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第一次倫巴第戰役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第一次倫巴第戰役

皇帝的到來完全出乎維琴察居民的預料,他們沒有時間來準備防禦。11月1日,進攻開始,維琴察甚至沒有時間去關閉所有的城門,當天便打出了白旗。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首長的任命權和經濟政策的自決權是地方分權主義的要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過,腓特烈是800年前的古人,他想在義大利北方建立正在義大利南方順利推進的君主治下的中央集權國家。我們不能要求腓特烈能與生活在800年後的我們對地方分權有同樣的認識。一句話,腓特烈的腦子裡裝不下倫巴第同盟所要求的地方分權的那些東西。他認為,《康斯坦茨條約》讓義大利北方自治城邦獲得了地方分權,但那是祖父「紅鬍子」皇帝在萊尼亞諾戰役中打了敗仗后不得已而承認的協議。
德意志幾乎沒有任何問題,但腓特烈還是要到各地巡視,每到一個重要的城市,都要在那裡召開「巡會」,繼續他籠絡諸侯的工作。把叛亂處理在萌芽前,這也是他慣常的做法。格拉茨、雷根斯堡……他的旅程沒完沒了。在格拉茨,他度過了1236年的聖誕節。第二天,他慶祝了自己的42歲生日。
1236年8月,已經41歲的腓特烈帶著1 000名騎兵翻過了阿爾卑斯山。說是1 000名騎兵,如果加上輔助的步兵和馬夫,人數則會超過3 000人。但主要戰鬥力終歸還是這1 000人。腓特烈正在籌備15 000人的兵力,準備以倫巴第同盟為對手戰鬥一場。但這個時期,他手上只有這1 000名騎兵。
腓特烈於是決定離開義大利北方。這是因為阿爾卑斯山北邊有問題要他去解決,同時也是因為他期待著教皇會因他這3個月里在義大利東北部取得的戰果而改變態度。

政黨「北方聯盟」的象徵徽標
腓特烈通過赫爾曼的彙報得知了此事。10月30日,他率領騎兵離開了克雷莫納。埃澤里諾·達·羅馬諾在等著皇帝。從這個時期開始,他成了腓特烈的副將。他和腓特烈是同齡人,還是一位武將,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羅馬教會的憎惡,放言打仗不能心慈手軟。read.99csw.com
義大利北方的東半部分,以及除威尼斯共和國以外的義大利東北部全境都在腓特烈的面前屈服了。10年前結成第二次倫巴第同盟時有16個自治城邦加入,其中的近一半趕緊脫離了同盟。倫巴第同盟名副其實地成了只有義大利北方西半部分加盟的同盟。這就是腓特烈從8月到11月這3個月里所取得的戰果。
腓特烈不光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義大利北方,他還把視線投向了羅馬。他本質上不是武夫,而是政治家。如果可能,他總是選擇通過對話而不是武力解決問題。這是研究他的大部分專業學者的意見。
10月31日,腓特烈率軍一口氣奔襲了120公里,同埃澤里諾會合。41歲的腓特烈只是在簡單用餐時才下了一次馬。他們又奔襲了30公里,來到了維琴察城下。
他要去維也納,是為了給退位長子亨利所犯的政治失誤收拾殘局。亨利的妻子是奧地利公爵的女兒。奧地利公爵滿心以為當上了皇帝繼承人的岳父,自己的地位也提高了。這一切卻因亨利的下台泡了湯,他很不滿,出現了一些不穩定的動向。儘管他不是公開造反,但卻不再參加皇帝召開的「巡會」了。
制住奧地利公爵對腓特烈來說並非難事。腓特烈在阿爾卑斯山北邊廣袤的神聖羅馬帝國里的威勢就和在義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國一樣鞏固。腓特烈召集「巡會」,全體諸侯都會跑來參加,他所要求的事情當場就會變成法律。儘管他自己並不擁有像樣規模的軍事力量,但在阿爾卑斯山北邊,無論是實力人物,還是庶民百姓,都認為腓特烈是他們自己的皇帝,甚至為此而驕傲。
順便一說。現在義大利有一個政黨叫「北方聯盟」(Lega Nord)。這個政黨的象徵徽標是一個自治城邦的士兵向皇帝軍揮劍的姿勢,讓人聯想起800年前的倫巴第同盟。威尼斯共和國早已成為過去,但威尼斯現在仍然高舉以義大利北方全境為地盤的「北方聯盟」的大旗,第一要求地方分權,第二要求在義大利北方所征之稅不交中央政府,而應該僅用於義大利北方。在21世紀的今天,他們強硬堅持這個主張,卻仍然能夠獲得義大利北方居民的選票,這也是事實。歷史不會原樣重演,但人們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感情卻會重複。九*九*藏*書

阿爾卑斯山脈與義大利北方周邊
皇帝軍進了城,並沒有在對方投降后結束行動。他們忠實執行了腓特烈的命令,放火、破壞,騎馬驅散四處逃竄的人們,對抵抗的市民格殺勿論。倫巴第同盟的自治城邦之一維琴察遭到了徹底破壞,對其他自治城邦以儆效尤。
同「貓頭鷹」談判,腓特烈也只能派出手中最好的王牌去做主要談判者。首席代表是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以前的情況已經表明,這位德意志人作為外交官,應該說作為腓特烈的外交大臣是相當有能力的。他是三大宗教騎士團之一條頓騎士團的團長,明面上是教皇一邊的人。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以及條頓騎士團和其他很多非騎士集團的修道院一樣,都在羅馬教皇的直接管轄之下。也就是說,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的直接read•99csw.com上司不是腓特烈,而是教皇格列高利。
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針對德意志諸侯的對策。腓特烈的情況不允許他一直待在德意志,他需要用明確的形式讓德意志諸侯長期看到自己的「代理」。可是,康拉德還是個孩子。於是,腓特烈指定自己的老朋友美因茨大主教西格弗里德擔任康拉德的老師兼監護人。這個人屬於神職界,但更是一位飽經風霜、通曉人情世故的人。腓特烈不想重蹈長子亨利失敗的覆轍,即使離開也要通過密切聯繫,與西格弗里德兩個人共同培養只有9歲的繼承人。兒子已是德意志王,即使自己要回義大利,也只能把他留在德意志了。腓特烈把兒子留下,自己離開了德意志。離他上次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北邊還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又來到了德意志。在德意志逗留期間,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來到了腓特烈的身邊。儘管已有預料,把教皇拉進來與倫巴第同盟進行的談判還是破裂了。
關於消解與倫巴第同盟對決的條件,腓特烈方面說到底只有一句話,即參加同盟的自治城邦要承認皇帝的統治權。表面上看,這似乎只限於任命行政長官,在政治方面進行統治。但實質上,統治還包括了經濟政策的施行。總之,這個條件就是接受皇帝任命的行政長官,按皇帝確定的稅率繳納稅金。而這是倫巴第人絕對不能接受的。
腓特烈唯一的擔心是他的繼承人,次子康拉德還是個9歲的少年。除了這個9歲孩子以外,沒有其他候補人選。於是他決定,在這次逗留德意志期間,要讓康拉德正式登上德意志王位。他再度前往奧地利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在多瑙河畔的維也納召開的「巡會」上,腓特烈把康拉德正式介紹給了諸侯們。諸侯全體同意這位9歲的少年登上德意志王位,這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第一個階段。這樣,腓特烈就確定了正式的繼承人。
「鷹」是比喻,意思是腦子好使,好動,慾望大。「貓頭鷹」也是比喻,但意思卻是眼睛只盯著別人壞的一面,跟人交往總說人壞話,是冷漠陰險的壞人。綽號本身就是老百姓的評判。
腓特烈重視司法行政的政策使德意志社會穩定,戰爭和飢餓銷聲匿跡。在腓特烈管轄的社會中,高級神職人員大主教統治的地方與世俗領主統治的地方有著共生的read•99csw•com機制,這個機制充分地發揮著功能。這也許正迎合了喜好秩序的德意志人的秉性。
這就是皇帝與教皇之間的交涉一貫流產的真實原因。既然這樣,打出最好的王牌去當主談,卻始終沒有結果也是理所當然之事了。
且不說有多麼信任,起用這種地位的人當主要談判者,原因在於腓特烈外交的主力不得不以羅馬教皇為對手。如果對手是伊斯蘭教徒的蘇丹,腓特烈自己就能搞定。但是,以羅馬教皇為對手的外交,原本就該起用教皇一邊的人。
然而從頭到腳穿著鋼鐵鎧甲的1 000名騎兵,也會給人以類似現在面對100輛坦克時的威懾感,對硬挺著不讓腓特烈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同盟軍產生了效果,使他們逃回了各自的老家。見到這1 000名騎兵,維羅納當即投到了皇帝一方。
居住在義大利南方的人給腓特烈起了「鷹」的外號,而羅馬的老百姓給格列高利起的外號卻是「貓頭鷹」。
羅馬教皇格列高利的腦子裡也裝不進什麼地方分權,在這一點上他和皇帝一樣。說真的,對教皇而言,同盟要求的地方分權之類的東西並無所謂。他關心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不能消除自治城邦同皇帝之間的對立狀態,這種狀態今後也要一直持續下去。如果消除了對立,義大利中部以羅馬為中心的教皇領土就會受到把義大利南北方都置於統治之下的皇帝的夾擊。如果對立不能消除而持續下去,義大利南方和德意志之間的往來便很不容易,這會導致腓特烈因以前巧妙的政治外交而不斷上升的「力量」大幅度減弱。
腓特烈把統治剛剛被征服的維琴察的事宜託付給了埃澤里諾。他走在維琴察主教宅邸的走廊上,拔出身上佩戴的匕首,一邊砍著支棱在走廊樹籬外的樹枝,一邊說道,統治用武力征服的城市只能這樣做。對聽他說話的埃澤里諾來說,大概不需要這樣的忠告。埃澤里諾·達·羅馬諾這個人,在後來但丁的《神曲》中是要被貶下地獄的,他不光會砍掉支棱出來的枝葉,還會把樹連根拔起,人們都害怕他。
維琴察的慘事產生了效果。維琴察的慘狀立即傳遍了整個義大利北方,自治城邦接二連三地在皇帝面前打開了城門。特雷維索、帕多瓦、曼托瓦,還有皇帝軍剛走就有動向要回到同盟一邊的維羅納,以及費拉拉的https://read•99csw•com實力領主埃斯特家族,紛紛向腓特烈派來使節,宣誓恭順皇帝。
不過,在決定使用武力解決倫巴第問題以後,腓特烈仍然沒有關閉外交解決的大門。儘管羅馬教皇格列高利本意並不想讓皇帝獲勝,但腓特烈還是打算繼續堅持軍事和外交兩面作戰。腓特烈以請求教皇做他與同盟方中間人的名目,把在幕後操縱的格列高利拉到了前台。
儘管外交是不動用軍事的戰鬥,但也有缺點,即只有對手與自己有著同樣價值觀的時候才會成功。腓特烈與伊斯蘭教徒的蘇丹做到了共有同樣的價值觀,但與基督教徒的教皇卻很難達成共識。所以,負責談判的三個人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撕掉了滿嘴謊言的教皇的假面具,讓教皇格列高利吐出了真實想法。「貓頭鷹」最後說,既然那麼想解決倫巴第同盟的問題,就請皇帝親自來羅馬,匍匐在教皇的腳下乞求吧。
腓特烈終於把舵扳向了行使軍事力量的方向上。在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后,他立即進入維羅納城,但並未久留。他定下了明確的目標,要一個個地征服參加了倫巴第同盟的自治城邦。腓特烈離開維羅納之後向曼托瓦進軍。事先召集的士兵開始從德意志和義大利南方追趕他。
破裂的原因是,即使把去年腓特烈對倫巴第同盟取得的戰果擺在面前,羅馬教皇也沒有改變態度。無論戰果如何,教皇也壓制不住對腓特烈的憤怒,後者根本不想改變其一貫的做法。
已經到了11月底的冬季,但腓特烈還是翻過了阿爾卑斯山。8月的時候他是由北向南翻山而來,這時則是從南向北了。腓特烈要去維也納。他在山路上騎馬前行,迎來了自己的42歲生日。他回過頭去和隨從人員開起了玩笑說,候鳥可是要朝相反方向飛的吧。在義大利北方所取得的戰果一定讓他心情大好。
10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軍事示威后,腓特烈來到了克雷莫納。克雷莫納雖然是義大利北方自治城邦,卻一貫忠於皇帝。腓特烈打算在這裏落腳,等候正在羅馬進行的外交戰的成果。
派到羅馬給這位赫爾曼做副手的是皮埃爾·德拉·維尼亞和塔德奧·達·塞薩兩人。他們都出生於義大利南方,與腓特烈是同時代人。他們二人是腓特烈所用的人才,不是教皇一邊的人。這三人抱團全力以赴,但「貓頭鷹」依舊是一個強硬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