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二)論若即而離

(一二)論若即而離

也,亦即謝茂秦所謂「妙在含胡」也。參觀《管錐編》1358頁《補訂》。美國女詩人有一篇言幕面之紗使人難窺全貌⑾,遂足以添姿增媚,故美人不願揭示真容。猶魏爾蘭之取喻于「面紗后之美目」。(《錢鍾書研究》28—29頁)①魏爾蘭:即保爾?魏爾倫,十九世紀法國詩人。
③董玄宰:明董其昌字。撰有《容台文集》九卷,詩集四卷,別集四卷。
是一個意思。可見,詩文無論言情敘事,重要的不是詳盡,而是要留有耐人尋味和思索的餘地。
魏爾蘭以面紗后之美目喻詩境之似往已迴①,如幽非藏。景物當前,薄障間之,若即而離,似近而遠,每增佳趣。謝茂秦《四溟山人全集》卷二十三《詩家直說》②:
⑦淪浪:宋嚴九-九-藏-書羽,號滄浪逋客。
⑤遺山:金代作家元好問號。
⑾美國女詩人:指當代艾米利?狄更生。
⑧劉辰翁:宋代詩人。
「凡作詩不宜逼真,如朝行遠望青山,佳色隱然可愛,妙在含胡,方見作手。」董玄宰《容台別集》卷四《畫旨》③:「攤燭作畫,正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意在遠近之間,亦文章法也。」《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八顧逋翁《右拾遺吳郡朱君集序》④稱其作曰:
劉辰翁、嚴羽用花香比喻詩的神韻,不可望,不可即,也不可「逼真」其形象,但又與花絕不能須臾相離,確是一種絕妙的境界。魏爾倫以面紗后之美目喻詩,馬提雅爾以葡萄在玻璃蓋覆下喻詩,赫里克以清泉底之琥珀喻詩,還有以白絹中之婦https://read.99csw.com體喻詩,這些比喻雖然不同,道理是相同的,都在強調「如幽非藏」,「若即而離,似近而遠,每增佳趣」,朦朧、纏綿、繚繞、含蓄的藝術風格。明代謝榛稱作詩一「不宜逼真」,二「妙在含胡」,說到了這種藝術風格宜和忌的兩個方面。畫家董其昌結合自己的創作體驗,說作畫「如隔簾看月,隔水看花,意在遠近之間」,顧況評詩強調深山清月中猿嘯,清澈江水中彩石,能呈現出「亦隔亦透、不隱不顯」的意蘊。奧地利詩人霍夫曼斯塔爾所謂藝術的善寫後景,元好問所謂看水底山,如同今日攝影、繪畫中所謂的倒影,都是在肯定含蓄的表現手法,以求產生迷人的韻味。可見,古今中外談藝者所見所論是九-九-藏-書相通的。
「如山深月清,中有猿嘯。復如新安江水,文魚彩石,歷歷可數。其杳敻鞗颯,若有人衣薜荔而隱女蘿」;正以亦隔亦透、不隱不顯品其文也。古羅馬詩人馬提雅爾嘗觀賞「葡萄在玻璃帡幪中,有蔽障而不為所隱匿,猶紗縠內婦體掩映,澄水下石子歷歷可數。」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赫里克《水晶中蓮花》一首發揮此意尤酣暢,歷舉方孔紗下玫瑰、玻璃杯內葡萄、清泉底琥珀、絝素中婦體,而歸宿于「光影若明若昧」之足以添媚增姿。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⑨:「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②《四溟山人全集》:明謝榛(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撰,二十四卷。《詩家直說》是其中一卷,即《四溟詩話》read.99csw.com
⑩《山水純全論》:宋代山水畫家韓拙(字純全)撰的頂論,五卷。《觀畫別識》是其中的篇名。
④《全唐文》:清嘉慶年間敕修的唐文總集,一千卷。顧逋翁:唐代詩人顧況字。
《林泉高致》:宋代山水畫家郭熙撰的畫論,一卷。《山水訓》是其中一節。
第二則引出宋代山水畫家郭熙作畫的經驗之談:欲使山高,需在山腰畫些煙霞,便顯得高;欲使水遠,需畫些遮掩,讓水流時斷時續,便顯得遠。如果盡出其山高水遠,則藝術效果適得其反。這個道理與韓拙提出的「隱露立形」一脈相承,即是將顯露與隱蔽交錯烘托,以產生「氣韻」和「神韻」。姜夔在《詩說》里說「語貴含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與嚴羽所謂「詩之https://read.99csw.com有神韻者」,「言有盡而意無窮」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此可以釋韓拙《山水純全論?觀畫別識》⑩論「韻」所謂「隱露立形」;「煙霞」之「鎖」,「掩映」之「斷」,皆「隱」
⑥霍夫曼斯塔爾:十九、二十世紀奧地利詩人、劇作家。
參觀150頁《補訂》一論遺山《泛舟大明湖》⑤:「看山水底山更佳。」近世奧地利詩人霍夫曼斯塔爾謂藝術之善寫後景者⑥,得光影若明若昧之秘,猶花園圍以高籬,外人睹扶疏蓊蔚,目窮而神往。「水晶中蓮花」、「玻璃后葡萄」、「清泉下文石琥珀」,皆望而難即,見而仍蔽,取譬與鏡中花、水中月相似,滄浪所云「妙處不可湊泊」⑦,劉辰翁所云「欲離欲近」⑧,是也。(593—5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