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堅決走向法治國家 兒子亨利

第五章 堅決走向法治國家

兒子亨利

一年之前,法蘭西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伯爵的女兒結了婚。普羅旺斯伯爵是法蘭西南部的最大領主,可以說是一號實力人物。所以這場婚姻意味著將法蘭西南部置於羽翼之下的普羅旺斯伯爵與統治法蘭西北部的法蘭西王聯手,意味著法蘭西南北部之間長期相爭的「阿爾比十字軍」終於畫上了句號,並且是以法蘭西王把法蘭西南部收入囊中的形式了結的。
756年後的1998年,比薩大學病理學系對亨利的遺體進行了檢查。根據檢查,亨利身高1米72左右,骨骼結實,體格健壯。他的左膝有重大缺陷,據認為,他生前一定是拖著左腿走路的。說不定這就是妻子冷淡他的原因,也是他患上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研究家們進而指出,更有確實可能性的是,亨利死前10年左右得過性病。也許,性病的發展所引起的精神不穩定也是讓亨利進入20歲以後痛苦不堪的原因。
然而,人是不一樣的,哪怕父母與孩子也是有差異的。有人能夠克服逆境,但也有人是過不了這個坎的,甚至還有人會把自己逼入更差的境地。
10歲的兒子寫來信說,自己喜歡鷹獵,但卻不喜歡拉丁語課。43歲的父親就寫回信給他說,你可以喜歡鷹獵,但自如地說和寫拉丁語也是君主不容欠缺的能力,不要說討厭,好好學習吧。為了讓兒子適應拉丁語,腓特烈開始用拉丁語給兒子寫信了。
1220年8月,腓特烈命令隨他去羅馬的軍隊在奧格斯堡集結,這裡是德意志傳統的軍隊集結地。彙集而來的不光是跟隨皇帝南下的將士,還有前來送行的各路諸侯。
10月,他們一行先經海路,后經陸路抵達了紐倫堡,腓特烈正在那裡等著他們。5歲的幼兒4年之後再次見到了兩個月後就要年滿22歲的父親。自1歲那年分別之後,這也許應該算是他們第一次見面。
不過,雖說被迫繞了遠路,但進入德意志后腓特烈受到了以諸侯為首的德意志人的熱烈歡迎,我想這也許讓他的心情變得爽朗起來。德意志人從上到下已經被亨利的朝令夕改弄得極度為難。他們認為,腓特烈嚴厲但卻一以貫之的、有條不紊的統治很好。
腓特烈沒有被不幸打垮,每當不幸襲來時他總會予以反擊。
得知消息后,父親給主持葬禮的修道僧們寄去了一封不知道是指示還是屬於私信的信件。這封信留存了下來。
父親宣布了兒子的死罪,罪狀是背叛了自己發誓效忠的人。當死罪一詞說出口的那一瞬間,在座的人們震驚得面面相覷。腓特烈接著宣布亨利死罪可免,但要處以終身監禁。話音傳來,又讓那種像無形的空氣一樣的感情輕輕地飄落在地。事情以這樣的結局收場:亨利被直接押進了沃爾姆斯城裡的監獄。
這時,他完全可以敞開心扉,學習父親,到處找情人,到處生孩子。但我想亨利繼承的是慈祥呵護自己的母親的性格,而不是父親堅韌的性格。他沒能這樣重新開朗起來。結果他患上了女性恐懼症,進而發展成社交恐懼症。他只跟下層女人交往,只跟那些用甜言蜜語接近他的人見面。
這使人預測到今後法蘭西王的力量將強大起來。為不放任法蘭西王的強大,讓英國從背後施加壓力才會有效。可是,由於前國王約翰丟失了在法蘭西境內的大半領土,又因為這位「失地王」簽訂了《大憲章》,現在英國的王權明顯衰落。但英國與法蘭西之間只隔著一條狹窄的多佛海峽,這足以讓法蘭西王感到英國的壓力。
這個人事安排也是在當時德意志能夠想到的最佳方案了。科九_九_藏_書隆大主教恩格爾伯特那年35歲。他出生於德意志名門貴族,同屬一個階級的諸侯們很難反對他。他還是一個修養很深的人,對反對派有充分的說服力。他身為神職人員卻完全沒有狂熱之處。他6年前開始就與腓特烈過從甚密。腓特烈不會與狂熱之人親密相處,可以說恩格爾伯特大主教有著本真的平衡感。
我認為,14歲時經歷的這場不幸婚姻,對亨利來說,是在構築自信過程中的第一個障礙。有哪個男人在遭到女人的冷落後不會失去自信?而且亨利才14歲。在任何意義上這都是一個微妙的年齡,而亨利卻不得不吞下這個苦果。
腓特烈決定和英國聯手。這當然是一項想讓法蘭西老實一點兒的戰略。
然而,一些人對腓特烈重構的德意志社會心懷不滿,他們暗殺了恩格爾伯特大主教。從那時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大主教在從亨利居住的城堡回自己宅邸的途中,遭到了一伙人的襲擊而被殺害。失去了不是父親勝似父親的人,14歲的亨利當然就像被扔進了從未體驗過的孤獨之中。而且很快他又經歷了第一次婚姻,儘管婚事是已經定下的。
不過歷史上也有這樣的人,在起點上跌倒后便一跤接一跤地跌倒。並不是歷史上所有著名人物都具有馬基雅維利所說的領袖所需要的所有資質——力量、運氣和應對時代所要求的才能。歷史中充斥著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地位不高的日子過得安穩,要麼覺得假如自己活在別的時代一定能發揮力量。所以馬基雅維利才把力量(virtu)和運氣(fortuna)的重要性相提並論。司掌命運的是女神,她心情易變。她會把好運惠及的人一轉臉推到厄運的深淵里去。不管怎樣,兒子所遭遇的不幸似乎也讓父親腓特烈對自己的過錯有所反省。
這些都是腓特烈從30歲到37歲之間成就的事業。就在同一時期,亨利在年齡上處在從14歲到21歲這段時期,而他卻生活在性格逐漸分裂的地獄之中。他的做法更加惡劣,他連續不斷地頒布了違背父親所定政策的法律。
腓特烈要把西西里王國從封建社會改變為君主制國家,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
第二條是因為太想擺脫父親的影響而走上反抗父親的道路。
他率領十字軍遠征,卻想只靠外交收復聖城耶路撒冷。這是十字軍遠征史上的首次嘗試。
在給兒子的另一封信里,腓特烈說:
新娘是英國國王的妹妹,21歲的伊莎貝拉。這場婚姻當然是不放心只有嫡子康拉德一人接班而做的準備,但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但是,腓特烈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是深思熟慮后才做出決定的人,一旦說出口很少會改變。貝拉爾德和赫爾曼兩人太了解腓特烈了,他們也許是這樣說服康斯坦絲的:這是腓特烈的命令,只能照辦;他這個人並不缺少感性,不會做出那種對孩子亨利不好的事情。結果,5歲的亨利當月月底就跟母親康斯坦絲一起在巴勒莫大主教和條頓騎士團團長的陪read.99csw.com伴下離開了西西里。
7月,父親的影子越來越近,亨利感到恐懼。他首先想到了逃跑。他請求把法蘭西作為流亡地,但法蘭西王甚至沒有給他迴音。亨利沒有考慮逃往米蘭。他沒有勇氣帶領倫巴第同盟軍衝鋒陷陣,同父親在戰場上決一雌雄。
身為腓特烈的長子,當然可以行使世襲權登上西西里王國的王位,也最容易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帝位。因為他是時任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和第一位正妻阿拉貢王族女兒所生的長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他於1211年出生在巴勒莫的王宮裡,與他嫡出王子的身份正相適應。他是腓特烈16歲時得到的第一繼承人,腓特烈給他起了和早逝的父親一樣的名字,叫亨利七世。也就是說,從出世的那一瞬間起,命運就安排他做了腓特烈的繼承人。
根據這封信我們知道,47歲的腓特烈指示,在靠近事故現場的科森扎主教堂為31歲時選擇了自殺的兒子舉行葬禮。他還指示,要讓遺體穿上亨利曾經擁有的德意志王的正裝,並命令用黃底綴有黑鷲的德意志王旗包裹入殮遺體的大理石棺。在信的最後,腓特烈寫道,作為皇帝他只能這樣處置,但作為父親,他的心情自當別論。他要求葬禮要足以表達一個父親的悲哀。也許是為了滿足腓特烈的這個願望,在科森扎主教堂舉行的亨利的葬禮是一場當地罕見的壯觀葬禮。
從結婚的1225年到被父親叫去訓斥的1232年這7年間,父親腓特烈度過了繁忙的歲月,的確沒有時間關心身在德意志的兒子。
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第同盟」是義大利半島西北部的自治城邦聯合結成的同盟。雖然義大利東北部也同樣位於義大利北部,但卻處在強大的威尼斯共和國的影響之下,所以很少有自治城邦參加倫巴第同盟。即便如此,在從義大利跨越阿爾卑斯山通往德意志的幹線道路中,他們還是控制了從米蘭和從維羅納出發的兩條路。
1232年春天,腓特烈和亨利在久別12年之後父子重逢,但腓特烈對待兒子的態度誰看著都是嚴厲的。37歲的父親原諒了21歲的兒子過去所犯的種種錯誤,原諒的條件是把各種事項逐條寫下,命兒子今後忠實執行。腓特烈當著在座諸侯的面吩咐兒子,21歲的亨利在德意志實力人物的面前發誓一切遵從父命。
他功成回國,卻為改善與羅馬教皇的關係花了一年時間。
等著這位5歲幼兒的是授予他的領地。父親腓特烈當著應自己的邀請彙集到紐倫堡來的諸侯們的面,把施瓦本公爵領地授予了這個孩子。施瓦本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發祥地。任命亨利當這裏的領主,意味著腓特烈把亨利作為「紅鬍子」、腓特烈一脈傳承下來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正式繼承人,介紹給了德意志的全體實力人物。
康斯坦絲反對的理由是,她自己與腓特烈結婚之前嫁給過匈牙利王族,但卻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不但自己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還失去了年幼的兒子,歷經痛苦。儘管康斯坦絲教養並不卓越,個性也不強,但她憑女人的直覺,希望讓自己唯一的兒子遠離捲入政治鬥爭的風險。她出生在西班牙,但卻嫁到了匈牙利,吃盡苦頭。也許她認為,德意志人也和匈牙利人一樣,都居住在阿爾卑斯山北面,把自己最心愛的兒子送到那種德意志人社會中,作為母親她無法忍受。
也許,父親在這個時候應該伸出援助之手。但腓特烈身上的缺點阻礙了他把眼光投向亨利的這種需求。沒有比腓特九九藏書烈更特立獨行的人了。這種類型的人往往容易認為,我連更加惡劣的情況都挺過來了,你不可能不行。也就是說,他往往會要求別人也具有和自己相同的能力。
不過,這段時間只有4年。1216年,在羅馬舉行皇帝加冕典禮成為現實。這時,腓特烈把妻兒接到了德意志。腓特烈打算在羅馬完成加冕典禮后正式著手重新構筑西西里王國,他沒想加冕典禮之後再回德意志。為此,他需要拿出一套方法,使他所重構的德意志在他不在的時候也能照樣發揮功能。他認為,讓長子這位第一繼承人當首腦,在德意志這個封建色彩濃厚的社會是最自然、最現實的選擇。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6年,從一個城寨換到另一個城寨已成慣例。6年後的1242年,在去往另外城寨的途中發生事故。趁監視他的士兵走神,亨利連人帶馬從當時恰好通過懸崖的路上躍起飛向空中。那年他只有31歲。
亨利的兩個孩子因為這樣的不幸事件而失去了父親,腓特烈領養了他們,讓他們在義大利成長。腓特烈不放心把他們繼續放在那位對再婚興趣強烈的母親身邊。
不過,處在倫巴第同盟下的義大利西北部,在法律上歸神聖羅馬帝國領有。但這些自治城邦拒絕腓特烈的統治,所以結成了倫巴第同盟。在這樣的狀況下,不論動機如何,亨利接近同盟都不僅僅是對父親,而且還是對皇帝的背叛行為。在法律上,這可是相當於大逆之罪的行為。
此外,腓特烈還與康拉德頻繁地相互通信。我認為這才是他從亨利的不幸中學到的。他想讓兒子感到父親總是關心著自己。
一個出眾的父親留給兒子的路只有兩條。
「皇帝和國王之所以不同於其他人,並非因為他們身居高位,而是因為君主們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高瞻遠矚的智慧和恰當應對的判斷力。身居高位的權力也只不過是來自這種區別而已。」
首先,他開始接近反對腓特烈統治的諸侯。德意志王亨利的這個行動自然提高了反腓特烈派的氣焰。但亨利的反抗並沒有隻停留在德意志內部。他還去接近可說是父親宿敵的、以米蘭為中心結成的「倫巴第同盟」。接近父親的這個宿敵的理由並不是站在父親與倫巴第同盟中間努力改善關係。真實的理由是,如果參加倫巴第同盟的各個城邦能封鎖通往阿爾卑斯山的道路,即便是腓特烈也將無法輕易來到德意志。只是因為不想同父親見面,亨利便與父親的敵人聯手。
母親康斯坦絲在羅馬和丈夫一起接受了加冕,兩年後病逝于西西里。對只有11歲的亨利來說,母親的去世不會不是一個打擊。但在大主教的幫助下,他克服了母親之死帶來的心靈上的動搖。
1216年7月,腓特烈把接妻兒來德意志的任務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兩個人,巴勒莫大主教貝拉爾德和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妻子康斯坦絲反對兒子去德意志,腓特烈便派平素總是幫助康斯坦絲的貝拉爾德大主教和德意志人中難得一見的靈巧外交名家赫爾曼當說客,去說服康斯坦絲。
然而,這樣的生活4年後被打斷了。腓特烈見在羅馬舉行加冕典禮的機會已經成熟,決定結束已經8年的德意志生活前去羅馬。他還認為,接受羅馬教皇親手加冕的不光是他這個皇帝,妻子也應該作為皇後接受加冕。所以他命康斯坦絲也同往羅馬。一向聽從丈夫的康斯坦絲這時也隨了腓特烈。不過這次要把剛滿9歲的兒子一個人留在德意志,說不定這次離別後就再也見不到了。
21歲的亨利選擇了第二條路。
被解除開九*九*藏*書除教籍處罰后,他立即通過《梅爾菲憲章》開始了西西里王國向法治國家的蛻變,建立了統制經濟和貨幣制度。
3年前的1232年,當時腓特烈在義大利半島最東北部的阿奎利亞召開了「巡會」,並以此為由叫來了兒子,把今後他該做的事情一條條寫下來交給他,還讓他發誓忠實執行,才讓他再次回到德意志去。可是,這個階段如今已然成為過去。1235年,根據《梅爾菲憲章》的國家重建已經紮實地向前推進,腓特烈決定親自去一趟德意志。
7月15日,他在沃爾姆斯城宣判亨利終身監禁僅僅11天後,還是在同一座城市,他舉行了第三次婚禮。
腓特烈這時去德意志,帶上了7歲的次子康拉德同行。不管是對正妻的兒子還是對情人的兒子,腓特烈都採取了一視同仁的培養方法。但自己的正式繼承人卻必須是嫡出之子,因為即便讓基督教會及其首腦羅馬教皇知曉,他們也不會承認庶出之子。亨利是正妻所生之子所以是嫡子,而康拉德是腓特烈與第二位妻子耶路撒冷王國公主所生之子,所以也是嫡子。帶康拉德同行表示腓特烈已有了捨棄亨利之心。
每當我想起腓特烈也會和普通父親一樣去說教兒子就會啞然失笑,但他的這種關懷似乎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康拉德在德意志茁壯成長,既沒有得女性恐懼症,也沒有得社交恐懼症,更沒有得父親恐懼症。
首先,他沒有隻停留在讓那些各方面都能勝任的人緊緊團結在康拉德周圍,他還對這些人課以義務,讓他們忠實執行皇帝的政策。此外,他們還被賦予向皇帝詳細報告的義務。這就是說,腓特烈建立了一個機制,不論走到哪裡,父親與兒子周圍的人都能夠保持密切聯繫。哪怕皇帝本人在阿爾卑斯山南面,也仿若就站在阿爾卑斯山北面兒子的身後。
實際上,有這位大主教在身邊相助的5年間,亨利從9歲到14歲這段時期的統治一直狀態良好,沒有讓去義大利后再未回來的父親操過一點點心。
結婚對象是奧地利公爵的女兒瑪格麗特。這婚姻是腓特烈安排的,當然是一場政治婚姻。腓特烈想把勢力擴大到奧地利。新郎14歲,新娘21歲。有年齡差距的婚姻並不罕見,但這場婚姻從開始就冰冷徹骨。生孩子是義務,似乎夫妻對此都很配合。但生了兩個兒子后,夫妻關係依舊冰冷徹骨。
第一條是忠實地執行父親的所有命令。
這位21歲的英國公主美麗活潑,教養深厚,很難讓人聯想到她竟然是失地王的女兒。跟哥哥獅心王相比,失地王可是遭人們鄙視的。腓特烈心知肚明,婚姻的目的就是政治和繁殖嫡子,但婚姻本身似乎也教會了腓特烈愉快地享受婚姻生活。當然,只有一位英國研究家如此推斷。總之,40歲的腓特烈跟21歲的伊莎貝拉的婚姻生活持續了6年,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伊莎貝拉在27歲那年死於第三個孩子的難產。這昭示著生孩子對當時的女人來說也是一項冒險,甚至伴隨著死亡。
事情完全如這些人所說。腓特烈的長子缺少父親所具有的一切資質,更具決定性的是,他缺少那種可稱得上堅韌的意志力。
即使如此,對一位40歲的父親而言,24歲的長子從年齡上看是託付自己身後事的理想人選。而現在,他卻不得不捨棄24歲的長子,以7歲的次子取而代之。無論是作為皇帝還是作為父親,做出這樣的決定不可能不感到痛苦。
腓特烈必須把替代亨利的次子康拉德留在德意志。在遴選輔助這位少年的人物時,腓特烈務求完美。
後來不久,亨九_九_藏_書利又被送到了義大利南方,當然,並不是作為戴著鐐銬的囚犯。只是這位年過25歲的亨利被完全隔離,不能見任何人,包括孩子們在內。他的日常生活就是不斷地在義大利南方內陸的各個城寨之間換來換去。
父親派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來到了這個兒子的身邊。亨利5歲那年第一次來德意志時,就是他護送的。我們不知道他如何說服了如今已經24歲的這位當年的幼童。但不論他如何說服,留給亨利的路只有一條:到父親面前發自內心地乞求原諒。
此外,恩格爾伯特身居大主教之位,是僅次於教皇的神職人員,但卻從不以權壓人。一句話,他還是一個頗通人情之人。腓特烈把9歲的兒子託付給了這位35歲的大主教。
但是,腓特烈也為9歲兒子做了萬無一失的準備。
但因為與皇帝的長子結盟而氣焰高漲的倫巴第同盟自治城邦擺出了一副斷然阻止皇帝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架勢,走從維羅納北上越過布倫納山口進入德意志的這條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幹線道路已經無法保證安全。腓特烈只能先從海路到阿奎利亞,再從那裡經陸路繞個大彎進入德意志。
父親不管在哪裡都是一個席不暇暖、東奔西忙的人。就算亨利以後待在德意志,父親不在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來到德意志后,他也是繼續跟母親一道生活。康斯坦絲似乎不喜歡德意志人,也不喜好社交,所以母子二人在哈格瑙城裡過得很平靜。
首先,1212年2月在他即將迎來自己1歲生日的時候,蹣跚學步的幼兒就在巴勒莫主教堂加冕成為西西里國王。當然,幼兒並不知道這是腓特烈的一個對策,因為羅馬教皇討厭把德意志和義大利南方歸於同一個君主的統治之下。3月,17歲的父親便出發去了德意志,把1歲的兒子和他27歲的母親留在了西西里。當年輕父親在德意志為落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而飽嘗艱辛時,幼小的兒子在慈祥母親的保護下,在陽光明媚的南歐茁壯成長。
然而,告別父親重回德意志的亨利看不出一點兒感到屈辱的樣子。在別人的眼裡,他的行為就好像和父親重逢時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可是,再次回到義大利的父親並沒有注意到,從女性恐懼症發展為社交恐懼症的亨利,由於同父親的重逢又進而發展為父親恐懼症。
兩天後的7月4日,亨利被赫爾曼帶到了腓特烈所在的沃爾姆斯城。40歲的腓特烈對24歲的兒子冷峻而嚴厲。如果只是兒子伏在父親腳下乞求原諒,在座的諸侯們也許會予以同情。但是這個兒子的罪狀太過明顯。
後世的學者們異口同聲地嚴厲批評這位亨利七世,理由是他「缺乏繼承腓特烈所必需的素質」。
而丈夫腓特烈,好像腦子裡絲毫沒有自己已是結婚之人的概念,總是日復一日地埋頭於他的政治。歷史上有不少男人絲毫不受女人的影響,腓特烈算是一個。
《梅爾菲憲章》頒布后不久,德意志諸侯不滿亨利統治的聲音也傳到了腓特烈耳朵里。這種聲音越來越高,已經不能再任其發展下去了。頒布了《梅爾菲憲章》,腓特烈覺得完成了一項巨大工作,遂決定於第二年1232年的復活節,召集諸侯來義大利東北部的阿奎利亞,召開一次皇帝親自參加的「巡會」,這樣的會已經很久未開了。
25歲的腓特烈當著這些人的面,任命9歲的亨利當上了「德意志王」,正式告知世人,自己不在期間,德意志將由這位亨利七世統治。同時,他又任命科隆大主教擔任小國王的監護人,承擔輔佐9歲德意志王而實際上由自己統治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