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15章 黑到山前終有路

第15章 黑到山前終有路

仁是什麼,各種說法千姿百態,但「不仁」是什麼,卻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不仁就是凶戾殘暴,就是殘民以逞。比如說三國時代東吳末帝孫皓,此人心性殘忍,嗜殺無度,每次大擺酒席,強迫群臣喝酒,而且一定要喝醉,如果有誰不合他的意,就會立即被剝去臉皮,或是挖掉雙眼。像孫皓這樣殘忍嗜血之徒,就是典型的不仁不義。
看這個蘇世長,他分明是已經摸對了路子,只不過是皮不夠厚,心腸不夠黑。如此說起來,這孔子堅決不吐口的「仁」之精髓,豈不是與厚黑貼了邊嗎?這個猜測太駭人聽聞了,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歷史上那些成功獲得「仁德」的君王的故事吧。
但是,文帝之所以被譽為仁德之君,主要的歷史功績是他廢除了肉刑。在文帝之前,對罪犯們例行的懲罰極不人道,有剁手有砍腳,許多人一旦犯了罪,就會落得個終身殘疾。文帝可憐九*九*藏*書這些無知的罪人,就將剁手、砍腳、割鼻子的刑法,改為了鞭笞。
那麼,是不是做人不要效仿孫皓那樣嗜血,就接近於仁了呢?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但仁的思想體繫到底是什麼,卻是毫無頭緒,可以這樣說,有多少個儒家思想研究者,就有多少種有關「仁」的解釋。事實上,對於「仁」的解釋,遠比儒學思想研究者更多,因為有些研究者,一個人就能夠提出好幾種解釋。
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皇帝賜大臣自盡最費事的記錄了,難怪文帝被譽為仁德之君,果然有點道行。
比漢文帝更為「仁德」的,還有商代的開國君主成湯。當時天下大旱,百姓民不聊生,成湯認為這全是他的過錯,就將自己剝得赤條條一|絲|不|掛,趴在祭祀用的大盤子上,表示要將自己獻給上天。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無以萬方九_九_藏_書,以此來感化老天,降下甘霖。
聽孔子這麼一解釋,我們更糊塗了。仁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孔子一想仁,他馬上就仁了,那麼我們如果想仁的話,是不是也能仁呢?如果仁這東西只有孔子想有就有,別人卻沒有,那這個仁還有什麼意義?如此說來仁不唯是存在於孔子的心中,也應該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才對。既然如此,何以孔子一欲仁,他就仁了,而這世上太多太多的人,辛辛苦苦活了一輩子,怎麼卻無論如何想仁,也無法仁呢?
那麼,關於這個「仁」,孔子自己是怎麼說的呢?
也不對,唐朝的時候,有個叫蘇世長的,官任巴州刺史,當地的百姓械鬥成風,難以阻止,於是蘇世長就說:「我身為一方父母,眼看著百姓毆鬥而不能制止,這是我的無能,就請上蒼來責罰我吧……」於是蘇世長就跪在當街,讓手下人抽他五百鞭,希望https://read.99csw.com以此感化地方百姓,不要再械鬥了。卻不曾想,那個拿鞭子的傢伙使壞,故意拼了命地狠狠地抽,抽得蘇世長背部皮開肉綻,鮮血激飛。開始的時候,蘇世長還咬牙挺住,後來終於醒過神來了,如果他不快點爬起來跑的話,後面那傢伙真的敢抽死他。無奈之下,蘇世長發出凄厲的慘號聲,跳起來跌跌撞撞地逃走了。
然而成湯之舉,與漢文帝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地地道道的厚黑。想那老天既不降雨,作為掌權者就應該立即挖渠引水,以濟生民,他卻放著正事不做,上演了一出最為省事的祭祀秀,明明知道不會有任何效果卻要去做,成湯的臉皮厚到了極點,明明知道延誤挖渠的時機,百姓就會渴死餓死,他卻是無動於衷,這心腸之黑,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幾乎所有關於仁的解釋,聽起來都是頭頭是道,但是解釋的種類太多了,就讓人如墜五read.99csw•com里迷霧之中,再也分不清楚東南西北了。
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德之君,他在位的時候,將軍薄昭殺了朝廷的使者,這是樁重罪,按理來說應該將他正之以國法。可是文帝心腸極軟,不忍以國法殺死薄昭,就派了公卿大臣去見薄昭,勸說薄昭自殺,也好讓大家省點事。不想薄昭那人脾氣極大,聽說讓他自殺,立即搖頭,說什麼也不肯,漢文帝無奈,就讓朝中所有的大臣,都穿著喪服到薄昭家裡,將薄昭團團圍繞,衝著薄昭不停地大哭,哭得薄昭再也沒辦法硬扛下去,只好自殺了。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述而》篇,意思是說,仁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想得太複雜了,想太複雜沒用,仁就在你的心裏,只要你希望仁,那麼你馬上就可以達到仁德的境界。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所說的「仁」,到底是不是厚黑,我們暫時不下結論,但漢文帝的仁德,肯定是九*九*藏*書厚黑到了極點的表現,這位帝王以無數犯人的性命,換得了他的仁德之名,這種仁德,非厚黑而何?
至少對於成湯和漢文帝來說,仁德的追求真的不是什麼難事,他們「欲仁」,斯仁至矣,如此輕易地獲得了仁德的名聲,而讓他們成功的,仍然不過是「厚黑」兩個字。
從文帝開始,中國歷史上的肉刑制度就算是廢除了,後世的史學家紛紛讚揚文帝,所以漢文帝終於博得了仁德之君的美名。然而,漢文帝雖然獲得了美名,但他的美名卻是建立在無數罪犯的屍體之上的。原來,自打肉刑廢除之後,對罪犯的懲罰,原判斬右腳的,改為了直接殺掉,斬左腳的,改為笞打五百下,原判割鼻子的,改為笞打三百下,想那刑杖是多麼地粗重,許多犯人還沒有打到三百下,就已經一命嗚呼,被活生生地打死了。可知漢文帝的「仁德」之舉,不過是一道催命符,讓那些罪不至死的犯人,從此再也沒有了生還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