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羅馬,我的愛 都市物語——羅馬

第三章 羅馬,我的愛

都市物語——羅馬

我們所繼承的羅馬人的財產依然繼續活在我們當代的生活之中。
還有,羅馬城裡很臟。原來一直期待共產黨掌握市政後會變得乾淨一點,可現狀卻令人絕望。此外,還很吵鬧。日前的新聞報道說,羅馬是世界上雜訊最大的城市。其原因在於,即使沒有必要也要胡亂拉響警笛。
「條條大路通羅馬。」
最後用的是基督教。我堅信,這裏所說的基督教並非聖彼得時代的基督教,而是指後來紮根于羅馬,經過改造推廣至西歐的基督教。文藝復興時代以前的天主教熟知人的弱點,並予以寬容,因此得以與文藝復興精神相互兼容,共同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但是,它把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這兩種相反的精神糅雜在了一起,儘管有人性,卻被嚴格思考人生的人批評為不負責任,最終難逃先是宗教改革,接著是反宗教改革運動,被人舉旗造反的結局。
說到構築如此之大帝國的原因,我認為這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打著侵略的旗號,按照一定計劃行事的結果。毋寧說,這是一種不斷重複的結果。他們把勢力擴展到了某個地方,卻同鄰居搞不好關係,非常麻煩,便與鄰居打起了仗而且打贏了。大道也就通到了那裡,成功地將那裡併入勢力範圍。然後,又與新邊境接壤的新鄰居搞不好關係……
基督教徒推翻了羅馬帝國,卻從羅馬繼承了以拉丁語和教堂建築式樣為代表的許多東西。而且,似乎還一同繼承了對「7」這個數字的喜愛。
羅馬自古以來就是「朝聖之都」。人們曾經從遼闊的羅馬行省沿著整備周到的大道來到這座世界之都。旅行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有找工作的,有做生意的,但目睹了競技場、古羅馬廣場上的神廟、聳立在帕拉蒂諾山上的宮殿之後,肯定沒有一個人不為之驚嘆。後來,基督的繼承人取代了皇帝成為統治者,朝聖者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人們造訪羅馬,這對他們後面的人生必定產生影響。在這層意義上,羅馬仍然一直是世界之都。訪問過巴洛克時代羅馬的4位日本少年遣歐使節之一的中浦朱利安回國后遭遇了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而殉教。聽說他臨死前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看見了羅馬!」
這座博物館由菲亞特集團捐贈。館內夏天也是冷颼颼的,因為它不僅大,而且極少有參觀者。不只是日本人,就連歐洲人可能也不知道這裏。然而你一旦進入博物館,立刻會受到震懾。有關於羅馬文明的方方面面,有形的東西被複原,無形的則有圖解展示,甚至還有佔據了一個大展廳的羅馬市的全景複原模型。從走廊上觀望時,當你按下表示每一幢建築的按鈕,相對應的燈光便會在巨大模型中亮起。僅這一點就已經非常有趣了,我建議諸位去看一看。
教授告訴我,他的假設是受美國石油資本的委託在研究地球上天然資源分布圖時意外發現的。我在自然科學方面很差勁,只能說一句「哦,原來是這樣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可以厚著臉皮問出相當幼稚的問題:
如果我這個想象是正確的,那麼不產生文明就沒有資格被稱為城市。所佔地域再廣,居住在那裡的人口再多,如果不是曾經產生過文明或現在正在產生文明,那也只是單純的部落而不是城市。贅言一句,聽說東京也曾有大隕石落下……
這7座教堂都是後世再建的,現在已經很難體會到4世紀初建立時的風貌了,不過它們依然存在。雖然曾經的施捨變成了現在美術館的門票錢,朝聖者的住宿費變成了飯店的住宿費,但羅馬一如既往地對扔下錢走人的人十分包容。
儘管朝拜目的發生了根本變化,18世紀和19世紀的羅馬依然是朝聖之都,吸引了北方朝聖者的心。

但是,現代的羅馬不是像紐約、倫敦和巴黎那樣的主角級都市,卻也不是單純的配角。說起來,它就像電視和電影里介紹角色時最後一個單獨打出名字而與主角享受同樣待遇的特邀出演明星。往年的主角明星即使鏡頭很少,也會在與新演員相處時維持自己的格調。給人這種感覺的出場形式委實適合如今的羅馬。
維也納大學的阿爾凱蒂教授說:
教皇當即請他叫來這位年輕人,讓他試畫,效果相當好。尤里烏二世決定辭退所有其他畫家,把工作交給這位年輕人。年輕畫家名叫拉斐爾,當時25歲。
1982年5月
「但讓我說的話,這裏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幾萬年前落到地球上的大隕石的落點分佈與產生文明的大城市完全重合。當然也有隕石落下卻沒有產生城市的地方。難道你不認為這是隕石發出的磁力賦予了居住在那裡的人某種創造力嗎?」https://read•99csw.com
其中,卡匹托利山和帕拉蒂諾山後來成為古羅馬鼎盛時期的政治中心。此外,奎里那萊山現在是總統官邸的所在地,義大利語發音為「Quirinale」(指奎里納爾宮,Palazzo del Quirinale),即使不講明總統官邸,人們也知道這個詞指的是總統官邸。義大利的電視新聞也這樣說:
1874年3月的一天,德國歷史學家格雷格羅維烏斯聽說他的著作《中世紀羅馬城的歷史》被教皇列為禁書。於是他專程前往聖彼得大教堂去看教皇詔書,並在當天的日記中記下了這樣的話:「所有人都祝賀我獲得這份榮譽。」
歌德在著名的《義大利遊記》中這樣寫道:
我非常喜歡亞壁大道上的聖彼得。彼得逃出瘋狂迫害基督教徒的羅馬時,耶穌在他的面前現身。驚訝不已的彼得這樣問耶穌道:


儘管如此,在以古羅馬廣場和斗獸場為中心的一帶,人們還能夠看到少量留存至今的圓柱和因大理石外裝剝落而裸|露的磚牆。不過,儘管這一帶原來是羅馬的中心,但古代的羅馬市卻不只是這一點點,它的大小几乎可以覆蓋現在羅馬市的全部。

我認為,藝術文化的贊助人最好不要是那種有太多精深知識和特殊興趣的人,因為知識和強烈的個人愛好往往會妨礙創作者充分發揮才華。但他需要感覺,能夠鑒別真偽的感覺。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教皇中,成就流芳後世作品最多的是絕對稱不上文化人的尤里烏二世。
羅馬人也沒有創造出哲學,但盧克萊修和塞內加卻使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哲學臻於完美之境。
先按下是否是由於磁力的作用不表,我認為「城市」與「文明」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一直對這個問題不能釋懷。首先,在許多語言中,表示城市的詞語和表示文明的詞語實在是很相像。
「今天,總理為彙報政情而去了奎里納爾。」
人類的歷史全部濃縮在了這座城市裡。我的年齡將從今天開始算起。因為只有踏入羅馬的這一天,才是我真正出生的日子。
「古今東西的著名城市都是由於有利於保障水源和糧食供給、適合防禦或地處交通要衝等原因而產生並繁榮起來的。
羅馬人的語言經過輝煌的發展,形成了義大利、羅馬尼亞、法蘭西、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南美各國的語言。白色人種的一半都在使用源於拉丁語的語言。
基於理性的相對主義往往只會在感性所支配的絕對主義面前敗下陣來。文藝復興運動以及羅馬在1527年遭到了一群信奉新教的德國雇傭兵的破壞。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在羅馬留存得比較少,其原因就在於這次被稱為「羅馬之劫」的事件。
羅馬也與「7」這個數字有很深的緣分。一般認為羅馬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居住在羅馬的7座山丘上。直到今天,英語中還有「七丘之城」(City of Seven Hills)的說法,指的就是羅馬。這是一個常識。即使在現在的羅馬市,這7座山丘也還處於中心地區。這7座山丘用古羅馬人的語言——拉丁語寫出來是這樣的:
例如,在展示著名的羅馬大道經過哪裡,又是如何建造的圖解和模型的大廳里,你可以了解羅馬人是一個為提高效率而不惜付出努力的講求實際的民族。這些大道由主業是打仗的各軍團士兵修築,鋪設也很周到出色,為行人的旅途安全和旅行速度帶來了飛躍性進步。望著這些現在依然留在各地、路石已經磨圓的大道,人們便會想到坐馬車走在這路上屁股不被顛痛才怪,即便這是在貿然斷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不過是羅馬帝國崩潰后沒有進行維護保養而已。
聽說有一位美國學者如是說:「羅馬統治了世界3次,第一次用的是軍隊,第二次用的是法律,第三次用的是基督教。」
我的名字叫七生,因為我出生於7月7日。因此我對「7」這個數字有莫名的親切感。就連與這個數字有關的地方和歷史事件,我都不會覺得於己無關,我也覺得自己很奇怪。
他設計了聖彼得大教堂。何止於此,教皇、萬神廟、瑞士衛兵的制服、台伯河、梵蒂岡、古羅馬斗獸場……他創造了永恆之都的一切。我最近這樣高興,如果我變得多管閑事,我就無法感受到神的恩惠所帶來的平安,米開朗琪羅已死,我從中意識到了這一點。
單單回想一下15九*九*藏*書世紀後半葉到16世紀前半葉那個時代有多少學者、詩人和藝術家雲集羅馬,人們就不難想象歷代教皇這些絕好的贊助者出錢的大方程度了。


我再喜歡羅馬,也不會說曾經的羅馬特質還活在當代羅馬人中。如果說還有,那也只是反映在羅馬作為有約2000年歷史的國際城市,當代羅馬人對外國人異常開放,他們的爽朗以及很難變得古怪這一點上。此外,也許是從古代末期以來養成的習性,他們有著出類拔萃的不勞而獲的才能。現在的羅馬,政府的機構和團體雲集,沒有一座工廠,但很富有。如果讓人們知道羅馬的政府衙門生產率之低下,他們也就能理解米蘭何以憎惡羅馬了。但與米蘭相比,絕對是羅馬的飯菜好吃、便宜而且量大,這也是事實。是不是應該說這也是羅馬的特質之一呢?

而最終勝出的撒手鐧盡在一招,羅馬於1300年宣布對所有來羅馬朝聖的人免罪。當時的信徒為了免罪是要參加十字軍的。而當時的羅馬儘管遭到過北方蠻族和基督教徒的破壞,還是有許多古代遺物保留下來。朝聖也是老百姓以信仰為名觀光旅遊。無論是在歐洲的北部還是西部,人們一聽到春天的聲音,立即會像草木隨風一般地湧向羅馬。朝聖是連領主大人也不得不批准的事。充分享受著自由的朝聖者們一到羅馬,是一定要去下面這7座教堂頂禮膜拜的:
高中世界史教科書教育學生說,希臘文明創造了一切,羅馬文明只是模仿了希臘文明。這樣說一定是因為沒有把「模仿」定義準確。歐美人說日本人是模仿民族,我們大約瞬間就會變得無地自容。但關於一直被當作模仿民族的羅馬人,威爾·杜蘭特這樣寫道:
不過,最能體現文藝復興時代的大概還要數米開朗琪羅。就連抱有成見的歌德看了西斯廷教堂后也稱讚連連。在此,我想介紹一下馬克·吐溫幽默的讚美之詞:
拉斐爾雖然表面溫和,但有著大胆的野心。儘管接受了神在地上的代理人的委託,但他卻沒有誠惶誠恐,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作畫。他竟然在另一間房間的牆壁上畫了一幅古今文藝天才們匯聚一堂的壁畫,把委託人的肖像也畫了進去,甚至把基督教徒眼中的異教徒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都加了進去。敢在教皇的居室里畫這幅畫的拉斐爾不愧是拉斐爾,但非常喜歡這幅畫的尤里烏二世也是只有文藝復興時期才會出現的教皇。今天,這間用壁畫的最高傑作裝潢的房間被稱為「拉斐爾房間」。
彼得從心底里感到無地自容,調頭往回走。
說到古代,來到現在的羅馬而要體味古羅馬委實困難,因為即使遍訪古羅馬廣場等遺迹,想站在那裡想象2000年前,留下的東西也太少了。
「不要變得只愛神而憎恨人才好。」(摘自亞歷山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
我住在國外,因而還沒有讀過《都市物語》。但我想,在這套書中,羅馬大概是最後才會被寫到的城市。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日本人對羅馬這座城市認識不足了。
「哦,到了這裏就只有跟高盧打一仗了。」
弗拉·安傑利科,生於佛羅倫薩。平圖裡喬是佩爾賈出身。波提切利也是最先在佛羅倫薩成名的。佩魯吉諾也如其名所示生於佩爾賈。塞巴斯蒂亞諾·德爾·皮翁博出生於威尼斯。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出生於佛羅倫薩。布拉曼特、布魯內萊斯基、拉斐爾也都是在成年後來到羅馬的。當然,米開朗琪羅在佛羅倫薩長大。萊昂納多·達·芬奇的出生地則無人不曉。
這個時代造訪羅馬的「文化人」不勝枚舉:歌德、濟慈、拜倫、司湯達、朗費羅、勃朗寧、古諾、李斯特、柏遼茲;歷史學家吉本、格雷格羅維烏斯、帕斯特、蒙森用他們的筆向羅馬發起了挑戰,這當然可以理解。在繪畫和音樂領域有一個獎項叫「羅馬獎」,獲獎者可以去羅馬留學。
所以,我決定徹底放棄解說古羅馬這項艱難的工作,只想介紹一下羅馬近郊新市區埃烏爾的羅馬文明博物館。一般的導遊手冊里沒有介紹,我想日本人幾乎都不知道這座博物館。
中世紀人,無論是為了學問,還是為了生意,抑或是為了信仰,他們出人意料地都喜歡旅行。中世紀的羅馬是朝聖者們的首選城市。當然,想去耶路撒冷的人也如過江之鯽,但自從那裡被伊斯蘭教徒統治以來便不容易去了,因而在西歐人的眼中,羅馬成了絕佳的朝聖地。
「你已經被恐懼的風吹得逃走了,我來代替你去上十字架啊!」
羅馬人沒有創造拱券和穹頂,但他們卻以卓越的膽量和華麗的感覺活用了這些原理。在建築的某些領域,他們的才華至今未被超越。人們不是能夠在羅馬時代的神殿中看到中世紀大教堂的所有建築原理嗎?九_九_藏_書
「是你,得了便宜!」

教授大笑,然後說道:
有一次,這位教皇想起要裝修一下自己在梵蒂岡的寓所,便命負責藝術監製工作的建築大師布拉曼特推薦一個合適的畫家。布拉曼特列舉了佩魯吉諾等兩三個畫家的名字之後說道:
雕塑也不是羅馬人的創造,但他們卻賦予了它希臘雕塑理想美中所欠缺的現實的力量。
根據傳說,羅馬的創建期是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509年。這個時期的政體是王政(君主制),首領也是7位君王。第一代君王是傳說由狼哺育的羅穆路斯,接著是以賢王而聞名的努馬,到了第七代君王時王政被推翻,以公元前509年為界羅馬成為共和政體。從那時開始,羅馬便以7座山丘為中心,一點點地逐漸擴大勢力範圍。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卡匹托利的義大利語發音是「Capitolino」,直到現在,羅馬市政廳還在這座山上。也許是因為力量衰退得已經無法與過去相比,共產黨人成為這裏的主人。從這座山上眺望出去,曾經的繁華中心古羅馬廣場景色美麗。
在拉丁語中,表示城市意思的單詞是「urbs」。但如果把居住在那裡的人包含進去就成了「civitas」,而文明則是「civilitas」。這裏,我只以拉丁語為例,一則為了表示對古羅馬人的敬意,再就是因為拉丁語是眾多近代語言的鼻祖。這樣講在義大利語中當屬自然,但我覺得連英語也是這樣的。諸位意下如何呢?
總之,這個時代的羅馬是一個對任何有才華的人都開放的社會。此外,20來歲的米開朗琪羅則向任樞機主教的委託人索要了150達卡特,作為創作《聖母憐子》的酬金,這個金額是一個普通人一年生活費的5倍。年輕的藝術家對嫌他要價太高的委託人道:
聖彼得大教堂、城外聖保羅大教堂、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聖母大教堂、聖塞巴斯蒂亞諾教堂、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城外聖洛倫佐大教堂。
Quirinalis(奎里那萊/奎里爾諾)、Viminalis(維米納萊/維彌納)、Capitolinus(卡匹托利)、Esquilinus(埃斯奎利諾)、Palatinus(帕拉蒂諾/帕拉蒂尼)、Caelius(凱里/西里歐/西蓮山)、Aventinus(阿文提諾/阿文庭)。
「城市都會有榮枯盛衰,這也是隨著時代的流逝,磁力作用衰減的緣故嗎?」
他們所目睹的羅馬是怎樣的羅馬呢?遺迹棄置在那裡,不但不收門票,甚至還能體味到廢墟之美。美術館雖然不完善,但教廷和個人的房屋都會向這些知識精英完全開放,因而在這方面應該並無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託了這個福,羅馬在皇帝們都滅亡了之後不勞作也得以生存下來。
歷史的樂趣,當然在於了解其他世界里發生的事情,但還在於稍微有些了解后,你便可以享受不斷湧現的想象。馬基雅維利把它稱為「ghiribizzare」。這個詞是托斯卡納方言,有「空想」「想象」「異想天開」等意思。我就來展開一下對古羅馬的想象。
因為法國人,長期靠朝聖的香火錢活得很滋潤的羅馬曾被逼得瀕臨破產。在那被稱為的「阿維尼翁之囚」的事件中,教皇被綁架到了法國南部。
所謂用的是軍隊,已經毋庸解釋。所謂用的是法律是說羅馬人形成了以法為本的生活方式,其影響至今仍不可估量。

當時的地中海世界也處在充分享受「羅馬治下的和平」的時代。不僅是彼得和保羅二人,許多異民族都在利用和平安全而且完備的交通網造訪世界的首都羅馬。這兩位貧窮的猶太人在多民族熔爐般的羅馬肯定也不會多麼引人注目。保羅不僅要在猶太人中,還要在異民族中傳播基督的教誨,這是很了不起的先見之明。但他能夠實現這個想法,卻是託了羅馬帝國所確立的和平與秩序的福。
納沃納廣場、特萊維噴泉……建築中甚至都不知道該列舉哪座才好。羅馬巴洛克的主角是貝爾尼尼和博羅米尼等人,在經濟方面支持他們的則是聖彼得的繼承人教皇們。
羅馬人也沒有創造出文學的新形式。但誰又能否認西塞羅對雄辯學的影響,維吉爾對但丁、塔索、彌爾頓等人的影響,李維和塔西陀對歷史學的影響,以及賀拉斯對德來頓、斯威夫特的影響呢?
儘管羅馬與其他城市不同,是一座擁有7張面孔的城read•99csw.com市,但羅馬最可自傲且其他國家也認可的必定是第一張面孔——古羅馬。如果只說「羅馬人」這個詞,那就是古羅馬人的意思,這在歐美是常識。要說從帝國崩潰到現代的羅馬人,就得加上「中世紀的」或「現代的」之類的形容詞,不然別人就聽不懂。
羅馬的7座教堂就是例子。
「佛羅倫薩最近有一個工作不錯、頗獲好評的年輕畫家……」
而且,在尼祿皇帝開始迫害之前,基督教並非不合法,他們二人以窮人為中心傳教也使他們能夠出乎我們意料地在太陽下坦然走動。可是不久后發生的「羅馬大火」不僅使皇帝的聲望大大降低,而且對基督教徒來說,也成了他們轉入地下的轉折期。
即使有再多的聖彼得、聖保羅和其他聖人的遺骨(即所謂的聖遺物),即使朝聖者們的目的是膜拜這些聖遺物,但「神在地上的代理人」的真身仍具有相當大的價值。朝聖者銳減,少了他們扔的錢,羅馬市民一籌莫展。


此外,不論是在自然科學中,還是在人文科學中,至今不可或缺的國際用語的詞源多為拉丁語。羅馬人的語言不僅繼續活在推翻他們的基督教徒的儀式之中,還活在醫學用語和法學用語之中。
我認為,羅馬擁有足夠的資格擔任特邀演出明星,諸位意下如何呢?
「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格言,說的不僅僅是實際的大道,它的另一層意思是「道路」的基本概念是古羅馬人建立的。即使在有高速公路的現代,這一點也並沒有改變。
有形的東西是這種情況,而要想象無形的文明,沒有相當好奇心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人們在稱呼很多著名城市時往往會加上一個形容詞,森林都市維也納、霧都倫敦、人種的熔爐紐約、水上城市威尼斯、花都巴黎或佛羅倫薩等等。但是,只有羅馬被稱為永恆之城。如果只說花都,人們會不清楚究竟是指巴黎還是指佛羅倫薩;只說水上城市,則既有威尼斯,又有松江,也許還會指阿姆斯特丹。但若只說永恆之城,即使後面不說出羅馬,任何人也都會心知肚明。這不僅限於歐美人,就連並非出自羅馬文明的日本人也都知道。
羅馬發源於台伯河沿岸的7座山丘,經過共和政體向帝王政體的轉變之後,構築了一個北起被稱為「不列顛」的英國,南至北非一帶,西起現在的葡萄牙,東及裏海和波斯灣的巨大勢力範圍。與其說這種成就讓人佩服,不如說使人愕然。我只能說他們也太有精力了。不消說,地中海對他們而言是名副其實的「我們的海」。當時,這片海還不叫地中海,人們稱它為「mare nostrum」,意為「我們的海」,或「mare internum」,意為「內海」。
我們不是不知道,那些堅信只能用嚴格的方法才能實現靈魂拯救的人一直憎惡著羅馬。但理解羅馬、愛羅馬的人卻在悄悄嘀咕:
順便列舉一下以羅馬為素材的格言,光是日本人也知道的就有以下這些:
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被教皇列為禁書的前人作者中有馬基雅維利和路德。將書列為禁書的是羅馬,將此作為榮譽慶賀的也同樣是羅馬。

例外之一是出擊不列顛。那一定是羅馬人站在多佛海峽眺望對岸,產生了好奇心,想了解對岸島嶼的結果。例外之二是遠征迦太基。只有這件事是賭上了地中海霸權的,所以是件嚴肅的事情。
達到鼎盛之後,羅馬也沒有與「7」這個數字斷了緣分。羅馬這座城市有7張面孔,即古羅馬、早期基督教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再加上歌德遊歷的時代和現代,一共7張面孔。
「主啊,您去哪裡?」
講究實用的羅馬人曾經也很喜歡建設,於是從號稱「世界之都」的羅馬出發,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便有11條之多。亞壁大道不過是其中的一條。順便一說,聽說訪問義大利的國賓級外國人,都是從機場乘車經亞壁大道進入羅馬的。也許是想要讓外國政要聯想自己與古代皇帝凱旋走的是同一條大道,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情。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羅馬與其他城市不一樣。歐洲人一定會贊同我的想法。這就和日本人不會把京都和奈良與規模、人口相同的其他日本城市等量齊觀是一個意思。
在今天的羅馬,一些新裝修建築物的牆體里埋有2000年前的部分拱券結構。此外,停車多在路上也是因為只要建地下停車場便會碰上歷史遺迹,「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之類的機構早就等在那裡使你根本無法動手。
其時義大利尚未統一,教皇是羅馬的統治者。當時的教皇因啟蒙主義和法國大革命而變得特別神經質。
「磁力以數萬年為單位。與此相反,城市的盛衰最長也只是以千年為單位。所以,城市的盛衰,只能說是居住在那裡的人導致的。」九-九-藏-書
教育制度並不是羅馬人想出來的,但羅馬人卻把它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做到了國家的規模,並且形成了一直延續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通識科目』。
羅馬在近70年教皇缺席的時代里凋零了,一如但丁《神曲》和彼特拉克詩篇中所寫的那樣。15世紀前半葉,教皇回到羅馬,其後雖有內訌,卻未出大事。羅馬貴族出身的馬丁五世即位以後,羅馬得到了教皇的支持,迎來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曙光。1453年,土耳其征服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學者們大舉逃往義大利。不可否認,文藝復興文明的基礎就是在古羅馬精神的澆灌下生根的。可是,文化的創造需要金錢,而教皇定居后的羅馬再次成為朝聖者的憧憬之都。

首先,羅馬是十二使徒第一人聖彼得和基督教昌盛的主角聖保羅他們二人的殉教之地。其次,不知該說他們巧妙,還是該說他們狡猾,在坐鎮羅馬的聖彼得接班人——那一代代教皇十分高明的運作下,他們居然成功地把原本應該與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俄克、君士坦丁堡等地的主教同等地位的羅馬主教即教皇,抬高到截然不同的高位。
沒有比為羅馬寫讚歌更合算的事情了。2000年來,寫讚歌的外國人從未絕跡,羅馬人習以為常,對歌德這樣的人他們會立座雕像表示一下謝忱。但我鹽野七生不論寫什麼,他們都不會當回事。如果將我的文章在《紐約時報》以「東京」(TOKYO)為題連載14次,那一定會立馬收到早間真人秀之類節目的邀請。這是我的選擇錯誤。所以,這次我要寫點壞話。不過,這算不算壞話呢……
羅馬的第一張面孔古羅馬至今依然燦爛輝煌。與此相同,第二張面孔早期基督教徒的羅馬也以他們絢麗華彩的方式逐步登上了歷史舞台。公元1世紀,聖彼得和聖保羅來到了羅馬,我們不知道他們當時是否抱有「要征服希臘和羅馬世界必先征服其首都」的雄心。當時的羅馬擁有與彼得和保羅同民族的猶太人在羅馬世界最大的自治體。但熱情迎接他們二人遠道而來的似乎卻是異民族的希臘人自治體。
耶穌理解這位漁夫出身的、可取之處唯有人善的弟子,耶穌也很愛他,但卻有個癖好,常常會說些惡作劇的話來試探他。這時,耶穌說道:
我想繼續介紹一下羅馬文明博物館,因為它有助於人們迅速理解有形文明與無形文明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羅馬文明的特色。
就這樣,在不斷修建大道、完善邊境城市的過程中,邊境城市變得不再是邊境的城市,又得新建邊境城市,修築大道了。
但是,羅馬是一座不可思議的城市。儘管羅馬得以從廢墟中重生是託了反宗教改革的福,但以此為精神基礎而起步的巴洛克,用羅馬的水來洗顏,便立即沉痾消去,化作了堪稱古風的肉|欲和人性的洪流。在羅馬,到處都吹來了新風。
羅馬大道是古羅馬工程師的最高傑作。即使羅馬今天的地位已經降到只是義大利首都的份上,這些大道仍在起著很大的作用。剛才我說路上到處都殘存著磨圓了的路石,但其他地方都已經改用瀝青鋪裝,還在實際使用著。在義大利,高速公路以外的國道幹線幾乎都是直接使用古羅馬大道。國道一號線是從羅馬通往法國的奧萊利亞大道。弗拉米尼亞大道、卡西亞大道是現在的國道三號線和國道二號線,路名都沒變。亞壁大道是國道七號線。如此享受祖先的福蔭,究竟是因為現代義大利人懶散呢,還是因為古羅馬人出色,請讀者自行判斷吧。
我在此居住了近20年,20年前這裏還是一座宜居城市。由於近年來恐怖襲擊橫行、通貨膨脹以及毒品流行,曾幾何時,那麼可親可愛的羅馬人也變得表情嚴峻、尖酸刻薄了。
我不喜歡虛偽,所以這個空想並不是要為古羅馬人辯護,說他們是和平主義者。但依序逐個研究古羅馬人的戰爭,使我感到,除了僅有的兩個例外,其他都可以用這個假設來解釋。儘管我沒有走遍曾經的羅馬世界,但我也去了許多地方。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樣的感想:
在這樣的羅馬,如果你不太想去與現代有什麼瓜葛,倒也能過得很開心。如果忘卻雜訊和表情嚴峻的人,羅馬還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我甚至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它不是按照整齊劃一的城市規劃建造的,因而更加嫵媚。2000年間的7張面孔,沒有一張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微妙地重合在一起的。我不知道還有哪座城市比它更富於變化之美。我在它的每一個變化中都感受到了人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