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抓「詩思」

(六)抓「詩思」

⑤方虛谷:方回字,撰《桐江續集》三十七卷。
在這裏,蘇軾點出「醉時真境發天藏」,很有意思。為什麼同是景物,一般人看過也就看過了,詩人看了,卻能看出其中含有詩料,把它捉住,寫入詩中呢?這就是詩人從景物中看到真境,能夠揭發大自然的奧秘。像曇秀詩里寫的南風「吹將草木作天香」,就是一種感受,就是揭發大自然的奧秘,所以說:「夢回拾得吹來句,十里南風草木香。」
「閑里清游借隙光,醉時真境發天藏。夢回拾得吹來句,十里南風草木香。」予昔時對歐陽文忠公誦文與可詩云:「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公雲:「此非與可詩,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
「夢回」即指「醉時真境」,醉時忘掉了人世的爭名爭利的干擾,才能領略到「真境」,即大自然的奧秘,即「十里南風草木香」。這個真境是客觀存在,一般人領略不到,曇秀在夢回時領略到了,所以稱為「拾得吹來句」,即把客九-九-藏-書觀存在的真景拾來了。蘇軾給歐陽修誦文同詩:「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寫美人卻扇,不用扇障面,她坐在花下,容光煥發,使花害羞落下。文同看到了,藉此來讚美美人的美。歐陽修所以說:
③《東坡題跋》,蘇軾著,六卷。曇秀:宋僧名。
錢先生稱「楊誠齋言得句,幾如自獻不待招」,即楊萬里《荊溪集序》所謂:「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去而後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但楊萬里要把客觀景物寫入詩中,還得憑自己對客觀景物的感受。如寫《曉經潘葑》,看到岸柳垂條,一定要產生「岸柳垂頭向人揖」,這是詩人的感受,有了這個感受才好寫入詩中。再像《船過靈洲》,看到江山,產生「慘淡真如畫」的感受,看到煙雨,有了「空濛自一奇」的感受,才好寫入詩句。再像《曉行東園》:「好詩排闥來尋我」,產生了美好景物構成詩料排闥來找我的感受,才寫read.99csw.com成詩。而方回卻用另一種寫法,寫出詩人對美好景物的感受,稍縱即逝,不抓住,立刻就消失了。在這裏錢先生又提到唐庚和陳與義。錢先生在《宋詩選注》里選了唐庚《春日郊外》:「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在注里說:眼前景物都是詩意,心裏忽有觸悟,但是又寫不出來。參看蘇軾《和陶〈田園雜興〉》:「春江有佳句,我醉墮渺茫。」;陳與義:「新詩滿眼不能栽」;又《春日》:「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又《題酒務壁》:「佳句忽墮前,追摹已難真。」這裏指出有兩點:一是看到佳景,但沒有產生感觸,寫不成詩;一是有了感觸,但沒把它抓住,稍縱即逝,這樣也寫不出詩。
再用反襯的說法,說江南無畫手來畫,襯出風景的美好,非畫手所能畫,而放翁的詩卻能描畫。或說用詩來「摹寫不能工」,即景物的美好,超過詩人的摹寫。再看蘇軾的《書曇秀詩》read.99csw.com
⑥唐子西:唐庚字。陳簡齋:陳與義字。
這一節講從生活中有所感受,抓住了寫在詩里。這裏引的陸遊詩,從「山光染黛」,「川氣熔銀」里,即從「山光」和「川氣」里,產生了「染黛」「熔銀」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成為「詩料」,「領略」了它,寫入詩中,就成了這首詩。再如看到「奇峰」像角立的千螺,看到「遠水」像平鋪的匹練,這種感受就成為「詩料」,寫在這首詩里。
②歐陽永叔:歐陽修字。文與可:文同字。
《劍南詩稿》卷二十二《雜題》①:「山光染黛朝如濕,川氣熔銀暮不收。詩料滿前誰領略,時時來倚水邊樓」;卷二十五《晨起坐南堂書觸目》:「奇峰角立千螺曉,遠水平鋪匹練收,詩料滿前吾老矣,筆端無力固宜休』;《晚眺》:「個中詩思來無盡,十手傳抄畏不供」;卷三十三《山行》:「眼邊處處皆新句,塵務經心苦自迷。今日偶然親拾得,亂松深處石橋西」;卷四十二《春日》:read.99csw.com「今代江南無畫手,矮箋移入放翁詩」;卷八十《日暮自湖上歸》:「造物陳詩信奇絕,匆匆摹寫不能工。」歐陽永叔評文與可詩②:「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見《東坡題跋》卷二《書曇秀詩》③,放翁「偶然親拾得」語本之。楊誠齋言得句,幾如自獻不待招、隨手即可拈者,視放翁事更便易。《誠齋集》卷十三《曉經潘葑》④:「潘葑未到眼先入,岸柳垂頭向人揖,一時喚入誠齋集」;卷十八《船過靈洲》:「江山慘淡真如畫,煙雨空濛自一奇。病酒春眠不知曉,開門拾得一篇詩」;卷三十七《曉行東園》:「好詩排闥來尋我,一字何曾拈白須。」方虛谷《桐江續集》卷五《考亭秋懷》第九首⑤:「登高見佳句,意會無非詩。顧視不即收,頃刻已失之」;又卷二十八《詩思》第四首:「滿眼詩無數,斯須復失之」;則不脫唐子西、陳簡齋窠臼⑥。(455—456頁)①《劍南詩稿》:陸遊號放翁,撰《劍南詩稿》八十五卷。九_九_藏_書
④《誠齋集》:宋楊萬里撰《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再像在《晚眺》中,看到無盡的詩思,怕來不及抓。再像《山行》里寫眼前景物都是詩句,一時無從抓起,只點出這些景物在哪裡:「亂松深處石橋西」。這又是一種寫法。
把它說成「羞落庭下花」,這卻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南風吹來草木的香氣,這是客觀存在,詩人寫成「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將草木作天香」。這卻是詩人的感受。客觀存在中有很多美好的景物,還要靠詩人對這些景物作出感受,才能寫成為詩。把「山光」看成「染黛」,把「川氣」看成「熔銀」,把「奇峰」看成「角立千螺」,把「遠水」看成「平鋪匹練」,這些都是詩人從景物中所產生的感受,即看到「真境發天藏」,這樣才能寫成詩。
「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是因為美人坐在花下,有花落下來,這是客觀存在。
曇秀作詩云:「扁舟乘興到山光(寺名),古寺臨流勝氣藏。慚愧南風知我意,吹將草木作天香。」予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