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品項羽 四 劉邦的長處

品項羽

四 劉邦的長處

項羽卻從來都不會替別人著想,頂多隻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卻完全只憑一己的好惡,賣弄自己的權威。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對於韓王韓成,竟然因為其謀士張良曾幫助過劉邦的緣故,先是不讓他「之國」(到封地去),繼而又降為侯爵,最後予以謀殺(實在小心眼兒),終於把韓成的智囊張良逼入漢營,和他作對到底(事實上劉邦東進反楚,是張良鼓動的;反楚的同盟軍黥布、彭越,也是張良替劉邦聯絡的)。劉邦入關滅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約封為關中王,至少也該把劉邦的家鄉封給他,或封得離家鄉近一點,以慰藉這支人馬的思鄉之情。項羽自己一門心思要衣錦還鄉,應該知道別人也有同樣的念頭(事實上劉邦的將士「日夜跂而望歸」)。然而他不。也許是出於對劉邦先入關中的忌恨,忌恨他搶了自己的鏡頭,竟然把劉邦打發到當時視為蠻荒之地的漢中,以至於劉邦一天都不願意在那裡呆下去(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是「安能鬱郁久居於此乎」),終於引兵東討。從他一進咸陽宮就發獃不想走來看,劉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如果當時項羽給劉邦一塊肥肉,沒準後來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至少是,誰要鼓動劉邦反楚,總不太容易,而已然回鄉的士兵也很難再讓他們重返戰場。(張良就看到了這一點:「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但是項羽偏不讓劉邦吃飽,這就逼得劉邦非吃了他不可。
劉邦不但大度,也細心。
項羽和劉邦確實頗不相同。項羽表面殘忍,其實溫柔;表面勇猛,其實脆弱。劉邦表面隨和,其實狠毒;表面窩囊,其實堅強。項羽易暴易怒,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怒髮衝冠,火冒三丈。但幾碗米湯一灌,又會和沒事人一樣。劉邦呢,一時半會的窩囊氣是忍得下的,但是對不起,秋後算賬。你看他整治韓信,簡直就像貓玩耗子似的。
不能替別人著想的人,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而能夠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劉邦確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無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用計沒有謀略,打仗沒有武力。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給別人去做,自己只做兩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也調動了別人的積極性,一舉兩得。加上他明是非,識好歹,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勇於糾正自己錯誤,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別人心甘情願為他所用,從而在身邊集結起一群英雄豪傑,並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比如樊噲有勇,張良有謀,韓信會將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一個優化組合。結果他這個老闆當得非常瀟洒,也非常成功。項羽不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麼都自己來,反倒吃力不討好,變成光棍一條。
劉邦釋放欒布,固然因為心中有愧(彭越確實無辜),也因為敬重欒布的人格和人品。類似的事,很發生了不少,比如釋放蒯通,赦免貫高。貫高是趙國宰相,因密謀暗殺劉邦而被捕。他在獄中受盡酷刑,也不肯出賣趙王張敖。劉邦敬重貫高是條漢子,在查明真相后,不但釋放了張敖,而且赦免了貫高。蒯通策反韓信,貫高暗殺劉邦,事實俱在,本人也供認不諱,劉邦卻不殺他們。劉邦並不是殺人狂。他的誅殺功臣,完全是政治需要,或者說是專制政治的需要。因此,應該說,是專制主義殺了韓信,殺了彭越,殺了臧荼、陳豨、盧綰、黥布,還差點殺了樊噲。劉邦的一連串屠九九藏書戮,不過是「專制政治必不可免的一項作業」。惟其如此,對於那些手上並無兵權身上又有骨頭的人,則反倒不殺。因為殺了他們並無意義,不殺則可以表示寬容,改善形象,在政治上是合算的。何況劉邦對於那些硬漢子,又確有敬重之心呢!
項羽也是敬重硬漢的。鴻門宴上,儘管范增多次示意而項羽依然無動於衷,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也並不阻止。可見當時殺不殺劉邦還在兩可之間,有點聽天由命的味道。但樊噲進來以後,事情就變了。樊噲強行闖關,進入帳內,與項羽怒目相向,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形象已讓項羽大吃一驚。聽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近侍警衛),便稱讚說:「壯士!」等樊噲從容喝完一大斗酒,生吞大嚼一生豬腿后,項羽已為樊噲的「酷」大起喜愛之心了。因此,當樊噲回答他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並慷慨陳詞,指斥項羽「欲誅有功之人」,簡直就是「亡秦之續耳」時,項羽不但沒有發怒,反倒已作出了不殺劉邦的決定。顯然,項羽此時已忘了天下之爭,也忘了自己的面子,他心中只是充滿了對一個硬漢英雄氣節的崇敬和讚賞。
這樣的度量,項羽就沒有。
作為這個英雄時代的頂尖級人物,項羽和劉邦當然都是英雄。所不同者,只不過劉邦是流氓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正如翦伯贊先生論項羽所言:「他的英勇,堅強,慷慨,坦白和豐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翦伯贊:《秦漢史》,第11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遺憾的是,他有勇無謀,堅而不韌,慷慨而不大方,坦白又有些小心眼兒,情感豐富卻又感情用事,過於任性,沒有遠見,這才敗給了喜用智謀、堅韌不拔、豪爽大方、胸有城府、理智實用、深謀遠慮,而且能克制自己的劉邦。可以說,項羽的成敗功過,全在他那英雄本色。這氣質因為是英雄的,所以有審美價值;因為是本色的,所以無成功可能。項羽可愛也可悲。
韓信的可悲在於不徹底。這是他性格中的內在矛盾所造成的。一個卑賤者如果存心高貴(劉邦並不存心,只是順勢),就不免會有了投機的成分。韓信吃虧就吃虧在這投機心理上。可以反漢時,他覺得不反油水更大;不可反漢時,他又覺得不反實在吃虧。他獻上鍾離眜的人頭,原本是想買政治股的,卻被劉邦看破套牢,也讓善於把握時機的劉邦看不起。柏楊先生說:「悲劇就發生在韓信並沒有謀反之心,如果有的話就好了。」(柏楊:《柏楊曰》,第122頁。)這話說得並不很對。柏楊說漢政府並沒有抓住韓信謀反的任何證據,只憑舉報者的口供就定之以罪,因此是「誣以謀反」。但據我看,韓信與陳豨的密謀,不像是編出來的。韓信死前說後悔沒聽蒯通的話,也不像是編出來的。當然這話既可以理解為錯過了時機,也可以理解為有謀反之心就好了。但不管怎麼說,韓信不是一丁點反意都沒有。事情壞就壞在他既有忠心又有反意,而且兩樣都不徹底,忠不能盡忠,反不敢真反。如果忠到底,那麼,即便劉邦、呂后誣陷他,欒布那樣的正派人,也會出來為他說話、喊冤、打抱不平,或者日後會平反昭雪。可惜都沒有。如果反到底,當然也很好。成功了不用說,失敗了,也沒什麼可後悔的。那時,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對劉邦說:老子就是要殺了你這人面獸心的東西!不也很好嗎?沒準劉邦依照貫高的例子,還真不殺他。貫高的罪多重啊,弒君,是要判凌遲處死的。然而他表裡如一,始終如一,一方九_九_藏_書面一口咬定趙王並未與謀,另方面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要反。結果,他在所有人眼裡都是英雄。哪像韓信這麼窩囊:說冤吧,又不太冤;說不冤吧,又夠冤的。既不是忠臣,又不是反賊;既沒討著好,又得不到同情,你說冤不冤!
項羽卻很糊塗。項羽表面上婆婆媽媽,又是送湯又是送葯的,其實粗心得很,是個傻小子、馬大哈,或如武漢人所言,是個「體面苕」(長得漂亮又沒有心計的人)。劉邦到項羽軍中謝罪,說是臣與將軍同心協力,誅滅暴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自己也沒想到怎麼就先入關了(其實早有預謀,且與趙高有交易),這才得以與將軍久別重逢(一副老朋友口氣)。可惜不幸有小人之言,害得將軍對臣有了誤會(一點也不誤會)。項羽一聽,馬上介面說,還不是你老兄的部下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項籍怎麼會這樣?結果,稀里糊塗就把通風報信的人給賣了。
總之,項羽是本色英雄,也是徹底的英雄;韓信是掙扎出來的英雄,是不徹底的英雄。所以,項羽死得壯烈,韓信死得窩囊。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這裏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於運天下於股掌之中。什麼是天下?天下並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劉邦很懂這個道理。他似乎天生就會和人打交道。《資治通鑒》說他厭惡讀書,卻天性聰明,胸襟開闊,能採納最好的謀略,連看門人和最底層的小兵,一見面都成為老朋友。我想,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節,易與相處外,還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惟恐其少,不厭其多。
韓信則可敬也可憐。韓信的可敬,在於他雖然出身貧寒卻心存高貴,身為下賤卻志在上流,這是他和劉邦的不同之處。劉邦雖然在見到秦始皇時說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話,卻不過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什麼動作,也沒什麼準備。劉邦的長處是善於學習,因此能在戰鬥中成長,靠著自己極高的天分和隨機應變,終於成就了帝業。韓信卻是有準備的。當他在別人家混飯吃,在河邊餓肚子,在項羽手下當郎中執戟站崗,在劉邦手下當連敖接待賓客時,他就一直在作準備。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相信自己一輩子永無出頭之日。正是靠著這一信念,他忍辱負重;正是靠著那些奮鬥,他脫穎而出。
劉邦端的稱得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劉邦手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但他殺起人來也六親不認。他曾誤聽讒言,以為樊噲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陳平去殺樊噲:「平至軍中,即斬噲頭!」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哥們兒,早年在沛縣就和劉邦是朋友。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噲迎來劉邦,立為沛公。以後,樊噲追隨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初入咸陽,是樊噲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鴻門宴上,是樊噲挺身而出,面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樊噲還是呂后的妹夫,read.99csw.com同劉邦是連襟。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並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項羽不知人,也不自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長,哪些是自己所短,當然也不肯認錯。直到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還說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麼錯都沒有,真是「死不認錯」。劉邦則不同。劉邦也犯錯誤,而且犯判斷錯誤和戰略錯誤,但他肯認錯,也肯改。公元前200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作出錯誤判斷(實則中匈奴誘兵之計),不聽婁敬的極力勸阻,親自帶兵挺進;深入敵方腹地,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個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此役又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幸虧用陳平密計(其計不詳)才能脫離危險。劉邦班師回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立即釋放關押在那裡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並封婁敬兩千戶,升關內侯。
這就是審美的態度了。這其實也是那個英雄時代的風尚。我總認為,先秦至漢初是我們民族最大氣的時代,是我們民族古代歷史上不可企及的一個英雄時代,就像馬克思所說的,古代希臘是高不可及和永不復返的歷史階段一樣。對於英雄氣質和英雄氣概的審美欣賞,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精神。韓信初到漢營時,還是一個小小不然的公關先生。因為觸犯軍法,依律當斬。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行刑。輪到韓信時,正好一眼看到劉邦的親信滕公夏侯嬰,便大聲叫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業嗎?為什麼要殺壯士!結果,「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悅之」。這裏說的「壯其貌」,並非以貌取人,更多地還是為其內在氣質所吸引。這是一個英雄時代之人特有的審美直覺,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好歹來。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卓異之士在一夜之間由布衣而卿相,得到超常的提拔,又提拔得那麼准呢?
顯然,項羽是性情中人而劉邦是實用主義者。因為實用,他不憚于起用小人。因為實用,他不憚于誅殺功臣。因為實用,他也不怕公開承認錯誤。只要能達到目的,他才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像項羽,什麼事都由著性子來,又死要面子,死不認錯。
看來,劉邦確實是英雄。他的公開認錯,便正是他英雄氣度的表現。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幾個帝王、長官或首領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只要一當上個什麼,就立即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天才」、「全才」,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能發表高見、作出指示,而且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確。如果他那愚蠢的見解被部屬批駁,就會火冒三丈,或者懷恨在心。如果他的判斷錯誤和決策錯誤居然被實踐和事實所證明,那個提意見的人就會更加倒霉。公元200年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之勸而敗北,為了挽回面子,竟然殺了田豐(詳下章)。總之,他們只會用新的錯誤去掩蓋舊的錯誤,而決不會認錯,更不會公開認錯。劉邦的白登之圍事在公元前200年,袁紹的官渡之戰事在公元200年,兩事相差整整四百年,結局卻完全顛倒,精神的高下也不可以道里計。袁紹是個豪族,四世三公,貴不可言。劉邦是個流氓,一無所有,賤不可言。然而劉邦的氣度,卻不是袁紹之流可以比擬的。
實際上,韓信的錯誤,正在於狐疑,即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事實上他一直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正好劉邦對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對劉邦的感情也是複雜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視,又畏懼,因此一直拿https://read.99csw•com不定主意是反還是不反。當然,韓信的反,是被逼出來的。劉邦不逼他,他不會反。但要說他的造反或謀反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通。從他出賣鍾離眜一事來看,韓信似乎也不是什麼靠得住的人。他能背叛鍾離眜,怎麼就不能背叛劉邦?只不過在有條件背叛時不背叛,做了人家籠中之鳥時卻蠢蠢欲動,未免糊塗罷了。這其實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梟雄,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劉邦,總是心存忠厚心存幻想,覺得以自己的功勞和雙方的交情,劉邦也不會把他怎麼樣,結果猝不及防,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確,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是容不得猶豫和狐疑的。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乾淨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劉邦自己雖然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計謀,但判斷力極強,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這種資質,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終至以弱到強,步步走向勝利。究其所以,就在於劉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於拿生命豪賭一把。韓信是流氓卻又有貴族氣,結果在氣度上反不如劉邦。
這就和項羽有些相同。
劉邦大約就不會這樣。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做敢當。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於是劉邦乾脆把犯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可見劉邦並沒把什麼職銜放在眼裡,也沒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裡,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使就什麼出格的事都不敢幹。只要他認為該干,就會去干,沒那麼多小心眼,也沒那麼多小算盤。這樣大度的人,韓信自然不是對手。
不錯,劉邦是個流氓,然而卻是流氓中的英雄。說他是流氓,只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養,並不是指他的資質。要論資質,劉邦確實無愧於領袖稱號,他簡直就天生是當領袖的材料。一個領袖人物必須具備的素質他都有,根本不用別人教,況且也教不了。張良、陳平、韓信、蕭何他們是給劉邦出過很多主意,但這些主意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有的還是具體操作問題,是謀略而不是戰略。戰略性的建議也有,而劉邦也往往一點就通。這種洞察力、判斷力和悟性,簡直就是天生的。韓信說他「將將」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並不完全是恭維,當然也不是諷刺。
當然,項羽不殺劉邦,原因也可能正好相反,即極端地蔑視劉邦:他算什麼東西!這種狗一樣的東西,也值得我去殺么?別弄髒了我的手。我們知道,項羽是極高傲的,而一開始輕視劉邦,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懷王與諸侯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卻又安排項羽北伐,劉邦西征,其用心已十分明顯。項羽雖然也提出「願與沛公入關」,但原因卻是要為項梁報仇,不是怕劉邦搶了先。諸侯聯席會議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堅持。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劉邦那笨蛋也能打敗秦軍。所以一聽說劉邦先入關中,「珍寶盡有之」,便惱羞成怒,暴跳如雷。現在,他不得不承認劉邦是個人物了,卻又在骨子裡不肯承認他是英雄。因此他不知怎麼辦才好。如果承認劉邦是英雄,就該敬惜,哪有謀殺的道理?要殺,也得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殺。在自己軍營里酒席上,這麼鬼鬼祟祟地殺,實在太掉價,也下不了手。如果劉邦不是英雄,那又何必殺他呢?范增幾次三番示意,他只是默認不語;樊噲慷慨陳詞,他也「未有以應」,就因為他自己心裏完全把握不了尺寸。結果劉邦終於虎口脫險,項羽https://read.99csw.com則犯了放虎歸山的大錯誤。
項羽就沒這麼狠。項羽當然也殺人,而且亂殺人。但正因為是亂殺,所以帶有盲目性。另一方面,他又常常下不了手,比如幾次三番地殺不了劉邦。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如果項羽得了天下,大約就不會誅殺功臣,除非惹惱了他。出於個人意氣殺功臣是可能的,出於政治需要有計劃有預謀地殺人則不可能。因為對於項羽而言,不存在什麼功高震主的問題。有誰能比他的功更高?又有誰能震得了他這個天下第一的蓋世英雄?沒有。至少是他自認為沒有。所以,在項羽手下當個功臣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去摸他的老虎屁股。反正他不會把你看成什麼必欲去之而後快的威脅。他甚至可能根本不承認你是什麼功臣。這樣雖然難免受點委屈,卻不會有性命之虞。即便被看成功臣也不要緊,因為那意味著他承認你是英雄。真正的英雄總是敬重英雄的。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他也會放你一碼。鴻門宴上他堅持不殺劉邦,便有這種心理因素在內。
不過,實用主義者劉邦也會像項羽一樣欣賞英雄,讚美崇高。他並不愚蠢地把敵我雙方分為義與非義,硬要說敵方都是壞人,己方都是君子。如果見到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好漢,他會由衷地敬佩和讚賞,而無論對方是敵是友,是贊成自己還是反對自己。劉邦殺韓信之後,又殺彭越,屠三族,在洛陽城外集體處決棄市,而且揚言有膽敢收屍者,殺無赦。其時,正好梁國大夫欒布使齊歸來,回到洛陽,便在彭越的人頭之下,從容彙報出使過程,然後撲倒在地,拜祭彭越,並痛哭一場。劉邦見欒布公然無視自己的禁令,勃然大怒,下令將欒布扔進油鍋。欒布一面從容向油鍋走去,一面回過頭來說:「願一言而死」(說一句話再死)。劉邦說,你講!欒布說,當年,皇上困於彭城,敗於滎陽,危於城皋,項羽之所以不能西進窮追,就因為彭越大王據守在大樑,與漢聯盟。那時,彭王只要稍微把頭一歪,就沒有今天了。何況垓下之戰,如果沒有彭王,項王也不會兵敗。如今天下已定,彭王難道不該受封王爵,安享太平嗎?想不到只因卧病在床,一次徵兵不到,皇上就疑心他謀反。謀反的證據拿不到,就找些小岔子來治他的死罪,而且屠滅三族。臣恐天下功臣,人人自危。現在,彭王已被皇上殺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就請讓我自己跳進鍋里去吧!劉邦一聽,肅然起敬,立即下令釋放欒布,並拜他為都尉。
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別人心裏想要什麼並予以滿足。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別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別人也想穿,便讓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當皇帝,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賞。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的想法和作派,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
劉邦這個人,表面上看大大咧咧,其實心細如髮。鴻門宴前一天晚上,他聽說項羽第二天就會兵臨城下,又聽說項伯可以從中斡旋,立即就決定和項伯拉關係,套近乎。但他並不馬上急不可耐地去見項伯,而是先問張良與項伯誰的年紀大。聽張良說項伯年長,便立即表態「吾得兄視之」。這就等於說自己和張良是「兄弟」。你張良的哥,就是我劉邦的哥。與張良平等,張良有面子;尊項伯為兄,項伯有面子。兩邊都討了好,劉邦實在聰明。
其實項羽犯不著那麼看不起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