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腳皇后——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 七、皇帝丈夫的施政御下

大腳皇后——明太祖朱元璋妻馬秀英

七、皇帝丈夫的施政御下

然而如大家所知,一樣米養百樣人,世界上的事情一但到了極端的地步,即使出於好意,麻煩也就要大了。
道同先世蒙古,后改漢姓,是河間人。明朝建立后,他出任番禺知縣,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也是一個誠意為民的好官。史書稱,番禺守軍蠻橫,胡作非為,幾任縣令都不敢為民出頭,直到道同蒞任,才改變這一狀況,「民賴以少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開殺戒的朱元璋漸漸覺得法規礙事,終於在洪武十五年決定改革禁衛軍為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出名也最為其重用的,則是「錦衣衛」。這個錦衣衛有「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的職能,處理皇帝欽定的案子,相當於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隊,下設南北兩個鎮撫司,五個衛所,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在其中任職的校尉力士少則一千多則六萬,被稱為「緹騎」。他們有權自行逮捕刑訊乃至處決,錦衣衛將正常的司法機構視若無物。只要他們(或者皇帝)看不順眼的,無論是宰相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不需要任何真贓實罪,都可以在片刻間家破人亡。(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在後來被他的兒孫們廣泛採用,終明一世,錦衣衛、東廠、西廠,攪得人世間血雨腥風,恐怖無比。)
朱元璋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剛愎自用,而且把人命完全不當一回事。無論什麼事,不用調查也不用研究,只憑一時情緒,就「揮灑自如」地把好人或者輕罪之人統統殺了。如空印案就使人領略到了他的這一「特色」。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九月初三,朱亮祖與長子朱暹一起被朱元璋當廷鞭死。
對於明王朝開國元勛們的死,史料和傳說都找出了若干理由。但在事實上,猜忌並計劃殺戮功臣的事情,恐怕早在登基稱帝之前,在帶著兒子朱標過那幾天農家生活的時候,就已經在朱元璋的腦子裡成形了。
可惜的是,道同之死並沒有警醒朱元璋,此後仍然有數不清的人在這位皇帝的一時火性下無辜喪命,更糟的是他處死朱亮祖父子的方法:從此開了明王朝「廷杖」的先例。終明一朝,數不清的士大夫和清臣直士,都被這種極端的刑罰打掉了性命,打掉了人格尊嚴。
他公開對元勛們宣稱:「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對於皇帝這樣的主張,群臣哪敢有意見?只得稽首對曰:「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read.99csw.com之公議。」
對於道同的冤死,番禺百姓都十分痛惜,紛紛在家中設立他的牌位祭祀。據說每有靈驗,鄉間從此傳說,道同已經成了地方之神。據說直到今天,番禺地方仍在祭祀道同神。
對於這樣天差地別的賞格,就連後世記載此事的書生,都不禁要發出嘆息:「難道說攻取元都所得的府藏不夠豐富,所以賞得這麼少嗎?」
朱亮祖回到家裡,越想越是惱怒,立即派人強行打碎鎖栲放了那幫地痞,又把前來論理的道同鞭打了一頓。此後番禺地方的惡霸們以為有了護庇,紛紛得意忘形。尤其是朱亮祖在當地所納小妾羅氏的兄弟,更是在地方上橫行霸道。道同為民出頭,將羅氏兄弟抓了起來。誰知朱亮祖竟動用軍隊包圍縣衙,強行將人犯給搶了出來。而且還向皇帝上本,彈劾道同「傲慢無禮」。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特命諸皇子親王在自己的藩國內豢養甲士,少則三千,多則一萬九千,並且要「常歲訓將練兵,臨視周回險易,造軍器務精堅堪用。」
既是「天下萬世之公議」,皇帝也就不客氣了。
按照朱元璋的意旨,開國元勛的功績再大,也只能被封為公爵,所得的俸祿是每年三千至五千石,次一等的元勛封侯爵,每年九百至一千五百石。
於是:皇帝的兒子們封親王,歲俸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皇帝的孫子們歲俸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皇帝的孫女們歲俸一千石,鈔一千四百貫……侄孫朱守謙封靖江郡王,亦有歲俸二萬石,鈔一萬貫,余物比親王減半,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公主受封后歲俸一千五百石,鈔二千貫。——直到洪武二十八年,由於皇子鳳孫實在太多,不得己減少了俸祿,也達到親王一萬石、郡王公主二千石,郡主八百石的程度。
論起來,朱元璋恐怕是中國所有皇帝中最儉樸最勤政的一位。據記載,在修建南京明皇宮時,他下令取消所有的華麗裝飾,宮室牆壁上僅有少許彩繪,而且內容都非常正面:后妃宮室繪耕織圖;太子宮室繪朱元璋開國事迹圖;而他本人起居的宮室牆上更是連彩繪都沒有,全是歷代治國箴言。除此之外他還是唯一一個把御花園改成「御菜園」的皇帝。洪武朝的明皇宮內連假山花木都沒有,更別提造什麼庭園。所有的院落空地里都栽上了菜,宮中菜蔬九*九*藏*書自給自足,朱元璋本人更是以蔬食為主,酒肉甚少。理政倦怠時時他便在菜地里徜徉,欣賞眾人熱火朝天的種菜景象。這番風光似乎比小橋流水更能使他恢復精力。
如前所述,朱元璋的人生經歷不但使他厭惡官紳文人,也使他不信任異姓功勛。對於這些引起他疑心的人,他也象嚴治農村嚴治貪官那樣用了最極端的解決手段。
早在登基之前,朱元璋還親自帶著長子朱標在農家住了好幾天,要求自己的繼承人體味民生疾苦,稼穡艱難。洪武三年天下大旱,朱元璋不但第一時間下旨免了災區稅賦,還帶著所有的皇子在六月南京的烈日下爆曬,用這種中國民間最樸實也最自虐的方式求雨。這一曬就是五天,當大雨傾盆而落時,舉國上下都認為是皇帝的誠心感動了上天。
洪武三年,元順帝北逃,朱元璋真正成了中原之主。就在這一年他大封諸子及開國元勛。受封的皇子皇侄孫共計十人,元勛三十五人。就在這一次封賞中,剛得天下的朱元璋就毫不客氣地顯露出了他對功勛們的忌憚。
誰知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番禺,這傢伙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欺壓百姓,卻幾次三番被道同頂了回去。當地豪門大戶知道朱亮祖與道同不「道同」,因此紛紛賄賂朱亮祖求他為自己出頭,朱亮祖便請道同吃飯,要他釋放被當街示眾的富豪悍仆。道同立即厲聲質問:「你也算是堂堂大臣,怎能與這些人為伍?!」朱亮祖啞口無言,宴席不歡而散。
然而對待兒女們,朱元璋可就不一樣了。
如果光是封賞少還好說,最大的問題是,就連這麼些兒俸祿封賞,開國元勛們都不能保自己一生安享。
與之相比,攻取元都定理中原的徐達只得了白金五百兩,文幣十表裡;常遇春只得了文幣一百表裡。
說到這個,蒙古族官員道同的冤案就不能不提。
由於皇帝多是如此手段,因此民間也就有了各種傳說。例如水軍統帥俞通海,他本來是在攻張士誠時受傷,于朱元璋登基稱大明皇帝前就病死了的(死於1367年四月初十),然而在民間傳說中,卻成了朱元璋派人在他家所住的街道上修了一座「百貓坊」(據說俞宅就在今天的南京彩霞街菜場一帶),把附近一條巷起名為「趕魚巷」(今甘雨巷),又派侍衛每天在秦淮河上釣魚,還將釣上的魚活活曬死。最終逼得俞通海只能尋了自盡,雖然這隻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傳說,但百貓坊確有,位置也確在俞府附近,有可能遭殃的是俞通海的後read.99csw.com人或親信吧。由此已足見朱元璋殺功臣事迹之一斑。
這些規矩對民眾的約束,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皇朝,充滿戾虐氣息。而要求世人窺伺告發自己鄰里親朋的規矩,更成為流禍久遠的重弊。
朱元璋出身赤寒,因此對底層小民百姓感情很深,對官吏士紳文人卻似乎有一種本能的厭惡。做貧農和造反的經歷,更使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官吏欺壓百姓是傾覆王朝的直接導火線。因此,為了避免百姓遭殃更為了鞏固政權,他對官吏採取了嚴格的管治,對農民卻頗為慈和。最典型的事例莫過於他大力支持「民告官」,官吏若到鄉間騷擾被百姓抓住控告並有據可查的話,他絕對是一面倒地支持,非但重處被抓官吏,還要重獎告官的鄉民。他還編製了《明大誥》,專用酷刑重處官吏。只是此法實在殘虐,動輒為幾十兩銀子就將官吏剝皮楦草,或者並未貪污虐民也照樣連坐,甚至砍頭凌遲。因此《明大誥》及相關法令在朱元璋死後就被立即廢止了。——事實上,百姓們雖然痛恨官吏欺壓,恐怕也沒有幾個人真願意為幾句閑話幾兩銀子就把他們處死,何況吏員們多是百姓鄰捨出身,祖輩相交,就更沒有誰願意造成如此後果。現在的一部電影《秋菊打官司》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心理。更遑論是這樣的酷刑呢!
當年攻打張士誠的「東吳」政權時,朱元璋的「西吳」軍曾經遇到過蘇杭百姓的強烈反抗,以致於蘇州一座孤城竟能在圍困下堅持九個多月,多死了不少將士。張士誠死後,朱元璋決意報復民間對張士誠的支持,他決定「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大幅度提高當地的賦稅。
在打擊官吏的時候,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軟,有殺錯沒放過。真正的貪官污吏當然死路難逃,可是清正廉明的官員也照樣象割草一樣地被他一批批除掉。加上朱元璋並非什麼政經全才,很多時候他對很多事情也因此弄不清情況,可是即使如此,他在一頭霧水中也照樣喊打喊殺不誤。算起來,被酷刑殺掉的父母官恐怕比貪官污吏還多。多少出身寒苦農家一心想要利民報國又維繫著全家希望的讀書人,在十年寒窗苦讀後,才剛剛進入仕途,只為真正是一點雞毛蒜皮甚至是根本沒有發生過的小事,就成了冤魂。
既然藩王們都有自己的甲士,當然就要應徵出戰。於是在戰功封賞方面,朱姓諸王所行也格外不同。
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討生活時,無論受到怎樣的待遇,都堅持要把自己接到的任務完成得盡善盡九_九_藏_書美。不能不讓人懷疑,除了忠心之外,他或者還有一種完美主義強迫癥狀。也正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不但促成了他成就大業,也清清楚楚地表現在了他的治國方面:水必要至清,人必須克己。他自己是這麼辦的,也要求別人這麼辦,而且不許違反。
民間有個「火燒慶功樓」的傳說,講的是朱元璋在登基后曾經大宴功臣,卻在宴中借故走開,並下令火燒宴席現場,將所有功臣全部燒死。
事情到了這一步,道同就是想忍讓也不可能了,也隨後向皇帝遞送奏章。他原以為按常理,皇帝怎麼也要派人調查核實,才會最後做出決定。可是朱元璋一看了朱亮祖的告狀信,就立馬派人去斬殺道同。
一般認為朱元璋殺功臣是由於忌憚他們日後擾亂朱家天下,是在為接班人「除去荊棘」。當然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朱元璋要求苛刻,不但是眼裡進不得砂子,根本幾乎連灰塵也容不得,而且從不講什麼功過相抵,功臣們也就只得落得如此下場。
做為僱農加綠林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也按自己心目中的田園風光為農村制訂了細緻的規律並要求百姓們嚴格遵守。在他的打造下,所有的鄉村都要選派有聲望的老人每月宣講道德規範,每到農忙季節,人們還必須在鄉中老人的監督下黎明即起忙碌農活,若有偷懶生事的,不但自己要糟(不好好乾活的,甚至會被流放邊疆),就連鄉老都不能避免責任。朱元璋同情百姓,厭惡凌虐百姓及偷懶不勞而獲者的情緒,在這道詔書中一覽無遺。
殺手出發不久,道同的報告也到了。朱元璋這才明白自己做錯了事,覺得道同鯁直為民,實在是難得,馬上派飛騎去追趕殺手。然而由於道同得罪了廣東布政使徐本雅,后一位使者雖與殺手同日抵達番禺,卻被人有意拖延,直到殺手處死道同,赦使才被放進縣衙。
這個傳說實在荒誕不經。不過事實上朱元璋的許多開國元勛們結局並不比燒死好多少。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猜忌並報復強烈的脾性並不完全是針對元勛和官吏們的。
洪武年間,秦晉燕楚湘等親王都曾經數次領兵出征,朱元璋據此給了晉王燕王各一百萬錠重賞,楚王所得最次,也達馬三千匹牛二千頭氂牛一千頭羊九千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過於當時的濟寧知府方克勤。他雖然當上知府,仍然是一件布衣穿十幾年,一日兩餐素食粗糧,治下百姓則富足安樂。當他要調離時,百姓甚至做歌謠挽留道:「使君勿去,我民父母。」可是這樣一個好官九-九-藏-書,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潑天冤案「空印案」中,也被毫無理由地處死。——方克勤,就是後來著名的建文忠臣方孝儒的父親。——「空印案」說來其實很簡單。按規矩,各司府州縣都要將地方財政狀況上報戶部,由於財務表是人工核計,各地距京城路途遙遠,為防有何差錯跑冤枉路,官吏們都會帶上一些備用的空白蓋印文書,方便隨時修改。然而無論別人怎樣解釋,毫無會計知識的朱元璋偏要認定這是在貪污,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做任何調查研究,就下令自戶部尚書起,到各布政司、府、州、縣,所有管官印的地方一把手都統統砍頭,副手杖一百充軍。上書辨冤的鄭士利則被罰做苦工。(朱元璋時代倘有現代大學制度的話,恐怕財經學院再無人敢報名就讀了。)
朱亮祖的行徑引起了朱元璋的震怒,這個殺人只憑一時性起而不是按司法程序辦理的皇帝在大怒下立即命人將朱亮祖父子鎖拿進京。
朱元璋並不僅僅是要求百姓勤于耕織,他也對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自登基以後他事必躬親,而且還嚴格遵守著自己制訂的「百姓黎明即起」的時間表,除非病得不能起來,他都在每天凌晨四點就開始早朝,無論寒暑秋冬都雷打不動。這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面對這樣一個「以身作則」的皇帝,臣民們也只得將制度遵循不渝。
於是,在皇帝的親自過問下,蘇州松江地區的稅賦一古腦兒漲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過了宋朝的五倍。一畝地的稅糧竟超過七斗。蘇州一府所要交納的稅賦,竟達到全國稅賦總量的10%。除此之外,松江農民的活動範圍也被嚴格控制,總括言之,就是「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曉」。由於朱元璋本人家族就是「逃稅流民」出身,外祖父又曾經是個打著算命先生招牌反朝廷(雖然是元朝廷)的人物,因此為了以防萬一,他還規定百姓們必須彼此互通鄰里信息,對別人的家庭內務乃至活動場合都必須了解,誰要是想保留隱私瞞哄大眾,即可捉拿送官。行醫賣卜的人也只允許在本鄉活動,若敢遠遊就要重治。
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凍餒者里中富室假貸之,孤寡殘疾者官養之,毋失所。鄉黨論齒,相見揖拜,毋違禮。婚姻毋論財。喪事稱家有無,毋惑陰陽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復業者各就丁力耕種,毋以舊田為限。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閩、粵豪家毋閹人子為火者,犯者抵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