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三章 五字錯千年

第二十三章 五字錯千年

他帶著自己的二弟光義和文武百官一起程前往。開封,就留給了他的兒子德昭及三弟光美來看守。這時天下大定,南方盡平,北方的北漢苟延殘喘,唯一的勁敵契丹也已經和他暫時結盟通好,一切都安定平靜,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但是趙匡胤偏偏選擇了沉默,沉默啊沉默,直到當天他讓「在德不在險」這五個看似光明磊落,金光閃閃的大字成為了這次談話的最後結點。
或者,這時的趙匡胤他敢快樂嗎?
但是趙匡胤搖頭——那不行,李煜不是劉鋹可比的。李煜曾經臣服於我,不能那麼對待他。
多簡單,又多準確,和趙匡胤這時的賴賬理由如出一轍。結果趙匡胤就更不好意思了,他馬上補償,加封曹彬為樞密使、領忠武節度。要特別說明一點是,樞密使兼領節度使,這樣的官職在宋朝就是從這時的曹彬開始。而且這之外,還另賞曹彬銅錢二十萬貫。
往事歷歷在目,這是他生活了近二十一年的地方。觸目所見,他似乎看見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昨天一樣,他還是那個無知的青年,孑然一身,孤獨地走出了家門,被迫去外面世界闖蕩……
當時潘美差點翻臉,認為曹彬你這孫子得便宜賣乖,有話還不好好說,你跟我轉什麼轉,成心氣我是不是!這時曹彬才換成了普通人話,一共七個字就把問題說明白了——「太原還未掃平耳。」
但這就是官場,一切都得看最高領導的興緻與愛好。但是這時有一個很詭秘的問題要提出來了,那就是——請問這時的趙匡胤真的快樂嗎?
就這樣,錢俶回國了。當他在回程的途中打開那個黃布小包袱時,才發現裏面全都是宋朝的臣子要求趙匡胤就此留下他,不戰而得吳越的奏章……至此錢俶更加死心塌地臣服於宋朝,史稱他回到杭州之後,再不在西北殿坐卧,永遠選在偏東方,因為「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違顏咫尺,敢寧居乎!」並且勤于朝貢,每次入貢前,都把貢品先陳列在自己皇宮的廷院中,焚香禮拜之後,才派遣出行。
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此言一出,史稱趙匡胤「不答。」也就是說,皇帝陛下被這五個字給震住了,沒話可說。
請留意,趙匡胤作為宋朝的第一位皇帝,一切的政治法令,立國之本都由他來開創,而他也在時刻地修改著各種經實驗證明不合適的東西,比如說讓宋朝後世苦不堪言的「冗兵」。在開封那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安家,就必須得有大量的機動部隊,而搬到了洛陽或者長安,就能徹底地改變這一陋政。
說得似乎有理,但趙匡胤理都沒理他。他知道,嚴格地說,這時每一個人都不再代表自己了,他們都是有目的的。真正不願意遷都的那個人很快就會自己找上門來。果然,晉王趙光義來了。
一呼百諾,立即有人去挖,那匹石馬竟然還在。
說開封,開封居於中原的要衝地帶,周邊四通八達,尤其是水陸碼頭,從漢代起,就修有汴渠,隋唐時又再次擴決,使它「引入泗,連於淮,至江都而入海……」,占天下漕運之大利,所以以開封為國都,註定了會繁華昌盛。
他盡可以富貴還鄉,錦衣晝行了。於是,趙匡胤就回到了洛陽。
趙匡胤西幸洛陽,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冠冕堂皇,一定要去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有,那麼最大的,最合情理的說法,就是他要回鄉祭祖。
巨大的功業,無盡的悲哀,如果他能選擇,他會要這樣的人生嗎?
之後趙匡胤信守諾言,僅僅留了錢俶一個月,在當年的3月就讓他回九-九-藏-書國了。在開封期間,趙匡胤對自己的「元帥」照顧周到,日日宴飲,有一次在席間,宋朝宮廷內侍樂伎上奏琵琶曲,一直忐忑不安的錢俶當場獻詞一首,其中有「金鳳欲飛遭掣搦,情脈脈,行即玉樓雲雨隔」之句。趙匡胤聞鉉歌而知雅意,立即站起來,走到錢俶身旁,拍了拍吳越王的後背,說出了一句貫行始終的誓言——「誓不殺錢王!」
可是趙匡胤卻非常的不好意思了,他有些臉紅,因為他必須得食言一下。他說——本來是想封愛卿為使相的,不過……不過現在北漢還沒來投降,所以你再等一下吧。
飽經離亂,在刀槍箭雨里滾出來的趙匡胤滿可以一腳把他弟弟踹倒,然後當著所有朝臣的面大聲呵斥他,警告他你念的那點古書狗屁不通,什麼「在德不在險」,人心這麼管用,李煜是怎麼抓來的?金陵城是怎麼打下來的?只需要寥寥數語,就可以打掉這個混賬弟弟的氣焰,從此要他守些本分。
四目交投,只見趙匡胤緩緩地說——不必了,這一次,你跟我一起走……
趙匡胤何不有樣學樣,也把同樣有「德」的趙光義派到西北去感化一下契丹呢?那樣豈不一了百了,干手凈腳?
但這時他的恩主,那位如日中天,在萬民眼中不可一世的大宋皇帝趙匡胤已經踏上了一條難知禍福的返鄉之路。臨行前,他的二弟趙光義照例向他請示——大哥,這一次您什麼時候回來?
勘破世情驚破膽,好官不過多得錢……哈哈哈哈,曹彬,人生剩下來的事就是看你怎麼花錢了。而他的馬前卒潘美嘛,也得了不少的好處,封賞如下--原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為宣徽北院使。史書中另加註解,宋「節度領宣徽自美始。」呵呵,宣徽北院使,曹彬在開打之前就是南院宣徽使了,而南院一直在北院之上……再想一想,在打南唐之前,潘美曾經做過什麼,曹彬又做過什麼,何況曹彬回家,有滿屋子的錢與他親密接觸,而潘美連個額外的銅板都沒有……人生到哪兒去說理啊?
趙匡胤接了過來,默默地把它帶在了身邊。之後,他就要回開封去了。臨行前,他再一次來到了父母的墳前,這一次他悲從中來,突然撲倒在父親的靈前,向早已死去的父親痛哭告別——「父親……終生不得再朝拜於此矣!」
這對嗎?每一個人都清楚,趙光義在說夢話。
其實多簡單,這就像他二十七年前離家出走時那樣,從那時起,他就再沒有了回頭路,只有不斷地成功,不斷地追逐,他才能生存下去。不然,他就是另一個李煜。
他問得自然,就像他大哥以前每一次出征時那樣,他因為要留守,所以要請問返程日期。可是這一次,他等了好久,他的大哥都沒有回答。直到他迷惑不解,抬頭去看時,才發現他的大哥正目光深沉地凝視著他。
這時就看見潘美突然間向曹彬微笑了一下,笑容非常詭異,似乎含義多多。趙匡胤立即就看見了,他馬上問潘美你在搞什麼。潘美不敢怠慢,馬上解釋,他笑,是因為這早就在曹彬的意料之中了。
洛陽、開封、長安,它們有區別嗎?這都是中國古代的帝都名城,每一個城市都有多次成為歷代王朝國都的榮耀。但是這裏面卻大有分別。
只是奉命到江南出差辦工回來了而已。多麼輕描淡寫,對皇帝是多麼的崇敬體貼!
但是快樂來了,就像是痛苦來臨時一樣,你沒法阻擋,只有接受。趙匡胤不管願不願意,他都得面對成功和喜悅。
就這樣,趙匡胤眼睜睜地read.99csw.com看著他的弟弟大搖大擺心滿意足地從他身邊走了出去,卻毫無辦法。他的心情,就此低落了。鬱悶之中,趙匡胤決定四處走走,首先,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之地——洛陽夾馬軍營。
後面的話,就不知為何突然變得蒼涼。他低聲說——「盡我一世,盡你一世。」只要還有我,就絕不對你如何……
是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此人是趙匡胤的多年心腹,他說——東京開封有汴渠之漕運,每年從江、淮間運米數百萬斛,京城裡數十萬兵丁都靠這個生活,陛下您突然遷都,在洛陽怎麼運糧?況且庫府重兵,根本之地都在開封,實在不可動搖。
在長安建都,那是連近二百年之後的世界最強軍隊蒙古鐵騎都沒法正面攻破的安全保障。
之後就再沒下文了。
趙匡胤沒辦法,只能進一步解釋——我要西遷國都,不為別的,只不過是想據山河之險而去除冗兵之害,就像周朝、漢朝那樣使天下平安。
但他們都想錯了,趙匡胤不知是為了什麼,是他的心情突然低落?還是他多年征戰,已經意興闌珊?他對錢俶格外的友善,不僅在事前鄭重保證——元帥有克南唐常州之大功,朕很想念你,你可暫時來朝,很快就讓你回去。朕手持禮器拜見上帝,豈能食言乎?
於是李煜只是換上了一套純白色的衣服,在大廳廣眾之下給趙匡胤叩了幾個頭,然後就換來了宋朝的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的職務爵位。之後趙匡胤再依次加封李煜的子弟部屬,人人都有官有職有獎金,再之後戰勝的皇帝就一把拉起違命侯入席喝酒,場面上只有融洽歡樂,絕對沒出現過冷場和任何的不和諧。
無數群臣環繞,身處人世之巔,趙匡胤卻彷彿視而不見,他緩緩地向一條陋巷走去,輕聲地說——朕記得,小時候曾經得到過一匹小石馬,常被玩伴所竊,所以埋在了這裏,不知它還在嗎?
先辦公事,趙匡胤攜弟來到父母的陵墓安陵前,依禮奠獻號慟,史稱左右皆泣。之後他尋視洛陽故地,見洛陽宮室壯麗,他召來河南知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嘉獎勉勵,晉陞為彰德軍節度使。再之後,有傳聞他到了趙普家。
他攻下了南漢,可是緊跟著就必須在老夥計趙普和他的二弟之間進行選擇……這時,他又掃平了南唐,他能知道下一步等待他的又是什麼嗎?
這個溫文有禮,得體大方的弟弟從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慮出發,小心從容地對哥哥說了很多不宜遷都的話,但趙匡胤決心已定,他的回答非常乾脆有力——你說遷到洛陽不行?不,洛陽只是一時之計,往後我還要遷到長安。(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那麼到底這「在德不在險」的五字真言有什麼厲害的啊?它有什麼魔力讓趙匡胤當場就範,把遷移國都這樣的國政大事都放下了?
錦上添花的還有明智的曹彬。曹彬在慶功時才真正的達到了「第一良將」的絕世風采和職業高度。首先他虜敵君奪敵境,以全勝的戰績凱旋而歸,給皇帝的工作報告居然是——「奉敕江南勾當公事回。」
危言聳聽嗎?那麼現在來總結一下,這次談話的內核是怎樣的。首先,不要看趙光義在外表形象上有禮無禮,要看的,是他話里話外的含義——先是趙光義強調遷都的各種不便及弊端,這時趙匡胤很強硬,直接說洛陽不算什麼,長安才是吾所欲,給了他老弟當頭一棒。但是沒想到小弟根本沒在乎,反而開始喋喋不休地講道理,而且還給他當眾跪下了,「叩頭切諫」。從這時起,趙https://read.99csw.com匡胤就開始了頹唐疲軟,其實他該做的,是要麼就讓二趙自己跪著去,自己愛幹嗎就幹嗎;要麼就像往常那樣,親切動人地把弟弟扶起來,是喝酒是看戲嘻嘻哈哈混過去,讓你有勁無處使,有氣撒不出,像李煜和徐鉉那樣鬱悶死。但要命的是,他居然開始了解釋,就像心虛似的,說了些什麼「遷都只是為了不冗兵,要學周、漢故事……」
他已經整整五十周歲了,人生已滿半百,尤其是他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已經分析出了自己人生中那個極其明顯,無比怪異的規律——只要他成功,他就必將悲哀或者憤怒。
在凱旋的途中,潘美就曾經向曹大平章事祝賀,因為大宋的皇帝金口玉牙,從不失信。但是曹彬卻一笑了之,說出來的話極其冠冕堂皇——「此次南行,仰仗天威,一遵廟謨(皇上的籌劃),乃能成事。吾有何功耶,何況使相乃極口之官乎?」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當天趙光義從地上爬了起來,在他哥哥面前從容地走了出去。之後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了勝利的人是哪一個。
他攻下荊湖,第一次侵略成功,可代價是他的老大哥慕容延釗死了;
或許是他預料到了什麼吧,人生最多只能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才能決定什麼。就這樣,他把錢俶又放了回去,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突然說要西幸,回自己的老家洛陽去看一看。沒有人敢反對,以趙匡胤這時如日中天,重建漢人大一統國家即將完成時的威望,沒人敢對他說「不」字。
當然不是,解讀趙匡胤,可以發現他的初衷是穩住趙光義,先拿下趙普,兩個混賬專權的東西都不能留,只是要有先後。
那句話是——陛下,小心「官場震動……」
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但是趙光義在眾目睽睽之下緩緩抬頭,向他哥哥說出了五個字。歷史證明,這區區五字,就徹底決定了中國民族近三百多年的屈辱和悲哀,以及此後不斷地亡國、變種之禍。
羽翼和賢良名聲的影響力在古代可想而知了,而趙光義這時所擁有的聲望以及班底的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商山四皓。這時重新回顧一下四年前趙普罷相,趙光義陞官的爭鬥,難道趙匡胤真的是瘋了嗎?他真的看不出弟弟的勃勃野心?
這些會有人不懂嗎?要知道,趙匡胤身邊的人大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北人,而且每天里所想的就是攻防之間的生存與滅亡,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常識了。那麼還會有人反對嗎?
之後,趙匡胤走了,他又一次離開了洛陽,走向了他無法預知的命運……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錢俶要走了,臨走前,趙匡胤送給了他一個黃布包著的小包袱,告訴他一定要在回程的路上才能看。這時錢俶感恩無及,主動說,由我陪著您西行吧,讓我當您的扈從。趙匡胤微微搖頭,對他說——南北兩地,風土各異,現在天馬上要熱了,你早早回國去吧。
他攻下后蜀,可是要用兩年的時間來平叛,而且徹底失去了蜀川民心;
他在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可是僅過了一年,他的母親死了;
而且趙匡胤還給了錢俶另一個殊榮,他出人意料地派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來迎接這位名義上吳越國王——他的長子趙德昭。
但是這五個字有什麼可怕的?字面上理解,不過是說,天下最重要的是「德」,按照中華文明的古理,「德」即為人心。整句話就是在強調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所謂真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樣也可以理解為,趙光義在https://read.99csw.com教訓他的大哥,說守天下,固國都,別老想著什麼地理上的險要,只要全民一心,共同抗戰,那麼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絕對不會出事。
趙光義反對,他給他哥哥跪下,史稱「王叩頭切諫」。
但是開封的地利條件又註定了它不配成為一國之都。它四面曠野,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天然屏障,只要有敵人渡過黃河,它就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刀槍之下。請大家回想,戰國時孫臏的圍魏救趙,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開封無險可守,攻之必下。而洛陽,西有函谷,東有虎牢,皆為天下之險關,當年秦國就是因為這些關隘,獨抗中原六國而安然無恙。再看長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為池,以嶺為牆」,那是黃河與秦嶺直接作為屏障!
結果當天曹彬回到家,就看見了一滿屋子的錢……好了,這下子真是掉錢堆里了。就見當時的曹彬突然間哈哈大笑,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過多得錢耳!」
或者就更陰險點,學一學漢武帝劉徹。當年劉徹的太子也有個滿口仁義道德,叫囂著要用「德」去感化匈奴的智囊,這人整天拿著聖人的語錄來砸皇上。結果劉徹沒生氣,直接把這人派到了邊疆。沒過兩個月匈奴人就砍了那位有「德」之人的腦袋。
看一下,關於官場、民心還有權貴們的羽翼一旦豐|滿起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有另一件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參照——漢高祖劉邦沒法換太子。
比如說,他生平第一次以主將的身份,攻下了敵人的城池時(滁州),他的父親半夜叫門,他不給開,結果父親病死了;
畢竟他的父親趙弘殷就埋在那裡。
這都哪兒跟哪兒?氣勢一弱,立招外崇,趙光義馬上跟進,說出了那句五字真言。之後談話就結束了。細細品味,這期間完全是二趙在步步緊逼,用各種手段加肢體語言逼迫他大哥就範。而趙匡胤也真的配合他,一再地解釋,一再地遷就,直到最後像理屈詞窮一樣的啞口無言了。而且更加詭異的是,他當著弟弟的面沒有話說,當弟弟如願離去之後,他才望著背影,對左右人等說出了另一番話——「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而對趙光義,要一步一步地來,終究是自己人。這個步驟分為如下幾步,首先把德昭推上前台,再把國都遷了,一來符合國家利益,二來可以解掉燃眉之急——光義已經尾大不掉,在開封的勢力盤根錯節,如想一舉拿下,勢必驚動天下,不如趁遷都之名,把整套班底人馬都換一下。這樣,不動聲色,順水推舟,就把事情都辦了……
公元976年的正月,南唐李煜來降,當年的2月,吳越的國王錢俶也親自來到開封向他朝拜。這時,在南海邊上的吳越國都杭州城裡,每一個吳越人都在祈禱著錢俶的平全,甚至為他在西湖邊的寶石山上造了一座塔,名就叫做「保俶塔」,以祈求上蒼垂憐。
當天趙匡胤久久不願離去,他登上了陵園神牆上的角樓,四處觀望,只見南有少室、太室諸山;東有青龍、石人諸峰,西臨伊河、洛水,北靠黃河。名山形勝,終古長青,突然間他取過弓箭,向西北方儘力射出,然後向左右吩咐——「朕生不當居此,死當葬於此矣……此箭所停處,即朕之皇堂(墓地)。」他拿出了那隻小石馬,命人埋在箭落之處,作為標記。
群臣們說,好辦,現成的例子,把當年拴在劉鋹脖子上的那根布條子再找出來,也拴在李煜的脖子上,然後拉到太廟去獻俘,讓您老祖宗也高興一下,不read.99csw.com就得了?
事情要從趙光義的「德」字上想。德,即人心、官心。稍微搜腦一下,想必大家都知道,有無數的官場事件曾經讓歷代的皇帝們跳腳罵娘,可是等到要出狠招整治時,往往只要一些重臣向皇帝低聲說出一句話來,皇帝老兒就一下子偃旗息鼓不玩了。
開封城沉浸在歡樂里,戎人遠歸,壯士還家,都快兩年了,誰不想啊?尤其是趙匡胤,他連與群臣說事都是在快樂地爭吵。中心點是關於對李煜的處置問題。
同樣是開國皇帝,而且是遠比趙匡胤強硬不羈,習慣性不按常理出牌的劉邦,由於喜歡小老婆戚夫人,愛屋及烏,就想把太子換成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如意。但是他大老婆呂雉在一次宴會上請來了四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兒,老頭兒們幾乎什麼話都沒說,只是坐在原太子旁邊喝酒,就徹底打消了劉邦換太子的念頭。因為什麼?劉邦事後說——那是商山四皓,四個出了名的賢者啊,彼羽翼已成,我沒有辦法了……
可是從趙普家裡出來之後,趙匡胤卻突然提出不走了,他要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一言既出,天下震動——準確地說,是他的臣子們地震了。但地震歸地震,就算真的天塌地陷了,也沒有人敢對這時的趙匡胤說「不」,史稱「群臣莫敢諫」。但事無絕對,終究還是有一個人跳了出來,小心翼翼地表現了自己的「忠心」。
這時候別提吳越,小心掃了趙匡胤的興,他會敲掉你的大門牙。就算吳越的現任領導人錢俶聽見了都會不高興——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君臣的關係!
皇帝是什麼?萬人之上,殺伐隨意,還怕什麼官場震動?不服就都殺了算了。可鬱悶的是為什麼皇帝們就都害怕了呢?
李煜到開封了,同來的還有江南十九州、三軍、一百零八縣,以及六十五萬五千零六十五戶的百姓戶籍。從這時起,整個南部中國都已經被宋朝統一。
但是別急,你有初衷,我有定律,光義的主意很穩——我已經牢牢抓住了上層建築里的根本力量,你是皇帝,你的詔令至高無上,可是也要人去實施才行。如果全體反對,你能一個人去搬家嗎?尤其是你一切求穩,對眼前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極度珍惜,而且還特別地好面子,社會要和諧,官場要安定,決不留下任何的污點罵名……那麼好吧,我當場向你叫板,除非你肯立即翻臉!
趙普罷相之後,雖有河南三城節度使等名銜,其實他一直在洛陽閑居,再不參与任何政事。這次會面,對外宣稱不過是趙匡胤藉機看望一下老朋友,而且還留下了非常質樸溫馨的印記——趙匡胤看見趙普的家外大門都是極為簡陋的柴荊所制,可進去之外內園亭台樓榭壯觀瑰麗,但正廳中卻又大反常態,只放著十張大椅子,且式樣古樸。趙匡胤不禁搖頭哂笑——這老頭兒終究不地道。(此老子終是不純。)
先趙普,說拿就拿,甚至借光義之手來打壓,一來國君不出面,政局不大亂;二來也讓光義的原形露一露,以後動手時沒人說他不顧手足之情。
要不你還得聽我的!
錢俶哭了,他沒有想到趙匡胤會對他這樣好,他請求以後讓他三年一朝,來向趙匡胤謝恩。可趙匡胤仍然搖頭——不必這樣,山川途遠,來往不易,等我什麼時候寫信找你,你再來吧。
在以往,這樣的場合都是由大宋御弟,德昭的二叔,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來主持,從無例外。
仍然看得極准,仍然雄才偉略目光如炬。但為什麼你剛才不說啊?這時你多像一個當面吃了虧,沒了辦法,只能背後說點閑話找些平衡的可憐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