記錄有人離隊。
順便一說,在參加這次十字軍的義大利南方的志願兵中,有不少人是已經集體居住在盧切拉的薩拉森人士兵。十字軍把伊斯蘭教徒作為敵人,腓特烈卻隨軍帶去了伊斯蘭教徒。當然也可以說,既然是伊斯蘭教徒,那麼總司令是不是被開除教籍者也就無所謂了。
劍並不是拔|出|來才有效,插在鞘里也可以讓它充分發揮效力。這在現代叫作「抑制力」。
指揮這些海軍的是生於馬爾他島、對地中海了如指掌的海軍將領恩里克。海軍力量不用求別國自然有利於指揮系統的一體化。腓特烈的海軍還有一個特色。
不管怎麼說,感覺上所有人都在期盼的第六次十字軍「終於」成行了。但總司令親自率領的遠征軍規模也太小了,只有100名騎士和3 000名士兵。當然,此外還有先派出去的兵力。
腓特烈來到塞普勒斯的時候,以前在獅心王援助下崛起的呂西尼昂王族,其在塞普勒斯的繼承人年僅8歲,王族內部也處在類似家庭騷亂的狀態之中。要解決問題動用軍事力量最快。但不管是對基督教徒,還是對伊斯蘭教徒,腓特烈都想不流血就能達到目的。在自己中途路過的塞普勒斯讓基督教徒流血,對腓特烈來說是說不過去的。於是,33歲的皇帝選擇了對話解決的道路,這花去他6個星期的時間。
在13世紀前半九-九-藏-書葉,這些海洋城邦國家的海軍已經具有了強大的戰鬥力,可以說地中海就是他們的海。這些海軍原本也是為保護自己國家的城市和人民免遭北非伊斯蘭教徒海盜的襲擾而建。海軍因此得到加強的這三個城邦國家均以貿易立國。強大起來的海軍為把滿載商品的本國船隊送出地中海而保駕護航,這也理所應當。當然,這時他們的敵人同樣還是伊斯蘭教徒的海盜船。
腓特烈率領的海軍,無論在威力、規模和傳統方面都劣於這三個國家的海軍。但在伊斯蘭教國家看來,這同樣是基督教國家的海軍。腓特烈率領自己的海軍開了過來,這對開羅蘇丹阿爾-卡米勒來說足以形成威脅。單單想象一下,腓特烈的海軍溯尼羅河而上出現在開羅城前,阿爾-卡米勒就會像看到了腓特烈腰間佩戴的寶劍一般。
船隊由40艘加萊船和超過百艘的運輸帆船組成,總指揮是海軍將領恩里克。船上裝滿了軍糧、武器和馬匹,載著100名騎士和3 000名步兵。腓特烈乘坐的大型加萊船上還有巴勒莫、卡普亞和巴里的三位大主教,他們都是高級神職人員,是西西里王國神職界第一、第二和第三號人物。
不過,這也必須做到塞普勒斯內部統治鞏固,海上防衛充分才行。否則一旦讓阿爾-卡米勒看到塞普勒斯處在分裂狀態,採取讓大量士兵同時登陸,變海戰為陸戰,最終將居住在塞普勒斯的基督教勢力趕下大海的戰術,塞普勒斯島完全有可能伊斯蘭化。
阿西西的方濟各到敵人阿爾-卡米勒那裡去說教,說要實現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和平與共生,最正確的道路就是蘇丹您改信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