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二百七十三章 仁宋趙禎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二百七十三章 仁宋趙禎

延州之戰,宋軍損失嚴重,關輔震動。仁宗憂心忡忡,召諸臣商議對策。不得已,仁宗起用主戰的韓琦為陝西方面的統帥。韓琦又舉薦了范仲淹。范仲淹奉命知延州,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復失地。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三月,真宗命在皇城內元符觀以南,專為受益建造了讀書學習的學宮「資善堂」。任命宦官入內押班周懷政為學宮都監,宦官楊懷玉為伴讀,任命河北轉運使張士遜、左司諫崔遵度為受益的啟蒙教師。從此,受益開始接受正規而嚴格的儒學教育。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二月,真宗又採納宰輔向敏中、王欽若等人的建言,以升州(治今南京市)為江寧府,設建康軍,作為受益的封地。同時授受益為建康軍節度使,加官太保,封升王。命直昭文館張士遜、直史館崔遵度為升王府諮議參軍,直史館晏殊為記室參軍。同年八月,真宗在崇政殿召見宰相向敏中等人,出示梧州知州陳執中勸立儲為要的《演要》,決定立皇太子。八月十五日,真宗下詔,立升王受益為皇太子,賜名禎,增月俸為2000貫。同時任命了張士遜、崔遵度等東宮官吏。九月,又舉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冊封禮,趙禎被正式確立為帝位繼承人,這年,他才9歲。
對當時朝廷中發生的變動,年幼的仁宗既不過問,也無興趣,除了陪太后例定的坐朝聽政外,仍專心於練他的書法,致使他後來的飛白書,體勢遒勁,頗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堪稱首屬。
這天夜裡,仁宗正宿于曹皇後宮中。至半夜,崇政侍衛官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等人,為了搶奪宮中財物,趁夜深人靜之時,殺死守宮的軍校,奪得了兵器,越過延和殿,直奔仁宗的寢宮。宮女的叫喊聲,驚醒了仁宗。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出門逃避,被曹皇后從后抱住。曹皇后插緊門闔,急呼宮人召侍兵入衛,內侍宦官們也被緊急動員起來。顏秀見勢,與郭逵等縱火而撤。逃遁中被蜂湧而來的宮衛、宦官等圍困。顏秀、郭逵等揮刀與之展開激烈的搏戰,最後全部被殺。
仁宗親政以後,首先大規模地進行人事調整,首先罷黜內侍羅崇勛等人,接著把被劉太后所親信的人,如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和范雍、參知政事陳堯佐和晏殊等人,全都貶為外官。宰相呂夷簡雖力助仁宗,也因被懷疑曾阿附太后,罷相,貶出判陳州。重新起用張士遜、李迪為相,任用翰林侍讀學士王隨、權三司使李諮共參國政。因勸太後撤簾歸政而被貶的宋綬、孫祖德等人,也先後被擢重用。
正當仁宗為朝廷內部矛盾所困擾的時候,又傳來使他更為震驚的消息: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軍發生了王則領導的起義。宋軍在貝州城下遭到起義軍的頑強抵抗,損兵折將。仁宗又派宦官攜帶敕榜招安義軍,也為王則拒絕。一個月過去了,起義還沒有被平定,仁宗帶著十分憂慮的心情慨嘆說:「大臣無一人為朕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參知政事文彥博要求赴河北鎮壓起義,才使仁宗https://read.99csw.com焦慮之心略得安慰。
嚴酷的現實使仁宗也隱約地感到了統治危機,開始有意更張政事,革除弊端。他想到了主張變法革新的范仲淹、歐陽修、余靖等人。於是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增加諫官人額,選拔素負眾望的集賢校理歐陽修、余靖以及職方員外郎王素等人,供職諫院。四月,又擢任長期被貶外官的范仲淹、韓琦為樞密副使。七月,復遷范仲淹參知政事,以翰林侍讀學士富弼為樞密副使。親賜范仲淹等人手詔,讓他們條奏當世急務,並詔諭各地守臣,凡民間疾苦,有利國家之事,務公心咨訪奏聞。九月三日,還在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諸臣,賜坐和筆札,令他們疏奏革新政事。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晚,仁宗病患加劇,忽急起索葯,並召皇后。待曹皇后等人趕到,仁宗已不能說話,僅用手指了指心窩。隨之醫官入宮,診脈、投藥、灼艾,已無濟於事。至夜,仁宗崩于福寧殿,終年54歲。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鞏縣境),謚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計在位42年,改元多至9次,是兩宋諸帝中,享國最長的皇帝。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二月,知兗州范諷被人彈劾,仁宗命李迪、呂夷簡處理此案,呂夷簡暗奏仁宗,說李迪黨庇范諷。仁宗不分青紅皂白,即將李迪罷相,復擢樞密使王曾與呂夷簡同相,實際上,由呂夷簡獨攬大權。呂夷簡竭力迎合仁宗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極意粉飾,一味奉承,使宋王朝更陷入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之中。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三月,劉太后病卒,遺誥仁宗尊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聽政如舊規,軍國大政與楊太后一起裁處。最後在宣布劉太后遺誥時,刪去了「皇帝與太后裁處軍國大事」一語。楊太後退居保慶宮,稱保慶皇太后。至此,仁宗結束了他的兒皇帝生活,獨立主政。
不料「內憂」剛平,「外患」踵至。這時,宋朝的西鄰党項政權迅速發展起來。景祐五年十月,李明德之子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改年號「天授禮法延祚」,設官立職,改定兵權,創製文字、禮儀制度,完成了西夏建國的巨大事業,成為宋朝西鄰的強大競爭對手。

四、朝野驚變無奈立儲

三、推行新政半途而廢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秘閣校理范仲淹上書,請太後撤簾歸政,觸及太后忌諱,被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次年,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宋綬上書,建議除軍國大事外,余皆由仁宗獨自處理,又忤太后意,被貶知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接著再有林獻可、劉渙等人先後上書,力請太后還政,引動劉太后肝火,把他們遠貶嶺南。對發生的這一切,仁宗雖沒有明確表示,但心中更增加了對太后專擅的不滿。
第二年正月改元,丁謂為取悅劉太后,議改「天聖」(取「天」字析為二人,二聖人同執政之意),得太后贊同。丁謂既得太后歡心,在朝中也更飛九九藏書揚跋扈。
驚恐之餘,仁宗大興獄事。皇城司和入內內侍省的官員人等,以失職罪多遭貶謫。后閣侍女和宦官中被懷疑與顏秀之變有聯繫的,也一一被處死。不僅如此,每到夜晚就心悸的仁宗又命人把宮中臨近屋檐的大樹統統伐倒,重新繕治城垣,整修門關。前宮後殿也令養起了狗。

一、少小繼位太后秉政

仁宗親政后,效法唐太宗「網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做法,廣開仕路,每屆科舉入取額多達千人以上。「殿試不黜落」也從這時起,成為不成文的規矩。取士日多,恩蔭無節,加上內臣、外戚之類,進無輟止,使冗官冗吏局面日趨嚴重。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宋軍雖屢屢戰敗,所任邊將卻越來越多。為備遼御夏,又不斷擴充軍隊,使軍員比真宗時的40萬人,猛增了一倍多。
在宋夏膠著困戰的同時,北方契丹政權也對宋朝虎視眈眈,抱有覬覦之心。仁宗親政后,曾採納知成德軍劉平的建議,密敕河北沿邊復建水田、廣植樹木,以備遼騎突入。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契丹以祭天為名,在宋遼邊境屯結軍隊,作出兵侵宋的準備。仁宗聞報,命河北整飭軍備,調夫役修治河北沿邊城池、關河壕塹。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初,契丹大軍壓境,派人面見仁宗,質問宋朝為何出兵伐夏和增修邊防,要挾宋朝把後周時收復的瓦橋關以南的10縣之地割讓于契丹。仁宗派右正言富弼出使契丹,提出或和親或增「歲幣」議和。幾經交涉,契丹方面答應不割地,只增納歲幣重訂和好。富弼力爭不可言「納」,契丹方面則堅持或稱獻,或稱貢,或稱納。仁宗最後屈從契丹之意,許稱「納」字而和。這年十月,雙方締結和約,宋朝以後每年增納契丹銀絹20萬兩匹。契丹竟趁宋朝困於西夏之際,不費一兵一卒,憑空取得了巨額貢納,這對宋朝來說,無異於又一次「澶淵之盟。」
仁宗即位后,尊劉皇後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大事則與皇太后一起聽奏處理,實際上,軍政大權已完全掌握在劉太後手中。宰相丁謂等人對劉太后也極盡奉承之能事。還在宰臣們草擬太后聽政的詔制時,初擬「軍國大事兼權皇太后處分」。丁謂提出去掉「權」字,副相王曾力爭不可。王曾還援引舊制,主張皇帝與皇太后每五日一御承明殿,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簾聽政。丁謂卻提出,仁宗每逢初一、十五接見大臣,凡軍國大事由太后與仁宗一起召見大臣決斷。非軍政大事則由內侍雷允恭傳達內外(即由太后決定)。最後,還是丁謂的意見被採納。
「新政」在仁宗的支持下進行。但是,新政的實施從開始之日起,就遇到朝廷中保守勢力的反對。還在諫官王素、歐陽修等人上疏建議改革弊政之時,翰林學士蘇紳就指斥他們是「虛嘩潰亂」、「謀而僭上者」。尤其是反對派為抵制新法的實施,借仁宗最忌諱、幾次下令申禁的「朋黨」一事,掀起波瀾。在呂夷簡罷相后,曾起用判蔡州(今河南汝南)夏竦為樞密使。夏竦任職不久,被諫官read.99csw•com余靖、歐陽修等彈劾,仁宗遂罷夏竦,以樞密使杜衍代之。
因此,朝野憂國憂民之士擔心著國家的興亡、宋王朝的前途,他們紛紛上書,要求變革圖強。其中的突出人物就是范仲淹。
同時,「新政」也觸及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實行「明黜陟」、「抑僥倖」便使一大批貪官污吏和高官貴勛的利益受到損害,致其首先發難,毀謗新政,且愈演愈烈。加之朝中「朋黨」之論更如雷灌耳,使仁宗對新政由疑慮進而為動搖。而這時京東地區又發生了以王倫為首的兵變起義,陝西地區發生了以張海、郭邈山等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有不少地方發生蝗旱之災,仁宗都與實施新政聯繫起來,更失去了推行新政的信心,最後竟決意犧牲革新派,妥協反對派。
內憂外患,使仁宗已感困憂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還是他的皇位繼承人。從15歲,劉太后就為仁宗立皇后郭氏,又選美女充盈後宮,可是此後十幾年中,無一嬪妃為他生出皇子。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苗美人為他生子,滿朝喜悅,仁宗親為兒子起名昕,封爵加官,不料趙昕只活了一年半便夭折。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朱才人再為仁宗生子,賜名曦,封鄂王,但是也不到三歲即夭亡。皇嗣成為當時朝廷內外最關注的大事之一,因而此後就發生了有人冒充皇子的事件。開封府一名叫冷青的男子自稱為仁宗之子,此事震驚朝野,后經包拯審問,才查明真相。原來此人的母親曾是皇宮裡的一個苦力,后因宮中失火被趕出宮,嫁給冷青之父,因而冷青能備述宮廷之事,以假亂真。
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李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認夏國,冊封帝號,打探宋朝動靜。仁宗與諸朝中大臣久議不決,直到這年六月,才決定削去宋封李元昊官爵,備兵對夏征討。十一月,李元昊卻先發制人,率兵入侵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縣),分兵3萬圍攻承平寨(今陝西延安西北),並聲言攻宋朝西部的邊防重鎮延州(今陝西延安)。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十二月,因為連年發生旱蝗之災,有人提出應改元以應天變,導迎和氣。還有人提出,明道之前,建元天聖,是當時丁謂為取悅太后所為,后改明道,「明」字日、月並列,義與天聖相同,也應改元。仁宗於是下詔,明年改元「景祐」。仁宗對由劉太後作主,為他立郭皇后一事,始終耿耿於懷,故仁宗最後還是以郭后無子為借口,廢郭氏為尼,幽居長寧宮。范仲淹也因諫阻被貶為外官。
隨著日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仁宗逐漸成熟,處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從乾興元年起,他開始練習處理政事。開始逐漸擺脫太后的約束和管制。15歲時,由太後作主,為他立前勛戚郭崇的孫女郭氏為皇后,他十分不滿。因他此時正熱戀著與郭氏一起入宮的張才人。他以疏遠郭氏,進張氏為才人,又進為美人的辦法,來表示對太后專擅的不平。尤其是劉太后掌權既久,百官群臣懾于太后的獨斷,多不敢言朝政得失,言路閉塞。仁宗借唐代設匭函的九_九_藏_書故事,與參知政事共商,稟明太后,特詔設置了理檢使,由御史中丞兼任,職掌上訴朝廷的冤枉之獄及有關諫奏朝政得失的上書。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又詔設置諫院,知院官由皇帝親自任命差遣。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當、三省至各官署事有違失等,都可以上書諫正。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閏八月,知諫院司馬光上疏,復以早定繼嗣為國家至大至急之務陳言,繼之面見仁宗力請。聞聽司馬光所言,仁宗沉思不語:幾年來群臣百官密請建儲的奏疏接連不斷地送進宮來,不能不慎重對待了。這才對司馬光道:「卿所言是不是讓朕選宗室為嗣?」司馬光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臣言此自認為該死,但還望陛下虛懷聽納。」仁宗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這沒有什麼,這樣的事古來就有。」九月,司馬光、殿中侍御史里行陳洙、知江州呂誨等人再連章固請,乞選宗室之賢立以為後。仁宗不得已,說:「立嗣之事,朕已有意多時了,只是一直未得其人。」然後環顧左右問道:「究竟誰可為嗣?」韓琦上前奏道:「此事非臣等敢私議,還請陛下自擇。」仁宗這才緩緩地說:「朕在宮中嘗收養二子,小的雖純不慧,就立大的吧!」韓琦請仁宗指名。仁宗說:「就是宗實。」立嗣之議遂定。
經定川一戰,夏軍聲勢日振,宋軍益衰,仁宗不得不謀求與夏議和,密詔知延州龐籍諭意李元昊,說西夏只要息戰稱臣,其帝號、國號盡可保留。直到慶曆四年,李元昊迫於遼朝的進攻,急於和宋抗遼,始答應稱臣,同時提出巨額「歲賜」。仁宗滿足於西夏稱臣,連忙回書李元昊說:「俯閱來誓,一皆如約。」答應了李元昊的求和條件。這年十月,宋夏和約達成,夏對宋保持名義上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每年「賜」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另加節日「賞賜」。
慶曆八年正月初,仁宗命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明鎬為副,加緊攻打貝州城。文彥博採納軍校劉遵的建議,以大軍急攻北城,乘義軍不備,在南城牆下,挖鑿地道,選精銳士卒潛入城門,打開了城門,宋軍紛湧入城。王則先用火牛衝擊宋軍,欲乘機突圍,怎奈寡不敵眾,突圍中大部義軍戰死,王則、張巒、吉卜被俘,押解京城被殺,堅持了兩個多月的起義失敗。仁宗下令州郡大索「妖黨」,被逮者不可勝數。
丁謂的所作所為很快激起朝野的憤慨。當時京城流傳一句話說:「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丁謂);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此話傳到劉太后的耳朵,開始對丁謂有所不滿。不久,王曾借雷允恭擅移真宗陵穴,把風水好的墓地留給自己母親一事,奏明劉太后,說是丁謂與雷允恭相互勾結,包藏禍心,欲為不軌。太后聽后大怒,杖殺雷允恭,貶丁謂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又貶崖州(今海南崖縣)。丁謂所親信的參知政事任中正、刑部尚書林特等人,也先後被貶。王曾被擢與馮拯為相,權知開封府呂夷簡、龍圖閣直學士魯宗道被擢為參知政事,任副相。仁宗也改為每逢三、五與太后一起read.99csw.com御承明殿聽政。
宋軍稍獲勝利,仁宗以為李元昊懼宋,又派人潛入西夏,挑動西夏自相殘殺,希求坐獲漁人之利。此舉使李元昊惱怒非常,于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九月,又一次大規模出兵侵宋。仁宗命鎮戎軍守將葛懷敏率軍抵禦,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被夏軍圍攻,部伍相失,陣亂潰敗,死傷兵士將近萬餘人,損失戰馬六百余匹。夏軍乘勝直驅渭州(今甘肅平涼),宋境內幅員數百里,廬舍焚盪,居民遭擄。
郭后既廢,仁宗專寵尚氏、楊氏等人,酒色度日,鐘鼓弦樂之聲,晝夜不斷,聞于宮外,政事漸疏。尚氏等人竟在後宮以「教旨」發號施令,仁宗本人也因酒色無度而病。一時宮廷傳言,流佈道路,朝議大嘩。百官群臣以國事為憂,紛紛上書,要求整肅後宮,楊太后也親勸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九月,詔立剛剛入宮的前勛臣曹彬的孫女曹氏為皇后,後宮之爭暫時平息。
嘉祐七年十二月,仁宗以皇子既立,困擾多年的又一心頭之事總算放下,心情稍得寬慰。十二月二十三日,召輔臣近侍、台諫百官、皇子宗室等,游幸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等,並即興揮毫為書,分賜從臣。仁宗自幼習書,精通書學,凡宮殿門觀,多飛白題榜。當朝大臣卒后碑額賜篆,即始於仁宗。二十七日,仁宗又再召群臣于天章閣,然後大宴群玉殿,他顯得異常亢奮,對眾臣說:「如今天下太平無事,朕欲與眾卿共享今日之樂,一醉方休。」
「慶曆新政」似曇花一現,仁宗力志圖強的信念也旋踵即逝。宋王朝仍沿著老路子繼續走下去。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三月,真宗在延慶殿病逝,趙禎奉遺詔即皇帝位,年僅13歲。是為仁宗。
初登大寶的仁宗即擢范仲淹任諫職,范仲淹就上疏,力請裁抑冗濫,提倡節儉,主張變法圖強。仁宗欣賞范仲淹的為人和膽識,又遷任他為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范仲淹隨即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提出了10項改革主張,即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與范仲淹上書的同時,富弼、歐陽修、余靖、韓琦等人也相繼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仁宗一一採納,然後頒發詔令,推行這些主張和建議,號稱「新政」。
繼貝州兵變之後,慶曆八年閏正月十八日夜,又發生了宮廷衛士之變,更使仁宗驚心喪膽。
趙禎降生以後,舉宮歡慶。真宗更是喜悅非常,把他視為掌上明珠。因為其前5子相繼夭折,所以受益被當為真宗的惟一繼承人。不滿5歲的時候,真宗就採納朝中大臣的建議,對他封爵建號,以系人望。授命他為左衛上將軍,封慶國公,並規定了月給俸錢二百貫。受益7歲時,真宗又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加冠禮,再授忠正軍節度使兼侍中,進封壽春郡王。制命一下,宋朝各州郡都紛紛上狀慶賀。
宋仁宗,初名受益,后改名禎。是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因章獻皇后劉氏無子,過繼為養子。宋大中祥符三年生,嘉佑八年卒。

二、廢立息爭賜納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