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篇楚游日記-3

第二十篇楚游日記-3

二十七日雨色已止,而濃雲稍開。亟飯,逾馬蹄石嶺,三?? 里,抵玉琯岩之南,覓所期劉姓瑤人,欲為三分石之行。而其 人以雲霧未盡,未可遠行,已往他所矣。復期以明日。其人雖 不在,而同居一人于山中甚熟,惜患瘡不能為導,為余言:玉 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東南山上為煉丹觀故址。《志》 言在舜廟北簫韶、杞林之間,中有石臼,松穿臼而生,枝柯拳 曲如龍。余遍詢莫知其處,想鄭舜卿所云訪鄭安期之鐵臼,豈 即此耶?然宋時已不可征矣。《志》又引《太平廣記》,魯妙典 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黃庭經》入山十年,白日升天, 而山中亦無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魯觀,亦無餘跡。舜卿 碑所云玉妙,想豈即其人耶?舜卿《永福碑》又雲 :「訪成武 丁于名樓 。」樓亦無征矣。飛龍洞又名仙樓岩,豈即石樓之謂 耶?不然,何以又有此鐫也?由此東行五十里,有三石參天, 水分三處,俗呼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路已湮。〕由此南行 三十里,有孤崖如髻,盤突山頂,欲呼為舜婆石。〔有徑可達。〕 其下有蒲江,過嶺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櫓舡可達錦田其人以 所摘新茗為獻。乃仍返斜岩。中道過永福故址,見其南溪甚急, 雖西下瀟江,而東北南三而皆予所經,未睹來處,乃溯流尋之。
唐元次山之說似未必然,其說種種姑存之。惟寢殿前除露立一 碑甚鉅,余意此必古碑,冒雨趨視之,乃此山昔為瑤人所據, 當道剿而招撫之者。其右即為官廨,亦頹敝將傾,內有一碑已 碎,而用木匡其四旁。亟讀之,乃道州九疑山《永福禪寺記》, 淳熙七年庚子公元一一八零年道州司法參軍長樂鄭舜卿撰,知湖、 梧州軍州事河內向子廓書。書乃八分體,遒逸殊甚。即聖殿古 碑,從永福移出者,然與陵殿無與,不過好事者惜其字畫之妙, 而移存之耳。然此廨將圮,不幾為永福之續耶?舜卿碑中有雲: 「余去年秋從山間謁虞帝祠,求何侯之丹井、鄭安期之鐵臼, 訪成武丁于石樓,張正禮于娥皇,與萼綠華之妙想之故跡,乃 了無所寄目,留永福寺齊雲閣二日,桂林、萬歲諸峰四顧如指, 主僧意超方大興工作,余命其堂曰徹堂 。」廨後有室三楹,中 置西方聖人,兩頭各一僧棲焉,亦荒落之甚。乃冒雨返斜岩, 濯足炙衣,晚餐而卧。
又五里為泥江口。按《志》有三江口,為瀟、沲、營合處,問 ?? 之舟人,皆不能知,豈即青口耶?但營水之合在上流耳。〔水西 通營陽,舟上羅坪三日程,當即營水矣。〕又三十里,抵道州東 門,繞城南,泊于南門。下午入城,自南門入,過大寺,名報 恩寺。由州前抵西門。登南城回眺,乃知道州城南臨江水,東 南西三門俱南瀕於江,惟北門在內。蓋沲水自江華,掩、遨二 水自永明,俱合於城西南十五裡外,東北來,抵城西南隅,繞 南門至東門,復東南去,若彎弓然,而城臨其背。西門有濂溪 水,西自月岩,翼雲橋跨其上。東門亦水自北來注,流更微矣。
既而棄妻學道,入大佛嶺洞中,坐玉柱下。久之,其母入洞, 尋得拜之,遂出洞,坐化于寺。後有盜欲劫江華庫,過寺,以 佔取決,不吉。盜劫庫還,遂剖其腹,取心臟而去。此亦「一 刀屠」之報也。其身已髹,而面尚肉,頭戴香巾,身襲紅褶, 為儒者服,以子孫有青其衿者耳。是日止於浪石寺,但其山僧 甚粗野。
初三日中夜起,明星皎然,以為此後久晴可知。比曉,飯 未畢,雨仍下矣。躞蹀小步走泥淖中,大溪亦自藍山曲而東至, 遂循溪東行。已而溪折而南,路折而東。逾一嶺,共五里,大 溪復自南來,是為許家渡。渡溪東行一里,溪北向入峽,路南 向入山。五里為楊梅原,一二家倚山椒,為盜焚破,零落可憐。
〔搜剔久之〕乃下。由庵側南行二里,有溪自西南山凹來, 大與陽溪似。過溪一里,東南轉出山嘴,復與瀟江遇。於是西 南溯江三里,則雙牌在焉。適舟至,下舟,已下舂日落矣。雙 牌聚落亦不甚大,其西南豁然,若可遠達,而舟反向南山瀧中 人。蓋瀟水南自青口與沲水合,即入山峽中,是曰瀧口。北行七十里,皆連山駢峽,虧蔽天日,〔且水傾瀉直中下,〕一所云 「瀧」湍急之河流也。瀧中有麻潭驛,屬零陵。驛南四十里屬 道 〔州〕,驛北三十里屬零陵。按其地即丹霞翁宅也,《志》雲: 在府南百里零陵瀧下,唐永泰年號,公元七六五—七六六年中有瀧水 令唐節,去官即家於此瀧,自稱為丹霞翁。元結自道州過之, 為作宅刻銘。然則此瀧北屬零陵,故謂之零陵瀧。而所謂瀧水 縣者,其即此非耶?又按《志》永州南六十里有雷石鎬,當瀧 水口,唐置。則唐時瀧水之為縣,非此而誰耶?時風色甚利, 薄暮,乘風驅舟上灘,卷浪如雷。五里入瀧,又五里泊于橫口, 江之東岸也,官道在西岸,為雷石鎮小墅耳。
又東南逾嶺,共六里,為紅洞。市米而飯,零雨猶未止。又東 南行六里,直逼東界亂峰下,始過一小峰,巉石岩岩,東裂一 竅,若雲氣氤氳。攀坐其間,久之雨止,遂南從小路行。四里, 過一村 。曰大蓋。又南二里至掩口營,始與寧遠南來之路合, 〔北去寧遠三十里〕掩口之南,東之排岫,西之橫嶂,至此 湊合成門,向所望當門之標,已列為東軸之首,而西嶂東垂, 亦豎一峰,北望如插屏,逼近如攢指,南轉如亘垣,若與東岫 分建旗鼓而出奇鬥勝者。二里,出湊門之下,水亦從其中南出, 其下平疇曠然 ,東西成壑 。於是路從西峰之南,轉西向行。
東向而入,洞忽平廣。既而石田鱗次,水滿其中,遂塍上行, 下遂墜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楊梅洞道 也。舍〔之〕,仍東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東,向洞 內流。截流之後,循洞右行,路復平曠,洞愈宏闊。有大柱端?? 立中央,直近洞頂,若人端拱者,名曰「石先生 」。其東復有 一小石豎立其側,名曰「石學生 」,是為教學堂。又東為吊空 石,一柱自頂下垂,半空而止,其端反卷而大。又東有石蓮花、 擎天柱,皆不甚雄壯。於是過爛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 處河底泥濘,深陷及膝,少緩,足陷不能拔。於是循洞左行, 左壁崖片楞楞下垂,有上飛而為蓋者,有下庋而為台者,有中 凹而為床、為龕者,種種各有名稱,然俚不足紀也。南眺中央 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竹片然。其東有一柱,亦 自洞底上穹,與之並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蓮上, 是為觀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繞觀音座后。前爛泥河水亦繞觀 音座下西來,至此南折而去。read•99csw.com洞亦轉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 輒止,以水深難渡也。余強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無爛泥河 濘甚。〕既渡,南向行,水流於東,路循其西,四顧石柱參差高 下,白如羊脂,是為雪洞。以其色名也。又前為風洞,以其洞 轉風多也。既而又當南下渡河,明宗以從來導遊,每歲不下百 次,曾無至此者。故前遇觀音座,輒抽炬竹插路為志記號,以 便歸途。時余草履已壞,跣一足行,〔先令顧仆攜一緉雙備壞者, 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約所入已三里余 矣。〔聞其水潛出廣東連州,恐亦臆論,大抵入瀟之流,然所進 周通,正無底也。〕還過教學堂,渡一重河,上石田,遂北入楊 梅洞。先由石田涉石池,池兩崖石峽如門,池水滿浸其中,涉 者水亦逾膝,然其下皆石底平整,四旁俱無寸土。入峽門,有 大石橫其隘。透隘入,復得平洞,寬平廣博。其北有飛石平鋪, 若樓閣然,有隙下窺,則石薄如板,其下復穹然成洞,水從下 層奔注而入,即前爛泥諸河之上流也。洞中產石,圓如彈丸, 而凹面有蝟同「蝟」紋,「楊梅」之名以此。然其色本黃白, 說者謂自洞中水底視,皆殷紫,此附會也。〔此洞所入水,即岩?? 外四山,窪注地中者。此塢東為簫韶峰,西即斜岩,南為聖殿 西嶺,北為馬蹄石,皆廓高里降,有同釜底,四面水俱潛注, 第不見所入隙耳〕出洞,已薄暮,燒枝炙衣,炊粥而食,遂卧 岩中。終夜瀑聲、雨聲,雜不能辨,詰朝起視,則陰雨霏霏也。
桑園葉樹千株,蠶者各赴采,乃天生而無禁者。是日仍觀瀑炙 薪于岩中,而雲氣漸開,神為之爽。因念余於此洞有緣,一停 數日,而此中所歷諸洞,亦不可無殿最順序,因按列書之為永 南洞目。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蓮花洞第三,?? 江華;獅岩第四,江華;朝陽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 大佛嶺側岩第七,江華;玉琯岩第八,九疑;華岩第九,道州; 月岩南嶺水洞第十,道州;飛龍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 二,江華。此外尚有經而不勝書,勝而不及到者,不罄附於此。
十九日自月岩行二里,仍過〔所〕望岩如白煙處。分岐東 南行,穿小石山之腋,宛轉群隊中。八里出山,渡大溪而東, 是為洪家宅,亦洪氏之聚族也。又東南入小土山,南向山脊行, 三里而下,一里出山,有巨平岩橫宕而東。一里,復南向行山 坡,又二里,南上一嶺。名銀雞嶺。越嶺而下,有村兩三家。
路傍先有一峰圓銳若標,從此而亂峰漸多,若卓錐,若駢指, 若列屏,俱環映于大山之東,分行逐隊,牽引如蔓,皆石骨也。
?? 蓋中國諸侯,悉就四岳朝見,而南蠻荒遠,故不憚以身過化。
聖殿者,即舜陵也。余初從路岐望之,見頹垣一二楹,而路復 荒沒,以為非是,遂從其東逾嶺而北。二里,遇耕者而問之, 已過聖殿而抵斜岩矣。遂西面登山,則穹岩東向高張,勢甚宏 敞。洞門有石峰中峙,界門為兩,飛泉傾墜其上,若水簾然。
辨。然無大山表識,惟西 北崇峰,時從山隙瞻其一面,以為依歸焉。五里,橫過山蹊, 四五里,渡一小石橋,又逾嶺,得大道西去。隨之二里,又北 入小徑,沿石山之嘴,共四里而轉出平疇,則道州西來大道也, 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為龍山,右為象山,皆後山, 象形,從祠后小山分支而環突於前者也。其龍山即前轉嘴而出 者,象山則月岩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環于山間而不臨水, 其前擴然,可容萬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後人守其間, 而旁無人焉。無從索炊,乃西行。一里,過象山,沿其北,又 一里,渡濂溪。〔溪自月岩來,至此為象山東障,乃北走,又東 至州西入沲水。〕從溪北溯流西行,五里而抵達村,為洪氏聚族。
二十一日飯于浪石寺。欲往蓮花洞,而僧方聚徒耕田,候 行路者,久之得一人,遂由寺西遵大路行。南去山盡為上武堡, 賀縣界 。西逾大佛坳為富川道。〔坳去江華西十里。聞逾坳 西二十里,為崇柏,即永明界;又西二十五里,過枇杷所,在 永明東南三十里,為廣西富川界;更西南三十里,即富川縣治 雲。〕七里,直抵大佛嶺下。先是,路左有一岩,若雲楞嵌垂,?? 余疑以為即是矣,而蓮花岩尚在路右大嶺之麓。乃從北岐小徑 入,不半里,至洞下。導者取枯竹一大捆,縛為六大炬分肩以 出,由路左洞披轉以入。還飯于浪石,已過午矣。乃循舊路, 抵麻拐岩之西合江口 ,有板架江壩外為橋,乃渡而南。東南 二里,至重元觀,寺南一里,入獅子岩洞。出洞四里,渡小江 橋,經麻拐岩 ,北登嶺,直北行 ,已過東門外矣 。又北逾 一嶺,六里,渡沲水而北,宿于江渡。
及執儒者,三見而辨其事,不亦固哉。后其侄李恆顏宰寧遠, 跋其後 ,引《藝文志》載蔡邕謂舜在九疑解體而升。書曰: 「陟方乃死。」韓愈曰:「陟,升也,謂升天也。」《零陵郡忠》 載道家書,謂帝厭治天下,修道九疑,后遂仙雲。寧遠野史《何 侯記》載,負元君家九疑,修鍊丹藥功成,帝舜狩止其家。帝 既升遐,負元君亦於七月七日升去。是茲地乃舜鼎湖,非陵寢 也。且言蒼梧在九疑南二百里,即崩蒼梧,葬九疑亦無可疑者。
躑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澗,則五澗縱橫,交會一處,蓋皆 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東來一溪在其最北。乃舍其 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循其南涯灘流而東,一里,至 來時所渡處,始涉而北。從舊道至爛泥,至鰲頭偶坐。聞蘭香 甚,覽之即在坐隅,乃攜之行。至半邊山,下至牛頭河,暝色 已合,幸已過險,命導者從間道趨韭菜原。蓋以此處有高山瑤 居上。自此而南,絕無一寮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後有瑤居也。
岩之右,垂石縱橫,岩底有泉懸空而下,有從垂石之端直注者, 有從石竇斜噴者,眾隙交亂,流亦縱橫交射於一處,更一奇也。
二十四日雨止而雲氣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為太 平營,而九疑司亦在焉。由此西北入山,多亂峰環岫,蓋掩口 之東峰,如排衙列戟,而此處之諸岫,如攢隊合圍,俱石峰森 羅。〔中環成洞,穿一隙入,如另闢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 回合,真所謂別有天地也。途中宛轉之洞,卓立之峰,玲攏之?? 石,噴雪驚濤之初漲。瀠煙沐雨之新綠,如是十里而至聖殿。
二十八日五鼓,飯而候明。仍過玉琯南覓導者。其人始起 炊飯,已乃肩火具前行。即從東上楊子嶺,二里登嶺,上即有 石,人立而起,獸蹲而龍蝘同「偃 」,即仰https://read.99csw•com面而卧,其上皆盤 突。從嶺上東南行坳中,地名茅窩。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窩, 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搗入岩洞,墜巨石而下, 深不可測,是名九龜進岩,以窩中九山如龜,其水皆向岩而趨 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又東南二里, 越一嶺,為蟠龍峒水口。峒進東尚深,內俱高山瑤。又登嶺一 里,為清水潭。嶺側有潭,水甚澄澈。〔其東下嶺,韭菜原道也。〕 又東南二里,渡牛頭江。江水東自紫金原來,江兩崖路俱峭削, 上下攀援甚艱,時以流賊出沒,必假道於此,土人伐巨枝橫截 崖道,上下俱從樹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騎而逾其脊。渡江即 東南上半邊山,其東北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即藍山縣治矣。其 西南高山為空寮原,再南為香爐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 上自山巔,下至山麓,若懸帛然,土人謂之「白綿 」。香爐 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亞於三分石,頂 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 《志》所稱天湖也。第《志》謂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頂為異, 若山麓則無之。由〔半邊〕山上行五里,稍下為狗矢窩。於是 復上,屢度山脊,狹若板築,屢踄山頂,下少上多,共東南五 里而出鰲頭山。先是積霧不開,即半邊、鰲頭諸山,近望不及, 而身至輒現。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頃之而濃雲忽開, 瞥然閃影于高峰之頂,與江山縣江郎山相似。一為浙源,一為?? 瀟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懸萬峰絕頂為異耳。〕半邊、鰲頭二 山,其東北與紫金夾而為牛頭江,西南與空寮〔香爐〕夾而為 瀟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兩水中之脊也。二水合於玉琯東南, 西下魯觀與蒲江合,始勝如葉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鰲頭東沿嶺 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爛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
十七日平明行,水徑迂曲,五里至青口。一水東自山峽中 出者,寧遠道也,此水最大,即瀟水也;一水南自平曠中來者, 道州道也,此水次之,即沲水也,〔水小弱。〕乃舍瀟而南溯沲。
由爛泥河東五里逾嶺,嶺側小路為冷水坳,盜之內藪也。下嶺 三里為高梁原,乃藍山西境,亦盜之內藪也。此嶺乃藍山、寧 遠分界,在三分石之東 ,水亦隨之。〔余往三分石,下爛泥河〕 於是與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嶺,山花紅紫斗色, 自鰲頭山始見山鵑藍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種,一種大,花如山 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艷色可愛。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 大如盤。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導往三分石者。土人言 :「去 此甚遠,俱瑤窟中,須得瑤人為導。然中無宿處,須攜火露宿 乃可 。」已而重購得一人,乃平地瑤劉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 行。不然,姑須之斜岩中。乃自玉琯還,過馬蹄石之東,入飛 龍岩。岩從山半陷下,內亦寬廣,〔如斜岩外層之南岩,〕有石 坡中懸,而無宛轉之紋。岩外鐫「飛龍岩」三字,岩內鐫「仙 樓岩」三字,俱宋人筆。
乃誤從其西,竟不得路。久之得微澗,遂炊澗中,已當午矣。
迨暮,仍出南門,宿舟中。夜復雨。
又三里而至路亭。路亭者,王氏所建,名應豐亭,其處舊名周 家峒王氏之居在焉。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會發鄉科 中鄉試,故遂以「路亭」為名。是日止行三十五里 ,計時尚 早,因雨濕衣透,遂止而向薪焉。
二十三日五鼓,雨大作。自永州來,山田苦旱,適當播種 之時,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達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 餐后始行,持蓋草履,不以為苦也。東一里,望見孟橋,即由 岐路南行。蓋至是南列之山已盡,遂循之南轉。五里,抵唐村 坳。坳北有小洞東向,外石轔峋,俯而入,下有水潺潺,由南 竇出,北流而去。乃停蓋,坐久之。逾嶺而南,有土橫兩山, 中剖為門以適行,想為道州、寧遠之分隘耶。於是連涉兩三嶺,?? 俱不甚高,蓋至是前南列之山轉而西列,此皆其東行之支壠, 而其東又有卓錐列戟之峰,攢列成隊,亦自南而北,與西面之 山若排闥門者。然第西界則崇山屏列,而東界則亂阜森羅,截 級不紊耳,直南遙望兩界盡處,中豎一峰,如當門之標,望之 神動,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過唐村坳,又五里而至大洋。道 州來道亦出此。其處山勢忽開,中多村路。又南二里,東渡一 橋,小溪甚急。逾橋則大溪洋洋,南自九疑,北出青口,即瀟 水之上流矣。北望小溪入江之口,有眾舟艤停泊其側。小舟上 至魯觀,去九疑四五里,瀟江與母江合處。渡大溪,是為車頭。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渡循東山東北行。十里為蠟樹營。由 此漸循山東轉,五里,過鰲頭源北麓。二里,至界牌,又三里, 過石源,又五里,過馬岡源。自鰲頭源突于西北,至東北馬岡 源,皆循山北東向行,其山南皆瑤人所居也。馬岡之北,猶見 沲水東曲而來,馬岡之北,始見溪流自南而北。又東七里,逾 虎版石。自界牌而來,連過小嶺,惟虎版最高。逾嶺又三里, 為分村,乃飯。村南大山,內有分嶺。謂之「分」者,豈瑤與 民分界耶?東三里,渡大溪,南自九彩源來者。溪東又有山橫 列于南,與西來之山似。復循其北麓行七里,至四眼橋,有溪 更大,自顧村來者,與分村之水,皆發於瑤境也。渡木橋,頗 長,於是東登嶺。其先只南面崇山,北皆支岡條下;至是北亦 有山橫列,路遂東行兩山之間。升踄岡坳十里,抵孟橋西之彭 家村,乃宿。是日共行五十里,而山路荒僻,或雲六十里雲。
出洞,復逾馬蹄石,復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 枚,與顧仆分攜之,仍爇炬前導。始由岩左之下層捱隙歷蹬而 下,水從岩左飛出,注水流與人爭級,級盡路竟,水亦無有。
瀟源水側渡河處倒橫一楠,大齊人眉,長三十步不止。聞二十 年前,有采木之命,此豈其遺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瀟源水。
乃卧而候飯,肆中無酒,轉沽久之,下午始行。遂西南入山。
又五里為加佑鋪,則去江華十里矣。由鋪南直下,從徑可通浪 石寺。轉而東南從嶺上行,共六七里而抵江華城西。蓋自高橋 鋪南,名三十里,而實二十五里也。循城下抵南門,飯于肆。
道州附郭有四景:東有響石,即五如石。西有濂溪,北有 九井,南有一木。南門外一大木卧江底。
其水東南從三分石來,至此西去,而經香爐山之東北以出魯觀 者。乃絕流南渡,即上三分嶺麓。其嶺峻削不容足,細徑伏深 箐細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兩手挽九*九*藏*書之以移足。其時箐因夙霧 淋漓,既不能矯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資之為垂空之繘 練汲水之竹繩,則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漸平。又南行嶺上 二里。時夙霧仍翳,望頂莫辨,而晚色漸合,遂除箐依松,得 地如掌。山高無水,有火難炊。命導者砍大木積而焚之,因箐 為茵,為火為幃,為度宵計。既瞑,吼風大作,卷火星飛舞空 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數丈,始以為奇觀。既而霧隨風陣, 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幸火威猛烈,足 以敵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又五里,南轉入亂山之腋。又三里,西越一嶺,望見正西一山, 若有白煙一脈抹橫其腰者,即月岩上層所透之空明也。蓋正西 高山屏立,若齊天之不可階,東下第三層而得此山,中空上蛩, 下辟重門,翠微中剜,光映前山,故遙睇若白雲不動。又二里, 直抵〔月岩〕山下,從其東麓拾級而上,先入下岩。其岩東向, 中空上連,高蛩若橋,從下望之,若虎之張吻,目光牙狀,儼?? 然可畏。復從岩上遍歷諸異境,是晚宿于月岩。
山木干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獨木最貴,而楠木次之。又有壽 木,葉扁如側柏,亦柏之類也。巨者圍四、五人,高數十丈。
岩外鐫「玉琯岩」三隸字,為宋人李挺祖筆。岩右鐫「九疑山 「又名蒼梧山三大字,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軍事莆田方信孺筆。
出斜岩北行,下馬蹄石,其陰兩旁巉石嵯峨,疊雲聳翠, 其內亂峰復環回成峒山洞。蓋聖殿之後,即峙為蕭韶峰,蕭韶 之西即起為斜岩。山有嶺界其間。嶺北之水,西北流經寧遠城, 而下入于瀟江,即舜源水也。嶺南之水,西北流經車頭,下會 舜源水而出青口,即瀟水也。蕭韶、斜岩之南北,俱亂峰環峒, 獨此二峰之間,則峽而不峒,蓋有嶺過脊于中,北為寧遠縣治 之脈也。馬蹄石南,其峒寬整,問其名,為九疑洞。余疑聖殿、 舜陵俱在嶺北,而峒在嶺南,益疑之。已過永福寺故址,礎石 猶偉,已犁為田。又南過一溪,即瀟水之上流也。轉而西共三?? 里,入書字岩。岩不甚深,後有垂石夭矯,如龍翔鳳翥飛舉。
後人以崖有巨書,遂以「書字」名,而竟失其實。始知書字岩 之即為玉琯,而此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簫韶南者為舜陵, 在玉琯岩之北者,為古舜祠。後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 于太平營,滄桑之變如此。土人云:永福(寺)
再東半里,即永明之大道也。橫大道而過,南沿一小平溪行一 里,渡橋而東又半里,則大溪湯湯介於前矣。是為永明掩、遨 二水,是為六渡。渡江復東南行,陂陀高下,三里為小暑洞。
初升猶土山,既入而東下,但聞水聲潺潺在深壑。暗捫危級而 下,又一里,過兩獨木橋,則見火光熒熒。亟就之,見其伏畦 旁,亦不敢問。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輒秉炬出,迎 歸托宿焉。問其畦間諸火,則取乖者,蓋瑤人以蛙為乖也。問 其姓為鄧,其人年及二十,談山中事甚熟。余感其深夜迎宿, 始知瑤猶存古人之厚也。亟燒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三分石,俱稱其下水一出廣東,一出廣西,一下九疑為瀟 水,出湖廣。至其下,乃知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東北者為瀟 源,合北、西諸水即五澗交會者,出大洋,為瀟水之源。直東 者自高梁原為白田江,〔東十五里〕經臨江所,〔又東二十里〕 至藍山縣治,為巋水之源。東南者自 〔高梁原東南十五里之〕 大橋下錦田,西至江華縣,為沲水之源。其不出兩廣者,以南 有錦田水橫流為〔楚、粵〕界也。錦田東有石魚嶺,為廣東連 州界,其水始東南流,〔入東粵耳。〕若廣西,則上武堡之南為 賀縣界也。
則故址之左,石崖倒懸,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 甚深,不能入也。過馬蹄石,見嶺北水北流,憶昨過聖殿西嶺, 見嶺南水南流,疑其水俱會而東去,因東趨簫韶北麓,見其水 又西注者,始知此塢四面之水俱無從出,而楊梅下洞之流為爛 泥河者,即此眾水之沁地而入者也。兩嶺之間,中有釜底凹向, 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塢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終不蓄。
此岩之瀑,非若他處懸崖瀉峽而下,俱從覆石之底,懸穿 竇下注,若漏卮漏斗然。其懸于北岩上洞之前者,二瀑皆然而 最大;其懸于右岩窪洞之上者,一瀑而有數竅,較之左瀑雖小, 內有出自懸石之端者一,出於石底之竇而斜噴者二,此又最奇 也。
取道于中,三里一亭,可卧可憩,不知行役之苦也。共二十里, 飯于朱禾鋪,是為藍山、臨武分界。更一里,過永濟橋,其水 東流,過東山之麓,折而北以入巋水者。又南四里為江山嶺, 則南大龍之脊,而水分楚、粵矣。〔嶺西十五里曰水頭,《志》 謂武水出西山下鸕鶿石,當即其處。〕過脊即循水東南,四里為 東村。水由峽中南去,路東南逾嶺,直上一里而遙,始及嶺頭, 蓋江山嶺平而為分水之脊,此嶺高而無關過脈也。下嶺,路益 開整,路旁喬松合抱夾立。三里,始行塢中。其塢開洋成峒指 山間平地,而四圍山不甚高,東北惟東山最巍峻,西南則西山 之分支南下,言抵蒼梧,分粵之東西者也。三里,徑塢出兩石 山之口,又復開洋成峒。又三里,復出兩山口。又一里,乃達?? 墊江鋪而止宿焉。南去臨武尚十里。是日行六十里,既止而余 體小恙。
四月初一日五鼓,雨大作,平明冒雨行。即從路亭岐而東?? 北,隨蕭韶溪西岸行。三里,西望掩口東兩山峽,已出其下平 疇矣。於是東山漸豁,溪轉而東,路亦隨之。又五里,溪兩旁 石盤錯如斗,水奔束其中,隘處如門,即架木其上以渡。既渡, 循溪南岸行,又二里而抵下觀。巨室鱗次,大聚落也。大姓李 氏居之。自路亭來,名五里,實十里而遙,雨深泥濘,俱行田 畦小徑間,乃市酒于肆而行。下觀之西,有溪自南繞下觀而東, 有石樑鎖其下流,水由橋下出,東與簫韶水合。其西一溪,又 自應龍橋來會,三水合而勝舟,〔北可二十里至寧遠。〕過下觀, 始與蕭韶水別,路轉東南向。南望下觀之後,千峰聳翠,〔亭亭 若竹竿玉立,〕其中有最高而銳者,名吳尖山。山下有岩,窈窕 如斜岩雲,其內有尤村洞,其外有東角潭,皆此中絕勝處。蓋 峰盡干羽之遺,石俱率舞之獸,游九疑而不經此,幾失其真形 矣。〔恨未滯杖履意即停留、遊覽其中,搜剔奇閟也。〕東南二 里,有大溪南自尤村洞來,橋亭橫跨其上,是為應龍橋,又名 通濟〔橋〕。過橋,遂南入亂峰中。即吳尖山東來余派也。二里 上地寶坪坳,於是四旁皆奇峰宛轉,穿瑤房而披錦幛,轉一隙 復攢一峒,透一竅更露一奇,至獅象https://read.99csw.com龍蛇夾路而起,與人爭道, 恍惚夢中曾從三島即傳說中海上三仙山經行,非復人世所遘相 遇也。共六里,飯于山口峒。由山口南逾一嶺,共三里,有兩 峰夾道,爭奇競怪。峰下有小溪南向,架橋亭于其上。貪奇久 憩,遇一儒冠者,家尤村之內,欲挽余還其處,為吳尖主人, 余期以異日,問其姓名,為曰王璇峰雲。過峽而南,始有容土 負塊之山。又五里,逾一嶺,為大吉墅,石峰復夾道起。路東 一峰,嵌空玲瓏,〔逆懸欹裂,蜃雲不足喻其巧,〕余望之神往, 亟披荊入,旨竇隙透漏,或盤空而上,或穿腋而轉,莫可窮詰, 惜不能誅茅引級,以極窮盡幽玄之妙也。其西峰懸削亦然。路 出其間,透隘而南,始豁然天開地曠,是為露園下。於是石峰?? 戢影匿跡,西俱崇巒峻岭,東皆回岡盤坂。南二里,遂出大路, 在藕塘、界頭二鋪之間。又南五里,宿于界頭鋪,是為寧遠、 藍山之界。其西之大山曰滿雲山,當是紫金原之背,其支東北 行,界遂因之,再南為天柱山,即《志》所稱石柱岩洞之奇者。
又東逾山岡,三里得板路甚大,乃南隨板路,又十里而止於板 寮,蓋在上都之東北矣,問所謂楊子宅、南龍,俱過矣。
二十里,吳壘鋪,其西南山稍遜,舟反轉而東。又五里,復南 轉,其東北岸有石,方形疊砌,圍亘山腰,東下西起,若甃而 成者,豈壘之遺者耶?又十里,山勢愈逼束,是為瀧口。又五 里,泊于將軍灘。灘有峰立瀧之口,若當關者然。溯流出瀧, 划然若另闢區宇。是夜月明達旦,入春來所未有。
二十日從寮中東南小徑,一里,出江華大道,遂南遵大道 行,已為火燒鋪矣。鋪在道州南三十里而遙,江華北四十里而 近。又行五里為營上,則江華、道州之中,而設營兵以守者也。
從其東又三里為武田,自月岩至武田二十里。其中聚落頗盛。
余既幸身經山口一帶奇峰,又近瞻吳尖、尤村眾岫,而所慕石 柱,又不出二里之外,神為躍然。但足為草履所蝕,即以鞋行 猶艱,而是地向來多雨,畦水溢道,鞋復不便。自永州至此, 無處不苦旱,即近而路亭、下觀,亦復嗷嗷;而山口以南,遂 充畦浸壑,豈「滿雲」之驗耶!
至是雨止。又南十里,為田心鋪。田心之南,徑道開闢,有小 溪北向去,蓋自朱禾鋪來者。自此路西大山,自藍山之南南向 排列,而澄溪帶之;路東石峰聳秀,亦南向排列,而喬松蔭之。
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晨餐後行,始見所 謂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第不知夜來所聞水聲潺潺, 果入洞,抑出峽也。窪中有澄潭一,甚深碧,為龍潭雲。西越 一山,共二里過清水潭,又一里半,過蟠龍溪口。又一里半, 逾一嶺,過九龜進岩。遂上嶺,過茅窩,下楊子嶺,共五里, ?? 抵導者家。又三里,還飯于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攜蘭花九 頭花,共七枝,但葉不長聳,不如建耳。栽洞中當門小峰間石 台上以供佛。下午始行,北過聖殿西嶺,乃西出娥皇、女英二 峰間,已轉而東北行,共十里,過太平營。又北五里,宿于路 亭。〔是夕始睹落照。〕 九疑洞東南為玉琯岩,乃重四圍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 西向。有卦山在其西,正當洞門。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 山中特起者。其中平央,南北通達,是為古祠基,所稱何侯上 升處也。由此南三十里為香爐山,東南五十余里為三分石,西 三十里為舜母石,又西十里為界頭分九,則江華之東界矣。
其南又起一峰,為大佛嶺,則石浪以後雲山也。自營上而南, 兩旁多小峰巑岏。又五里,為高橋鋪。又三里,有溪自西而東, 石骨嶙峋,橫卧澗中,濟流漱之,宛然包園石壑也。溪上有石 梁跨之,當即所謂高橋矣。又南七里,為水塘鋪。自高橋來, 途中村婦多覓筍箐中,余以一錢買一束,攜至水塘村家煮之, 與顧奴各啜二碗,鮮味殊勝,以筒藏其半而去。水塘之西,直 逼斜溜,又南,斜溜、大佛嶺之間,有小峰東起,若紗帽然。
其下復開一岩,深下亦復宏峻,然不能遠入也。岩後上層復開 一岩,圓整高朗,若樓閣然,正對洞門中峙之峰,〔兩瀑懸簾其 前,為外岩最麗處。〕其下有池,瀦水一方,不見所出之處,而 水不盈。池之左復開一門,即岩后之下層也。由其內墜級而下, 即深入之道矣。余既至外岩,即炊米為飯,為深入計。僧明宗 也,曰:「此間勝跡,近則有書字岩、飛龍岩,遠則有三分石。
?? 又東南一里,為麻拐岩。一名回龍庵。由回龍庵沿江岸南行半 里,水分二道來:一自山谷中出者,其水較大,乃沲水也;一 自南來者,亦通小舟,發源自上武堡。蓋西界則大佛嶺、班田、 囂雲諸山迤邐而南去,東界則東嶺、苦馬雲諸峰環轉而南接, 獨西南一塢遙開,即所謂上武堡也,其西南即為廣西富川、賀 縣界。〔大小二江合於麻拐岩之南。大江東源錦田所,溯流二百 余里,舟行三、四日可至;小江南自上武堡,舟溯流僅到白馬 營,可五十里。然入江之口,即積石為方堰,置中流,橫遏阻 礙江舟,不得上下,堰內另置小舟,外有橋,橫板以渡。白馬 營東大山曰吳望山,有秦洞甚奇,惜未至;又南始至上武堡, 堡東大山曰冬冷山。二山之水合出白馬營,為小江上流雲。乃〕 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里,是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涌,此寺 之所由得名也。寺有蔣姓者成道,今肉身猶在,即所稱「一刀 屠」也。浪石有「一刀屠」肉身,其面肉如生。碑言姓蔣,即 寺西村人。宋初,本屠者,賣肉,輕重俱一刀而就,不爽鐲銖。
高梁原,為寧遠南界、藍山西界,而地屬於藍,亦高山瑤 也,為盜賊淵藪聚集之地。二月間,出永州殺東安縣捕官,及 殺掠冷水灣、博野橋諸處,皆此輩也。出入皆由牛頭江,必假 宿于韭菜原、蟠龍洞,而經九疑峒焉。其黨約七八十人,有馬 二三十匹,創銳羅幟甚備,內有才蓄髮者數人,僧兩三人,即 冷水坳嶺上廟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 之,而余導者亦云然。
其側又隸刻漢蔡中郎《九疑山銘》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襲 之屬郡人李挺祖書。蓋襲之既新其宮,因鐫其銘于側以存古迹。
初二日余欲為石柱游。平明,雨復連綿,且足痛不勝履, 遂少停逆旅。上午雨止,乃東南行。途中問所謂五柱山岩之勝, 而所遇皆行道之人,莫知所在。已而雨止路滑,四顧土人不可 得,乃徘徊其間,庶幾一遇。久之,遇樵者,又遇耕者,問石 柱、天柱,皆以無有對。共五里,過一嶺,山勢大豁,是為總 管廟。亟投廟中問道者,終不能知。又東南行,遙望正東有聳 尖卓立,不辨其為樹為石九_九_藏_書。又五里,抵顏家橋,始辨其為石峰, 而非樹影也。顏家橋下小水東北流去。過橋,又東南逾一小嶺, 遂從間道折而東向臨武道。藍山大道南行十五里至城。共四里 過寶林寺,讀寺前《護龍橋碑》始知寶林山脈由北柱來,乃悟 向所望若樹之峰正在寺北,亦在縣北,寺去縣十五里,此峰在 寺后恰二十里,《志》所稱石柱,即碑所稱北柱無疑矣。又東過 護龍橋,橋下水南流洶湧,即顏家橋之曲而至者。隨溪東行, 於是北瞻石柱,其峰倩削〔如碧玉簪〕,而旁有石崖,亦兀突露 奇,然較之尤村山口之峰,直得其一體,不啻微矣。又二里至 下灣田,有大樹峙路隅,上枝分聳,而其下盤曲堆突,大六七 圍,其旋窩錯節之間,俱受水若洗頭盆,亦樹妖也。又東,路 出卧石間,溪始折而南向藍山路。乃東入岡隴二里,有路自西?? 南橫貫東北,想即藍山趨桂陽之道矣。又東沿白帝嶺行。蓋界 頭鋪山脈自滿雲山東北環轉,峙而東起為白帝嶺。故界頭之南, 其水俱南轉藍山,而山自界頭西峙巨峰,即九疑東隔,屏立南 繞,東起高嶺即白帝,北列夾塢成坪,中環中央,西即藍山縣 治。而路循白帝山南行,屢截支嶺,五里,路轉南向,又五里 為雷家嶺,則白帝之東南盡處也。飯于雷家嶺。日未下午,而 前途路沓無人,行旅俱宿,遂偕止焉。既止行,乃大霽。是日 止行三十里,以足裂而早雨,前無宿處也。
〔自永州至雙牌,陸五十里,水倍之。雙牌至道州,水陸 俱由瀧中行,無他道。故瀧中七十里,止有順逆分,無水陸異。出瀧至道州,又陸徑水曲矣。〕十六日平明行,二十里,為麻潭驛,其地猶屬零陵,而南 即道州界矣。自入瀧來,山勢逼束,石灘懸亘,而北風利甚, 卷翠激玉,宛轉凌波,不覺其難,詠舊句「舡梭織峰翠,山軸 卷溪綃 」,《下寧洋溪中詩》。若為此地設也。其處山鵑盛開, 皆在水涯岸側,不作蔓山布穀之觀,而映碧流丹,老覺有異。
十八日天光瑩徹,早飯登涯。由南門外循城半里,過東門, 又東半里有小橋,即涍泉入江處也。橋側江濱有石突立,〔狀如 永州愚溪橋,透漏聳削過之〕分岐空腹,其隙可分瓣而入,其 竇可穿瓠而透,所謂五如石也。中有一石,南之聲韻幽亮,是 為響石。按元次山《道州詩題》石則有五如、窊即凹樽,泉則 有潓、漫等七名,皆在州東,而泉經一涍而可概其餘,石得五 如而窊樽莫覓。屢詢,一儒生雲 :「在報恩大寺。」然無序雲, 在州東左湖中石山巔。石窊可樽,其上可亭,豈可移置寺中者, 抑寺即昔之左湖耶?質之其人,曰:「入寺自知。」乃入東門, 經南門內,西過報恩寺,欲入問窊樽石,見日色麗甚,姑留為 歸途探質。亟出西門,南折過翼雲橋,有二岐。從西二十五里 為濂溪祠,又十里為月岩;又南為十里鋪,又六十里為永明縣; 十里鋪側有華岩,由岩下間道可出濂溪祠。余欲兼收之,遂從 南行。大道兩傍俱分植喬松,如南嶽道中,而此更綿密。有松 自下分柯五六枝,叢挺競秀,此中特見之,他所無也。自州至 永明,松之夾道者七十里,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州西南 ?? 岡陀高下,置道因之。而四顧崇山開遠,惟西北一山最高而較 近,則月岩后所倚之大山也。至十里鋪東,從小徑北向半里, 為華岩。洞門向北,有小水自洞下出。由洞入,止聞水聲,而 不見水。轉東三丈余,復南下,則穹然深暗,不復辨光矣。時 洞北有僧寮,行急不及入覓火炬,聞其內止一炬可盡,亦不必 覓也。遂從寮右北向小徑行。此處山小而峭,或孤峙,或兩或 三,連珠駢筍,皆石骨嶙峋,草木搖颺飄舞,升降宛轉,如在 亂雲疊浪中,令人茫然,方向(莫)
二十六日雨仍不止。下午,持蓋往聖殿,仍由來路北逾嶺, 稍東,轉出簫韶峰之北。蓋簫韶自南而北,屏峙于斜岩之前, 上分兩歧,北盡即為舜陵矣。陵前數峰環繞,正中者上岐而為 三,稍左者頂有石獨聳。廟中僧指上岐者娥皇峰,獨聳者為女 英峰,恐未必然。蓋此中古祠今殿,峰岫不一,不止於九,而 九峰之名,土人亦莫能辨之矣。陵有二大樹夾道,若為雙闕然, 其大俱四人圍,廟僧呼為「珠樹 」,而不識其字雲。結子大如 指,去殼可食,謂其既枯而復榮,未必然也。兩旁桫本甚巨, 中亦有大四圍者,尋丈而上,即分岐高聳。由二珠樹中入,有 屋三楹,再上一楹。上楹額雲「舞干遺化 」,有虞帝牌位。下 三楹額雲「虞帝寢殿 」,列五六碑,俱世廟、神廟二朝之間者, 無古迹也。二室俱敝而隘,殊為不稱。問窆宮落葬之地何在?
其後有小尖峰倚之。東數裡外有峰突屼,為楊柳塘,由此遂屏 亘而南,九疑當在其東矣。西南數裡外,有高峰圓聳,為斜溜。
帝原與何侯飛升而去,向無其處也。因遍觀其碑,乃詩與祝詞, 惟慈谿顏鯨。嘉靖間學道。一碑已斷,言此地即古三苗地,帝 之南巡蒼梧,此心即「舞干羽」之心。若謂地在四岳之外,帝 以髦期之年,不當有此遠遊,是不知大聖至公無間之心者也。
其說似為可取 。李中溪元陽引《山海經》謂帝舜煉丹于紫霞 洞,白日上升。《三洞錄》謂帝舜禪位后,煉丹於此。后儒者 不欲有其事,謂帝崩于蒼梧之野;而道者謂其在九疑中峰。夫 聖人之初,原無三赦之名,聖而至於神,上天下地,乃其餘事。
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當先了之,還以余晷剩餘時間入洞,為 秉燭游,不妨深夜也 。」余頷之。而按《志》求所謂紫虛洞, 則茲洞有碑稱為紫霞,俗又稱為斜岩,斜岩則唐薛伯高已名之, 其即紫虛無疑矣。求所謂碧虛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諸勝, 俱雲無之。乃隨明宗為導,先探二岩。
二十五日靜坐岩中,寒甚。閑則觀瀑,寒則煨枝,飢則炊 粥,以是為竟日程。
昔時甚盛,中 有千余僧常住,田數千畝,是雲永福即舜陵。稱小陵雲:義以 玉琯、舜祠相迫,欽癸繹擾,疏請合祠于陵。令舜陵左碑,俱 從永福移出。后玉琯古祠既廢,意寺中得以專享,不久,寺竟 蕪沒,可為廢古之鑒。
?? 二十九日天漸明,雨亦漸霽。仰見三分〔石〕,露影在指顧 間,輒忍飢沖濕箐而南。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度坳 中小脊,復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盤崖;〔昨升降處皆峻土,無塊 石,〕為導者誤。出其南,又一里,東眺矗頂,已可捫而摩之, 但為霧霾,不見真形,進窮磴絕。忽山雨大注,頂踵無不沾濡, 乃返。過巨石崖,見其側有線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 不得有所見。遂從故道下,至夜來依火處,擬從直北舊路下, 就溪炊米。而火為雨滅,止存余星,急覓干燼引之,荷而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