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八章 孝文帝元宏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八章 孝文帝元宏

馮太后自己粗通文墨,十分注意對拓跋宏的培養教育,專門給他安排了漢族士人做師傅,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聰明勤奮,喜好讀書,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拓跋宏秉性孝謹,因3歲時母親便被賜死,他始終不知生母是誰。他從小跟著馮太后,便將馮太后看做親生母親一樣。馮太后開始並不喜歡拓跋宏,因為他早熟、機靈,太后擔心他長大了對自己不利,曾在嚴寒時候,把他關在一間空屋子裡面,只讓他穿著單衣,並且三天沒給他飯吃,打算將他廢掉。幸而大臣上疏力爭,方才把他放出。後來又有一個太監向馮太后講拓跋宏的壞話,馮太后大為生氣,用杖把拓跋宏打了一頓,拓跋宏無故受杖,卻毫無怨恨,也沒有加以申辯。自父親獻文帝死後,拓跋宏越發孝順馮太后,無論大小事情,都要報知馮太后。馮太后逐漸開始指導年少的拓跋宏處理國家大事。

一、少小即位大器早成

拓跋宏知道,遷都是一件大事,必然遇到貴族、大臣們的反對。於是,他把文武大臣召集起來,假稱要調兵遣將,大舉進攻南齊。這時,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大臣信以為真,紛紛表示反對。拓跋宏勃然大怒,聲色俱厲地說:「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你們想出來擋駕嗎?」拓跋澄也不甘示弱地說:「社稷雖然是歸你所有,我們作為社稷之臣,對國家的危難,也不能知而不言呀!」退朝之後,拓跋宏又把任城王召來,對他說:「剛才所談的事,實在難辦得很。我們的國家雖然起自北方,建都平城。但平城是用武之地,不是搞文治的地方。我這次名義上是進攻南齊,實際上是想藉機遷都中原。你以為如何呢?」拓跋澄這才領會意圖,表示支持遷都。他認為東周和東漢正是在洛陽興盛起來的,魏假若得不到中原漢族地主的支持,單憑武力難以維持統治。拓跋宏又問:「北方人因循守舊,不想變革,怎麼辦?」拓跋澄堅決地說:「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非常之事,你就下決心吧,他們又能怎樣呢?」拓跋宏聽了非常高興地說:「read.99csw.com任城,你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拓跋宏從小就接觸漢族文化,羡慕漢族文化,為人聰明,又能刻苦學習,因而他的漢文化素養很高。他對古詩很有研究,文章也寫得很好。據說他可以一邊騎馬一邊寫詩作文,寫成后可以一字不用改。他一生寫了上百篇文章。親政以後,他還經常和大臣們和歌作詩,並且親自給別人改詩。有一次,他見到路旁有十幾棵樹,詩興大發,立即寫詩一首。然後,又讓弟弟彭城王拓跋勰在離他十幾步遠的地方,一邊向他走,一邊作詩,拓跋勰果真寫作出了一首詩,他非常高興。
拓跋宏不僅自己喜愛漢族文化,還經常督導鮮卑貴族學習漢族文化。他為此還專門設置了皇子學,讓王公貴族的子弟入學,學習儒家經典。在他的倡導下,鮮卑人在又化上進步很快。有一次,拓跋宏對鮮卑大臣陸說:「過去我們總說鮮卑人性格粗魯,哪裡讀得了書呢?這句話看來是不對的。現在很多鮮卑人都能讀書識字了,關鍵在於學不學。」由於拓跋宏積極興辦學校,徵集天下書籍,進行研究和整理,使北方的文化開始出現了復興的氣象。
在拓跋宏統治時期,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僅洛陽就有100多所寺院,和尚尼姑2000多人。整個北魏,寺院達6000多所,僧尼有7萬餘人。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建造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敦煌、雲岡石窟建立較早,龍門石窟是在太和十八年開始建造的,以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代,相繼營造長達400多年。龍門石窟的窟頂及四壁都雕飾得十分精麗,佛像也塑造得非常優美。其中,賓陽中洞(也稱賓陽洞)是元宏遷都洛陽后建造的石窟之一。洞前壁左右原有兩幅大型浮雕《帝后禮佛圖》,粗獷剛勁,局面宏大,是北魏風格的代表作。
北魏雖定都平城,但中原的富庶一開始便吸引著這個新興的塞上政權。北魏道武帝、明元帝都曾經有過把都城南遷的打算。但那時夏與柔https://read.99csw•com然還時時威脅著北魏,遷都中原的條件尚不成熟。北方統一后,遷都洛陽已成為當時形勢的要求了。

五、南征北戰英年早逝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拓跋宏不顧眾大臣的反對,率領30萬大軍南下,九日便到了洛陽。接著,拓跋宏令大臣李沖、穆亮等人營建洛陽,派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平城的貴族傳達遷都的決定。次年,拓跋宏又頒發詔書,把遷都的事通知全國。由於平城貴族留戀故土,不想南遷,拓跋宏又親自回到平城,召集文武百官,曉以利害。不久,就正式遷都洛陽。
自西晉末年以來,北方連年混戰,田園荒蕪,人口銳減。豪強地主趁機兼并土地,農民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往往蔭附於豪強之家,或逃亡流徙,使北魏政權直接控制的耕地和人口減少,大量荒地無人耕種,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保證國家的財政來源,馮太后、拓跋宏不顧豪強大族守舊勢力的反對,決心限制豪強勢力,同他們爭奪耕地和農民。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大臣李安世向拓跋宏上書,提出均田建議。拓跋宏馬上採納了這一建議,在全國實行均田。規定凡15歲以上的男子和婦女,都可以得到政府授予的土地,露田男子每人40畝,婦人20畝,到了年老不能勞動或死後,再把土地還給政府。男子每人還可有桑田20畝,用為種植桑、榆、棗樹,不種桑的地方,則給麻田,男子10畝,婦人5畝。桑、麻田均可世代相傳,不用交還。奴婢和一般百姓同樣受田,耕牛也可受田,每頭牛受露田30畝,每戶限4頭牛。又規定了新的租調製度,一夫一婦每年帛一匹、粟二石,這個數量比原來要少。這樣有利於吸引原來的蔭戶和流浪者,重新成為國家的編戶。由於耕者有其田,對生產的發展和政府收入的增加大為有利。
拓跋宏繼位后,由陸香發等諸大臣輔政,父親作為太上皇亦過問軍國大事。5年後,獻文帝被馮太后毒死,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read.99csw.com朝稱制。
這次南征拓跋宏雖然取得勝利,但跋涉奔波,不免又有一番勞頓,於是再次病倒。病情迅速加重,趕緊北歸,走到谷塘原,拓跋宏自己知已難望痊癒,便對鼓城王拓跋勰說:「我的病更加惡化,肯定是不行了。天下尚未統一,太子幼弱,一切都依靠你了,希望你能全力輔佐太子!」隨即又命拓跋勰起草詔書,以侍中、北海王詳為司空,鎮南將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將軍廣陽王嘉獎為左僕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讓他們與太尉咸陽王禧,尚書右僕射任城王澄等共同輔政。四月,拓跋宏便死於谷塘原,年僅33歲。謚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拓跋宏遷都洛陽后,為了把改革繼續下去,決心改變鮮卑的風俗習慣,進一步學習和採用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下令,禁止鮮卑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年又下令禁止鮮卑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話,再下一年,拓跋宏把鮮卑族複姓改為漢族的單姓。他在改姓詔書中說,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北魏的祖先是黃帝的子孫,在五行中屬於土,土又是「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將拓跋氏改為元氏。隨後,將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五穆氏改為穆氏,獨孤氏改為劉氏,其他的鮮卑複姓也都一一做了改變,鮮卑族118個姓全部改為漢姓。同時,拓跋宏下令改變鮮卑人的籍貫。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洛陽人,死了也不準運往塞北。
北魏建國后,對文武百官一直不設俸祿。在戰爭時期,將士以擄掠為生;統一中原后,官吏便靠貪污盤剝百姓過日子。北魏統治者逐漸認識到了貪污給政府造成的危機。遠在太武帝時,便開始了對貪污的懲罰,之後北魏各代帝王也都分別下令嚴禁貪污,但因始終沒有解決官吏的俸祿問題,所以貪污現象屢禁不止,並且越來越嚴重,引起了人民不斷的反抗。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馮太后的輔助下,拓跋宏正式下令實行俸祿制,規九*九*藏*書定犯贓絹一匹以上的處死刑,「枉法」者一律處死。自太和八年六月正式「班祿」,到這一年的九月,刺史以下的官吏因犯贓被發覺的40多人,都處了死罪。其中有一人叫李洪的,是拓跋宏的舅公,任秦、益二州刺史,既是顯宦,又是貴戚,地方官員不敢給他定罪。拓跋宏便令將他從任所押到平城,召集了眾大臣,自己親自審問,然後賜死,以顯示自己「班祿」及禁絕貪污行為的決心。一時間,受祿的官吏人人自警,北魏的吏治也出現了比較清明的氣象。
拓跋宏從小熟讀儒學經典,仰慕漢族文明。在位期間,興禮樂,正風俗,分遣牧守祭祀堯、舜、周公,又謚孔子世聖尼父,另在中書省懸設孔子畫像,親自拜祭。又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尊司徒尉元為三老,尚書游明根為五更,仿效漢族三代成制。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病亡,拓跋宏完全按照儒家經典的規定,守孝服喪,開始幾天不進飲食,後來眾大臣上諫苦勸,勉強吃一點,但也只吃很少一點白粥。鮮卑貴族勸他照祖宗的老規矩辦喪事,不要過哀。拓跋宏卻以為祖宗們南征北戰,重視武略,不重文教,現在情況不同了。言下之意,不願墨守祖宗成規,而希望在「文治」上下工夫。
拓跋宏因操勞過度,在撤軍途中病倒。到了十月,才從懸瓠出發,北伐高車。走到鄴城,正是十一月。這時江陽王元繼已解決了高車的叛亂,拓跋宏便在鄴城過冬休息。第二年正月才回到洛陽。這時,南齊太尉陳顯達、平北將軍崔慧景率兵四萬攻魏,企圖收復被北魏佔據的雍州諸郡,魏將英迎戰,屢為所敗。三月,拓跋宏再次親自率兵南征,駐于馬圈(今河南省鄧縣東北),並命令廣陽王拓跋嘉從小路繞至敵後,前後夾擊,齊軍兩面受敵,大敗而逃。

四、發展文化遺澤後人

馮太后是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她的祖父馮弘和伯父馮跋是北燕王國的國君。父親馮朗投降北魏,做秦、雍二州的刺史,後來被殺。馮太後生于長安,父親被殺后便投奔姑母。她的姑母是魏太武帝的妃子。九*九*藏*書故馮太后能在宮中接受教育,知書達理。14歲時,文成帝即位,她被選為妃子,後來成為皇后。文成帝死後,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她就成了皇太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死後,丞相乙渾乘機專權,任意殺害異己,決斷國事。這時獻文帝還只有12歲,馮太后24歲,她果斷殺死了丞相乙渾,掌握了國家大權,臨朝稱制。一年後拓跋宏出生,她將拓跋宏收入自己宮中,親加撫養,把政權交給獻文帝。獻文帝死後,拓跋宏幼年繼位,馮太后便再次臨朝稱制。
拓跋宏在一次南伐時曾寫了這樣的詩句:「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意思是中國的廣大地區都歸我管轄了,只有江南一小塊還沒能由我統治。拓跋宏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野心,自親政以後,幾乎年年興師南伐。

二、厲行改革利國利民

在拓跋宏的重視和倡導下,北魏的書法達到極高水平,刻在墓碑上的字體,剛勁有力,氣勢雄厚,別具風格,後人稱為「魏碑」體,直到現在還深受書法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獻文帝拓跋弘長子,天安二年(公元467年)八月生於平城(今山西大同),皇興二年(公元469年)六月被立為皇太子。拓跋宏的母親李夫人在他被立為太子時被賜死。拓跋宏由祖母馮太后撫養。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拓跋宏剛長到5歲,父親獻文帝拔跋弘便把皇位讓給了他,是為孝文帝。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南齊又有內亂,拓跋宏認為有隙可乘,大發冀、定、瀛、相、濟五州丁壯,得20萬人,由他親自督領,自洛陽出發,號稱百萬,連下新野、南陽、彭城。齊主蕭鸞憂懼成疾,于太和二十二年七月病歿。這時魏軍氣勢正盛,本該乘機南攻。但偏偏北魏自己也出了問題,北方的游牧民族高車族因不願配合魏軍遠征南方,舉兵反叛,北魏數次派兵平剿都沒有成功,拓跋宏不免心焦,所以在這年九月聽到蕭鸞病殂的消息后,便以「禮不伐喪」為理由,下令撤兵。

三、傾心漢化易服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