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羅馬,我的愛 從西方視角看「絲綢之路」

第三章 羅馬,我的愛

從西方視角看「絲綢之路」


奧古斯都的想法是,如果徵收了高額關稅,絲綢的價格也會上漲,一見絲綢眼睛都會發亮的羅馬富裕女人也就不得不有所收斂,而男人也同樣不會對高額支出坐視不管。於是柔弱之風只能退卻,這有助於羅馬男人保持質實剛健。這是第一個好處。
我認為當時的古羅馬市場是最靠得住的。說不定,那樣的消費市場在歷史上也沒有第二例了。
所以,這麼短的天數並不是瞎說。
還有一件中國人未曾想到而西歐人想到並且付諸實踐的東西。

因此,「絲綢之路」衰退的原因也源自金錢問題。
可是,我們不能想象伯里克利、亞歷山大大帝、尤里烏斯·愷撒身上裹著絲綢托加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而哲學家柏拉圖和歷史學家李維他們就更不會常穿絲綢托加了。絲綢昂貴,而把文化當成終生職業的人從不會賺到什麼錢的。

不過我們也知道,羅馬人擁有效率相當出色的船隻。
他們從那裡登上非洲大陸,此後只要北上去埃及的亞歷山大或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即可。扼守紅海的羅馬帝國勢力尚未滲透到非洲內地。走私者戳到了這個弱點,獲得了成功。
那就是大炮。
這裏的原因一定是兩者關係互補,基地繁榮、建設完善、適合交易,同時也鞏固了交易之路。
也許有人會說,那一帶是阿拉伯人的世界,為什麼他們不好好利用印度洋航線呢?

紙、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是中國科學的四大發明,它們又是如何在西歐紮根的呢?
相反,威尼斯的船以三角帆為主。

紙莎草紙、小麥來自埃及。
6世紀時在拜占庭帝國就已經有生產絲綢的記錄了。有兩個修道士奉皇帝之命潛入中國,成功帶回了蠶繭,開始了絲綢的生產。我想這隻是一個傳說,如在現在,這就是商業間諜了。
這話說到了20世紀。如上所述,西歐已經在6世紀就可以自產絲綢了。
但這種差距既不是航行技術的差距,也不是造船技術的差距。
從敘利亞的凱撒利亞到羅馬的直航船需20天。從亞歷山大到馬賽需1個月。據說從羅馬外港奧斯提亞到北非迦太基的航海天數是3天到5天。
阿拉伯人也乘船,可是他們根本不是海洋民族。羅馬人也不是海洋民族,在這一點上,阿拉伯人也很像羅馬人。
能夠讓運貨人的辛勞得到回報的並不限於來自東方的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世界不管範圍多大,其物產都會彙集到羅馬。
紙,這或許也是傳說,據說是8世紀中葉,做了俘虜的中國人把造紙法教給了西歐人。後來,造紙法又經阿拉伯人之手先傳入了西班牙,接著傳到了義大利。
指南針由阿拉伯人介紹到了西歐的義大利通商城邦國家阿馬爾菲。義大利人把它改造成中國人未曾想過的便攜產品,並進行企業化生產。
首先,西歐也能生產無比昂貴的絲綢了。誰都想讓最昂貴而確有需求的物品國產化。
瓷器也因前述情況與以往一樣,以從東方運來的東方製品為貴。
地中海以風向易變而聞名。奴隸划槳再快,或再怎麼藉助于發動機,大型船的航行速度也一定會降得很低。
就這樣,西歐不斷成功地將東方的文明國產化。但仍有幾個無法國產化的物品。
那就是依賴別人的方法。這個別人就是希臘人、阿拉伯read•99csw•com人或印度人等。
「諸位,生產如此豐潤果實的敵人,就在果實能夠保持如此新鮮的3天距離之內。」
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動用軍事力量佔領了紅海出入口,設置了海關,對通過這裏去地中海的、來自東方的所有物產徵收高額稅金。
在拜占庭帝國已經能看到使用火藥的例子了。歷史上著名的「希臘火」使用起來就像現代的火焰噴射器。
戰法也同時發生了改變,從身穿華麗軍服的騎兵軍團變為堅韌地成群作戰的步兵軍團,戰士也從貴族變成了平民。
在這樣的狀態下,中世紀的東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東方的高度文明反倒沒有遭到任何抵觸地滲透到了西方。
第四個,即最後一個去往地中海的出口地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只要乘上東風,從這裏到羅馬是20天的距離。
還有一個與以往一樣,那就是珍珠和寶石類的物品,這也是無法移植到地中海世界的。由於迷戀寶石的西歐女人毫無進步,時至今日這些東西還需仰仗從東方進口。
在戰場上柔弱很糟糕,但在女人面前柔弱一點也不糟糕。
不論是通過草原的,還是穿過沙漠的,抑或是利用海路的,作為東西方物產交流之路的「絲綢之路」也以滾下坡的速度急劇衰落下來。
這些運往地中海的東方物產,其出口地大約有下面四種類型。
然而,這條路徑僅僅直接連接了東南亞,所運的物產也幾乎全都是香料。因而,這條走私通道被稱為「香料之路」。
這類走向未知大海的冒險完全不是靠浪漫的想法就能開始的,人們反而會更加註意「道路」的整備和安全。畢竟這是會收穫利益的,所以會去進行設備投資。其結果是有浪漫想法的人也都可以走。不僅是物產的交流,文化文明的交流也會隨之而來,其原因就在於此。另外,滿腦子只想賺錢的商人也一定會為印度洋上美麗的夕陽而動心。
1988年4月

按從北向南的順序說,一個是黑海各城市。從那裡到中轉地羅得島有10天時間就足夠了,然後可以從羅得島直航羅馬。
但是,以羅馬為中心的古代世界仍是環抱地中海的東南西北各個地方。
第二個好處不必多說,這是可以看得見的,對大量高價物產徵收關稅使得國庫充盈。
在敘利亞沿海城市和埃及的亞歷山大等地,人們可以見到前來採購的西歐人的身影。賣家,在古代主要是帕提亞人,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則是阿拉伯人。
絲綢自古就是女人所愛。據塔西佗的說法,羅馬帝國第二代皇帝提比略禁止帝國的男人使用絲綢物品。帝國初期,質實剛健仍舊是男人的理想形象,喜好柔軟色美、飄然下垂的絲綢被認為是柔弱的表現。

威尼斯人熱心地探索了在地中海地區栽培辣椒和香料的方法,然而他們不可能將東南亞的氣候也移植到地中海。香料需經阿拉伯人進入西歐的狀態並未改變。
現代西歐人幾乎都對絲綢物品有著執著的偏愛,這也是由來已久。
女人總愛穿絲綢,而男人則喜歡在寢室穿絲綢。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史實,但絲綢在西歐為人所愛是史實。
最早關注大炮威力的人是1453九_九_藏_書年攻佔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那場戰役在今天是屬於報紙頭版頭條的重大事件,而東羅馬帝國滅亡這樣的衝擊性|事件靠的是大炮這種新武器,這使得整個西歐開始關注大炮。
習慣於在沙漠中也沿著綠洲旅行的阿拉伯人是害怕的,當然,這是就一般而言。


他們稱中國為「絲綢之國」,稱中國人為「絲綢之民」(Seres)。
這種帆雖然不能完美地利用順風,但在逆風時也不至於完全無用,儘管航行曲折,卻可以前行。在風向多變的地中海上,這是個踏實的方法。就是說,威尼斯——這個從來沒有當過大國,也沒有夢想當大國的國家,選擇了細緻紮實的系統。
這樣給羅馬帝國帶來了兩點好處。


此外,還要考慮羅馬和威尼斯所用帆的差異。
佛羅倫薩、盧卡、威尼斯等義大利城邦國家生產的絲綢非常漂亮,無論是豐富的顏色,還是那五花八門的設計和織法,其本身就是華麗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
就這樣,來自東方的物產進入地中海的第二個和第三個出口地。即使是羅馬帝國,基於經濟方面的考量,也只能以帕提亞人為中介進行貿易。這條路是陸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絲綢必定佔據了相當多的交易量。
可是,亞歷山大大帝和愷撒是在權力方面登峰造極的人,東西再貴也一定是沒有關係的。但他們卻沒有與絲綢搭上關係。不,如果想要搭上關係,大概是在約會女人的時候,或悠然歇息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行動派男人與絲綢物品的關係會非常刺|激感官的想象。
西歐在古代用莎草紙,在中世紀用羊皮紙。後來紙張傳遍西歐是託了12世紀和13世紀義大利造紙業興盛的福。
他們以不懼死亡的氣概把身家性命交給了季風。
從埃及亞歷山大到那波利近郊港口的天數是15天到20天。如果是快遞船(不過當時沒有這個說法),居然只需要9天時間。貨物登陸后,大致沿亞壁大道北上。
不過,羅馬人賭上軍事大國的面子也要努力把經過第四個出口地亞歷山大港運往西歐的物產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1世紀前後,希臘人發現印度洋上刮季風。對海洋民族希臘人來說,夏季乘風向東抵達印度易如反掌。而冬季則相反,自東向西刮著季風。這樣,使用大型船效率高,可以夏出冬歸。而且,羅馬的海關就等在紅海的入口處。
攜帶型小型羅盤的需求者首先是當時的海洋民族——義大利的船員。羅盤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以13世紀為界,航海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羅盤使夜間航行和不見島影的遠洋航海成為可能。
這應該在理論上是成功的,因為從紅海出入口到印度南端的航海是希臘船員們的獨角戲,他們現在在羅馬的統治之下。
這可不是一條從印度南端到紅海出口那樣的航線。這條航線甚至根本不接近印度南端,而是從印度尼西亞附近一路西去。他們用木製船隻滿載東南亞特產的香料,把生命賭在四角大帆上,在大洋上一路向西航行,最終抵達靠近非洲東端的馬達加斯加島。
我家的女傭有點古風。去中國旅行的人送給我絲綢睡衣,說在中國相當便宜。但她熨這件中國產絲綢睡衣時,遠比熨https://read.99csw•com義大利產綴有漂亮蕾絲的衣服要用心。
從威尼斯到亞歷山大需要65天。
海洋民族,古代有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有以威尼斯、熱那亞、比薩和阿馬爾菲4個海洋城邦國家為中心的義大利人。
不講遍那些國家的全部歷史便不能詳細說明海洋民族和非海洋民族的區別。不過,如果是單從表面現象說,那我認為可以按是否害怕在看不見陸地影子的地方航行來區分。
走私的第一條路徑是,在加爾各答和孟買購得物產,沿印度洋西海岸的海岸線北上航行,一直沿海岸航行穿過霍爾木茲海峽,北上波斯灣,在那附近登陸。
只能依賴東方的這三種物品無一例外,通過草原和沙漠的絲綢之路不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輸來得合理,因為三者的產地都集中在南方。
但無論如何,絲綢不光是嗜好,還要花得起錢去買,不過確實是有這樣的國家。
按照我的想法,日本人也不是海洋民族。
以這個時代為界,城牆也從防人變為防炮彈了。城牆也由薄而高的直立型變為厚而向下傾斜的形狀。
此外,西歐還有一個在蠻族混戰中嶄露頭角的法蘭克王國。但這個民族也不過是乘著混亂拓展了領土,還沒有達到欣賞東方物產的經濟實力和文明程度。
我不贊成僅僅從文化文明方面去講東西方交流而讓讀者和聽眾出神的介紹方式。想要錢的心情實在是一種健全的心態,是人類活動的相當一部分動力。這是現實情況。起初未曾想到的事情也會在堅持中成功,這也是人類的現實情況。
再說說瓷器。瓷器很難模仿,難於模仿即是瓷器的特質。所以直到很晚,歐洲還一直從中國進口瓷器。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宮的藏品確實令人瞠目結舌。儘管西歐也能生產很多種類的瓷器,但中國和日本的東西就是中國和日本的東西,連西歐人對托普卡帕宮藏品的質和量都讚嘆不已。但我這個日本人卻總是想象在那些瓷器上擺放河豚刺身時的情形,連我自己都覺得可笑。
如此強大的軍事大國羅馬也許控制了陸地,卻不可能控制由海上傳來的東西。
古代末期,曾經被稱為「世界首都」的羅馬,力量開始衰微,同時,羅馬的狀態也漸漸撐不住最大的消費市場了。
第二個出口地是敘利亞的安提俄克。如今這裏已經荒涼,不過是土耳其的一個地方城市而已,想要緬懷一下古代的景象都很費勁。然而,安提俄克當時是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的、僅次於羅馬的大城市。
當時,紙張似乎價格不菲。這從當時的「原稿」幾乎不換行的事實中也可見一斑,而且行間緊密,文字寫得很小,密密麻麻,就連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手稿也是這樣。但紙張至少替代了羊皮紙。
這4個中轉基地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由於這些中轉基地建設完備,才開發出了通向那裡的貿易之路的呢,還是由於方便將以中國和印度等地為起點的交易之路延伸至地中海,這些地方才繁榮起來的呢?這是一個無法二選一確定的問題。
我不知道貨物從遙遠的東方運抵地中海要花費多少天時間。但我可以跟蹤從地中海沿岸港口到羅馬走海路所需要的天數。我做了調查,發現所需天數少得出人意料,很是驚訝。
至於指南針,西歐轉瞬間就超越了發明地中國。
再說說這兩個國家都有的划槳九九藏書手。有划槳手才有加萊船。儘管划槳手是奴隸,但也得讓他們吃飽飯,人力費用便不可忽視。即使在羅馬,也是使用划槳手的船運費用較高,一般用於人員和高級物品的運輸,普通貨物就只用帆船了。
雖然西歐仍然存在著別名叫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的歷史委實迂迴曲折。勢力鼎盛的時代剛剛過去,東羅馬帝國面臨行將滅亡的困境。這個國家要成為一大值得信賴的持續性市場還缺少穩定性。
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現在還有複原當時絲織品的工廠,也就是與文藝復興時代同樣的手工織廠——稱之為小規模作坊更為合適。
正因為如此,對於從印度沿海岸線航行進入波斯灣的航線,以及從印度向東沿孟加拉灣海岸線航行抵達東南亞的航線,阿拉伯人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天生就是船員的希臘民族,就不用我多說了。
我覺得只有依賴帕提亞人這件事,對領土型國家羅馬而言感覺像是吃了蒼蠅。羅馬幾次嘗試征服帕提亞,結果都沒有成功。反倒是帕提亞因在東西方交易中獲利豐厚而變得非常富裕。
走私的路徑有兩條,主角都是阿拉伯人。其原因在於阿拉伯人覺得東西方貿易的好處以後將被羅馬獨吞,便想到要在羅馬軍事力量所不及的地區卸貨。
照這樣,羅馬皇帝原本的意圖實際只實現了一半,後半部分最終沒有成功。原因何在呢?
恰好與此同一時期,東方有個叫作唐的文明繁榮程度最高的國度,我為東西方這時的巨大差距遺憾不已。我想,如果唐的鼎盛期與古羅馬的鼎盛期能相互重疊想必會很有意思,我們也許就能看到一種旗鼓相當的交流了。可是歷史的發展並不如此有趣。西有羅馬東有漢,我們應該滿足了。
紙張普及了,印刷術也就有了基礎。谷登堡15世紀中葉的發明不到半個世紀,便由威尼斯人實現了完全的企業化生產。
義大利人仍然用這些手工織物來做床罩或椅墊。當然,它的價格不菲。幅寬60厘米、長度為1米的一匹絲綢便要價好幾萬日元,顧客只是那些有錢且對此有很大興趣的人。
第三個出口地同樣也在敘利亞,但在很遠的南方,是位於現在的貝魯特或古代的凱撒利亞一帶的一個港口城市。前面已經說過,從凱撒利亞到羅馬需20天。
不論是草原還是沙漠,或是大海,只要最終目的地是羅馬,運貨人所付出的辛勞就能得到十二分的回報。
正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一樣,絲綢之路也有幾條從東向西延伸,被踩得越來越實。
人類的行為就像人類自身的身體,即使不去有意識地改良它,而把它交給自然——在這裏就是交給商業原理,它也會運行得很好。
這樣,他們儘管不是大海之民也可以航海而不必擔驚受怕,因為一上岸便是帕提亞。如果不跟帕提亞人打交道,羅馬人就不再能得到東方的物產。而帕提亞人當然很歡迎阿拉伯的走私者,畢竟人家專程把貨運到了自家門口。
走私的第二條路徑對非海洋民族阿拉伯人來說是強行冒死的路線。
此外,威尼斯頂級飯店的負責人告訴我,與有鱷魚皮化妝盒的客人相比,客房服務員更會悄悄地把脫下絲綢睡衣隨意扔在床上的客人待為上賓。
我查了一下,絲綢、寶石、香料等都集中在羅馬世界的東部,也就是被稱為東方的各地。只是東方的這些物產不產自當地,東方只是中轉地。羅馬帝九_九_藏_書國時代,西歐人大腦中的世界就是環繞內海即地中海的帶狀地區。而這些物產的產地東南亞、印度、中國等則是其以外的地方。物產便是從這些地方源源不斷運來的。
即使沒有了羅馬這一大消費市場,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西歐已經整體富裕了,達到了能夠消費這些東方物產的文明水平。
因為用這些天數與15世紀威尼斯船航海所需要的天數相比較,海上交通所需天數不比1500年前更短,反而更長。
攜帶型羅盤還有一個需求者,那就是經常在沙漠中旅行的阿拉伯人。沙漠上如果沒有參照物也就如同一片汪洋大海。以駱駝為舟旅行的人們也會認為有羅盤方便。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從阿拉伯商人那裡採購香料的西歐商人們一直是靠銷售先進技術來幫助消解貿易摩擦的。
只要能賺錢,人什麼都會去做。為錢什麼都做的人開闢了道路,而路一旦開闢出來,那就是任何人只要想走就都可以走的。
葡萄酒和銀來自西斯班尼亞。

這樣想來,我認為不管是在羅馬時代,還是在威尼斯活躍的文藝復興時代,地中海上運輸的物產總量並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是等待順風的大規模運輸,和拉上纜索進行瑣碎運輸的區別而已。
此後,絲綢的生產推廣到了敘利亞一帶,還留下了一個至今在用的名稱,叫作大馬士革織物。接著,絲綢的生產傳到了當時處在阿拉伯統治之下的西西里和西班牙。我想後來不久就傳入了義大利。到中世紀結束迎來文藝復興時代的時候,義大利已經成為絲綢的一大產地。
羅馬時代以四角帆為主,遇到好風則強力無比,但一旦風弱或為逆風,就會有不能動彈的風險。
不過,我在上面說的是僅對地中海內而言的,在地中海世界的外部,無論是羅馬時代,還是文藝復興時代,一直使用著同樣的方法。
從錫到金,種種礦產資源來自不列顛(英國)。
我們可以從羅馬大道的道路網和羅馬軍團駐地的分布圖看出這一點。在這個範圍之外,羅馬人也得仰仗外部的人。

這就是說,羅馬對紅海的嚴厲統治造成了走私。
北非迦太基讓人想起大加圖在羅馬元老院提出征服迦太基時說的話。只見他向在座的元老院成員展示產自迦太基的無花果,果實新鮮碩大,汁液欲滴。這位辯論高手說道:
威尼斯的一貫方針是不使用奴隸當划槳手,人力費用就更高。因此在當時,只是在運輸最高檔的商品——香料時才會使用加萊船。
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已經知道中國的存在。
這也證實了陸地型國家羅馬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最先把大炮安裝在船上的是13世紀的威尼斯,但因後來未能取得重大發展,效力似乎不如預期。
這是因為羅馬有大國之風,多用大船直航。相比之下,威尼斯則以中型船為主,一般總是沿海岸線航行,以便在各地港口停靠。
羅馬的軍事力量遠及紅海,從紅海到印度洋由希臘人包攬,他們在印度同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商人做生意。如果是這樣,羅馬便能在相當程度上控制東西方貿易。
不論是絲綢、香料,還是瓷器,如果沒有人為它們支付高額的金錢,也就不再有特意踏著危險而遙遠的路途運輸它們的「甜頭」了。西羅馬帝國崩潰后籠罩西歐的中世紀的黑暗,對絲綢之路而言也一定是黑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