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共御強敵 6

第五章 共御強敵 6

說來奇怪,環顧世界,蘇聯(連同美國)卻是唯一不因大戰帶來重大社會及制度變革的國家。戰爭揭幕及落幕之際,蘇聯的統治者,都是斯大林一人(見第十三章)。但是儘管如此,大戰對於共產主義制度穩定性造成的壓力卻不可謂不大,在鎮壓特別厲害的鄉間地區尤為嚴重。若不是國家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德國侵略者恐怕將會贏得許多蘇聯民眾的長期支持。相反地,蘇聯最後終獲勝利,主要卻基於境內多數民族愛國情切——也就是大俄羅斯本土的人民,他們是紅軍部隊的核心,是危急存亡之際蘇聯當局發出緊急呼籲的對象。事實上在蘇聯國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的官方名稱正是「偉大衛國戰爭」(the Great PatrioticWar),而此名也確實恰當。
自由派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共御法西斯的國際聯盟,並不九_九_藏_書因斯大林一廂情願,想于戰後與美國攜手的美夢而有所強化。但也正因為斯大林大夢的曇花一現,反而愈發印證雙方合作力量強度深度的不足。當時這一場跨越思想意識的國際聯手行動,顯然屬於一種軍事上的合作,以共同對抗納粹侵略。若沒有納粹德國的野心在前,並攻打蘇聯、對美宣戰,造成戰事的最高潮,這類合作永遠都不會出現。戰爭的本質,證明1936年西班牙內戰的意義深長:這是一場軍事與民間力量加上社會變革的總動員;對盟國而言,尤其如此。這次大戰,是改革家的戰爭,其中原因有二。一是連最有信心的資本主義勢力,此番也不得不承認若不改弦更張,要想贏得這場長期戰爭勢必無望。二則由於短短二十年間大戰再度爆發。十足凸現了兩戰之間一切努力的破產。而眾志不能聯合共御強敵,不過是諸多失敗中的一小起病症而九-九-藏-書已。
至於其他靠游擊革命或紅軍而解放光復的歐洲國家,實際局勢則較難判定。其中最起碼有一項因素,使得這項民意認定的工作難上加難。這些地區,曾經發生過大量的種族滅絕行動,並有大批人口被迫流放遷徙。同樣一個國家,戰前戰後雖然掛著同樣一個名字,人事卻已大非,很難判定民意的變化去向。在這一大片地區里,曾經被軸心勢力侵佔的諸國人民,絕大部分都將自己看作軸心施暴的受害者。其中卻也有例外,那便是政治立場相左的斯洛伐克與克羅埃西亞——它們在德國羽翼之下,戰時均曾獲得表面的獨立國家的地位——以及德國的盟邦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民眾;當然還有,遷住于這些地區的德國人。不過,儘管大多數人都自認為是德國鐵蹄下的被害者,卻不意味著他們便贊同共產黨發動的地下抗敵行動(也許猶太人是個例外,大家都不放過九_九_藏_書他們),更不表示他們因此便對俄羅斯大表同情(除了那些一向偏愛俄國的巴爾幹斯拉夫裔人是為例外)。比方波蘭人,便普遍對德俄兩國恨惡交加,對於猶太人,更是天生具有反感。至於1940年被俄國強行佔領的波羅的海國家,在1941-1945年間難得可以表示意見的那幾個年頭裡,則反俄反猶卻親德。在羅馬尼亞境內,共產黨人和地下抗德運動兩不見蹤影;在匈牙利也少得可憐。反之,保加利亞則有強烈的共產主義思想和親俄感情,不過地下活動的聲勢卻不見配合。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黨一向為該國大黨之一,此時則在真正的自由大選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有史以來的最大黨派。但是政治立場上的種種分歧,卻在隨後而來的蘇聯佔領下迅速化成空談。然而,游擊武力的勝利,雖然不能與公民投票的意義相提並論,但是絕大多數的南斯拉夫民眾,卻都真心read•99csw•com歡迎鐵托游擊隊的勝利。唯一的例外,只有作為少數的南斯拉夫日耳曼後裔,以及克羅埃西亞烏斯達莎的政權(該政權會大肆屠殺塞族,大戰落幕,輪到塞族進行殘忍報復),再加上塞爾維亞地區主張傳統派的大本營。以致鐵托領導的共產黨活動,以及後來的抗德戰爭,始終不曾在這一地區開花結果。至於希臘,雖說斯大林斷然拒絕支援共產黨及親左翼人士——其對手則有英國為其撐腰——該國卻不改其分裂傳統紛爭不休。阿爾巴尼亞的情況更為複雜,只有對該國民族關係具有深入研究之人,才敢對共產黨勝利之後民心的政治風向冒然嘗試分析。但是,儘管各國情況不一,總的來說,當時都正在向著社會巨大變革的時代邁進。
6
社會改革的新希望將與勝利一同到來的心態,可以從當時各國民意的演變中愈發闡明。奇怪的是,儘管其他參戰國或光復國家的民眾都能暢九*九*藏*書所欲言,表達這種想法;獨獨在美國,自1936年以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得票卻稍見減少,共和黨則大幅上升。當時的美國關心焦點都集中在內政事務,比起其他任何一國,美國為戰爭付出的代價也最少。反之,凡在真實意義的選舉能夠舉行的其他國家裡面,民意卻普遍向左倒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屬英國,廣為世人崇敬愛戴的丘吉爾,竟然在1945年的大選中敗下陣來。而工黨的票數卻有50%的跳升,被選民送上台去執政。接下來的5年裡,工黨政府在英國進行了一連串前所未有的社會改革。其實保守和勞工兩黨,為大戰效力不分上下;選民的抉擇則顯示勝利與社會改革兩者缺一不可。這種魚與熊掌務必得兼的意願,在二戰的西歐各國成為極為普遍的現象。不過,當時的民意雖然看似激進,甚至一度將前法西斯或通敵的戰時政府推翻下台,我們卻也不用過度渲染其中激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