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九章 宣武帝元恪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九章 宣武帝元恪

元恪沒有及時嚴厲懲治在他當政之初惡化起來的貪污腐敗現象,貴族官僚的貪慾就越發膨脹起來。元恪的弟弟京兆王元愉及廣陽王元懷競慕奢麗,貪縱不法。將軍邢巒在南征漢中時擄掠良民美女用為私有奴婢。元恪的寵臣元暉、盧昶先是慫恿監察官御史中尉崔亮糾劾邢巒,並許諾如果糾劾邢巒事成,他們將請皇帝給崔亮陞官。邢巒害怕起來,馬上挑選擄掠的絕色美女30多人送與元暉。元暉受此美賄,欣喜非常,便又背著盧昶在元恪面前為邢巒開脫,元恪也就聽之任之。另一位貴族元麗在鎮壓秦州、涇州起義民眾的過程中,枉掠無辜百姓700多人為奴僕。元恪也因為要嘉賞元麗「平賊」的功勞,特別吩咐有關監察機構不要追究元麗枉法貪暴的惡行。
延昌四年正月,元恪在他統治帝國的第17個年頭剛剛開始的時候,病死於皇宮式乾殿。謚號為「宣武皇帝」,廟號「世宗」。
元恪在位的後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更加腐敗。高肇是元恪母親文昭皇太后(高夫人)的哥哥,是個不學無術而胸懷邪惡的人。元恪做了皇帝,封高九-九-藏-書肇為平原郡公,封高肇的弟弟高顯為澄城郡公。高肇、高顯原先生長在邊遠地方,受封爵之日,在皇家花園初次拜見外甥皇帝時,神情緊張,舉止很不自然。然而轉瞬之間,就富貴顯赫起來。高肇很快就充任起帝國宰輔重臣。由於首席輔政親王元禧的謀反,元恪便漸將對親王們的信賴,轉移于舅氏高肇一人。出身卑微的高肇對皇族親王們滿懷嫉恨,他利用外甥皇帝的寵信,先進譖言逼殺了位居其上的北海王元詳,同時要元恪對諸親王嚴加防範。京兆王元愉對高肇的擅權不滿。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八月,元愉在冀州刺史任上謀反,他宣稱得到密報說高肇謀殺了皇帝,在信都城南舉行祭天大禮,宣布自己即位當皇帝。元恪派大兵鎮壓了弟弟元愉的反叛。在討伐元愉期間,高肇又收買小人誣構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謀反。九月的一天,元勰也被迫飲下元恪「賜死」的毒酒。
元勰的無辜被害,使朝廷內外莫不喪氣。元恪叔祖親王元匡指斥高肇憑藉權勢與奪任己,簡直與指鹿為馬的趙高相差無幾。趨附高肇https://read.99csw.com炎勢的朝官們立刻攻擊元匡,說元匡「誣毀宰相,訕謗明時」,罪當處死。這一次元恪發慈悲「恕」了叔祖親王元匡的「死罪」。清河王元懌是元恪的弟弟,他向元恪慷慨陳辭,斥高肇是僭亂朝政的大奸臣。元恪只是笑而不答。曾受孝文帝遺命輔政、也是元恪叔祖的任城王元澄,擔心高肇構禍於己,於是整天佯狂昏飲,以表示自己的荒敗。

二、姑息污吏寵信外戚

三、殘害皇族身死皇宮

孝文帝遷都以來,五六年間,洛陽已成為當時北中國最為繁華的都市。然而,依然不能忘懷故土的鮮卑舊貴族,在孝文帝死後,又一次萌生重返塞上的慾望。他們向元恪稟稱,孝文帝遷都時曾許諾說冬天住在河南新都,夏天則回到代北故鄉。元恪起初有些猶豫,最後接受了元暉的意見,拒絕了這些舊貴族的要求。景明二年(公元501年),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元恪採納輔政親王元嘉的建議,徵發民夫5萬多人,擴建漢晉以來的洛陽舊城,在城外四面增建320新坊。次年九*九*藏*書,巍峨壯麗的新宮殿落成,元恪在太極前殿宴饗群臣,他自己格外興奮。
元恪統治初期的景明年間(公元500年~503年),南朝正值齊末東昏侯蕭寶卷的昏暴統治。齊雍州刺史蕭衍勒兵東襲建康(今南京),並代齊而建立梁政權。南方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攻伐,恰給元魏南侵以可乘之機。曾隨孝文帝南征的元澄、元英、邢巒等王公將軍大臣,都極力勸說元恪不要猶豫緩圖,坐失良機。於是從景明至正始年間(公元500年~508年),北魏與南朝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北魏的疆域大大向南拓展,揚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郢州(治信陽,今屬河南)、荊州(治穰城,今河南鄧縣)及益州(治晉壽,今四川昭化)東西毗連數千里,成為北魏版圖的南疆重地。北魏的國勢盛極一時,元恪為此躊躇滿志。
魏宣武帝元恪,是魏孝文帝元宏第二個兒子。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夏天,出生於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們傳說,元恪的母親高夫人是在睡夢中與太陽變化的神龍交感而孕生元恪的。元恪貌美而文雅,愛https://read.99csw.com讀經史,溫和柔順,於是被孝文帝選定為皇位繼承人。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死後,16歲的元恪登上皇帝的寶座。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明」。
然而,此時北魏的機體已為貪官污吏所蛀蝕。元恪的叔父,受孝文帝遺命的輔政親王咸陽王元禧,雖然身為宰輔之首,卻推諉政務,無所事事,貪贓枉法。在元恪為孝文帝居喪的日子里,元禧即潛受賄賂,陰為威惠。他秉性驕奢,貪淫財色,家中有嬌姬美妾數十人,仍然差人四處搜求美女。在遠近各地有數百成千的僮隸奴婢為他經營著刻剝黎民的田地及鹽鐵產業。另一位輔政親王北海王元詳是元恪最小的叔父,他憑藉尊崇的地位,大搞起營運販賣、侵剝遠近的「官倒」生意。他修建府邸所費巨萬,並且強佔民宅,被占人家即使有待葬的棺柩停放在家,也必須立即搬出停放在街巷上,致使死者親屬人人哀嗟,道上行人也多怨憤。

一、擴都拓邊躊躇滿志

官吏貪暴,政治黑暗,加之連年發生旱澇自然災害,迫使人民起而抗暴。在元恪統治的16年中。就有10次以上反九-九-藏-書抗暴政的人民起義。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十一月,幽州人王惠定聚眾起義,自稱「明法皇帝」。正始三年(公元506年)春,秦州民眾起義,定年號為「建明」。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十一月,幽州沙門劉僧紹聚眾起義,自號「凈居國明法王」。但這些起義均被鎮壓。
孝文帝在漢化改革中,把漢末魏晉以來並沒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士族門閥制度也生搬硬套過來,為北魏貴族官宦劃定姓族門第等級。魏晉南朝門閥制度是植根于歷史形成的文化士族的基礎上的,朝廷在選任人物時,雖重門第,但同時也還注重人品才學。即便如此,門閥制度畢竟阻遏了寒門士人施展抱負的門徑。而鮮卑族本是沒有學術文化傳統、剛剛脫離原始狀態的民族,孝文帝為使缺乏文化素養的鮮卑貴族的政治社會地位不低於漢族士家大姓,實行只認門第而不重才學品德的姓族制度。姓族制度為貴族官僚們保障著世襲特權,因而也保障著貪官污吏們謬種遺傳。元恪認識到了這一點,想予以矯正,但他兩下詔書,卻互相矛盾,改革門閥制度的動議,竟滑稽地演化成一條鞏固門閥制度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