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西漢 第六章 景帝劉啟

第二卷 西漢

第六章 景帝劉啟

景帝當太子時,栗姬為他生一男,取名劉榮;即位后王美人也生一男,就是劉徹。王美人懷劉徹時,夢見太陽鑽入懷中,她把此夢告訴景帝,景帝說:「這是高貴的徵兆。」由於劉榮年長,景帝把劉榮立為太子,把劉徹立為膠東王。栗姬是個妒婦,景帝僅有幾位姬妾美人,10多個宮女,但她仍是醋意大發,不時地想著法子整制眾人。本來,景帝想立她為皇后,托她在自己百年之後,照料自己的姬妾和子女,見她如此,便想起了呂后當年的嫉妒和殘酷,便決定不立其為後。他又覺得既然劉榮為太子,日後劉榮即位,栗姬仍會得勢,為了剷除禍根,保住大群子女,應該廢掉劉榮的太子地位。正當景帝考慮是否廢太子時,長公主又來向他誇獎劉徹。景帝自己也認為劉徹的才智高於劉榮,況且當年王美人還有一夢,於是決定廢劉榮,立劉徹。此時恰巧有位小朝官受王美人之計,勸景帝立栗姬為後,說什麼「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景帝乘機誅殺此人,把太子劉榮廢為臨江王。不久,立王美人為皇后,劉徹為太子。

二、休養生息國安民泰

外戚是漢室從高祖時起就很敏感的問題。景帝對此頗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讓外戚專權,又能任用確有才能的外戚以適當的官職。竇嬰是外戚,吳楚之亂時,景帝考察宗室諸竇,沒人超過竇嬰,就拜他為大將軍,率兵鎮守滎陽,竇嬰未負重任。但後來竇太後幾次讓景帝拜竇嬰為丞相,景帝沒有聽取,竇太后頗有埋怨情緒,景帝說:「難道您老人家以為我捨不得把丞相這個職位給他嗎?他這個人沾沾自喜,行為輕薄,丞相須老成持重,他難於勝任。」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拜衛綰當了丞相。
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共生2男1女,景帝劉啟為長子,弟弟劉武封為梁王,姐姐劉嫖稱長公主,嫁給了陳午。景帝同母兄弟僅有劉武,所以自幼與劉武形影不離。劉武封王至國后,連年入朝,常被挽留京師。一次,景帝設家宴招待梁王劉武,當時朝中還未立太子,景帝喝得高興,對梁王說:「等我百歲之後,把帝位傳予梁王。」當時梁王和寵愛小兒子的竇太后聽了,並未認真。後來梁王因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有功,再加上竇太后的寵愛,便不可一世起來。他建了一處方圓300多里的東苑,並把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擴建成為周長70里的大城,在城內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復道,出門打著天子read.99csw.com旌旗,隊伍千乘萬騎,簡直就與皇帝一樣。又多作兵弩弓箭,招攬四方豪傑,羊勝、公孫詭等謀士紛紛投奔梁王。經過時間的推移,竇太后和劉武對「傳位梁王」的話認真起來,打算讓景帝確立劉武為帝位繼承人。袁盎和大臣們聽到這種風聲后,就對景帝揭示這個問題的利害關係,使景帝堅定了帝位必須傳子的主張。梁王知道后,不敢再向竇太后說什麼,就急忙辭京回國了。梁王回國后,朝中立了太子。不久,梁王病逝。景帝痛惜骨肉之親,也為了安慰母親,把梁王的5個兒子都封為王,5個女兒也都封了一處采邑。
七國之亂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調整,又乘平叛的餘威,于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把王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並裁減王國官吏,降黜他們的秩位,王國的獨立地位被取消。從此,諸侯王只能衣食王國的租稅,不能過問行政,成為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貴族,藩王對朝廷的威脅基本上得以解除。

三、擇賢任能是非分明

景帝共有14子,劉徹為太子,其餘13子均封為王。
在思想領域,景帝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學術上則對諸子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允許各家爭鳴。處士王生是黃老道學大師,常被召居宮內,成為景帝的座上客。景帝在崇尚黃老道學的同時,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當時為儒家設立了不少博士官,《詩》、《書》、《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胡毋生為博士,這種活躍局面大大推動了儒家的教化和影響。地處西南的蜀郡,各族雜居,文化、風俗都很落後,郡守文翁選郡中小吏張叔等十餘人入京拜博士官求學,數年後返回郡中,文翁在成都市內蓋起中國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成都學館,使蜀郡教化大行,文化一躍而與齊魯等地並駕齊驅。後來普及全國的郡國學校就是以蜀郡學館為楷模建立起來的。
景帝即位后,繼續奉行文帝的治國方針,保持安定局面,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對內採取重農、薄斂、輕刑和教化的措施,對外則採取了繼續和親匈奴的措施。
景帝即位的次年正月,了解到了各地農牧資源不平衡,有的郡縣缺乏農牧條件,有的郡縣卻地廣人稀,利於農牧,而當時政府不許人民遷徙,他於是宣布允許人民遷徙到地廣人稀的地區去發展生產。為了鼓勵農九_九_藏_書人田作,同年又宣布減免一半田租。田租是國家徵收的土地稅。漢代田租常制是「什伍稅一」,即立納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景帝改為「三十稅一」,即交納三十分之一。景帝一直重視農業生產,直到晚年,還不斷地強調農桑之本的重要。為了與民休息和發展生產,景帝頗慎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間,除為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大的陽陵外,基本上沒有興建其他土木工程。
漢景帝所以能創下「文景之治」的政績,除了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司法、外交政策以外,和他的知人善任,是非分明有關,也和他溫柔敦厚、穆靜仁慈的性格不無關聯。
景帝在位期間,奉行文帝的治國方針,維護安定,與民休息,使當時社會經濟穩定地向前發展。這段時期與文帝時期在歷史上合稱為「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的昇平時代。
不僅對臣子如此,景帝對同胞姐弟以及宮中的妃嬪們也充滿了仁愛之心,多能體諒、庇護,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同時,他又是非分明,原則性的問題堅持不放,決不姑息遷就。其中最顯著的例子要算對待弟弟的繼位和皇后的設立問題。
當此之時,曾任吳相、與晁錯有隙的袁盎在竇嬰的引見之下,乘機以七國之亂「誅晁錯,發稷社」的幌子為由,說動景帝殺晁錯以息叛亂,稱聲如此則可以兵不血刃,叛亂自平。景帝為人仁慈,聽后沉默未語。他想到晁錯與自己交情深厚,又是朝廷得力的棟樑大臣,感到於心不忍;但又想到兵戈一起,將會殺人盈野,血流成河。權來衡去,最後說:「真的是這樣,為了天下安定,我不愛惜一位大臣。」於是一面調兵遣將,一面誅殺晁錯,並任袁盎為太常,派他與宗正劉通整裝東行,去宣諭吳王息兵。
景帝於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死在未央宮中,在位16年。終年48歲。景帝死去的當天,漢武帝劉徹即位。即位10日為父舉行葬禮,葬于陽陵(今陝西高陵西南),謚號「孝景皇帝」。
晁錯的主張遭到了外戚竇嬰的反對,削吳的事只好暫時擱了下來。不過,此外的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被削,楚王削了東海郡,趙王削了常山郡,膠西王削了6縣,晁錯又修改有關律令30章,一時諸侯喧嘩,反響強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恨不能食肉寢皮。晁錯的父親也感到兒子大禍臨頭,特意從家鄉潁川趕到京城,勸說兒子。晁錯不聽,其父服毒自盡。晁九-九-藏-書錯不為所動,仍然力主削奪吳王。最後,景帝決定削吳會稽、豫章二郡。
郅都是執法不避權貴的嚴酷官吏。濟南有大豪強氏族,歷任郡守無人敢制,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誅殺該族首惡,一年之後,濟南郡成了道不拾遺的清明境界。後來景帝又任郅都為雁門太守,匈奴畏憚郅都,引兵遠避,不敢靠近雁門。寧成也是執法不避權貴的嚴酷官吏。長安居住著許多宗室權貴,胡作非為,京官無人敢管,景帝調寧成為中尉,一舉就鎮住了犯法的宗室權貴。程不識敢於直諫,景帝任他為評議朝政的太中大夫。石奮有震主之威,景帝調他為諸侯相。周仁守口如瓶,景帝任命他為郎中令,作為貼身近臣。景帝用人,均力圖做到擇賢而任,用其所長。
周亞夫率兵堅守昌邑,並派出一支奇兵出淮泗口,截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猛攻梁國,梁國向亞夫求救,亞夫拒不出兵。梁王又派使者請求景帝,景帝詔命亞夫出兵救梁,亞夫取孫子「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態度,拒不奉詔。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形勢變為對叛軍不利。吳王打算西向,梁國守城,不敢冒進;進攻昌邑,亞夫高壘不戰;叛軍糧道斷絕,士卒飢餓潰散。最後楚王自殺,吳王逃奔東越,后被東越人殺死。吳楚叛亂。3個月就被平定了。欒布率軍至齊,很快就打破了膠東、膠西、濟南、淄川四國的聯兵,四王全部伏誅。接著欒布回兵助酈寄攻趙,引水灌城,趙王自殺。至此,七國之亂全部平定。
公車令張釋之是文帝的直臣,景帝劉啟為太子時與胞弟梁王劉武共乘一車入朝,行至司馬門沒有下車,張釋之追阻,不許他們入殿門,並告了一狀。事情驚動了薄太后,文帝向薄太后免冠謝罪,自責「教子不謹」,搞得太子相當難堪。景帝即位后,沒有怪罪張釋之,仍然讓他官居廷尉原職。張釋之後來轉為淮南相,以老善終。而上大夫鄧通是文帝的寵臣,他沒有任何才幹,只是在一個偶然的機遇得到文帝厚寵,文帝竟把嚴道(今四川滎經)的銅山賞他鑄錢。文帝長了一個膿瘡,鄧通常用嘴為文帝吮吸膿血。文帝問鄧通誰最愛他,鄧通回答太子最愛他。等太子劉啟一到,文帝就讓劉啟為自己吮吸。劉啟雖然照文帝吩咐做了,但面帶難色,後來知道了事情的根由,不免對鄧通有所怨恨。文帝死後,景帝劉啟考慮鄧通除討文帝偏愛別無才能,就免去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家居住。後來鄧通越境鑄錢read•99csw.com,觸犯法律,景帝只是沒收了他的家產,也沒有把他治以死罪。
外交上,景帝繼續採取漢初以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景帝在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派御史大夫陶青到代郡邊塞與匈奴商談和親之事。次年秋天,又與匈奴舉行和談。到景帝前元五年,漢朝遣送公主嫁與了匈奴單于。儘管漢匈和親,但匈奴一方還是時常小規模地入侵漢境。對於匈奴的入侵掠奪,景帝從維護漢匈和好的大局出發,從未進行出兵反擊,最多只是增調部分騎步兵屯守防禦。為了維護漢匈和睦關係,景帝還在漢匈邊界設置關市,互通有無,大大促進和便利了漢匈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這種寬厚的對匈政策,保證了漢朝社會的安定局面,對人民的休養生息起了很大作用。
西漢開國之初,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封地和權力都很大。他們擁有軍隊,自置官職,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不斷增長,到文帝時濟北、淮南二王相繼謀反,屏藩漢室的諸侯王已經成為中央朝廷的嚴重威脅。當時,賈誼曾尖銳指出,藩王勢力是漢朝的一大疾病,必須設法割除;晁錯也提出相同的見解,主張削藩。但文帝沒有徹底推行他們的主張。景帝即位之初首先面臨的國家急務即是如何解除藩王勢力對漢室的威脅問題。在此問題上,他充分採納了晁錯的主張。

一、削藩平叛國泰民安

景帝殺晁錯,自然讓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停戰詔諭卻受到了吳王無情的嘲笑:「我已經是東方的皇帝了。還有誰配給我下詔?」此時,景帝方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他一方面後悔殺了晁錯,一方面,拋棄幻想準備武力平叛。他派酈寄率領一支隊伍擊趙,派欒布率領一支隊伍入齊,派太尉周亞夫率36將軍計伐吳楚叛軍,又召竇嬰拜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監視戰局。
故此,晁錯主張先削吳王的封地。他對景帝說:「過去吳王因太子死於陛下之手,對朝廷深懷怨恨,詐稱有病,不來京朝拜天子,按照古法應當誅殺。文帝不忍加刑,賞賜几杖,允許他不來朝拜,恩德可謂宏厚。吳王不改過自新,反而越發放肆,開山鑄錢,煮海製鹽,招誘天下逃犯,謀圖叛亂。現在削奪他的封地他會造反,不削奪也會造反。削奪,他倉促早反,禍會小些;不削,他準備充分再反,禍患更大。」
輕刑也是景帝比較重視的一項安民措施。文帝曾減輕刑罰,廢除了歷代相傳的肉刑,把https://read.99csw.com肉刑改為笞刑,如當割鼻者改為笞打三百,當斷左趾者笞打五百,景帝看到笞刑多把犯人打成殘廢甚至打死,所以一即位就開始繼續減輕刑罰。笞刑經景帝幾番更改,這才避免了犯人死於刑下。磔刑是當時一種分裂屍體的酷刑,景帝把磔刑改為棄市。景帝還數次大赦天下。為了避免枉屈無辜,景帝三令五申,強調決獄務必先寬,即使不當,也不為過,並提醒法官不可「以苛為察,以刻為明」,要求判案時儘管依據律文應該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須重新評議,一切都要體現寬厚仁慈。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恆之子。劉啟在父親為代王時生於代國(今河北蔚縣一帶),母親竇姬。在代王劉恆入京做皇帝前後,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相繼病死,劉啟成為文帝長子。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劉啟立為太子,母竇姬為皇后。文帝在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病逝,32歲的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母為皇太后。
晁錯胸懷大志,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曾任太子家令。景帝即位以後,任命他為內史,旋又拜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對於藩王的情況,他頗為熟稔。他以為,藩王中勢力強大而又最危險的是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之侄,當初劉邦封他為吳王以後,就預計他日後可能反叛,頗有後悔之心,但業已分封,也只好靜以觀之。劉濞至國以後,即收買人心,發展勢力,企圖有朝一日奪取帝位。景帝為太子時,吳王太子入京,與其爭奪道路,被景帝誤傷而死,劉濞懷恨在心,更加緊了準備叛亂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劉濞已經準備了40年,成為威脅最大的諸侯王。
吳王劉濞見朝廷削藩,就開始舉行叛亂。他首先派人勾通了楚王劉戊,隨後又扮成使者親自前往楚國面見劉戊,達成叛亂盟約;接著,又以誅晁錯、安社稷的名義,聯合各地諸侯王起兵。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削吳詔書一到,劉濞首先在廣陵(今揚州)起兵,國內14歲至62歲的男子統統徵發,共二十余萬人,西渡淮水,與楚兵合一,奔梁地而來;接著膠東、膠西、濟南、淄川四國起兵,包圍齊都臨淄;趙國則把隊伍集結在封地西界,擬與吳兵匯合西進。如此以吳王為首,捲入叛亂的共有七個藩王,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對於一位君主來說,能夠識才擇賢,固然不易,而能夠不以好惡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這兩方面,漢景帝都做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