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心以應物,意到筆隨

(九)心以應物,意到筆隨

⑾E.Mach:馬赫,十九、二十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哲學家。
⑧高拳龍:明代作家,有《高子遺書》十二卷。
⑥胸有成竹:蘇軾《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錢先生又指出:朱熹說的:「身心內外,初無間隔。」先是手不應心,心裏想好的興象意境,手筆寫不出來。經過寫作的長期實踐,做到得心應手,心裏想到什麼意境,手筆能夠如實表達出來,最後心與物化,心和手一致,心怎樣想,手怎樣寫,心的靈巧完全表現在手上。好比名演員的表現,所有靈心妙想,完全表現在肌肉中了。這就是創作達到的很高境界了。但這裏還需要心有靈心妙想,要打破「意不稱物」問題。劉勰在《神思》里曾討論這個問題,陸機在《文賦》里也討論過這些問題,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⑦朱文公:朱熹謚。
⑩《梁書》:唐姚思廉撰,五十六卷。
②《莊子?天道》:輪扁講砍木為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九_九_藏_書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流俗以為藝事有敲門磚,鴛鴦綉出,金針可度,只須學得口訣手法,便能成就。此說洵足為詩窖子、畫匠針砭。然矯枉過正,諸凡意到而筆未隨、氣吞而筆未到之境界,既忽而不論,且一意排除心手間之扞格,反使淺嘗妄作、畏難取巧之徒,得以直書胸臆為借口。夫藝也者,執心物兩端而用厥中。興象意境,心之事也;所資以驅遣而抒寫興象意境者,物之事也。物各有性:順其性而恰有當於吾心;違其性而強以就吾心;其性有必不可逆,乃折吾心以應物。一藝之成,而三者具焉。自心言之,則生於心者應于手,出於手者形於物,如《呂覽?精通》篇所謂:「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應之。①」自物言之,則以心就手,以手合物,如《莊子?天道》篇所謂:「得手應心」②,《達生》篇所謂:「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③」Croce執心棄物④,何其顧此失彼也。夫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於得read.99csw•com手應心。技術工夫,習物能應;真積力久,學化于才,熟而能巧。專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須技巧也,更非若須技巧即不成大家也。「畫以心不以手」,立說似新,實則王子安「腹稿」⑤、文與可「胸有成竹」
這則講創作的物——意——筆——辭,從觀察外物,到形成意境或題旨,到用筆表達,成為文辭。這裏根據「鴛鴦綉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認為看到金針度人的綉法,即學習一些寫作法,就可以直抒胸臆來寫,來畫,只能成為「詩窖子」,像《類說》二六稱宋王仁裕作詩萬首稱詩窖子,即多而不精妙。像繪畫的只能成為畫匠,即會畫而不能成為名家。陸機的《文賦》稱:「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稱:「意授於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從觀察外物到形成一個意,即主旨,意與物之間不免有距離,所謂「意不稱物」。有了「意」用文辭來表達,又怕「文不逮意」。從物到意到辭處理得恰好的,稱read.99csw.com「密則無際」;從物到意到辭有距離的稱「疏則千里」。錢先生稱「意到而筆未隨、氣吞而筆未到」,即意能稱物,故稱「意到」,「辭不逮意」,故稱「筆未隨」,是文辭的表達不能達意。錢先生又從心物兩端分開來講,從觀察物象到形成興象意境,是心之事。把興象意境寫成文辭,是物之事,即手筆的事。錢先生又引《呂覽?精通》里稱有人心悲,擊磬時發出悲聲,是木石應與心。又引輪扁砍輪,得心應手,心應于手。工倕用手代圓規,是「指與物化」,即手指化成圓規。這裏指出怎樣打破心與手的距離,即打破「文不逮意」的距離。從輪扁砍輪得心應手裡,從工倕以指畫圓的指與物化里,可以看到輪扁是在長期砍輪的實踐中達到得心應手。那末要打破「文不逮意」,光靠懂得一點寫作方法是不夠的,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做到得心應手才成。錢先生稱「真積力久,學化于才,熟而能巧。」即要積累真實的實踐,達到「指與物化」,熟能生巧。所謂王勃的腹稿,文九_九_藏_書同的胸有成竹,是在胸中打草稿,在胸中做好刪削增改,在胸中做好得手應心的工作,才可以立即寫出。
之類⑥,乃不在紙上起草,而在胸中打稿耳。其由嘗試以至成功,無乎不同。胸中所位置安排、刪削增改者,亦即紙上之文字筆墨,何嘗能超越跡象、廢除技巧。紙上起草,本非全盤由手;胸中打稿,亦豈一切唯心哉。《朱文公集》卷四十五《答楊子直書》之一雲⑦:「身心內外,初無間隔。所謂心者,固主乎內。而凡視聽言動出處語默之見於外者,亦即此心之用,而未嘗離也。今于其空虛不用之處,則操而存之;于其流行運用之實,則棄而不省。此於心之全體,雖得其半,而失其半矣。」高攀尤《困學記》雲:
③《莊子?達生》:「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工倕用手指旋轉畫圓勝過圓規,手指化成圓規的巧妙,在於心不停留。
⑤腹稿:《唐詩紀事》:「[王]勃(字子安)為文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書之,初不加點,時謂腹稿。」
⑨G.C.Licread.99csw.comhtenberg:里希登貝克,十八世紀德國物理學家、諷刺作家。Garrick:
加里克,十八世紀英國戲劇家、演員。
《梁書?裴子野傳》⑩:「或問其為文速者,子野答雲:『人皆成於手,我獨成於心』,雖有見否之殊,其于刊改一也。」此即「畫以心而不以手」之好註腳。E.Mach論科學家推求物理⑾,嘗標「經濟」為原則,謂不每事實驗,而以推想代之,乃所以節省精力。
致知造藝,心同此理爾。(210—212頁)①《呂氏春秋?精通》:「鍾子期夜聞擊磬者而悲,使人召而問之。」答稱母為公家釀酒,己為公家擊磬,不見母三年矣,是故悲,鍾子期嘆謂「悲存乎心,而木石應之。」
④Croce:克羅齊,十九、二十世紀義大利最著名的美學家。他拋棄了先驗主義的方法。
「心不專在方寸,渾身是心。⑧」融澈之論,正可移用。是以G.C.Lichtenberg游英,睹名伶Garrick演劇⑨,嚬笑運為,無不入妙,嘆曰:「此人竟體肌肉中,無處非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