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西漢 第五章 文帝劉恆

第二卷 西漢

第五章 文帝劉恆

公元前157年夏季六月己亥日,漢文帝卒于長安未央宮,乙巳日葬灞陵(在今陝西西安市東),謚「孝文」,廟號「太宗」,年45歲。
他首先從衛護自己的安全做起。進入未央宮當晚,劉恆就任命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駐守長安的南軍和北軍。這兩支軍隊直接控制長安,自劉邦死後,分別由呂后的兩個娘家侄子呂產和呂祿掌握。又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統領直接為皇帝服務的各種官員。這兩項任命可以保障他在長安的基本安全。
任命完畢以後,劉恆又回到前殿坐下,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達了第一道詔書,要他們發布皇帝即位的公告,並「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餔五日。」總之,要在帝國範圍內為皇帝的即位造成一種大喜大慶的氣氛。與此同時,呂氏所立的小皇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分別在各自的住所由有關部門處死。
劉恆的車子很快進了代邸,群臣也一齊隨從而來。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8名謀划和發動政變的骨幹人物到劉恆面前禮拜,並宣讀了他們聯名給劉恆的上表。表中說:現在的小皇帝劉弘等人都不是惠帝的兒子,沒有奉祀宗廟的資格。又說:他們徵求了高皇帝劉邦的大嫂、二嫂、同曾祖的弟兄琅邪王劉澤,以及其他宗室、列侯、俸祿兩千石的官吏們的意見,認為劉恆應當成為皇帝的繼承人,請他即天子位。在這道上表中集中了劉氏宗親和上層官吏的意見,而且把宗親放在首位,既符合劉恆的意願也合乎他的利益。但在劉氏宗親中楚元王劉交的態度沒有講到,這使劉恆不放心。劉交是劉邦的同父異母弟,是劉恆的叔父,他的態度既可影響一部分宗族,也可影響一部分官吏,萬一他提出異議,朝臣將如何對待?劉恆在答詞中把這個問題端了出來說:「奉祀高帝宗廟,是大事。我不成材,與此不相稱。希望請楚王考慮個更合適的人,我不敢擔當。」結果是「群臣皆伏,固請。」這表明即使劉交有異議,群臣不會受到影響。於是劉恆就先面向西以賓主禮說了三遍「不敢當」;然後又面向南以君臣禮說了兩遍「不敢當」。既然用起了君臣禮,那就是已經當起來了。群臣最後獻上璽和符。劉恆說:「既然宗室、將相、王、列侯都以為沒有比我更合適的人,我也就不敢再推辭了。」於是即了「天子位」,群臣依次排列,侍奉兩旁。
呂氏死後,宮廷發生變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誅殺諸呂,控制了朝政。此時,大臣們開始籌劃皇位的繼承。大家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後代,不宜保留;齊王劉襄雖說是高皇帝的嫡長孫,但外舅是惡人不能立;淮南王劉長年幼,母親娘家人又很壞,不能立。權衡來去,最後認為「代王是現存高皇帝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為人仁孝寬厚,太後娘家的人謹慎善良。而且立長子本來就名正言順,再加上他的仁孝名聲天下都知道,是最合適的人選。」
從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從邊遠小郡住進皇宮,頗為不易。而要保持這地位和尊榮更屬不易。因此,劉恆即位后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自己已得的地位。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在家經常披帶戰甲,家人在接待客人時手裡拿著兵器,像是要造反。劉恆就立即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薄昭有些交情,通過薄昭向薄太后解釋:自從罷職后,時刻擔心被抓去殺頭,因而家中有所戒備,並無造反之意。薄太后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https://read.99csw.com提著劉恆的帽帶子說:「絳侯懷揣皇帝寶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裡,反倒會造反?」劉恆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實據,才放了他,恢復了他的爵邑。周勃出獄后,又活了9年。劉恆最終未讓周勃橫死,算是中國帝王史上少見的特例了。
劉恆在諸子中,地位是最不起眼的。這是因為他母親薄氏的地位低微。
漢文帝劉恆,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生,7歲時被封為代王。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逝世,代王繼皇帝位,是為西漢第三個皇帝漢文帝。漢文帝在位23年多,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張釋之是個嚴格執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漢文帝面前據理爭辯著名,文帝任命他為廷尉(負責刑法的最高官)。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橋,被一個行人驚了拉車的馬。驚了皇帝的車馬叫做「犯蹕」,於是此人被抓來交由廷尉處理。張釋之查清案情:此人聽到車馬聲音,遠避不及,而躲在橋下,過了好一會,以為車馬已過,卻不料出來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車馬,撒腿逃跑,車馬被驚。按法律規定,這種情況要「罰金四兩」,張釋之就這樣判決了。文帝大為不滿,說:「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馴,要是別的馬,不就傷了我嗎?廷尉卻只判了個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要判重了,會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當時要是就地把這人殺掉,也就罷了;現在既然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標準,一有偏差就會使天下的司法官丟開法律隨意處罰。因此只能嚴格按律判決,希望陛下體察。」過了好一會,文帝說:「廷尉是對的。」
周秦以來,重農抑商也是基本國策,劉恆亦認為:「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道民之路,在於務農」。為了提倡農業、刺|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他曾「開藉田」,「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他採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主張,實行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贖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稅。漢文帝十三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稅」。
閏九月,周勃、陳平等朝中大臣秘密派使者去代郡,迎接劉恆到長安去當皇帝。郎中令張武等一派人全都認為這事不可信,勸劉恆託病拒絕。中尉宋昌認為迎立是真實的,不應懷疑:劉氏的天下是天意神授,深入人心,誰也改變不了的;現在劉邦的兒子們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二人,劉恆年長而又「賢聖仁孝」,名聲好。宋昌的分析不無道理,但畢竟是推測,不好定奪。劉恆找他的母親代王太后薄氏,太后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身世憂患一朝升騰

三、與民休息堪稱楷模

此外,無論從國政、吏政,還是自我要求、皇親約束等方面,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做法。諸如:
如果說以上措施重在籠絡,那麼另外一項就意在抑制和排擠了。劉恆即位不久,下詔說,大批列侯居住京師,不僅要消費大量財富,給運輸供應造成沉重負擔,而且也使他們沒有辦法「教訓其民」,因此命令:列侯都要各到自己的封國里去;有官職在身不能離開,或朝廷特許留住的,也要把太子遣送封國。這是一道對上層人物關係重大的命令,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詔書下達一年之久不見行動。劉恆有些惱火,再次下詔說:「前時九九藏書詔書要列侯各到封國,託辭不走。丞相(指周勃)是我所器重的人,請他為我率領列侯到封國。」列侯們除了爵位以外,還想在京師尋找到有權力的職位,所以託辭不走。劉恆要丞相帶頭到封國,以此擋回列侯們不受器重的怨言,表明他這樣做不僅是治國的需要,而且也是對列侯們的真正器重。於是免了周勃的丞相,周勃到了他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省曲沃縣東)。
於是,劉恆以占卜決疑。結果得兆「大橫」,釋文說:「大橫裂紋正正噹噹,我要成為天王,讓父業發揚光大,像夏啟繼承大禹那樣。」劉恆聽了這段話后,表示不解,他說:「我本來就是王了,還再當什麼王呢?」卜人說:「這裏說的是『天王』,是天子的意思。」

二、鞏固地位穩定政權

然而,劉恆讓列侯歸國這一措施,確實也是要處理一批他所不器重或不放心的人物,以此鞏固他的地位。周勃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周勃是發動政變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當皇帝的第一號首領,劉恆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心懷畏懼,不放心。在他即位后,並沒有打算改變周勃太尉的位置,丞相仍由陳平擔任。陳平是謀士出身,一向謀慮深遠,他感到自己與周勃之間失去了平衡,處於危險地位,託病不出,堅持要求把周勃的位置排在自己之上。劉恆只好把丞相職位一分為二,要周勃任右丞相,位居第一,陳平任左丞相,位居第二;空出的太尉一席,由將軍灌嬰填補。周勃功高權大,每當「朝罷趨出,意得甚」,「有驕主色」,而劉恆對他卻是「禮之恭,常目送之」。當時的郎中袁盎向劉恆指出,對周勃過分謙恭使得「臣主失禮」。自那以後,上朝時劉恆的神色越來越「庄」,周勃的神色越來越「畏」。這時有人對周勃說:「你誅呂氏、立代王,威震天下;受重賞、處尊位,得寵已極。長此下去勢必引禍及身。」周勃猛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即「請歸相印」,劉恆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周勃當右丞相前後只有一個多月。辭相一年後,丞相陳平去世,因無合適人選,劉恆又讓周勃當了丞相。復職后10個月,又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他免了職。
劉邦生有八子,其中呂后只生了老二劉盈,後繼位為漢惠帝,卻不幸早逝。呂後為了掌權,對庶出的其餘諸子大加迫害,有4人為其所害,只有老大劉肥善終。到呂后逝世時,兒子中只剩下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
又一次,有人偷漢高祖祠廟塑像座前的玉環被抓獲,文帝很惱火,要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有關偷盜宗廟器物的法律規定判處棄市(殺頭示眾)。文帝大怒,說:「這個人無法無天,竟敢偷先帝祠廟裡的器物。我把他交給廷尉的意思是想判處族刑,而你卻按法律的一般規定論處,這不符合我恭敬承奉宗廟的心意。」張釋之見文帝大怒,就免冠叩頭說:「法律並沒有盜哪個廟罪重、盜哪個廟罪輕的規定。現在偷了高祖廟裡的器物判族刑,萬一有愚民在高祖的墳墓長陵上抓了一把土,陛下將按什麼法來判罪呢?」文帝無話可說,與太后商量了一陣,最後還是認為廷尉是對的。
接著,劉恆又採取幾項措施收買人心,培植勢力。首先,表彰、賞賜功臣。凡是在推翻諸呂和擁立過程中立了功的,一一表彰他們的事迹,給予厚賞;功大而無爵的,除賞賜外,再封侯。首功自然屬周勃,而周勃原封絳侯,就在原先基礎上增封食邑一萬戶,賜金(指銅。下同)5000斤。典客劉揭從呂祿手中奪取了將軍印綬,使周勃得read.99csw.com到了軍權,功勞卓著,賜金千斤,原無爵,封陽信侯,等等。對於從代國陪同他來長安的巨僚,專門進行了功績登記,首功自然屬宋昌,封為壯武侯。其次,安置親近官吏,凡自代國隨從而來的,一律安置在重要的位置。宋昌為衛將軍,統帥長安南北軍;其餘六人,「官皆至九卿」;舅父薄昭為車騎將軍,封軹侯。再次,恢復劉氏宗族在呂后當政時期被削被奪的封地和其他利益。「呂氏所奪齊、楚地,皆歸之」;立趙幽王劉友子劉遂為趙王,等等。第四,對曾隨從劉邦征戰奪取天下的列侯、官吏提高待遇。「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68人益邑各300戶」;「吏兩千石以上從高帝」者10人,食邑600戶,等等。
車隊行到離長安城約50里的高陵(今陝西高陵),劉恆停了下來,他要宋昌先到長安去看看有沒有發生變化。宋昌到那裡,見朝中自丞相以下的所有大小官吏都早已在那裡等候迎接代王的到來。宋昌返回報告劉恆,劉恆命車隊快馬加鞭趕到了渭橋。群臣拜見,口口稱臣,劉恆也下車一一還禮。太尉周勃走上前去對劉恆說:「請暫離眾人,說幾句話。」宋昌說:「要講的是公事,就當著公眾講;要講的是私事,王者是大公無私的。」周勃就跪在地上,從懷裡拿出皇帝寶璽,向代王劉恆奉獻。劉恆沒有接受,說:「這事到代邸(代國駐國都的辦事機構)再作商量。」劉恆並非不願當皇帝,只是周勃的做法太簡單草率了。
漢文帝劉恆所以能取得「文景之治」的政績,根本就在於他採取了與民休息的國策。劉恆自公元前180年末開始,至前157年,當了23年皇帝。在這23年中,他所採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說:「在春季要到來的時節,連草木和各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快樂,而我們的百姓中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有的已經面臨死亡,而為人民當父母的不體察他們的憂愁,還幹什麼呢?要研究出一個賑濟的辦法。」第二道詔書說:「年老的人,沒有布帛就穿不暖,沒有肉就吃不飽。如今正當歲首,不按時派人慰問年老的長者,又沒有布帛酒肉的賜予,將用什麼幫助天下的兒孫孝敬贍養他們的老人?現在聽說官吏給貧餓老人發放飯食,有的用陳穀子,難道這符合贍養老人的本意嗎?要搞個法令出來。」有關官府根據詔書給各縣、道(少數民族區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縣)下達了下列法令:「年80以上,每人每月賜米1石,肉20斤,酒5斗;年90以上,每人另加帛2匹,絮3斤。所賜物品,由縣令過目。賜給90歲以上老人的物品,由縣丞(位次於縣令的官職)或縣尉(位次於縣丞)致送;不滿90歲的,由嗇夫、令史(低於縣丞、縣尉的官職)致送。郡太守派都吏(負責檢查的官職,後世稱督郵)巡行各縣,對不合規定的,予以督責。對刑徒和有罪未及判決的,不用此令。」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的軍隊打垮了項羽封立的魏國,把魏王豹的宮人俘虜到滎陽,要她們織布。有一次劉邦閑逛到了織布的房子里,見一女子有些姿色,就把她要進了後宮。這個女子的父親是吳(今蘇州市)人,姓薄,在秦朝時與原魏王宗室女子魏媼私通生了她。劉邦把這個薄氏要到後宮,轉臉就把她忘了。過了一年,戰爭形勢好轉,劉邦有了閑心,與管夫人、趙子兒兩個美人取樂。這兩個美人是與薄氏一起從魏宮被擄來的,而且彼此都很要好,當初曾相約:「富貴read•99csw.com莫相忘。」她們把薄氏的約言當笑料說給劉邦聽,劉邦聽了,「心慘然,憐薄氏」,當天就把她召了來,「幸之」。激動的薄氏對劉邦說:「我昨天夜裡夢見一條蒼龍盤在我的肚子上。」劉邦說:「這是要尊貴的兆頭,我成就你。」就此一「幸」,薄氏遂在漢高祖五年生了劉恆。
劉邦後來極少再「幸」她,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邊角里,誰也不能得罪,逢事多加考慮,處處謹慎小心,劉恆也就在朝臣的眼裡留下了一個「賢智溫良」的好印象。公元前197年,由蕭何等33位朝臣舉薦,7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呂後去世的前一年,曾讓劉恆任趙王,劉恆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個兄弟,婉言謝絕,呂后遂封侄子呂祿為趙王。劉恆的母親薄氏,終劉邦之世,一直處在「諸姬」,也即眾妾當中,人們稱她為「薄姬」,從沒有升到「夫人」的行列。劉恆自己也偏處一隅,謹小慎微。故此,他們母子也才能躲過呂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來。
關於臣下、庶民與皇帝的關係,過去的習慣總是錯在下、功在上。即使皇上不好也不能說,否則就犯了「誹謗妖言罪」;如果碰上大的禍患,祭祀時就說皇上是英明的,都是臣下不好,這叫「秘祝」;老百姓詛天罵地,因天與天子、皇上連帶,所以也就犯了「民詛上罪」。文帝統統廢除了這些罪狀,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在詔書中說:「古時治天下,朝廷設立進善旌、誹謗木,以此尋求好的治國方法,招徠進諫的人。現在法律中規定了誹謗妖言罪,這會使群臣不敢講真話,使君主沒法知道自己的過失,將用什麼辦法把遠方的賢良之士招來呢?要廢除掉。」「禍是由怨恨導致的,福是由做好事得來的。百官的錯誤,是由於我沒有把他們引導好。現在秘祝官把過錯推到臣下身上,這更使我的德行不好,我很不贊成。不準再搞秘祝。」
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討論廢除肉刑。針對當時肉刑過濫的現實,文帝給御史大夫下令「廢除肉刑,用別的辦法代替;做到使罪人各按罪行輕重受到相應的刑罰,不逃亡,滿了刑期,就解除刑罰當平民。制訂出個法令來。」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有些想不通,但沒有表示相反意見,根據這個詔令制訂了一個取代肉刑的法令,經文帝批准于當年頒布。
對北方的匈奴,基本採取和親與防禦政策,保持邊塞地區的安定,文帝還採納了晁錯「徙民實邊」的建議,招募內地居民遷往邊塞,為其提供生活、生產條件,亦兵亦農,世代居住,形成防禦力量。
當晚,劉恆住進皇宮未央宮。
為了徹底了解情況,劉恆派舅舅薄昭赴長安,求見周勃等朝臣。薄昭很快回復,說事實如此,無可懷疑。這樣,劉恆要宋昌陪同自己坐在他那輛代王的專用車裡,要張武等6人每人乘一輛驛站平常用的普通車子作為隨從,組成一支小小的車隊,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道路。
文帝劉恆為政清明,還表現在從諫如流。在諍諫面前他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並及時糾正。有一次劉恆走進郎署,與署長馮唐閑談,知道馮唐祖上是趙國人,父親時住代郡,而他自己曾為代王,就對馮唐說:「在當代王時,廚師上飯時說戰國時趙國有個將軍叫李齊,很能打仗,後來每吃飯時就想到這個李齊。」他問馮唐知否李齊其人;馮唐說:趙國的將軍最著名的是廉頗和李牧,接著又講了廉頗和李牧的許多事迹。劉恆越聽越高興,拍著大腿說:「唉呀!我要是有廉頗和李牧那樣的將軍,就不用擔心匈奴了!」馮唐卻說:「陛下就是得到廉頗九九藏書和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很生氣,過了好大一會,又問馮唐:「你怎麼知道我不能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廉頗、李牧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趙國君主充分信任他們,給他們自主權力,不干涉他們的具體事務,只要求他們打勝仗。而現在魏尚當雲中郡太守,優待士卒,打了很多勝仗,匈奴不敢接近雲中,但卻因上報戰功時交的敵人首級比他報的數字差6個人頭,陛下就把他罷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賞,出了小錯受重罰。所以說就是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劉恆聽了很高興,當天就派遣馮唐持節赦免魏尚,恢復他的雲中太守職務,並任命馮為車騎都尉。
偃兵務農。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劉恆即位不久,就和平解決了南粵問題。秦始皇時略定南方土地,設置了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廣州市)、象郡(治臨塵,即今廣西崇左)。秦末農民起義之際,南海郡尉趙佗乘機擴大勢力,聽到秦朝滅亡,就合併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無力遠征,派使者立趙佗為南粵王,要他在當地和輯粵族各部。與漢朝通使,不要擾亂附近各郡。呂后時期,認為南粵是蠻夷,禁止賣給鐵器;馬、牛、羊,只賣牡,不賣牝,不使其繁殖。於是,趙佗就自號南武帝,發兵攻打漢朝的長沙郡。呂後派兵征伐,不能取勝。趙佗本是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北)人,雖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鄉。他聽說先人墳墓已被破壞,親族兄弟有的被殺,更為惱火,發書要求漢朝撤離長沙郡的駐軍,給他送去親族兄弟。劉恆下令修復了趙佗先人的墳墓,派人慰問了他在真定的親人,還給趙佗的親族兄弟以尊貴地位。然後派使者持詔書和禮物前往告諭趙佗,只要削去帝號,不再擾亂附近郡國,則承認他為南粵王,允許他自治,與漢朝通使往來。趙佗削去了帝號,重又稱臣歸服了漢朝。
減刑節用。漢文帝不論在國事開支方面還是他個人用度方面,都精打細算,簡樸從事。他嚴令各級官吏要「務省徭費以便民」。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下詔:「我擔心匈奴內侵,所以不能停止邊防的事。但長安的各種守衛機構那麼多,開銷太大,衛將軍所屬的軍隊要撤消。太僕要清點馬匹,除留下必用的以外,要全部送給驛使用。」在劉恆當皇帝的23年中,宮室、苑囿、狗馬及各種裝飾器物都無所增加,前朝留下什麼,他就用什麼,不挑不揀,一仍其舊。他也不是不想奢華,尤其是也想在任上留下一些痕迹,但每想到用度大,傷民財、勞民力,也就作罷了。他曾想在驪山建一座供宴遊用的露台,找來工匠合計一下,需要「百金」,便說:「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吾享用先帝的宮室,常常覺得過分,還建這樣一座台幹什麼!」於是作罷。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綢料衣;他寵幸慎夫人,但不讓她穿拖到地面的長衣,帷帳不準用帶有繡花的貴重絲織品,以免帶起奢侈浮華的風氣。
漢文帝時,刑罰大省。文帝曾與臣下兩次討論刑罰問題。漢文帝二年討論廢除收孥連坐法。文帝說:「我聽說,法律公正,人民就會誠實;判罪恰當,人民就會服從。而且,管理人民,引導人民走正道不犯法的,是官吏。要是既不能引導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治罪,這種法反而要禍害人民,造成殘暴行為,我看不出它的方便。應該再作考慮。」於是陳平、周勃宣布廢除有關收孥連坐的一切法律條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為官府奴婢,沒有罪的不受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