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戰爭前夜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戰爭前夜

然而,放棄這一選擇意味著放棄希臘中部的北半部。
有一個提議得到了全體代表的一致同意,即希臘城邦國家之間停止一切紛爭,直到把波斯軍隊趕出希臘。
為了確保此次入侵希臘絕對成功,「王中之王」需要表明他的態度。
我想在那個時候,希臘人一定很抵觸這一點,他們一定不願輕易承認這一點。這也是希臘人很難放棄陸上軍隊作為主要戰鬥力的想法的主要原因。
戰鬥中只有打垮敵人才能獲得勝利。擊垮敵人是主要戰鬥力量的任務,輔助戰鬥力量只起協助作用。
我只是為了提醒讀者朋友記住,希臘並非一個國家。古代希臘只是眾多城邦國家的集合體。
波斯國王薛西斯要求此戰必須獲勝。
公認的希臘首屈一指的陸上軍事大國斯巴達就不用說了,雅典、底比斯和其他所有城邦國家都把保衛國家的重任交給了重裝步兵。由中堅階層的公民組成的重裝步兵團是希臘城邦國家的驕傲。屬於第四等級的公民即無資產者因為享有公民權,自然也有義務服兵役。但在戰場上,他們始終只是作為重裝步兵的輔助力量。
在這一戰中,肩負艱巨任務的是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公元前480年的鏈式防守能否成功,取決於這位斯巴達勇士。而地米斯托克利的任務是率領海上軍隊北上直抵亞德米西林,負責海上警戒並切斷敵人從海上向陸上軍隊提供補給的補給錢。
公元前481年冬季,身在薩迪斯的波斯國王薛西斯與當年他父親大流士一樣,向希臘幾乎所有城邦國家包括愛琴海群島派出使節,送去了「土地和水」通告。只有雅典和斯巴達沒有接到通告。原因是第一次希波戰爭時,只有這兩個國家拒絕了「土地和水」的要求。這次波斯國王以此表明第二次希波戰爭的目標就是雅典和斯巴達。
科林斯曾經是希臘第一的海上軍事強國,他們認為自己失去第一的地位都是拜地米斯托克利所賜。因此他們絕不能讓雅典人擔任最高指揮官,尤其是地米斯托克利。
二、表中的數字不是各城邦國家全部戰鬥力的數量。任何一個城邦國家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國家成為空城。因此,可提供的戰鬥力已經從全部戰鬥力中減去了保衛國境線的戰鬥力數量。
同時,薛西斯還必須時時留意背後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埃及的動靜。他會急於結束入侵希臘的行動,早日回國。
公元前5世紀,對於此時的希臘來說,只要在這條戰線上成功拖住敵人兩個月,那麼對波斯一方來說,早期的有利條件就可能變成不利條件。
據此,在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79年的第二次希波戰爭中,從波斯方面採取的所有行動來看,學者們推測波斯軍隊的全部兵力為大約20萬人出頭。其中包括與國王如影隨形的1萬名精銳組成的「不死軍」和波斯引以為傲的1萬名騎兵,餘下的18萬是希臘人眼中的輕裝步兵。
這是一個關於獨立性和協調性的問題。在並不遼闊的地域內,如此眾多的城邦國家分而治之,意味著希臘人的獨立意識極強。
其次,是波斯軍隊攻打希臘的路線。
儘管如此,出席伊斯米亞會議的希臘城邦國家代表依然決定放棄第一個選擇。他們不惜放棄色薩利一地,也要為保衛希臘而戰,陸戰在溫泉關,海戰在亞德米西林。
雅典也是一個例外。雅典海上軍事力量增強,三層加萊船上的純戰鬥員即重裝步兵的數量也增加了。
我想,選擇在溫泉關和亞德米西林迎敵的戰略不是隨便定下來的,應該是充分討論后決定的。
冬季已經悄然臨近。在敵方地盤上作戰的波斯軍隊,加上非戰鬥人員超過40萬人,飲食問題的壓力必定越來越重。
39歲的薛西斯進行了周密的準備。
來自包括愛奧尼亞地區和愛琴海群島在內的希臘境內的船隻——300艘。
不管怎樣,對抗波斯的希臘海上軍隊的總指揮權實質上已經落到了地米斯托克利的手中。陸上軍隊指揮體系已經統一起來,列奧尼達是最高總指揮。海上軍隊的指揮體系也統一由地米斯托克利負責。因為有名義上的總指揮官、斯巴達人歐里拜德斯的支持,這件事並沒有遇到阻力。
一、如果180萬名士兵全部投入希臘戰線,波斯帝國內部就會變成空城。對於波斯國王來說,只要他還沒有忘記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埃及的叛亂,就https://read.99csw.com不可能冒如此大的風險。
第二個選擇是在溫泉關山頂阻止敵人陸上軍隊南下。溫泉關位於添普士山谷南邊,兩地相距150公里。與此同時,海上軍隊北上進入亞德米西林,阻止敵人海陸兩軍會合。
這完全背離了地米斯托克利關於「海上戰鬥力」的設想。他設計中的海上戰鬥力不是「輔助戰鬥力」而是「主要戰鬥力」,兩者有天壤之別。
情報顯示,敵軍的進攻路線是海上軍隊從薩摩斯島出發,在愛琴海上一路向北,陸上軍隊橫渡達達尼爾海峽,兩軍在塞爾瑪(後來的塞薩洛尼基)會合。
於是,為成功征服雅典,薛西斯制定的戰略是波斯軍隊從薩迪斯出發,橫渡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希臘,接著從希臘北部向雅典發起進攻。
希望讀者朋友看地圖和表的時候,不要忘記以下幾點:
此外,運輸船的數量難以想象,暫且不論。學者們只能就「主要戰鬥力」三層加萊船進行分析。按照不同民族,各國提供的戰船情況如下:
在第一次希波戰爭中,大流士沒有親征,而且只派出2.5萬人的兵力,按東方人的標準來看,軍隊規模過小。
因此,希臘人生活的地方,即希臘世界的東部和北部,在第二次希波戰爭開始之前已經被納入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
這位年輕的東方君主知道希臘是城邦國家的集合體,並無一個叫希臘的國家。他也知道城邦國家是以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國家,每個城邦國家的人口都很少。
屈服於「土地和水」的要求意味著歸入波斯國王的統治之下。在戰時,必須按要求向波斯軍隊提供一切軍用物資,包括糧食。
愛奧尼亞地區位於小亞細亞西岸,面向愛琴海,因為距離波斯前線基地薩迪斯較近,在馬拉松之戰後依然處於波斯的統治之下。距離米利都不遠的薩摩斯島上一直駐紮著波斯船隊。這意味著愛琴海東側全域依然是波斯的領土。
首先,是波斯軍隊的規模。
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第一年)希臘城邦國家聯軍戰鬥力
海上戰鬥力陸地戰鬥力
總指揮官:歐里拜德斯(斯巴達)
雅典海上軍隊指揮官:地米斯托克利(事實上的總指揮官)
200艘——雅典
(其中20艘船上坐的是來自卡爾息底亞地區的難民,逃離了波斯軍隊統治的人們)
40艘——科林斯
20艘——邁加拉
18艘——埃伊納
12艘——希庫隆
10艘——斯巴達
8艘——埃皮道魯斯
7艘——埃雷特里亞
5艘——特羅曾
2艘——斯提拉
2艘——希俄斯小型船
總指揮官:列奧尼達(斯巴達)
300人——斯巴達重裝步兵
3400人——伯羅奔尼撒同盟步兵
700人——塞斯比亞步兵
400人——底比斯步兵
1000人——富丘亞地區步兵
1000人——色雷斯地區的難民組成的士兵隊伍
合計324艘船中包含了9艘小型帆船,因此三層加萊船數為315艘合計6800人,再加上來自希臘其他城邦國家的士兵,共約1萬人
來自埃及的船隻——200艘。
僅靠偵察兵的情報,希臘方面未能掌握波斯軍隊在塞薩洛尼基會合后的行軍路線。此時,關於在何處迎敵,希臘各城邦國家的代表有三個選擇。
公元前481年冬天,在第二次希波戰爭前召開的伊斯米亞會議上,決定參加抵抗波斯之戰的希臘城邦國家代表還商討了各國分別可提供的戰鬥力,畢竟第二年春季的這場戰鬥將不可避免。統計結果如下:

愛奧尼亞海及其周邊
他是尊稱為「大王」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立者居魯士的九-九-藏-書親外孫,他的母親是大王居魯士的女兒。僅此一點,在波斯帝國臣民眼中,他就是波斯國王——「王中之王」的最佳人選,波斯帝國的王位非他莫屬。
同時,我也希望讀者朋友記住,古代希臘的歷史就是如此眾多的城邦國家之間衝突不斷的歷史。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儘管只是4年一屆,至少在運動會期間,各城邦國家做到了和平共處。
表是各城邦國家可提供的戰鬥力情況,當然分陸地戰鬥力和海上戰鬥力。
波斯軍隊是一支大部隊,軍隊轉移需要較長時間。可以預計,波斯軍隊出現在溫泉關的時間將在進入夏季之後,實際戰鬥發生的時間大概會在8月初。因此,鏈式防守的時間只有8月和9月兩個月。
地米斯托克利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馬拉松戰役取得勝利后的第一次希波戰爭與第二次希波戰爭之間的10年裡,他一直致力於提高雅典的海上力量。即使採用強硬手段、利用陶片放逐制度將反對他的雅典政界大人物一個個逐出雅典,也要把雅典建設成為希臘第一的海上軍事強國。
已當選此年度最高指揮官的地米斯托克利作為雅典代表出席了會議。斯巴達代表是兩個國王,色薩利、底比斯、科林斯也分別派了代表參加,正與雅典打得難解難分的埃伊納的代表也出席了會議。
當然,所謂的等待並非無所作為地被動等待。他用心觀察各方動靜,伺機而動。當然,等待時機同時也意味著機會來臨之前,即使盟友受創也要忍耐。
希羅多德是那個時代唯一一位描述希波戰爭的歷史學家。根據他的描述,第二次希波戰爭發生於公元前480年。為成功收服希臘,波斯國王帶去的士兵多達180萬人,此外,還有隨從和當地的非戰鬥人員共500萬人。這個數字還只是陸上部隊,不包括海上部隊。
三個選擇都把賭注放在陸地戰上了,不同的只是迎戰地點。無論是第一個選擇,還是第二個選擇,抑或是第三個選擇,海上軍隊都不過是陸上軍隊的輔助力量。
根據得到的情報,敵軍規模在己方10倍以上,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對此甚至不曾表現出一絲不安。
就這樣,統帥總數300多艘戰船的海上力量最高指揮官一職落在了斯巴達代表的身上,儘管雅典一個國家就提供了半數以上的船隻,而斯巴達只提供了10艘戰船。不用說,這個結果一定正中科林斯代表的下懷。

討論到其他議題時就沒有這麼順利了。希臘人特有的能言善辯,使得做出一個決定異常艱難。好在地米斯托克利擅長駕馭這種局面,不斷引導大家回到正題上。
10年前,只因為在馬拉松會戰中戰敗,他的父王大流士不得不在其後的4年時間里為鎮壓巴比倫和埃及的叛亂而殫精竭慮,而且,鎮壓行動並沒有因大流士的去世而結束。薛西斯繼承的不只是王位,還有叛亂。這位坐擁疆域從中東到埃及的大帝國波斯的國王,最終得以騰出手來準備攻打希臘,是在父親去世兩年以後了。儘管在波斯人的眼中,希臘不過是「一把小麥」。
不過,出席此次伊斯米亞會議的代表中,我想還有一個人清醒地認識到了他們面臨的現實,只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
對此,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沒有做過多介紹,他似乎對參戰的人更感興趣。因此,要弄清這個問題只能依靠我們的想象。
但是,並非人人都有能力預知未來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在商討第二年春季將展開的與波斯對決的伊斯米亞會議上,以陸上軍力為主要戰鬥力的方針沒有改變。
如果敵人的想法果真如此,如果鏈式防守能堅持兩個月,那麼,波斯國王就有可能放棄進一步南下的計劃,波斯軍隊也有可能撤離希臘。這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過先例的。10年前,僅僅因為在馬拉松會戰中失利,波斯軍隊就撤退了。既然有過一次,很難說不會有第二次。
此人就是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在溫泉關迎戰39歲的薛西斯率領的波斯陸上軍隊的任務落在了這位年已六旬的斯巴達勇士肩上。
此外,斯巴達是個例外。作為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盟主,除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它還要抽出一部分兵力保護伊斯米亞地峽。
愛奧尼亞船隊的300艘船隻,活動範圍僅限愛琴海,因此,與腓尼基船相比噸位較小。但是,談到操控力,由於愛琴海風向多變,所以愛奧尼亞船優於read.99csw•com腓尼基船。另外,按照希臘人的習慣,擔任槳手的是自由公民。對於波斯國王薛西斯來說,這是僅次於腓尼基船隊的、值得期待的海上戰鬥力。
他首先確保父親大流士在10年前第一次希波戰爭中征服的地區的穩定。
二、加上非戰鬥人員,波斯需要解決遠遠超過600萬人的飲食問題。
三、與士兵數和船隻數多少無關,地圖和表中記錄的是參戰的所有城邦國家。
還有一點,我也希望讀者朋友認真思考。
第二次希波戰爭時,一切都不同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一次都只能用大規模來形容。
來自腓尼基的船隻——300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各地徵用的船隻,數量不多。而非主要戰鬥力的運輸船則不計其數。
第一個選擇是在添普士山谷迎擊敵人。添普士山谷位於希臘中部的入口,是從塞薩洛尼基沿海邊大道進入希臘中部的必經之地。
此時,代表雅典出席會議的地米斯托克利一定會感覺孤立無助。
同樣,位於愛琴海北側的色雷斯和馬其頓在這10年間也一直處於波斯的統治之下。他們接受波斯國王送來的「土地和水」通告而成為波斯的屬國。
率領大軍的是「王中之王」薛西斯。包括他的幾位胞弟,幾乎所有王室成員隨軍同行。當然他們不只是隨行,還肩負著指揮戰鬥的重任。這就意味著,他們戰死的可能性也很大。既然王室成員都參戰,帝國境內各行省的總督自然也要參戰。公元前481年末至公元前480年初的冬季,波斯帝國的首都功能好像轉移到了薩迪斯一樣。

第二次希波戰爭
結果,雅典的海上軍事力量從以前的40艘三層加萊船增加到隨時可出動200艘的實力。隨時可出動200艘戰船意味著還有船隻在港口待命以應對不時之需,例如出現海戰這類人為突發事件或暴風雨等天災,船隻受到重創回港修理時,待命的船隻可及時補充上去。因此,至少還需要百艘以上。
10年裡,在地米斯托克利的堅持下,雅典戰船從40艘增加到了300艘,雅典海上戰鬥力超過以前位居第一和第二的科林斯與埃伊納,一躍成為希臘第一。
正因如此,共同對抗波斯的聯盟中,由哪個城邦國家的人擔任最高指揮官,大家始終達不成一致意見。如果是其他民族,一定是由提供兵力最多的國家出代表擔任。如果希臘人有這種意識的話,想必如此眾多的城邦國家分而治之的狀態就不會長期存在了。
第三個選擇是在伊斯米亞迎戰敵軍。伊斯米亞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入口,位於溫泉關的南邊,直線距離也是150公里。此時,各城邦國家代表正會聚此地商討迎敵對策。狹窄的伊斯米亞已有雙重屏障,為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兩個強國斯巴達和科林斯所建。
因此,波斯國王首先考慮以「量」取勝,給希臘來一個下馬威。曾經,波斯帝國利用人海戰術成功收服了巴比倫和埃及。
相對於這支波斯海上軍隊,我們再來看希臘方面的海上戰鬥力。參戰的各城邦國家包括雅典和斯巴達在內,船隻全部加起來也不足400艘,雖然相比陸地戰鬥力的10∶1要好許多,但希臘方面在海上也不得不迎戰2倍于自己的敵人。
波斯國王不太信任來自埃及的200艘船。埃及是個農業大國,沒有海運傳統。埃及的船隻大部分只是內河用船,航行在尼羅河通往地中海的河道上。和腓尼基一樣,槳手也是奴隸。與腓尼基船、愛奧尼亞地區的希臘船相比,他們甚至不曾有過打擊海盜的海戰經驗。
科林斯得知此事已是后話。他們能做的也只是要求自己國家的40艘船由科林斯代表安德馬托斯指揮。
應對發生在希臘各城邦國家之間的作戰,這一體系是奏效的,因為城邦國家之間的作戰是性質相同的部隊之間的作戰。
借用足球術語就是「鏈式防守」(catenaccio)。這個詞原是義大利語,因AC米蘭隊採用這一戰術成功阻擋住對手的進攻而成為國際通用語。這一戰術的目的是用「鏈條」來鞏固防守,等待敵人自我消耗,等待敵人出現焦慮情緒。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個數字「不現實」。他們提出的理由有兩個:
九-九-藏-書
薛西斯和迦太基結成同盟並非希望迦太基提供兵力支援。他對迦太基的要求是迦太基軍隊登陸西西里島,從背後給敘拉古施壓,讓敘拉古接到雅典的求助時,因自顧不暇而無法支援。
地圖是參戰城邦國家的分布圖。
出席伊斯米亞會議的色薩利代表表情沉重。他表示,僅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抗波斯大軍,既然放棄這一選擇,我們只能接受「土地和水」通告了。
當時地中海西側有兩個強國,是波斯和雅典都不能不承認的強國。它們是敘拉古和迦太基。敘拉古位於地中海最大的島嶼西西里島東部,迦太基在非洲北部。
如果你認為在科林斯僅提供40艘戰船而雅典參戰戰船達200艘的情況下,科林斯反對地米斯托克利擔任總指揮官沒有道理,只能說明你太不了解希臘人。再說,與其他參戰國家相比,科林斯儘管只提供40艘戰船,卻也是僅次於雅典位居第二的。
一、地圖上的圓點只表示各城邦國家的首都所在位置。所謂城邦國家,是以首都為中心向周邊呈放射狀分佈的住民共同體。
但是,現在的敵人是波斯。就算建立了共同戰線,迎擊敵人的兵力也不過敵人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賭注」不是應該押在敵人最薄弱的環節上嗎?
因為地米斯托克利堅持認為這一戰的勝負將在海上決出,所以雅典沒有抽出兵力參加以斯巴達為主的陸上軍隊。
年輕的波斯國王做了一個決定,這是其父大流士從未想過的事,那就是與迦太基結盟。
再看希臘方面。即使斯巴達和雅典達成共識聯合作戰,這兩個國家能派出的全部兵力合計也不超過2萬人。因此,希臘要迎戰的是僅陸上軍隊就10倍于自己的敵人。
陸上軍事大國波斯把賭注壓在陸地戰上理所當然。但是,兵力不過波斯軍隊十分之一的希臘為什麼也把賭注壓在陸戰上呢?
波斯人只要腳不踏在土地上,就會心生不安。所以,對波斯人薛西斯來說,海軍只是輸送兵員和補充物資的運輸工具,是波斯軍隊與雅典軍隊發生陸戰時用來封鎖海面的力量而已。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徵用的船隻中有好幾千艘運輸船,目的只是在兵力對比上給敵人一個下馬威,一旦開啟海戰全無用武之地。
雅典和埃伊納暫時放下了糾纏不清的敵對關係,埃伊納也決定改變以往親波斯的立場,明確站到了希臘陣營中。
入侵希臘的波斯軍隊最高司令官薛西斯似乎沒有料到海上的戰鬥力將決定這次戰爭的結局。
波斯國王親自率領陸上軍隊離開薩迪斯到達達達尼爾海峽。因為軍隊規模龐大,依靠船隻往返運送需要好幾天時間。按照國王的要求,這裏已經準備好了「浮橋」。浮橋是用繩索將一條條船連起來再放上木板做成的,共有兩座。全軍通過浮橋進入歐洲。在達達尼爾海峽搭建浮橋橫渡海峽的方法是薛西斯的首創,在第一次希波戰爭中不曾使用過。
敘拉古與希臘之間的關係始於希臘人的殖民。迦太基與東方之間的關係則始於腓尼基人的殖民。此時,迦太基人的母國腓尼基已經臣服波斯帝國。
重裝步兵是純粹的戰鬥人員,當然要坐上三層加萊船。但是,按照指揮官的指示讓船逼近敵船的是操控船隻的船員,是槳手的任務。戰鬥開始后,船帆落下,戰船僅靠槳手划槳接近敵船。因此,這又是一項來不得一絲馬虎的工作。
那是因為,一直以來,希臘的主要防衛力量都是重裝步兵,公民的義務就是作為重裝步兵保衛國家,這在雅典指的是第三等級以上的公民。
看到波斯即將入侵希臘,戰爭一觸即發,希臘人自然理智許多,他們儘力控制爭辯的衝動,共同商討在何處迎戰波斯軍隊。
根據派出去的偵察兵以及安插在敵人內部的情報人員帶回的消息,他們弄清了幾個問題。
波斯沒有海運傳統,對波斯國王來說,海上部隊只能依靠自己統治下的異族國家。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波斯國王有三層加萊船1200艘、小型運輸船3000艘。
但是,已屆44歲的地米斯托克利是一個堅定的人。堅持己見需要超強的忍耐力。作為其時已是名副其實的雅典領袖,他的堅持就是「等待時機」。

那麼,在波斯入侵前會聚在希臘中部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之間的伊https://read.99csw.com斯米亞地峽的希臘各城邦國家代表,為什麼會同意在溫泉關和亞德米西林戰線迎戰波斯軍隊呢?
地米斯托克利深諳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他注意到科林斯只是反對他當選最高指揮官,並沒有提出新的建議。於是,他要求與斯巴達代表單獨會談。他建議斯巴達代表不僅要求擔任陸地最高指揮官,而且還應該要求擔任海上最高指揮官。對此斯巴達代表欣然接受,科林斯也表示同意。
其主要原因在於希臘城邦國家的形成過程和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希臘人的特性。
然而,一旦演變成海戰,情況將截然不同。
敵軍離開他們的屬國馬其頓,剛進入希臘中部就將他們擊退的話,當然最好不過。但是,在鮮有平原的希臘,色薩利地區是個例外,這裡是一片開闊的平原。除了添普士山谷,還有幾條南下的路線。同時,該地區臨海的位置找不到適合大量船隻停靠的地方。也就是說,這裏不適合海陸兩軍合力迎敵。
地米斯托克利不是一個心口絕對一致的人。雖然他讓斯巴達代表擔任了最高指揮官,卻不會拱手讓出指揮權。他建議斯巴達代表擔任海上軍隊最高總指揮官不過是迫於形勢壓力的權宜之計。斯巴達代表歐里拜德斯並不熟悉大海,對於海上作戰並無良策。結果,各國代表于會議結束前簽署的共同抵抗波斯海上軍隊協議附帶條款中增加了一個條款:「雅典海上軍隊的指揮權由雅典公民地米斯托克利負責。」
陸地在溫泉關、海上在亞德米西林的戰線設計,粗看似乎採用了「人盯人」的防守戰術。但是仔細研究參戰同盟各城邦國家的所在,就會發現這是「區域防守」的戰略,以溫泉關為頂點的一線將希臘一分為二。
不僅如此,波斯方面一定還會要求提供兵力。這就意味著,色薩利士兵將作為波斯軍隊的組成部分與包括雅典人和斯巴達人在內的希臘人為敵,意味著他們與生活在愛奧尼亞地區、愛琴海群島上的希臘人一樣,在第二次希波戰爭中站在波斯陣營中。
薛西斯需要承受父親大流士不曾感受過的壓力。
最後是重整軍隊,這是所有戰爭必不可少的基礎。
波斯軍隊的船隊只用於運輸武器和武裝類的東西,飲食問題在當地解決。也就是說,由那些屈從於波斯國王提出的「土地和水」通告而成為波斯屬國的地方來解決。但是在環繞愛琴海的希臘境內,找不出一個地方有如此實力能提供如此大規模的食物補給。這是學者們的共識,我深有同感。
古代腓尼基人生活在現在的中東地區,這裡有敘利亞和黎巴嫩。他們以擅長通商和海運聞名,作為海上戰鬥力最受波斯國王的器重。腓尼基人的航運海域在東地中海,大型船隻較多。按照東方人的習慣,槳手由奴隸擔任。
代表雅典出席會議的地米斯托克利也參加了競選,卻遭到科林斯的強烈反對。
對於地米斯托克利來說,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為他堅持認為和波斯之間的決戰將在海上展開。在他看來,埃伊納成為盟友意味著制海權所及海域範圍大大增加。之前,雅典的制海權僅限於外港比雷埃夫斯到薩拉米斯島之間的海域,現在,海域擴大到薩拉米斯島至埃伊納島,再從埃伊納島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側。也就是說,雅典海上戰鬥力的行動範圍大幅度擴大。
第一個選擇早早就遭到了淘汰。
鑒於這一背景,他自然不能輸給「一把小麥」。對於這位溫和且富有人情味的東方貴公子來說,入侵希臘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戰。
古代的無資產者需要每天勞動才能維持生活。在雅典,他們屬於第四等級。無產者,後來的羅馬叫作proletariat,在海戰中是極其重要的、不容忽視的戰鬥力。
雅典可提供的海上戰鬥力按200艘戰船計算,每艘三層加萊船所需的士兵包括重裝步兵、船員和槳手至少200人。200人乘以200艘,即需要4萬人。
與此同時,希臘方面也召集各城邦國家代表舉行了會議。未接受「土地和水」通告的希臘城邦國家的代表聚集到了伊斯米亞。伊斯米亞是一條狹窄的海峽,將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和斯巴達所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一分為二。
斯巴達是公認的陸上軍事力量第一強國,斯巴達人要求派他們的人擔任陸上軍隊最高指揮官。對此無人表示異議,提議順利通過,因為其他城邦國家都承認斯巴達是希臘首屈一指的陸上軍事強國,特別是在士兵的「素質」方面。
議題當然是商討如何擊退入侵的波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