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元帝拓跋嗣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三章 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從小聰明大度,舉止合禮,甚得道武帝的喜愛。天興六年(公元403年),被封為齊王,拜相國位,加車騎大將軍。起初,道武帝因怕將來后黨專權,引起宮廷內亂,在劉貴人生下拓跋嗣後不久便將她賜死。後來他告訴拓跋嗣說:「以前漢武帝要立他的兒子做皇帝,便把孩子的母親殺了,主要是不讓婦人參與國政,以免外戚叛亂。你將來要繼承我的基業,因而我仿效漢武帝的做法,主要是為你以後的統治做長久的打算。」拓跋嗣十分孝順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止,惹得道武帝大為惱怒。拓跋嗣從父親那兒回到宮中后,思念母親,日夜哭泣。道武帝知道后又要召見他。拓跋嗣準備進宮時,他的左右勸他說:「現在皇上正在氣頭上,你去了或許有意外,不如先外出躲避一段時間,等皇上氣消了再去見他也不遲。」於是拓跋嗣便離開宮中,到外地巡遊。
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平城附近連年冬旱,不少人餓死。許多人主張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北)。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討,崔浩說:「遷都鄴城,雖然可以避過今年的飢荒,但並非長久之計。一則分read.99csw•com眾南遷,兵力分散,會使四方產生輕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因疫病而死的一定很多。再則平城的防守減弱后,假若夏舉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機,而朝廷遠在千里,很難救援,一定會使我們大受損傷。」拓跋嗣聽取了崔浩的建議,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於平城,只將饑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
於是拓跋嗣聽從兩位大臣的建議,于同年五月立拓跋燾為皇太子,讓他居正殿臨朝聽政,作為國家的副主。並安排長孫嵩及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代人丘堆為右弼,輔佐拓跋燾處理國政大事。拓跋嗣自己則避居西宮,暗中觀察、考評。他見拓跋燾年少穎悟、沉穩果決,諸大臣也全力扶持,心中十分高興,對旁邊的侍臣說:「長孫嵩德高望重,歷事四世;奚斤智高辯捷,遠近聞名;安同曉解民情,明練世事;穆觀長於政事,了解我的意旨;崔浩博聞強識,能通曉天人之際;丘堆雖然沒有大的才能,但公正嚴謹。我讓這6個人輔助太子,自然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我可以放心與你們一起九*九*藏*書巡行四方,討伐叛逆,招降柔順,橫行得志於天下了。」拓跋嗣另外又派典東西部劉潔、門下奏事古弼、直郎盧魯元等忠正勤勉的官員,讓他們聽命于太子,分典機要。他有意鍛煉太子,當群臣有什麼疑難的事情上書請他裁決的時候,避而不答,對大臣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應當去問你們的國主。」

一、登基理政與民休息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南朝的劉宋與北魏爭奪河南,柔然趁機舉兵進犯北魏邊境。拓跋嗣下令從赤城(今河北赤城縣)到五原修築了一條長城,綿延兩千余里,設置了許多鎮戍,防止柔然南下,拱衛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間,隆基固本,對柔然及周圍的割據政權,一直採取的是防禦、和撫的措施。
當時,在周圍的這些割據政權中,夏和柔然是北魏的兩個勁敵。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就侵犯北魏邊境。永興二年(公元410年),北魏大將長孫嵩被柔然圍在牛川,拓跋嗣親自出征,敵將才率眾退走。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解了北魏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也使大量流民內附。神瑞二年(公元415年read.99csw.com),河南流民前後有5000餘家歸附,氐族豪強徐駿奴、齊元子等也率部落3萬余家遣使內附,河東胡、蜀五千余家也相繼歸降。
拓跋嗣也與他的前輩一樣,為了長壽成仙,時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漸積,頻頻發作,身體漸衰。拓跋嗣自己甚為憂慮,惟恐死後再引宮中內變,便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秘密詢問崔浩說:「近年屢現災異,我的病又幾年不愈,假若我有什麼不測,應當怎麼辦呢?」崔浩回答道:「應當早立太子,挑選賢能者做他的師傅,忠信大臣做他的賓友,逐漸讓他接手國家大事。這樣,一方面皇上可以頤神養壽,優遊無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萬歲之後,也可以使國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依屬,自然不會有什麼動亂了。」崔浩認為皇子拓跋燾已年近12歲,可擔大任,應立為太子。拓跋嗣又暗中詢問南平公長孫嵩,長孫嵩也認為拓跋燾年長且賢能,一定可以服人。
拓跋嗣登位后,勸課農桑,與民休息,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永興三年(公元411年),拓跋嗣下詔說:「衣食充足,方知榮辱。假如人們饑寒交加,早晨害怕家中的糧食難以維持九_九_藏_書一天,心中著急的只是怎樣才能吃飽穿暖,那裡有餘暇談論仁義之事呢?只有男耕女織,內外相輔,才能家給人足。」

二、外撫內和鞏固根基

三、安排後事欣然知辭

天賜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被二兒子拓跋紹殺害。拓跋嗣聽到消息后趕回都城,聯絡諸大臣殺死了拓跋紹,平息了宮廷政變,登上了帝位,改元永興。
道武帝雖以武功文治建立起強大的北魏政權,統一了北中國的大部。但當時北方也仍然存在著許多小的割據政權。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涼、後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面還有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柔然。拓跋嗣繼位后,因感北魏初入中原,尚需鞏固統治,站穩腳跟,所以在對內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同時,對外也採取了撫和的政策。義熙十年(公元414年),遣使通秦、柔然及北燕,又詔使平南將軍、相州刺史尉古真與東晉太尉劉裕相互交通。拓跋嗣派遣使者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與各方和睦相處。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一月,拓跋嗣病死於平城西宮,時年32歲。葬于雲中金陵,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
https://read•99csw•com他還下令精簡宮女,讓大批宮女出宮配給鰥民。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又下詔說:「古人有言,百姓富足則君王有餘,從沒有百姓富足而國家貧窮的。近年來霜旱頻繁,糧食歉收,有很多百姓忍飢挨寒難以生存。國家應該發放布帛和庫存的糧食,來賑濟貧民。」大將奚斤打敗越勤倍泥部落後,拓跋嗣又將越勤倍泥部落的2萬余家遷到大寧川附近,由國家按人口授給農器,分給農田,強迫他們進行農業生產。拓跋嗣自己也常常外巡視察,親自接見民間的長老,問民疾苦。為防止地主官吏貪污害民,他除專派中央官員巡行四方,監督考察外,又下令假若守宰不遵法令,百姓可以直接進宮上告。守宰的財產,假若不是自己家中生產的,則全部作為贓物沒入。對沒有按時完成政府賦稅任務的刺史守宰嚴加懲處,不准他們再向百姓徵發,而用他們家中的財產抵償。
北魏登國七年(公元392年),道武帝拓跋珪的寵妃劉貴人生下一子。因得長子,道武帝喜出望外,馬上下令天下人共慶,並給這個孩子起名為嗣,立為太子,希望他能嗣承自己的大業。這個孩子後來繼道武帝之位,為北魏第二個皇帝——明元帝拓跋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