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廣州市 三 廣州是個大市場

廣州市

三 廣州是個大市場

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是個大市場。
午茶到5點便收檔,接著便是一天中食肆最旺的晚餐。晚餐是廣州人吃得最講究最排場的一餐。因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惟有此時才可能相聚,而且時間有保證,能夠盡興,不至於被公務打擾。即便是應酬,也顯得有誠意。因此一到華燈初上,廣州的酒樓便人滿為患。吃完晚餐,如果是老友相逢,則可能還要去飲晚茶。飲晚茶的,似以中青年居多。因為老先生也好老太太也好,這時都已吃完晚飯衝過涼,在家裡看電視或者搓麻將 他們沒有太多的精神和胃口來應付晚茶,而對於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來說,真正的夜生活這時才開始。酒足飯飽之後,可以飲至深夜的晚茶是很好的放鬆和休閑。朋友們正好促膝談心,亦不妨找一兩位小姐來隨便坐坐,便會覺得一天的勞累有了補償。
如此一日三餐三茶之後,廣州人「食」夠了 沒有。深夜,可以說才是「食在廣州」的高潮,廣州人稱之為「去宵夜」。廣州人原本就有過夜生活的習慣,近年來由於物質的豐富和收入的增加,宵夜的人越來越多,經營宵夜的食肆也越來越火爆。毗鄰海珠廣場的勝記大排檔、沙面的新荔枝灣、珠江北岸海印橋腳下的西貢漁港,都是宵夜的好去處。每到深夜時分,這裏便燈火輝煌,食客如雲,熱氣沸騰,構成獨特的「廣州風景」。宵夜一直要開到凌晨6點,接下來便是新一天的早茶。這種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餐飲接力賽,在內地尤其是在北方城市,不但罕見,而且不可思議。但這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廣州特色」。尤其是早茶、午茶、晚茶和遍布廣州大街小巷的大排擋,最能代表廣州的城市風情。因此有人說,只有終日流連於這些地方的主兒,才能真正體會「食在廣州」的含義(《新周刊》1998年第5期安寧文)。
還有一點也不可不提,那就是「食在廣州」並不等於「食廣州」,而毋寧說是「食全國」甚至「食世界」。在廣州,只要有錢,沒有吃不到的東西。海南文昌雞、東北燉粉條、西安羊肉泡、成都酸菜魚之類自不必說,法國九*九*藏*書鵝肝、德國紅腸、韓國燒烤、日本刺身,也都絕對地道絕對正宗。廣州,就像是一座應有盡有的大酒樓。
但有一點則大體上是共同的,即廣州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怎樣「食」,歸根結蒂都是「食自己」。因此,倘若自己並無可「食」之處,那就誰也幫不了你啦!所以,比別的地方人愛吃會吃的廣州人,往往也比別的地方人肯做會做。的確,「市」上的人,要比「城」里的人更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廣州人有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叫「搵食」,也就是「謀生」的意思。「搵」即「找」,「食」要自己去「找」,再明白不過地說明了「市」上的人,多半是自食其力者。對於他們來說,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也是必須付出勞動、智慧和時間的事情。如果你不能為此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那麼,對不起,你就只好餓肚子、喝西北風,或者用廣州話說,只好「吊砂堡一
時過境遷,現在的高第街已不像當年那樣風光 因為在廣州,這樣的街已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專業化,比如上下九的扣子一條街,大新路的鞋子一條街,康泰路的建材一條街,大南路的鮮花一條街,以及天河電腦城和海印電器城等。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國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消費觀念和生活觀念也大不同於前。人們不再會去討論諸如「喇叭褲能否吹響『四化』的號角」之類的問題,牛仔褲和T恤衫也不再是「時髦女郎」或「問題青年」的專利。全國各地都有緊跟潮流的服裝市場,犯不著再到高第街來湊熱鬧。現在,來廣州的外地人多半要去的地方,是大沙頭海印橋下的電器城。這裏雲集了1000多家商鋪,是國內最大的家用電器集散地。其特點是價格便宜,品種齊全,但凡你聽說過或想得到的家電,這裏都應有盡有,而且保證是最新潮的。國外最新的家電產品剛一推出,這裏就會立即上市。這也正是廣州作為一個大市場的特徵所在:反應敏捷,確保滿足消費的需求。
廣州的好處也正在這裏。廣州允許「擺款」(鋪張)https://read.99csw.com,也寬容「孤寒」(吝嗇),而且擺能讓你擺個夠,省也能真讓你省下來。廣州有豪華氣派得讓一般人不敢擅入的大酒樓、時裝店、精品屋,也有遍地開花的攤點和大排檔。在廣州,花一萬塊錢買件衣服或者吃一頓不算什麼,只花十塊錢買件衣服或者吃一頓也很平常。那個在大排檔吃牛腩粉的可能剛做完一筆大生憊,那個在街頭買削價商品的也可能剛花40萬買了一套房子。廣州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也允許同一個人有不同的活法。
早茶一般10點左右收檔。稍事整理后,午飯便開始 廣州人中午在外吃飯的不多,一般在單位吃食堂或在公司吃便當。因為下午還有事,所以中午飯吃得都比較快,也相對比較簡單。2點一過,午飯結束,下午茶又開始 午茶的內容形式與早茶沒有什麼兩樣,熱衷者也多為老廣州人。不過據我觀察(不一定對),飲早茶的似以老先生居多,飲午茶的則以老太太居多。大約因為老先生早上比較有閑(中午要午睡)而老太太下午比較有空(早上要買菜)吧!忙完了一天家務的老太太,正可以在這時邀幾位老姐妹,一起來「傾偈(聊天)
其實,這正是市場的特點。
所以,為了「搵食」,廣州人便不怕忙得「滿天神佛」。「滿天神佛」是廣州人的一句口頭禪,意思是不可開交、難以應付。但廣州人再忙,也不會說「忙死」。因為「忙」,原本為了「搵食」,為了活得更好,怎麼能說「死」?沒法子,只好拿神佛來開開心,放鬆放鬆,調劑調劑。不過,神佛也幫不了太多的忙。溫食,還得靠自己。
廣州不但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也是一個「吃東西的地方」,要不然怎麼說「食在廣州」 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家,全國各地都有好吃的東西,並非只有廣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實上,除「食在廣州」外,也還有「吃在成都」、「吃在揚州」等說法。但在我看來,成都、揚州等和廣州相比,還要略遜一籌。這不僅因為廣州的菜肴和點心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極九-九-藏-書高;也不僅因為廣州人什麼都吃,——「草原吃羊,海濱吃蟹,廣州人吃崩了自然界」;還因為只有廣州,才二十四小時都在吃。
與上海一樣,廣州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也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在改革開放以前的那些年頭,甚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即便手上有一兩個小錢,也是買不到什麼東西的。那時,誰要想買點好東西,就得想辦法到上海或者廣州去。上海的好處是能買到國產的精品,廣州的好處則是能買到不多的一點新潮的進口貨,或者出口轉內銷的新產品,不過要用僑匯券或外匯券。外匯券是從1980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1995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現在已成了一種收藏品。那時,外匯券可是寶貝。有了它,就可以到友誼商店去買別人買不到的東西。不過,外地雖然也有友誼商店,東西卻沒有廣州的多;而在廣州,使用外匯券也不一定非得在友誼商店,其他某些商店如南方大廈也可以用。所以,外匯券真正的用武之地還是在廣州。1982年,廣州的親戚給了我們一點外匯券,我們捏在手裡半天不敢用,在廣州轉了好幾家商店,才給女兒買了一條裙子。總之,儘管上海和廣州都是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購物天堂,但性質卻是不一樣的。上海更像一家自產自銷的工廠,南京路、淮海路什麼的不過是它的門市部;廣州則更像一個討價還價的市場,街面后的城市只不過是它的大庫房。
市場是幹什麼的?有人說市場就是花錢和賺錢的地方。這話並不全對。應該說,市場就是通過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一部分人心甘情願花錢,另一部分人心安理得賺錢的地方。因此,越是成熟的市場,就一定越能多層次全方位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逛上下九,最好能去吃一碗牛腩粉,或者吃一次下午茶。
這就是廣州,這也就是「市」。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裡的人,自然會有些他人以為怪異的地方。
當然,作為一個成熟的市場,廣州不但有「新」,也有「舊」。追新的人可以去天河城。那裡薈萃了Jessica、Courlor、Eighteen、九*九*藏*書淑女屋等眾多的名牌時裝專賣店,其布局和氣派已直追香港的太古廣場或置地廣場。懷舊的人則不妨去上下九。那裡不但有永安百貨、廣州酒家、清平飯店和蓮香樓等老字號,也有眾多的不起眼的小「士多」。在上下九街道兩旁的老騎樓下走過,老廣州那親切質樸的平民氣息就會撲面而來。難怪這裡會闢為廣州第一條步行街 的確,走在這條街上,你能找回許多關於老廣州的記憶和感覺。
同樣,為了「溫食」,廣州人便不惜把自己的時間也放進「鍋」里去「炒」,叫做「炒更」(也就是業餘兼職)。落班放工以後,再打一份工,掙一份錢,辛苦是辛苦,可日子也就要好過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炒更」的過程,也就是品味時間價值的過程,同時也是品味自身價值的過程。所以不少的廣州人都樂此不疲。這實際上也是只有「市」上才有的文化奇觀,「城」里的人往往連想也不敢想(現在自然都已「見賢思齊」了)。在這裏我們似乎又可以看出「城」與「市」的區別:「市」上的人要比「城」里的人思想更活膽子更大。你想想看,廣州人連時間都能「炒」,還有什麼不能「炒」?廣州人連「更」都能「吃」,還有什麼不能「吃」?但「炒更」也好,「炒」別的什麼也好,總歸是「食自己」。單憑這一點,「吃別人」的人,尤其是吃著公款還要學著廣州人在飯桌上扣指為謝以為擺譜的人,就沒有多少資格來教訓他們。
一個辛辛苦苦在廣州「溫食」的人,當然也有資格「食在廣州」。其實,廣州有那麼多的「食府」和「食客」,歸根結蒂,就因為廣州是「市」,廣州人的生活已經市場化商業化 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裡的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必要把時間都花費在做飯洗碗之類的事情上。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它們應該用於兩件事情,一是「博」(拼搏),二是「嘆」(享受)。實際上,廣州人走進酒樓,並不完全是為了享受,不少人也是為了生存。因為,「在廣州,茶樓酒肆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進茶樓酒肆,是無法融入廣州的商業社會的。許多信息是從飯https://read.99csw.com桌上聽來的,而要做成生意,喝茶吃飯更是少不了的節曠(《新周刊》1998年第5期周善文)。看來,吃飯有時也是找飯吃(搵食)。有多少人能夠「食谷種」(吃老本)
最能體現出這一微妙差異的是兩條有名的街:上海的南京路和廣州的高第街。90年代以前,外地到上海或廣州購物的人,尤其是打算買點漂亮衣服或日用小百貨的人,幾乎都要到這兩條街上去逛一逛。但細心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它們的不同:南京路上的商店主要是國營的,高第街上的攤檔則基本是個體的;南京路上出售的主要是上海國營工廠的產品,高第街上賣的卻不知是攤主們從哪裡倒來的「進口貨」。高第街是廣州一條商業街,早在清代就頗有名氣,當時主要經營日用品和工藝品,廣州的女人有事沒事隔三差五就要去光顧一番,因此又叫「女人街」。改革開放之初,它便更是領導著時尚領導著潮流,服務對象也不止於女人,還包括所有愛漂亮講時髦的小夥子。80年代中期,高第街共有640多個個體攤檔,出售各種新潮服裝和化妝品、小商品,甚至還有從海外帶來或走私進來的舊時裝。滿載著鼓鼓囊囊蛇皮袋的「雅馬哈」出出進進,而喇叭褲、牛仔褲、T恤衫、幸子衫等當時的時髦服裝,也就從這裏走向全國。可以這麼說,80年代初的中國人,是從高第街開始羞羞答答地改變著服飾,同時也悄悄地改變著生活觀念和人生態度的。
吃的節目是從早上6點來鍾的「飲早茶」開始的。別看這時天還沒有大亮,開設早茶的酒樓卻已人聲鼎沸。經過多年粵文化的普及,內地人都已知曉,所謂「飲早茶」並不是喝茶,或並不只是喝茶,而是吃點心,如蝦餃、鳳爪、腸粉、春卷、牛肉丸、馬蹄糕,還有豬肝粥、魚生粥、皮蛋瘦肉粥等各種粥類和青菜。老廣州人是很看重早茶的,有「一盅兩件嘆早茶」的說法。嘆,在粵語中是「享受一的意思。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再隨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嘆世界」(享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