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前言

肖洛霍夫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胎記》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從此,他醉心於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一篇接一篇不停地寫,不斷地發表。這些短篇小說於一九二六年結為兩個集子出版:《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後來這兩個集子合而為一,書名統一為《頓河故事》。現在我們所說的《頓河故事》,即指他的全部早期短篇小說。
國內戰爭期間,肖洛霍夫和父母住在頓河上游葉蘭斯克鎮和卡爾金鎮。一九一九年的哥薩克暴動就發生在這裏。這個悲劇事件給少年肖洛霍夫留下了強烈印象。肖洛霍夫親姑姑家的四位表兄,在國內戰爭中彼此站在敵對的立場上,三位在白軍里當差,一位在紅軍里戰鬥。他們隨白軍或紅軍頻頻穿梭於家鄉的村鎮。他們的媽媽,肖洛霍夫的姑姑,面對她同室操戈的兒子總是淚流滿面。最後,三個兒子戰死,只剩下一個兒子。當時,這樣的慘劇不止發生在一家一戶,而是像旋風一樣席捲了整個頓河大地。從這裏,少年肖洛霍夫開始感受到時代的悲劇。
一九三一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的賀非譯本,作為魯迅《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出版。一九四一年上海光明書店出版了由金人從俄文原著翻譯的《靜靜的頓河》。此譯本歷經數次修訂,長期盛行不衰,至一九五一年印行了第九版。一九八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根據俄文新版版本全面校訂后的金人譯本。
兩天後,正當馬赫諾匪徒把他們押到野外一溝壑前面準備槍決時,湊巧,馬赫諾的馬車飛馳而來。得知肖洛霍夫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教師后,馬赫諾竟將他放了。
肖洛霍夫說:「詩人的誕生各自不同,比如我,是從國內戰爭中誕生的。」肖洛霍夫很想把他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和感受,都寫出來。為此,一九二二年十月,他隻身來到莫斯科,一邊做工,一邊學習寫作。在這裏,他參加了共青團的作家團體「青年近衛軍」社,後來又加入了「拉普」(無產階級作家協會)。
二十世紀對人類來說,特別是對俄羅斯人民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凡的世紀。十月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權的建成和存在,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耀眼的,激動人心的一章。人類將長時間地不斷read.99csw.com總結和思考這段歷史的經驗、教訓和意義。
一九二八年,肖洛霍夫發表了描繪頓河歷史風雲變幻的藝術長卷《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和第二部,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頓河老作家綏拉菲摩維奇欣喜地稱讚肖洛霍夫是「一個非同凡響的、同誰都不相像的、具有自己獨特面貌的作家」。肖洛霍夫一舉成名。
《靜靜的頓河》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作是頓河哥薩克社會歷史的一面鏡子。肖洛霍夫說:「《靜靜的頓河》是我最大型的作品,它對於我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我花費了很多時間,盡了我全部所能,來向我國讀者和國外讀者介紹革命年代頓河哥薩克的悲劇性的歷史。」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午夜一時四十分,肖洛霍夫在久病之後與世長辭。他的遺骨就安葬在頓河岸邊他故居的庭院里。
《靜靜的頓河》里,作家通過以主人公葛利高里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藝術地再現了一九一九年頓河哥薩克暴動的社會和歷史的諸多原因,黨的頓河地區地方革命委員會執行「清算和鬥爭哥薩克」的過火、偏激的錯誤政策。肖洛霍夫開始寫《靜靜的頓河》時才二十歲,當時他就能那麼敏銳地發現黨的政策方面的錯誤和由此造成的惡果,而且敢於把它寫進自己的作品。這體現了他正直的品格和他非同一般的勇氣,也體現了他對讀者只講真話的創作原則,無論這真話多麼不合時宜,不合潮流,甚至與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政治觀點發生衝突,他也要秉筆直書,即使自己為此被打成「反革命」、被打成「白衛軍的辯護人」也在所不惜。
肖洛霍夫再一次站在生死的門檻上。一般說來,人生痛苦莫大於死。而對一個剛剛開始生活的少年來說,還有比這荒唐無謂的處決更具歷史悲劇性和更殘酷的嗎?這種殘酷的生命體驗,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幻化成一種悲愴的藝術活力。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一九二四年,肖洛霍夫從莫斯科回到頓河。一九二五年秋,他開始創作一部反映頓河哥薩克鬥爭生活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為搜集材料,肖洛霍夫於一九二六年遷居維約申斯克鎮。此後,除了衛國戰爭期間上前線那段時間外,他一生都是在這裏度過的。
一九六五年十月十五日瑞典皇家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宣布授予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十二月十日肖洛霍夫出席了授獎盛典。獎金證書上寫著:「授予米·亞·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藉以讚賞他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的藝術力量九-九-藏-書和正直的品格。」
不過,近十年來先後找到了《靜靜的頓河》一九二五年秋寫的部分初稿和一九二六年開始寫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手稿。這兩部手稿現在已經收藏在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它對最終廓清這些謠言是十分有益的。
為反映這一重大的主題,肖洛霍夫把中農哥薩克葛利高里·麥列霍夫的命運及其一家在動蕩年代的巨大變遷放在長篇小說的中心,以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二年間翻滾如潮的歷史事件作為小說的情節基礎。幾個家庭的興衰沉浮、眾多人物的生活際遇,都圍繞著葛利高里和麥列霍夫一家而展開。葛利高里及其一家,以及其他幾個家庭的命運、哥薩克的命運和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錯綜而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透過人物的命運展示出歷史的進程,而歷史發展的趨勢又決定著人物的命運、哥薩克的命運。
肖洛霍夫這次又幸運地與死神擦身而過。革命法庭考慮到他尚未成年,據此改判為緩期一年執行,爾後也就不了了之。
肖洛霍夫逝世了,但他用自己富有才華的筆,把俄羅斯的一段澎湃如潮的歷史,一個如火如荼的時代,留給了他眾多的讀者。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天賦才華固然重要,然而客觀環境和個人經歷,則是他成長的不可缺少的土壤。肖洛霍夫的人生經歷是罕見的。他的一生,是歷經磨難與曲折的一生,是闖過無數生死險關的一生。他的小說,特別是《靜靜的頓河》,可以說是一部俄羅斯悲劇編年史,一幅展現俄羅斯諸多滄桑巨變和動蕩人生的歷史畫卷。他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一系列藝術形象都這樣那樣地映射著作家的種種經歷和感受。因此,首先了解一下作家本人的經歷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助於更切近地理解他作品的內涵,及其悲劇史詩的風格。同時,了解他個人的經歷,對澄清喧囂甚久的關於《靜靜的頓河》的「剽竊」說,也不無裨益。
肖洛霍夫正是生活在這個歷史時期。他是二十世紀的同齡人。除去沒有經歷蘇聯解體這段歷史之外,他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本世紀俄羅斯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度過的。
對於作家來說,肖洛霍夫的作品或許不算很多,但是他對自己所經歷的,也是人民最感重要的、嚴峻和複雜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深邃的思考和描述,都有自己重要的藝術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肖洛霍夫可以稱作是二十世紀俄羅斯的藝術家-編年史家。
這次,肖洛霍夫僥倖躲過了死神。然而時過兩年,他又被押上了革命法庭。
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人莫名的詫異和猜測,認為《靜靜的頓河》未必是肖洛霍夫的創作,很可能是剽竊了某個死於國內戰爭的白軍read•99csw.com軍官的手稿。這種無頭無尾、無根無據的流言,一時鬧得滿城風雨,從莫斯科、列寧格勒到頓河,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肖洛霍夫在寫給朋友布賽金的信中說:「我討厭這種生活,討厭極了……你剛拿起筆,而『魔鬼』就立刻出現在你身邊拷問你:『你不是白軍軍官嗎?不是老太婆代你寫的小說嗎?你幫助富農嗎?你忠於右傾嗎?』」
六七十年代,肖洛霍夫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他仍舊孜孜不倦地寫作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
《靜靜的頓河》第一、二部發表時,肖洛霍夫只有二十三歲。他突然以一個成熟的大作家的姿態出現在文壇上,引起許多人的欽佩和讚歎,人們驚嘆他那麼年輕竟然能夠駕馭如此宏大的題材,竟然能夠如此深刻地理解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亞及娜塔莉亞等諸多人物複雜的感情世界,人們讚佩他能夠通過故事脈絡的編織、人物性格的刻畫、事件的組織,如此得心應手地把一個波瀾壯闊、複雜多變的時代展現在讀者面前。
一九二○年頓河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十五歲的肖洛霍夫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他是革命積極分子,同時擔負著多項社會工作:是卡爾金鎮革命委員會的辦事員,掃盲教師,又做人口登記工作,為蘇維埃政權做宣傳,還加入了業餘劇團,編寫劇本。
作家的母親阿納斯塔西婭·達尼洛夫娜·切爾尼科娃是烏克蘭人,出身農家。她從十二歲起就在地主波波夫家當侍女。幾年之後,常和波波夫家來往的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肖洛霍夫愛上了這位姑娘,決意娶她為妻。在當時尚保留有中世紀習俗的農村裡,這樁有悖世俗的愛情不僅令鄉鄰驚訝,也遭到了男方父母的反對。他們藉助哥薩克長官阿塔曼的權力,強行將阿納斯塔西婭嫁給了一個退役的老哥薩克庫茲涅佐夫。亞歷山大奮起反抗,以致同父母鬧翻。當時有朋友對此困惑不解,問他為什麼一定要娶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家姑娘。他認真地回答說:「她可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姑娘,她是一幅畫!」
孫美玲
《靜靜的頓河》,我們會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頓河大地上革命與戰爭的風雲變幻,深刻體味那充滿藝術真實的世界帶來的人生命運的憂傷、痛苦、歡樂和希望。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於一九○五年五月二十read.99csw.com四日誕生在頓河軍屯州維約申斯克鎮克魯日伊林村。但應當說,他不是頓河哥薩克,而是外鄉人。一百多年前,他的祖父從梁贊省遷到頓河落戶,並在當地逐漸成為一個有經濟根基的、擁有多處店鋪的商人。他的父親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肖洛霍夫,早年在祖父主持的克魯日伊林村的布匹雜貨小鋪里做店員,畢業於教區中學,雖然沒受過高等教育,但有教養,愛讀書,並訂有多種文藝雜誌,藏有俄國及歐美許多經典作家的作品。這些藏書,為中斷學業在家自修的少年肖洛霍夫日後成長為作家奠定了知識基礎。
這個時期,在頓河實行餘糧徵集制。為了同破壞餘糧徵集制的匪幫作鬥爭,在頓河組成了武裝征糧隊。肖洛霍夫自願參加了這支隊伍,在這個隊伍里度過了無數個緊張的日日夜夜。一九二○年秋,在康科夫村附近同馬赫諾匪幫進行的一場戰鬥中,犧牲了許多戰友,肖洛霍夫被俘。他在等待死亡的兩天兩夜的痛苦煎熬中,充分體驗到了生命的可貴。
一九二一年蘇維埃政權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在農村,餘糧徵集制要轉軌到徵收糧食稅。一九二二年五月肖洛霍夫被派往布卡諾夫鎮做鎮的全權糧食檢查員。他當時雖然年輕,但卻是個農業行家,他體恤民情,不願虧待任何一個農民。為此他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下田地仔細丈量庄稼人耕種的土地面積。然後給區糧食委員打報告,說明目前全鎮,特別是去年歉收的各村,飢餓死亡人數已達到驚人的地步。要求有關機構重新考慮因不了解實際情況而下達的過高的糧稅徵收指標。
當然,童年時代的肖洛霍夫,也是一個活潑的孩子。他樂感強,記憶力好,喜歡觀看熱鬧的婚禮,愛聽哥薩克古老民歌和老人們講的征戰故事,更愛過各種節日,還是一個釣魚迷。他在《靜靜的頓河》里所以能得心應手地援用民間文學素材,這完全得益於他從小受到的民俗文化的熏陶。
中國是較早翻譯介紹肖洛霍夫作品的國家之一。一九二九年《靜靜的頓河》第一、二部在德國出版后,最先受到魯迅先生的重視,他立即約請賀非翻譯並親自根據日文本校對譯文和撰寫後記。魯迅在後記中讚賞說:「風物既殊,人情復異,寫法又明朗簡潔,絕無舊文人描頭畫角、宛轉抑揚的惡習,華斯珂普所說的『充滿著原始力的新文學』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窺見。」
肖洛霍夫做事果敢,既然委派他做鎮的全權糧食檢查員,他就行使了自己的全權,在個別地方、個別情況下降低了納稅指標。為此,上級糧食機構認為他這樣做是越權,是姑息庄稼人。革命法庭對他進行了審判,判處槍決。年僅十七歲的肖洛霍夫被關進了自家人的監牢,等待著兩天後的槍決。九*九*藏*書
肖洛霍夫生前曾經表示,一定要來中國親眼看一看他所熱愛的中國人民。雖然這個願望最終未能實現,但肖洛霍夫的作品將永遠和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一起。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日,《真理報》發表了肖洛霍夫為《親愛的土地》叢書撰寫的序言:《大地上的人》。不料,這篇文章竟成了作家一生最後的絕筆。
這種「魔鬼的拷問」伴隨了肖洛霍夫一生,而且諸多說法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直到七十年代,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又提出所謂「克留奇科夫」說。「剽竊」說雖無根無據,然而沸沸揚揚,直到今天這一公案也未完全了結。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以一個藝術家的審美靈感,來欣賞自己愛著的姑娘。愛情,在他心中,充滿詩情畫意,已經升華到至美的境界。他的這種藝術家的心靈,以及對人的與眾不同的理解能力,或許日後在兒子身上也得到了體現!阿納斯塔西婭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勇敢地衝破婚姻、輿論、舊道德習俗的重重壓力,投入了他的懷抱,做了他實際上的妻子。於是她成了有兩個丈夫的女人。米哈伊爾·肖洛霍夫出生以後,自然也就成了有兩個父親的孩子。他名義上是庫茲涅佐夫的兒子,實際上是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的生子。這種有兩個父親的痛苦日子過了八年,庫茲涅佐夫過世后,在一九一三年,肖洛霍夫的生身父母才得以在教堂正式結婚。
這些短篇小說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作家描寫的那些殘酷的、激烈的階級鬥爭場景。它們彷彿不是寫出來的故事,而像是生活巨變的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像是革命的滔天巨浪撞擊岩岸迸濺出來的五顏六色的痛苦的珠淚和憂鬱的水霧。肖洛霍夫及時地將它們收攏在自己的筆下,用它們在蘇聯文學初年的宏偉畫布上留下了絢爛的一抹。
肖洛霍夫六歲開始讀書。一九一八年國內戰爭開始,肖洛霍夫剛讀完四年級就被迫輟學,從此便永遠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