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太宗趙光義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太宗趙光義

太宗執政總的方針是寬鬆敦厚。但是,為了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定,太宗在刑獄方面也親自處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設立審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審刑院交付大理寺,刑部斷復,再交審刑院詳議裁決。審刑院不歸宰相統領,直屬於皇帝。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夏四月,太宗下詔:「諸州大案,長吏不親自處理,往往胥吏旁緣為奸,拖延經年不能結案。自今長吏每五日處理一次案子,查證確實者即可決斷。」為了不讓全國有拖延不決的案子,於是規定辦案的3種時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須追捕而容易處理的不能超過3天。並規定,囚犯如應訊問,則當聚集官屬一同參与,不能委託胥吏拷掠。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東京城郊有一農民到官府擊登聞鼓,為的是丟失了一隻貑豬。太宗聽說,讓人賜給那農民錢一千,償還其豬錢。太宗對宰相說:「如果像這樣的小事也費力氣去斷案,未免太可笑了。但是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
至此,自太宗繼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才算最終得到解決。元侃即後來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6代8個皇帝都是太宗一系子孫。直到高宗趙構,因無子,過繼太祖七世孫,即秦王趙德芳的六世孫立為太子,是為孝宗,以後的八個皇帝又轉入太祖一系。北宋南宋各9個皇帝,匡胤、光義兄弟並稱「祖宗」,他們的後代各有8個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輪流當皇帝,其後代也輪流往複,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並且北宋亡在太宗一系手裡,南宋亡在太祖一系手裡,真可謂平分秋色了。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下令再次進攻北漢。任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率領勇將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米信、田重進等,四路出兵,分攻太原,把太原城圍得水泄不通。宋太宗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特派邢州判官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阻截遼朝援軍。
擔任開封府尹,對於趙光義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作為國家首都的行政最高長官,開封府尹對國家軍政要務起著上承下達的作用。從建隆元年到開寶元年(公元976年)光義當了16年的開封府尹,鍛煉了實際處理政務的才能。他利用開封府尹的地位,在開封府中廣延豪俊,聚集一批幕僚、軍校,文武皆備。通過廣置黨羽,內外交通,光義在開封府時勢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漸豐,為他日後爭奪帝位及治國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太宗于至道三年三月去世,終年59歲。
科舉制度雖始於隋唐,但真正完善是在北宋。到宋初,門閥制度不復存在,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家不尚譜諜,身不重鄉貫」,只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宋太宗擴大了取士的規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遠遠超過唐代及宋太祖時。太宗還促進科舉取進士日趨嚴密、完整。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以後,殿試成為定製。太宗進一步規定,殿試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別賜與「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功名。太宗時實行考卷糊名彌封法,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試卷作弊。宋太宗還嚴格科舉考試,親自複試。

二、伐漢收功攻遼敗績

九月九日重陽節,太宗興緻很好,賜近臣到李昉家中宴飲,並召請諸王宴射苑中。因為元佐病還沒全好,就沒讓他參加。到了晚上,諸王宴罷歸去,路過元佐府前,恰好元佐在門外,知道這事,大為惱怒,索性在院內放起火來,殿閣亭台,漫延燒去,一時間煙霧滾滾,火光衝天,等到眾人去救,已燒了大半。直燒到天明,還沒救滅。太宗聽說楚王宮中失火,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縱,命押赴中書,派御史按問,元佐具實以對。太宗怒不可遏,派王仁睿傳話說:「你身為親王,富貴已極,為何如此凶悖!國家典憲,不可私違,父子之情,從此斷絕。」元佐的弟弟陳王元佑以及宰相近臣,都前往號泣營救,太宗揮淚道:「朕每讀書,見前代帝王子孫不遵家教者,未嘗不扼腕憤恨,沒想到我家也有九-九-藏-書這種事!」命將元佐削去封號,廢為庶人,安置於均州。宋琪等率百官伏闕拜表,請太宗恕他病狂,仍留京師。太宗余怒未消,不許。宋琪等再三奏請,方下詔召還。當時元佐已行至黃山,召還汴京後置于南宮,使人監護,不通外事。楚王府中官僚都上表請罪,太宗說:「朕教訓他都不從,豈是你們所能贊導的?」
杜太后對次子光義格外疼愛,但是要求也比較嚴格。光義每次外出,太后總是要他與趙普在一起,並且刻畫日影約定歸來的時間,光義從來不敢違背母命。杜太后要光義多與趙普接觸,一是為了讓光義向趙普學習處事之道,二是因為趙普是太祖甚為倚重的國家重臣,結交他可以鞏固和提高光義的地位。這些也是杜太后的深遠用心。
在廣泛搜求圖書的同時,太宗先後組織一批文人編纂了幾部大型類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剛剛即位幾個月的太宗就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編纂《太平廣記》與《太平御覽》等書。由於年代久遠和朝代的更替,宋太宗時期收集的絕大部分圖書,今已佚失,但當時編纂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和《文苑英華》這3大部書卻流傳下來,因而許多古代典籍的內容賴以保存。宋太宗主持編纂的這3大部書,成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寶貴資料。
太宗接受唐五代以來宦官專權的教訓,對宦官駕馭較嚴,不許他們干政。宦官王繼恩曾作為劍南兩川招安使,領兵平定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中書省建議讓王繼恩任宣徽使。太宗不許,說:「朕讀前代史書,宦官干預政事,乃國之大忌,所以歷朝嚴禁宦官干預政事。宣徽使就是參政的開端。只能授以別的職銜。」宰相力言王繼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賞酬。太宗動怒,深責宰相,讓別議官名,最後創了個宣政使的名目,授于王繼恩。
太宗任用的幾位宰相也比較正直。寇準生性剛直,有一次對太宗奏事,太宗不高興,站起身要走,寇準拉住皇帝的衣袖,讓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議決以後才罷休。太宗感嘆地說:「這人才是真宰相哩!」

三、借鑒前車以文治國

在高梁河之戰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趙德昭從征幽州。當宋軍潰敗之際,太宗與主力部隊失散,軍將們懷疑皇帝遇難,覺得軍國不可無主,商量著立德昭為皇帝。後來知道太宗還活著,這事就作罷了。事情雖未成,但被太宗知道,恰好觸犯了忌諱,心裏很不高興。以往作戰,回師后都要按功勞大小頒發獎賞。這次太宗還京多日,也不見行太原戰鬥之賞,軍中議論紛紛,諸將不免多懷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軍心浮動,乃入見太宗,請給軍將敘功行賞。太宗不等他說完,就怒氣沖沖地說:「戰敗回來,還有什麼功勞?還行什麼賞賜?」德昭分辯道:「征遼雖然失利,但是平定了北漢,再說各軍也不可一概而論,陛下應該分別考核,量功行賞。」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賞賜也不晚!」德昭非常惶恐,低頭垂淚,默然出宮。本來他所處的地位就很微妙,現在見叔父分明是猜疑他有奪位的野心,回到自己的住處,默念父母早逝,沒有依靠,雖有繼母宋氏和弟弟德芳,但宋氏被遷往西宮,出入行動都不自由;弟弟年紀尚小,不懂事理,覺得自己滿腹幽衷,無可傾訴,頓生短念。他問左右侍者:「你們誰帶著刀?」左右忙答道,宮中不敢帶刀。德昭走出房門四處尋覓,見茶酒閣上有切水果的刀子,他趁人不備,拿了刀關上門,自己往頸上刺去。等別人開門來救,已倒在血泊中氣絕身亡。宮中急忙報知太宗,太宗亦覺出乎意料,前往探視,見其慘狀,抱屍大哭道:「傻孩子,我不過說你幾句,你就這樣!」於是命令厚葬,並頒詔追贈德昭為中書令,追封為魏王。德昭身後留下5個兒子。
太宗對宗教的態度基本上是寬容的。北宋開國后,為了爭取南方各階層的支持,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因為佛教在吳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據小國中非常流行。太宗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https://read.99csw.com提倡,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處修建寺廟,並在首都開封設譯經院釋譯佛經。從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經,到太宗時雕版完成,印行了我國第一部佛經總集。宋朝建國時,各地僧徒不過6萬多人,太宗時增加到24萬人。太宗本人態度是重道教,輕佛教。
楊業失援敗死,邊境大震。雲、應、朔諸州將吏都棄城而逃,3州復為遼軍佔領。遼軍又乘勝進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縣)、德(今山東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搶掠一空,使宋朝邊民蒙受重大損失。敗報傳至宋廷,太宗痛失良將,下詔旌表楊業,贈其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大將軍潘美,坐失戰將,監軍王侁,貽誤戰機,分別給以降官三級和除名的處分。在戰事方面,宋太宗遠不及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身歷百戰,有著豐富的戰場實踐經驗。而趙光義則基本上沒有經歷過重大戰役,缺乏這方面的鍛煉。但他又自詡高明,剛愎自用,再加上為了控制軍將,每次作戰前都親自擬定陣圖,結果嚴重束縛了前線將帥的手腳。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太宗詔議親征,企圖扭轉高梁河慘敗之後頻頻挨打的被動局面,挽回自己的面子。但是前次親征的慘敗,特別是高梁河之戰險被遼軍所擒的遭遇,使太宗餘悸未消。這時又有參加政事李至乘機上言,說京師是天下之根本,皇上不離輦轂,而命將出征,可以顯得從容。太宗順水推舟,決定不再親自出馬,而出動30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北上攻遼。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進出飛狐,潘美、楊業(即後漢名將劉繼業,降宋后恢複本姓楊)出雁門。
太宗自言不喜遊獵,確屬事實。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九月,他對侍臣說:「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順時行禮之外,更不于近甸遊獵。」命將5坊中所飼養的鷹犬全數放生,並下詔令天下不要再來進獻。淳化三年十月大將折御卿進貢花鷹,太宗讓人放生了。
太宗執政較為勤謹,為了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基礎,他親自挑選人才,甚至於忘了饑渴。通過召見臨問以觀其才,優秀者提拔重用。他對近臣說:「朕每看見布衣縉紳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興。」太宗每天一早就到長春殿受朝,聽完百官的政務彙報,就到崇政殿去處理政事。等到中午,還來不及吃飯。
宋太宗,初名匡義,又改名光義,即位兩年又改名炅。是太祖弟,母為昭憲皇后杜氏。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生,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卒。
經過多年的闖蕩,趙匡胤在後周功業顯赫,地位日高。比他小12歲的匡義只是一個供奉官都知,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匡義出身於武將之家,父兄均為大將。所以他也從小學習弓馬,並參加過一些戰陣之事。據後來太宗自己回憶說,他16歲那年,曾跟隨父親趙弘殷南征,屯駐于揚、泰等州。他多次與敵將交鋒,敵將往往被他射落於馬下。趙匡胤當時駐兵在六合,聽說他的弟弟這麼能幹,非常高興。匡義18歲的時候,跟隨周世宗和趙匡胤,攻打下瓦橋關和瀛州、莫州。其後,當時22歲的趙匡義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當事人胞弟的趙匡義最適於出面,溝通內外,結交軍士,撫定眾心。匡義與趙普部署諸將領,列隊包圍匡胤寢所,「逼」他黃袍加身。由於趙匡義充當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蓄謀奪位的趙匡胤可以扮演一個較為超脫的角色。
太宗十分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五代以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為三館,在石長慶門東北,僅有小屋數十間,而且「湫隘卑庳,僅庇風雨,周廬徼道,出於其旁,衛士騶卒,嘈雜其旁」,條件很差,三館每逢受詔撰述,都是移到其他地方。太祖時期,也沒有什麼改善。太宗即位的第二年,親到三館視察,看到這種寒酸狀況,對左右侍從慨嘆道:「這哪裡能夠蓄天下圖書,待天下賢俊?」當即下令另選左升龍門東北車府地為三館新址。命中使督促工匠,晨夜兼作。三館的棟宇殿閣,都是太宗九*九*藏*書親自規劃的,其精美壯觀,可與皇宮的建築媲美。一年後工程竣工,定名為崇文院。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閣的藏書已十分豐富。太宗頗為自負地對大臣們說:「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求,今方乃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
太宗乘滅北漢的餘威,率大軍于太平興國四年六月進抵易州。遼刺史劉宇本是漢人,獻城投歸宋營。太宗留兵千人協守易州,又進攻涿州,遼涿州判官劉厚德亦為漢人,復開城納降。宋太宗見旗開得勝,連下二城,非常高興,乘勝率兵進抵遼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宋偓、崔彥進、劉遇、孟玄哲四將各率軍兵四面攻城。守將耶律學古拚命抵禦,太宗親自督戰。然而宋軍圍伐太原日久疲敝,今又攻城不下,已經懈怠。這時遼朝已派援軍來救。探卒入報,遼將耶律休哥為前鋒,已至高梁河。太宗命大軍拔營齊起,前往高梁河迎敵。快到河邊時,只見遼兵有數萬人越河而來,雙方擺開陣勢,金鼓齊鳴,旌旗飛舞,宋軍奮力激戰,遼兵傷亡慘重,漸往後退。太宗見遼軍將要支持不住,遂命宋軍猛攻。正在這時,又有兩隊遼兵,分左右衝殺而來。左翼為遼將耶律斜軫,右翼為遼將耶律休哥。二人都是遼國良將,善於用兵,宋軍抵擋不住,紛紛敗退。耶律休哥趁機直取太宗,太宗急命左右護駕,但諸將被遼兵分割散亂難以顧及,太宗倉皇失措,幸虧輔超、呼延贊等人趕到,奮力遮護,保衛太宗南奔至涿州。
太宗所寫的碑刻、匾額今日猶可見到,他于書法舊有根柢,又經名家指點,勤加練習,故有較深的功力造詣,並非單憑地位高而到處題字。有人薦舉趙州隆平主簿王著在書法方面頗有家傳,太宗乃召為衛尉寺丞、史館祗候,令他詳定韻篇,后又遷為著作郎,充翰林侍書。
北漢主劉繼元見宋軍來攻,急忙遣使向契丹求救。開寶八年時,遼朝曾與宋廷訂有和約。因為當時宋朝忙於統一南方,故對遼採取和好的態度,以免兩面受敵。契丹也忙於內部事務,雙方都樂意保持著通好的關係。太宗預料契丹必出兵助漢,故於四月間下詔親征,率領延美等到太原督戰,在太原城外築起長圍,斷絕城內的一切物資供應。雙方苦戰至五月,北漢指揮使郭萬超潛行出城,投奔宋營,劉繼元帳下諸衛士也多出降。北漢亡,至此,所謂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全部結束。
太宗晚年,守內虛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因此,對遼由攻到守,準備和解。而遼朝的蕭太后對宋朝多次北伐卻耿耿於懷,向宋擺開了進攻的陣勢進行威脅,並幫助李繼遷繼續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為了防守,使宋軍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疏浚、開拓邊地河道,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東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築堤儲水,深十余尺,作為屏障,曲曲彎彎,東西900里。沿塘設置28寨,125軍鋪,士兵3000餘人,部署兵船百余艘,往來巡警,以防遼國騎兵的奔突。對於遼軍的入侵,「但令堅壁清野,不許出兵,繼不得已出兵,只許披城布陣,又臨陣不許相殺」,結果軍隊將士手足無措。守邊將領們只好得過且過,「及遇敵則惟以閉壘塞門為上計」,真正能對遼軍作戰的將領屈指可數。從此,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弱了。
太宗之得以登上皇位,是經過了十幾年的苦心經營。他當上皇帝之後,用很大一部分精力來確保皇位,防範變亂。一面防範武將專權,另一面防範是他自家人。
趙匡胤為人較為厚道,對光義兄弟情義甚重。有一次光義生病,匡胤身為皇帝,仍親手為他灼艾。光義失聲叫痛,匡胤大概是要為其弟分擔病痛,也取艾自灸。遇有軍國大事,也多與之商議。不過,作為政治家,二人並非親密無間。他們的矛盾通過一件事即可看出。光義在開封府時,有個青州人到京城來,帶著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子,光義見她秀美出眾,想買下,那青州人不答應。光義手下有個叫安習的,自告奮勇願辦成此事,他用手段將青州女子偷偷地買進開封府。後來太祖知道了這事,下令追捕安習,安習只好藏於晉王宮中,直到光義做https://read.99csw.com了皇帝,他才出來。太祖嚴捕安習,分明是對光義的一種警告。
太宗好讀書,這是五代以來帝王中少有的,這與太宗的父親趙弘殷有關。趙弘殷和其長子趙匡胤都是介胄武人,然而這個軍人家庭卻希望日後有個讀書知禮之人。趙弘殷當年總兵淮南時,攻破州縣先不取財物,總是設法搜求古書,交給匡義,並不斷督促他學習。匡義因此精於文業,而且多有藝能。他會作詩,通音律,擅書法,喜對弈。太宗到崇文院讀書,常讓親王和宰相們一同翻閱,並親自解答書中的疑難問題。有時還召降王李煜等前來參觀。太宗指著汗牛充棟的圖書對南唐後主李煜說:「聽說你在江南好讀書,這裏的簡策,有許多是你的舊物。近來還讀書嗎?」李煜滿懷亡國之痛,惟有頓首遜謝而已。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九月,太宗想讓武將見識一下文儒之盛,召馬步軍都虞侯傅潛、殿前都指揮使戴興等人到秘閣縱觀群書。
初期作戰宋軍進展順利,接連小勝。但由於宋軍指揮不當,各路軍缺少合作,紛紛敗績。楊業父子率領殘兵在陳家谷奮力死戰,不見援兵,命其子楊延昭殺出一條血路,飛馬乞援。遼兵漫山遍野而來,楊業部下大部分戰死。楊業本人身負幾十處創傷,最後為遼軍所俘獲,不顧遼軍的威脅利誘,絕食三日而死。
宋代的皇帝多注意從歷史上汲取統治的經驗教訓,這可以說是從太宗開始。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太宗對大臣說:「朕歷覽前代書籍,發現君臣之際,大抵情通則道合,所以有事皆無隱匿,言論都可採用。朕勵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應當悉心上言說明,朕決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說話。」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秋八月,北部邊境接連3次警報,依次是涿州、祈州、新樂失守。太宗滿面愁容,對群臣說:「契丹不肯收兵,經常騷擾河朔,看來不得不大舉北伐了。」他心裏卻對出師一點把握都沒有,已經完全失去了當初北伐時躊躇滿志的信心和決心。朝中一些大臣開始提出主和與主戰兩種不同的政見。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宰相李昉等相率上疏,引證漢唐故事說明對外講和的重要。但是,對於那些明顯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張,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對趙普等人說:「恢復舊疆,不是別人的主張,是朕的一貫志向。伐遼失敗只是由於將帥軍事指揮上的失誤所致。」右正言、戶部郎中張洎等主戰派則相繼上御戎策,建議加強邊地武將的兵權,任賢修政,省官畜民,選勵將士,再次北上伐遼,收復失地。太宗雖對這些主張加以讚賞,但卻不打算實行。
宋太宗是自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也重武,是因為當時形勢需要他繼承太祖的統一大業,既然武運不昌,遂轉而重文。太宗在多次伐遼失敗后,失去了往日的銳氣;但文治方面,他的確有很多獨到之外。他開創、修補、完善了宋朝的各項典章制度,使之在自己在位期間基本成為定製,為宋朝奠定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面制度的基礎,使其不至於像五代各朝那樣短命天折。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於軍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對太祖法度做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範。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開寶皇后即太祖之妻宋氏病死,太宗不成服(穿孝),連群臣亦不命臨喪。當年太宗立元侃為太子。詔命頒下,太子行告廟禮,還宮路上,京師士民爭相觀看,齊聲歡呼「少年天子」。太宗聽說,心裏很不高興,召寇準入見,對他說:「人心都歸太子,把我放在什麼地位上?」寇準拜賀道:「陛下選定可以託付神器者,今太子果然得到民心擁戴,這正是社稷之福啊!」太宗這才轉憂為喜。太子入宮,后嬪六宮都來慶賀,太宗頗覺興奮,破例召寇準一起飲酒,直喝得大醉方罷。
因此,趙匡胤一當上皇帝,即任命匡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太祖親征澤、潞,討伐李筠,即讓匡https://read.99csw.com義臨時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八月,匡義領泰寧軍節度使之職。十月,太祖南征據揚州反抗的李重進,匡義為大內都部署,仍留守京師。建隆二年七月,太祖任命匡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這時,為了避諱,匡義改名為光義,匡美也改名為光美。

四、貶抑祖系確立宗嗣

太宗的長子元佐,為李妃所出,自幼聰慧,長得也像太宗,太宗一直很喜歡他。年長后,有武藝,擅騎射,曾跟隨太宗北征太原、幽薊,回京后拜檢校太傅,加職太尉,晉封楚王。叔父延美觸犯了太宗時,元佐力為營救,再三請免其罪,屢受太宗的呵斥。後來他聽說延美的死訊,悲憤不已,釀成狂疾。左右有小錯,也要手操刀劍砍殺;僕吏從庭前經過,往往彎弓射之。太宗親自嚴加訓誨,依然如故,而且越來越厲害。太宗很是憂愁,請太醫延治,稍有好轉。太宗聽說頗感欣慰,特別大赦天下。
一天,忽有太宗當年為晉王時的舊僚柴禹錫、趙熔、楊守一等進宮,向太宗密奏,說延美驕恣不法,謀以自立,宰相盧多遜與延美關係密切,可能有溝通情事。這話正觸動太宗的疑忌,於是召趙普密商。趙普說:「臣算開國舊臣,曾與聞昭憲太后遺命,備受朝延恩遇,然因臣性格直率,反被權幸所讒。」原來太宗未登極時,曾有人告發趙普訕謗晉王光義,趙普曾上疏自辯,太祖將奏疏貯藏於金匱。然而太宗不知,故對趙普一直耿耿於懷,現在聽趙普一說,即命近侍找到趙普以前的上疏,大為感悟,召趙普入宮,對他說:「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的非了。從今以後,才識卿忠。」於是授趙普為司徒兼侍中,封梁國公,並命密察延美事。趙普與延美本無宿怨,不過一來為報復盧多遜曾向太祖揭發自己的門人貪污受賄的舊怨,二來為得太宗歡心,只得從延美下手。不久,察得盧多遜私遣堂吏交通延美之事,上奏說盧多遜盼望太宗晏駕,延美即位,延美並私贈給盧多遜弓箭等物。太宗大怒,當即下詔降盧多遜為兵部尚書,下御史獄,捕系參与其事的中書堂吏趙白及秦王府孔目官閻密等,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訊鞫,盧多遜及趙白等一一伏罪。太宗下令降延美為涪陵縣公,舉家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延美獨對孤燈,凄涼難奈,他默頌著曹植的七步詩,同樣想不通:「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於氣鬱成疾,日漸消瘦,不到一年,就病死在房州了。訃音奏達朝廷,太宗嗚咽流涕,對宰相說:「延美自少剛愎,長大后越發兇惡,朕因他是至親,不忍置之於法,讓他暫時徙置房州,閉門思過,方欲推恩恢復其舊位,誰料他這麼快就殞逝了,能不痛心!」下詔追封為涪陵王,賜謚曰悼。從此,與太宗爭奪皇位的人完全被清除了。太宗此時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不惜歪曲事實,硬說延美與己非出一母。當時太宗兄弟五人已死其四,杜太后亦已不在,太宗之語無人敢駁。
太宗初即位時,延美的兒子也和太祖、太宗的兒子一樣稱皇子,女兒稱公主。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進封延美為齊王,后封秦王。延美也和光義當年一樣當了開封府尹,併兼中書令,位在宰相上。外界的輿論都說帝位將依次相傳。等到德昭自殺,一年後23歲的德芳也不明不白地夭亡,延美才開始感到不安。
不管杜太后遺詔是否真有其事,趙光義以皇弟身份繼承皇位,從正統的封建世襲制角度看並非名正言順。而且在太祖平定諸侯國的統一戰爭中,趙光義沒有任何建樹。他感到要想鞏固帝位,帖服人心,必須樹立自己的威望。太宗即位后,割據漳泉的南唐平海節度使陳洪進親自到開封朝貢。太宗封陳洪進為檢校太師。吳越立錢俶於是決意上表,獻出所管轄的土地,戶籍和軍隊,削去吳越國號。太宗封錢俶為淮海國王,其子弟多人以官職。吳越舊地反對納土的官吏,受到太宗的堅決鎮壓。至此,宋朝完全統一了南方各地,太宗於是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朝。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於是光義受遺詔于柩前即位。

一、擁兄自立代兄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