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十一卷 元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第六十一卷 元

第三百二十六章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世祖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興辦學校、大量徵用漢族儒生學者、保存頒刻典籍及制定蒙古新文字方面。世祖于南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二月在其分地京兆內任命宿儒許衡為京兆提學,廣設學校。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世祖又下令設立諸路提舉學校。至元二十五年的統計表明,全國各地所建立的學校達24000餘所。至元四年四月,世祖在上都重建孔子廟,從而確立儒家思想在元朝的統治地位。
首先,改元建號,立都漢地。蒙古族的歷史自成吉思汗起,取國號為大蒙古國,沒有年號,這種情況直到第四汗蒙哥。元世祖繼承汗位不久,于公元1260年五月,宣布建元「中統」,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王朝年號紀年。至元元年八月,阿里不哥歸降后,忽必烈又改年號為「至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宣布改「大蒙古」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表示國家廣袤無疆。為了更好地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世祖放棄了大蒙古國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設立了兩個都城,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升開平府為上都,建立宗廟宮室,到至元九年改名為大都,其地位逐漸超過了上都,被定為元朝的都城。至於和林,則變成了地方機構宣慰司的治所。
至元元年八月,忽必烈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把中央政權機構設於此地。這一舉動一方面是為了避開叛亂諸王的威脅,立足於人力、物力俱豐的中原地區,以駕馭幅員遼闊的大蒙古國;另一方面,顯露了忽必烈在取得蒙古大汗地位之後,意欲滅掉南宋,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宣布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以一個新朝雄主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台。
在大張旗鼓地推行漢法的同時,世祖為了取得蒙古貴族們的支持及受其部族與階級利益的影響,繼續保留了許多蒙古舊制,如采邑制、蓄奴制等。
在即位的最初幾年裡,忽必烈致力於鞏固汗位,對南宋只求維持現狀。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四月,他派郝經為國信使到南宋宣告自己即位的消息,並商談履行與賈似道達成的協議。但是,賈似道害怕郝經抵達朝廷會敗露其屈辱投降的議和條約,便把郝經拘留在真州(今江蘇儀征)。忽必烈得不到迴音,便派使者尋找郝經,但沒有什麼結果。至元四年,忽必烈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做了長期備戰之後,便以宋廷拘囚郝經為借口,舉兵南下伐宋。

一、尊崇漢法革除弊政

至元三十一年春,世祖逝世,葬起輦谷。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世祖確定了「以農桑為急務」的施政方針,在全國範圍內採取一系列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首先,設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專管農業生產的機構。中統二年,設立勸農司,以姚樞為大司農,並向數州委派了勸農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設立大司農司,任命了一批巡行勸農使。同時,在大都、上都及各地設置了許多營田提舉司、屯田總管府、農政院、勸農管田司等行政機構,管理屯田與農桑事務。其次,限制牧場侵佔農田,禁止牲畜損壞莊稼。再次,實行屯田。歷經長期的戰爭浩劫,由於人民大量逃亡,使不少地方人煙稀少,土地大量荒蕪,針對這種情況,忽必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鎮戍軍士開荒屯田和募民實邊屯田。元初屯田政策的實施,開墾了大量長期荒蕪的土地,減輕了人民負擔,對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四,加強、完善水利、農具和農業生產技術。為了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忽必烈對此十分重視。九九藏書中央設有隸屬於大司農司的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中統四年,世祖又命禮部尚書月合乃大舉冶鐵,一年輸鐵103.7萬斤,鑄造農具達20多萬件,基本保證了農民對農具的需求。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世祖下詔將大司農司編定的《農桑輯要》頒行全國,后又出版了王楨的《農書》及維吾爾族農學家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
當時在漠南漢地,由於典章未備,法制不立,貴族、官吏隨便殺人的現象經常發生。憲宗的斷事官牙剌瓦赤、不只兒等,一天內竟判決28人死刑。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屢次禁止諸將妄殺無辜,軍士有違令的,殺以示眾,致使諸軍凜然,幾乎沒有敢違犯命令的。對擄獲的戰俘,不殺也不擄為奴,而是主張釋放。
其次,建立國家機構和嚴密的法律體系。從政治制度上看,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統一后立即踏上了對外征服的道路,實行的是軍政合一的體制,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官僚制度與法律體系。世祖即位后,即命劉秉忠、許衡考定前代典式,參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逐漸確定了國家機構和職官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立樞密院,主管軍務;設立御史台,職掌百官糾察。另設大宗正宗,仍置達魯花赤(斷事官),但漸漸只管蒙古公事。在地方上,最高行政機構是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至元二十七年,元廷在全國範圍內調整行省建制,除中書省直轄山東、山西、河北外,全國分置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等10個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為路、府、州、縣4級。邊遠地區有「軍」的建制,品秩及置吏皆如下州。之後下令招人立法,參考中國歷代法律制定了「至元新格」,至元二十九年頒行。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最終制定了元律「大元通制。」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七月,蒙哥在攻宋戰爭中身負重傷,死於合州(今四川合州)釣魚山下。留在漠北和林的忽必烈的弟弟、備受蒙哥信任的阿里不哥在蒙哥諸子和親信大臣的支持下急忙策劃繼承汗位。
元世祖,元朝第一代皇帝,又稱薛禪皇帝,名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孫,拖雷第四子,憲宗蒙哥汗弟。母親聖太后,怯烈氏。南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生,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卒。終年80歲。
忽必烈採用漢法治理漢地必然地損害了蒙古遊牧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在中原威望的日增,在治理陝西、河南過程中大量財力、物力的積聚,又形成了對蒙哥汗權的威脅。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剛打完仗,又患有腳病,讓他留在家中休息,改以塔察兒為左翼軍統帥,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不久,蒙哥又突然決定親征南宋,忽必烈岌岌可危。當時的情況下,忽必烈身為藩王,調動軍馬及糧餉的權力都在大汗手裡,因而斷難與蒙哥一決雄雌。不得已,忽必烈聽從了姚樞的建議,反把妻子、兒女送到汗廷作人質,表示並無異志。當年十一月,忽必烈又親自謁見蒙哥,兄弟相見之下,蒙哥尷尬萬分,終於消除疑慮,動了手足之情,不讓忽必烈再說什麼而表示諒解。蒙哥下令停止鉤考,而忽必烈也撤消了設在邢州、陝西、河南的機構,調回了自己派出的官員。這樣,忽必烈以謙恭忍讓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不測之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控制中原漢地的雄心。後來,蒙哥因塔察兒軍事失利,又命忽必烈重率左路軍征宋。在征宋的過程中,忽必烈又重新把東路軍的大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蒙哥去世時,忽必烈正奉命南征。為爭九_九_藏_書奪王位,忽必烈認為應返回漠北。正好南宋賈似道派使講和,忽必烈當即同意,把大軍留在江北,自己率一支親軍先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到達開平,召集忽鄰勒塔。在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合丹、末哥等以及大臣再三勸進下,忽必烈終於在開平登上了汗位。緊接著,四月份,阿里不哥在和林自稱奉遺詔,在另一些王的擁戴下繼承汗位。
另外,為了籌備進攻南宋的軍糧、軍費,忽必烈還十分注意屯田。1252年,忽必烈建議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縣)等地屯田,並在鄧州設立屯田萬戶府,屯田範圍西起襄、鄧,東連清口、桃源,敵至則戰,敵退則耕。次年,又在鳳翔(今陝西鳳翔)屯田,以鹽換糧,供應軍餉。同年,在京兆(西安)設立交鈔提舉司,印發紙鈔。這樣,忽必烈逐漸控制了當時蒙古政權在中原漢地的很大一部分財權。
憲宗蒙哥是在南下伐宋的戰爭中死於合州城下的,因此,他沒有像太祖鐵木真、太宗窩闊台那樣在生前對嗣位問題做出安排。這就在蒙古王室內部引起了關於汗位歸屬的激烈爭吵。忽必烈有資格接替大汗的地位,但其皇弟阿里不哥和憲宗蒙哥的兒子們也可以繼承汗位。這樣,爭奪汗位的鬥爭不可避免地在拖雷系諸王間發生了。
削奪領地司法權也是世祖削藩的一個重要內容。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元廷禁止諸王私自斷決民間獄案,杜絕諸王濫刑擾民。領地內的重要案件需監察官介入審理,即使是諸王位下的人命案往往也由元廷裁定。這樣,諸王領地的司法權也不復獨立存在了。同時,世祖又從稅收、領民關係、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奪諸王在食邑的實力基礎。至元初年,元廷將數額增加一倍的五戶絲改由路總管徵集,中書省關支。后五戶絲戶的倉銀逐步收歸朝廷。
至元四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獻策說:「攻宋方略,應當是先圖襄陽。如能得手,便可由漢水入長江,一舉掃平南宋。」忽必烈採納了他的建議。從至元五年起,忽必烈派阿術、劉整等進攻襄陽,至元九年正月,攻克襄陽。
世祖不僅頭腦中仍存在有舊的蒙古草原貴族的思想意識,保留了許多蒙古舊制,而且在其晚年窮兵黷武,肆意揮霍。從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世祖為宣威海外,連續5次派使去日本勸諭遣使來朝,均被鎌倉幕府堅決拒絕。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世祖怎肯罷休,至元十一年、至元十八年先後兩次大舉入侵日本,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在對安南(今越南一帶)關係中,世祖因安南國不肯投降,于至元二十年、二十四年先後兩次派兵入侵,但遭到了安南軍民的頑強抵抗而被迫退回。
世祖一系列勸農政策的實施,使遭受宋、遼、金、元200多年戰亂破壞的中原、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一定程度的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也迅速提高,為元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忽必烈封地內的邢州(今河北邢台),金朝時8縣共有80292戶。在蒙古貴族入侵之後,到忽必烈受封之初,當地民戶已急遽下降到五七百戶。忽必烈決定以邢為試點,派脫兀脫、張耕、李簡等人去邢州。3人到邢州后,同心協力,洗滌蠹弊,革除貪暴,務在安民,不到一個月,戶口便增加了10倍。忽必烈對治邢的成效大有感觸,更加器重儒士,逐步委以重任。又派楊惟中、史天澤、趙璧等治理河南,使河南經濟得到了部分恢復。
此後,宋裔益王趙顯、廣王趙昺在陸秀夫、張切傑、文天祥、陳宜中等人的扶助下,在東南沿海一帶又轉戰了數年,力圖恢復。但是,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只能一敗再敗。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文天祥https://read.99csw.com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被捕,在招降書上憤然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句。至元十六年二月,南宋的最後據點崖山被攻破,陸秀夫不甘受辱,抱著年僅9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全國統一于元。
至此,只有用武力來解決汗位問題了。戰爭初期,雙方爭奪的中心區域是開平至燕京、秦、蜀、隴地區,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底到中統元年六月,忽必烈取得了陝川的勝利,使阿里不哥失去了西線的優勢。
但是,忽必烈所面臨的漠南地區絕非遍地珠寶、富庶繁榮,而是一片橫遭兵燹破壞、苛政盤剝的焦土。蒙古軍進入中原之初,採取了赤|裸裸的直接搶掠。窩闊台繼位之後,掠奪形式有所改變,他任用耶律楚材進行改革,其宗旨是以中原地區行之已久的賦稅辦法來代替舊的蒙古貴族殺掠式的和無限制的不時需索,以便保持在漢地的統治。1230年初行稅法,小見成效。但由於蒙古貴族的反對,耶律楚材的改革以失敗告終。到蒙哥即位前夕,「漢地不治」的情況更為嚴重,時人許衡認為,由於虐政的壓迫,人民困敝至極,眼看就要到聚而為亂的地步了。蒙哥登基伊始,頗有革除積弊之勢,但是由於一系列的征爭,這些改革措施很快就瓦解了。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人們為了逃避債務催逼,紛紛逃亡,使土地大量荒蕪。

二、武力奪位兵戎滅宋

在建立國家機構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世祖開始採取措施大力削弱諸王勛貴及漢人世侯的權力。因為到了世祖統治時期,領地諸王依然權勢熏灼,儼然成了割據一方的獨立王國。世祖本人正是憑藉漢地藩國的軍事、經濟力量戰勝阿里不哥而奪取汗位的,可以說他是宗藩坐大的首要受益者。因而,世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就更加深刻,繼位之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運動。對於宗藩諸王的打擊首先是從名份上開始的。于中統二年下令把個別宗王的「玉寶」改為金印。不久,又制御用玉璽「十紐」,以示君臣尊卑等差,並陸續分授諸王印章6等36位,其物料、分寸、金銀成色、印紐形狀各因諸王等級而異。在新印製中,凡獲印章王號者,稱「大大王」,未獲者,稱「小大王」。「大大王」享有系帶祗侯扈從的禮遇。通常每一支宗王支系,忽必烈只封「大大王」一人,作為該位下的統轄者和元廷的代理人。6等宗王又分「一字王」、「二字王」,持一等金印獸紐者王號為漢字一字,故稱「一字王」,其他王等印章,王號為漢文二字,故名「二字王」。無論「大大王」,還是「一字王」,其封授均依據親親宗法原則及諸王對元廷的忠誠。凡效忠世祖,在擁立、征伐中功勛卓著者,即可授上等爵;反之,擁兵叛亂者一律奪印削爵。後來,又形成了「非親王不得加一字之封」的定製。通過收玉寶,改金印,論封功賜爵印、尊寵嫡系等辦法,忽必烈就打破了黃金家族平均共權的舊俗,建立了一個大汗至上的宗室金字塔式的秩序。至元七年,世祖設置了吉利吉思等5部的斷事官,更是直接代表元廷直轄阿里不哥后王的領地。元成宗時因襲世祖先例,進一步強化了對宗藩事務的干涉,嚴格禁止諸王擅行「教令」,獨立提調本藩事務。在軍隊方面,世祖則通過定軍籍,建都府,解重兵,削奪了諸王草原領地的軍權。中統三年,為換取宗藩的支持,世祖曾允許諸王領有留居草原領地的蒙古軍戶。元政權穩固之後,世祖對諸王位下軍戶的政策遂轉強硬。至元八年規定:對領地上的蒙古軍戶,樞密院有權收系編入軍籍。漸漸地,諸王已無力構成對中央政權的軍事威脅了。
九_九_藏_書統二年秋,阿里不哥偽裝率眾歸降,對忽必烈的先鋒移相哥發動了突然襲擊。移相哥因喪失警惕,被打得潰不成軍。阿里不哥揮師南下,矛頭直指忽必烈的漠南駐地。忽必烈聞報大驚,急率軍返南。十一月,雙方大戰于昔木土腦兒,阿里不哥大敗北遁,部將多歸降忽必烈。
阿里不哥派到察合台的阿魯忽在這裏徵集了大量牧畜、兵械、財貨,聞阿里不哥敗訊,又背叛了他,把財富據為己有,並拒命殺了阿里不哥的使臣。阿里不哥盛怒之下發動了對阿魯忽的戰爭,大肆屠殺阿魯忽的無辜兵民,使許多將領為之心寒而紛紛離去。中統三年間,阿魯忽宣布倒向忽必烈。這時,忽必烈已得到了旭烈兀、別兒哥的支持。而阿里不哥的支持者、諸王昔里吉和玉龍答夫也相繼轉向忽必烈。阿里不哥眾叛親離,至元元年(公元1246年)七月,不得已歸降了忽必烈。
世祖上述的一系列削藩措施,加之在削藩過程中借平叛之機先後肢解了幾個勢力雄厚的諸王領地,就逐漸使諸王食邑特權僅限於享用五戶絲和薦舉達魯花赤等方面,諸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大大地減輕了。
元軍佔領襄陽之後,就等於一腳踢開了南宋的大門,南宋王朝的滅亡無可挽回了。至元十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發布伐宋詔書,命左丞相伯顏統帥20萬大軍,水陸並進。伯顏分兵兩路:一路進犯淮西淮東,指向楊州;一路由他率領,沿漢水入長江,沿江南下,直趨臨安。十二月,伯顏等在青山磯渡江,取得了陽羅堡戰役的勝利,接著,先上溯攻佔了漢是、鄂州,控制了中游形勢,遂順江東下。至元十一年初,元軍節節推進。此時,南宋王朝內一片混亂。至元十一年七月,宋度宗已死,由4歲幼子趙顯繼位。十二月,鄂州失陷的消息傳來,朝野輿論大嘩。至元十二年正月,伯顏率軍進駐臨安東北的險地皋亭山,阿剌罕、董文炳也趕來會合。宋帝無可奈何,遣使上表投降。五月,宋帝被送到上都,忽必烈召見后,廢去帝號,封為瀛國公。
蒙古貴族統一全國之後,為了始終保持其最高統治權力,維護他們的特殊利益,世祖還繼承和推廣了民族壓迫政策。民族分化政策是民族壓迫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世祖把全國各族人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4等;第一等是蒙古人,蒙古統治者稱之為「自家骨肉」;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欽察、唐兀、禿八、阿速、畏吾兒、回回、乃蠻等;第三等是漢人,又叫漢兒、乞塔、札忽歹,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兩省人和高麗人也屬於這一等;第四等是南人,又叫蠻人、新附人,指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的各族人民。

三、承宗改制窮兵黷武

早在漠北潛藩(非以太子而登基者,即帝位前的所在稱為「潛」)時期,年輕的忽必烈就稍顯鋒芒,同大批中原漢族士大夫取得了密切的聯繫。由於戰亂,有大批的知識分子北去,又加之忽必烈對中原有識之士的徵召,在忽必烈的周圍漸漸形成了一個漢儒幕僚集團,使得忽必烈的思想意識朝著不同於同輩皇兄弟的方向發展。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之後,面對「漢地不治」的情況,一方面進一步拉攏漢族人士,一方面為積聚雄厚的物資、軍事基礎,斷然採取了招撫流亡、禁止妄殺、屯田積糧、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措施,並任用熟習漢法的朱金官僚、知識分子,初步扭轉了這種局面。
忽必烈在漠北和林時,漢僧劉秉忠就提出了「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主張,並將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灌輸給忽必烈。他還進一步論述了舊制度造成的弊害,主張建朝省、立法度、定官制,整飭賦稅,採用漢法,對忽必烈九九藏書思想意識的轉變具有極大的影響。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另一漢族知識分子懷化(今屬山西)人趙璧也奉召來到忽必烈的府下,趙璧曾跟隨金末著名文人李微、蘭光庭學習,頗通儒術,很受忽必烈的信用。通過他們的幫助,忽必烈對中國前代王朝的治亂興衰已頗為了解。忽必烈不僅自己努力接受、學習漢文化,還要其他蒙古貴族跟著學。他的兒子真金太子從小就跟姚樞、竇默學習《孝經》;後來當上中書左丞的闊闊,原為忽必烈在「潛邸」時的近侍,忽必烈讓他拜王鶚為師,學習「治道」。
漢人世侯是蒙古南下征討過程中所形成的割據勢力。蒙古統治者要在中原地區建立長久的統治,就不能不依靠中原地主階級的支持。成吉思汗時就較為注意網羅對自己有用的統治人才。木華黎時更注意爭取漢人地主武裝,凡納土歸降者,即命為當地長官,仿照金制授予諸如行省、領省、都元帥、副元帥以至州尹、縣令之類。而且按照漠北制度,所命之官均許世襲。漢人地主武裝頭目逐步掌握了蒙古統治區的地方政權,在管轄境內,既統兵,又管民,可以自己任命下屬官吏,徵收賦稅,處理刑獄,而且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專制一方。其中勢力最大的有西京劉黑馬、真定史天澤、順天張柔、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璮等,各操重兵數萬,佔地方圓二三千里,儼然春秋時的諸侯,唐代的藩鎮,當時通常稱他們為「世侯」。這些「世侯」漸漸形成了與中央集權的離心力,構成了對元廷統治的嚴重威脅。中統三年二月初三,李澶乘世祖發動爭奪汗位的戰爭之機,發動了軍事叛亂,后被打敗。東平萬戶嚴忠范、真定萬戶史天澤沒有依例將被俘的李璮獻給忽必烈,而是擅自將其肢解梟首示眾。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六月,蒙哥繼承汗位,汗位由窩闊台系轉到拖雷系手中。為了把權力確保在拖雷系家族手中,蒙哥即位之後即將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全部委託給忽必烈掌管。次年,忽必烈又得到關中地區作封地。
憲宗蒙哥南征時,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大兀魯思,管理留守軍隊及諸斡兒朵,在政治上處於十分優越的地位。另外,皇后忽都台以及蒙哥諸子都擁護阿里不哥,這就增加了阿里不哥政治上的聲勢。在軍事上,他擁有留守和林的軍隊,隨從憲宗南征的軍隊也有一部分歸附了他。蒙哥去世后,大軍在攻宋前線,阿里不哥先發制人,派阿蘭答兒發兵于漠北諸部,派脫里赤括兵于漠南諸州。阿蘭答兒乘機調兵,進至離開平100餘里的地方。開平一帶是忽必烈經營多年的根據地,阿里不哥的軍事行動給忽必烈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忽必烈自掌管漠南漢地軍國庶事之後所實行的一系列措施,使中原地區得到了初步的治理,人戶逐漸增加,經濟慢慢地恢復起來,為忽必烈奪取政權奠定了經濟基礎。
李璮的叛亂雖然失敗了,但它卻加劇了蒙古貴族對漢人的疑懼心理。世祖藉機迫使漢人世侯交出實權和軍權。史天澤首先帶頭交出兵權,以表示對世祖的忠誠,其他漢族世侯紛紛效仿;世祖則對史天澤等擅殺李璮之事置之不問。世祖又因勢利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解除除真定董氏之外地方軍閥的兵權;嚴格執行地方兵、民分治制度;廢除諸侯世襲,實行遷轉法;置萬戶府監戰,選宿衛士監督漢軍;實行易將制,使將不擅兵;取消漢人官僚的封邑。這些措施的實行,徹底削除了漢人世侯的勢力,使中央集權大大地牢固起來。
中統六年(公元1260年)四月,忽必烈登上了帝位,是為元世祖。元世祖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主要指導思想是推行「漢法」。於是在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滅南宋后,開始全面在元王朝中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