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章 仁宗朱高熾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章 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雖然在保衛北平的戰役中立了功,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身肥體碩,不能騎射,並有足疾,行動時需要宦官扶持,即使這樣還常常失足。因而在以後的戰役中很少戰功,而朱高熾的胞弟高煦、高燧跟隨朱棣南征北戰,戰功顯赫。特別是高煦勇武強悍,能征貫戰,深得朱棣寵愛。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封為世子,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被朱棣立為太子,永樂二十二年登基。從當太子到做皇帝的20年間,朱高熾屢瀕危境,太子地位幾遭廢黜。

二、仁政治國善於納諫

閱讀明史,常有「仁宣之治」之說。「仁」就是指仁宗朱高熾。這位曾被後人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的皇帝,雖然在位只有10個月,卻以為人仁厚,愛護臣下,體恤百姓,善於治國而贏得了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

一、太子之位幾遭瀕危

體察人民的疾苦,行恤民之政,這是朱高熾從做太子監國到即皇帝位,始終不渝所堅持的。做太子時,他曾不止一次地奏免災區的稅糧。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都御史虞謙、給事中杜欽奉命巡視兩淮,發現潁川軍民缺食少糧,便按常規奏請發放賑糧,高熾接報后,一面埋怨他們「軍民用乏,待哺嗷嗷」,卻慢慢騰騰,按部就班地從容啟請上報,一面派人火速下令「即發廩賑,不得遲延。」永樂十八年,北京的宮殿建設很快就要完工,第二年將遷都北京。高熾應朱棣之召前往北京。多少年來,他很少有機會離開南京。這一次,他趁機詢訪沿途軍民,查看百姓生活,尋訪政事的得失。
高煦已沒有能量與高熾相爭,但高熾的另一個弟弟高燧仍在威脅著他。永樂十六年,朱棣有病長期住在北京。追隨趙王高燧的宦官大臣造謠讒構太子,一時謠言紛起。有了前兩次教訓,跟隨太子監國的大臣惴惴不安,深怕朱棣不問情由怪罪下來弄得身敗名裂。恰巧有一位陳千戶霸取民財,高熾先是令其遠戍交阯立功,后又考慮到他曾立過軍功,便寬恕了他。這件事被黨附高燧的宦官黃儼知道后,即秘密報告朱棣,說太子私自寬恕了皇上貶謫的罪人。朱棣聞報便下令將陳千戶處以死刑,並將輔助太子監國與太子關係非常密切的侍讀梁潛、司諫周冕,以不勸諫阻止太子的行為為罪名逮入獄中處死了。
隨著戰局的發展,朱棣逐漸逼近皇帝寶座。朱高煦自恃功高,開始覬覦世子的位置。高煦的這種願望傳到了惠帝謀臣方孝孺那裡,他當即向惠帝獻計,請惠帝親自寫信給朱高熾,讓其歸依朝廷,並封他為燕王,由此引起燕軍內訌。惠帝依九_九_藏_書計而行,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前往北平送信。朱高熾接到信心裏一驚,他並沒有馬上拆封,他深知自己的處境,也猜得出惠帝致書的目的。他當機立斷,立即派人將沒有啟封的信連同張安一道星夜送往正在前線作戰的朱棣處。
高煦當太子的夢被打破了,心中十分憤然,又被封到雲南,更為不滿,他一方面迫害擁戴太子的大臣,不久即將解縉迫害致死;一方面千方百計尋找機會陷害朱高熾。
但要真正做到從諫如流並不那麼容易。洪熙元年,大理寺卿弋謙一次直陳時政時,言辭過於激烈,引起了仁宗的不悅。一些阿諛之臣乘機彈劾弋謙。有人說他誣下罔上,有失大體,還有些人則說他是賣弄正直,沽名釣譽。這些人的火上澆油,更增加了他對弋謙的厭惡。楊士奇對仁宗說:「弋謙雖然不諳大體,但內心十分感激皇上的超抉之恩,總想儘力報答。再說也是由於主上聖明,他才敢於這樣直言,請陛下能寬容他。」仁宗聽了他的話雖沒有加罪于弋謙,但每次見了他,總不給他好臉色,說話也十分嚴厲。見此情景,士奇又一次進諫,勸仁宗說,弋謙是響應號召直言陳事的,如果治了他的罪,將會使四方朝覲之臣認為皇上容不下直言之人。這樣下去,等於讓群臣結舌。仁宗承認是他不夠大度寬容,也認識到是阿諛之輩的迎合增加了他的過錯,表示要妥善處理,最後決定讓弋謙專管大理之事,不再參朝。
這件事不久,仁宗一病不起。洪熙元年五月,仁宗命楊士奇起草敕書,遣宦官奔赴南京立召太子朱瞻基進京。皇太子尚未到北京,仁宗已覺支持不住,便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崩逝于欽安殿,終年48歲。仁宗在位只有10個月,洪熙的年號也只有一年。他曾對人說,他只知道盡自己的職責,別的都不想。決心勵精圖治,一心創建事業。然而卻未能如願。這不能不說是明朝的不幸。
洪武末年,當時仁宗朱高熾還是燕王世子。有一次朱元璋讓諸王世子分別檢閱皇城衛卒。因為早晨天氣太冷,朱高熾特意等衛卒們吃完了飯才檢閱,所以,等他檢閱完畢時,其他世子早已檢閱完很久了。一些人以為他肯定會受到訓斥。然而,朱元璋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高興地誇讚他懂得體恤部下。
天災是經常發生的,每遇自然災害,百姓的生活就更加艱難。仁宗在位期間,凡是地方受災,他都下令減免田賦,發放官糧賑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山東、淮安、徐州等地受災,百姓飢荒。但地方官不僅不想法救濟百姓,反而加緊催逼賦稅。這件事被仁宗知道后,他立即命令楊士奇起草九*九*藏*書詔書,減免上述地方夏稅一半,罷免一切官買物料。楊士奇認為這件事應當按往常的程序,通過主管部門戶部和工部去辦。仁宗卻認為,救民就像拯救落水的人,不能有片刻的遲延,戶部和工部如果知道要減免稅糧,肯定會因為怕影響國家收入而猶豫不決。所以,如果按常規辦,就會誤事。他當即命宦官取來筆紙,楊士奇立即草就了詔書,仁宗看后立即命人送出。這時他對楊士奇說,你可以告訴戶部和工部了。
大臣之中也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意見,淇國公邱福、駙馬都尉王寧等武將,都主張高煦功高,應當立為太子。惟獨兵部尚書金忠認為這樣做不妥。他向朱棣曆數古代帝王易長另立而引出的禍亂,以圖說服朱棣。見效果不大,他又將自己的意見秘密告訴了支持立高熾的翰林學士解縉、黃淮、尹昌隆等。
誰知這樣處理還是產生了很大消極影響,因為以後大臣們言事的越來越少了。仁宗慢慢悟出這是由於弋謙的事引起的,他在下了一番決心后,把楊士奇找來,告訴他說:「我不滿的是弋謙的矯激過實,並不是要堵塞言路。現在朝臣逐月無言。你把我對這件事的態度告訴所有大臣。」楊士奇趕忙說:「這樣的大事,我空說不足為憑,請陛下親降璽書。」於是,仁宗命楊士奇在榻前草敕引過。敕書說:「朕從即位以來,臣民上章,數以百計,未嘗不欣然聽納。前者弋謙所奏許多事違背了事實,群臣遂交章奏其賣直,請依法治他的罪。我沒有這樣辦,只免他朝參。但從那時起,言事的人日益減少。身為大臣而懷自全之計,退而默默,怎樣盡忠?對於弋謙,我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感到愧疚。群臣不要消極地接受這件事的教訓,對於國家利弊,政令不當等等,儘管直事陳言,不必有什麼顧忌。今後弋謙照常朝參。」從此,仁宗待弋謙如初,不久又提拔他為副都御史。
從做太子起,仁宗就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他經常對司法機構的官員說,國家要真正體恤平民百姓,使人民安居樂業,就一定要清除贓吏。因而,一旦發現官吏貪贓害民,他都嚴厲懲辦。有一個太監在四川採辦木料時擾害百姓,仁宗讓副都御使弋謙前去調查處理。並特意交代弋謙,不要有什麼疑慮和畏懼,只管嚴處。最後,仁宗不僅嚴懲了這個太監,而且還停辦了采木之役。針對一些地方官員不能領會執行他的恤民之意,仁宗在即位的第4個月,派遣御史14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臨行,他要求出巡的人不要被小人所迷惑,不要屈服於權勢,也不要徇私于親朋故友,而要查明事實,秉公處斷。同時還說,你們身為御史,是我信賴的人,必須九九藏書明白自己身正方能正人,如果不顧廉恥,違犯禮法,我同樣會嚴懲不貸。所有這些,使得仁宗時吏治較為肅明。
一天,來到山東鄒縣境內,看到許多男女老少手持籃筐在路旁採挖野菜、野草,高熾便停馬問百姓挖做何用。百姓告訴他因遇荒年要以此為食,朱高熾心裏很不是滋味。他下馬來到農民屋裡,只見百姓個個衣衫襤褸,面黃飢瘦,家家鍋底朝天,不禁感慨萬千。當即命令太監分賜寶鈔,並親自召集鄉里老人詢問疾苦。這時,山東布政使前來迎接。一見面,高熾便責怪他身為民牧,人民貧窮到如此地步,竟無動於衷。布政使辯解說凡是受災的地方,都已經奏請減免今年秋稅。高熾憤憤地說:「百姓都快餓死了,還征什麼稅!趕快發放官粟賑濟,一刻也不準延誤。」布政使準備每人發給3斗,高熾嫌太少,命令每人發給6斗。並說:「你別怕犯擅發倉廩的罪,見到皇上,我自會奏報。」
然而,朱高熾沒有料到,宦官黃儼的動作更快。黃儼是高煦的心腹,素常媚諂于高煦。他得知惠帝送信的事後,先於高熾派人馳報朱棣,聲稱世子與朝廷私通要謀反。朱棣聽到報告后將信將疑,便問高煦。高煦乘機進讒,說高熾早就想篡位當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下令抓捕高熾。正在這時,朱高熾派的人匆匆趕到了。朱棣看了書信心中釋然,慶幸剛才的命令沒有發出,否則就要錯殺了自己的兒子。
朱棣終於認清了高煦,在訓斥了高煦一頓后,將其囚禁于西華門內,打算廢為庶人。事情發生后,沒有一個大臣為高煦說情。面對這種情勢,受盡了高煦陷害的高熾不是落井下石,而是找到父親陳情諫勸,涕泣力救,終於說服了朱棣,為胞弟保住了王位。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朱棣徙封高煦於樂安州(今山東廣饒縣),並限令即日成行。
仁宗認為,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當太子時,他曾因侍講徐善述給他改詩改得好而親書一幅表示感謝,並說,如今諛順顏者,比比有之,而像卿這樣樸直苦口的百無一二,希望善述藥石之言日甚一日,不要有犯顏觸諱的顧慮。即位之初,他又鼓勵群臣直言陳事。他曾對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說:「歷史上的許多人主,都不願聽真話,即使是素來親信的,也往往由於畏懼皇威而緘默不語。聯與卿等都要深以為戒」。對尚書蹇義、夏原吉也說過類似的話,要他們凡事應當盡言,「以正朕之不逮」。他還賜予上述5人每人一枚銀章,上面刻著「繩愆糾繆」四個字,諭囑他們齊心協力參贊政務,凡是察覺他的言行有失當的地方,立即用印密封告訴他。但是,仁宗仍九-九-藏-書不放心,為了廣開言路,他在即位后的第三個月,再次專門頒布詔書,征詔直言。詔書說:「朕承大統,君臨億兆,亦惟賴文武賢臣共圖大業。嗣位初首詔直言,而涉月累旬,言者無幾。夫京師首善地,民困於下而不得聞,弊膠于習而不知革。卿等宜盡言時政之得失,輔以至誠,毋慮后遣。」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還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風風雨雨20年,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是為明仁宗。
「靖難」之初,朱棣率兵北征。身為長子的朱高熾奉命留守北平。他出色地指揮將士奮勇抗擊,頂住了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攻,不僅為燕王保存住了根據地,更為誘敵深入並收編永寧精兵創造了條件。
高熾的地位雖然在朱棣心裏鞏固了,但高燧及其追隨者仍不甘心。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五月,朱棣因經常有病不能臨朝,內外事務均交太子處理。太子幾次裁抑宦侍,使得黃儼心懷不滿,到處造謠說皇上現在鍾愛的是高燧。與此同時,他秘密勾結一批官員及軍官偽造遺詔,圖謀用毒藥毒死朱棣,用偽詔書詔示天下,立高燧為帝。一切布置停當后,黃儼將秘密告訴了他的外甥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王瑜聽后大吃一驚,力勸舅父不要參与這誅滅九族的勾當,黃儼不聽勸阻,王瑜急速報知朱棣,朱棣下令逮捕了這些人,搜得了偽造的詔書。朱棣拿著假詔書,怒氣沖沖地問高燧:「這是你乾的嗎?」高燧嚇得渾身顫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還是高熾再次為高燧解脫,說這都是下人們乾的,高燧不會參与這個陰謀。從而保住了高燧。
一場殺身之禍總算躲過了,然而風波並未靜止。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終於將惠帝趕下了台,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按常規,在穩固了政權后,應儘快確立太子。但朱棣卻猶豫再三,一拖再拖,久未決斷。按封建禮法有嫡立嫡,眾嫡立長,高熾既嫡且長,為太子名正言順,但高煦在「靖難」中衝鋒陷陣,英勇善戰,多次在亂軍下救朱棣于危難之中,加之他的長相特別像朱棣,這使得朱棣不由得不對他有所偏愛。而且在戰難時,朱棣對高煦就曾有過「世子多病,你多努力」的暗示。欲舍高熾不忍,欲立高煦又恐違背祖制,臣民難服。朱棣陷入了左右兩難的境地,大臣們幾次建議立儲,他均未置可否。
為了徹底查明情況,朱棣命令禮部尚書胡氵熒以出巡江浙諸郡為名前往南京調查,要他多留些日子,仔細觀察了解太子是否真像人們說的那樣有很多過失,將情況如實秘密奏報,還特別交代奏書的字要大,如果晚上接到奏書就晚上看。胡氵熒到南京後用心訪察,不久即為太子行政處事的九*九*藏*書仁明所折服,又觀察了一段時間,便以自己所見所聞的「誠敬孝謹」的7件事密奏朱棣,朱棣閱后大悅,從此不再懷疑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表面看來似乎確立了地位,但更大的風浪也隨之而來。
朱高熾死後葬于獻陵,被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又過了些日子,朱棣命眾臣題《虎彪圖》。畫中有一虎領眾彪呈父子相親的樣子。解縉借題寫了四言絕句一首:「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讀完詩句,朱棣深為所動,終於做出抉擇,立即宣布立朱高熾為太子。同時封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封高燧為趙王,封國彰德。
經過詳細了解,朱棣察覺太子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相反,倒是高煦的跋扈行為逐漸引起了他的不滿。高煦封到雲南時曾以地方遠而不肯去,後來改封到了青州,但他仍賴在京中不走。朱棣責備他說:「既受藩封,就不可常居京邸。前以雲南遠而憚行,現又託故留行,都不是理由,也不是你的真實想法。這次你必須到封地去。」高煦假意應承卻並不離京,而且趁朱棣北征之機,私選衛士,招募兵士3000人,還縱容爪牙到處劫掠,支解無辜百姓投入江中。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他的爪牙,竟被高煦用手鐵瓜活活錘死。他還私下僭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乘輿器物。
仁宗能得到眾多大臣竭力擁戴,在兩個兄弟咄咄逼人的攻擊之下立於不敗之地,靠的不僅是政治手腕,而更重要的是靠愛護臣下,關心百姓疾若,為人仁厚,樹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鞏固了地位。
一天,朱棣就立太子的事徵詢解縉的意見,解縉講了一通「世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沒有應聲。解縉見狀,撇開高熾不說,誇讚起了高熾的兒子。原來,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長得十分英俊,聰明過人,深得朱棣鍾愛,從小就讓他跟在自己身邊,並經常稱讚他將來一定是個盛世天子。果然解縉一提到他的「好聖孫」,便打動了他,不由默默地點了點頭。接著,他又分別尋問了黃淮、尹昌隆等,他們的意見與解縉完全一致。他的心便逐漸傾向於世子高熾。
有人曾向仁宗建議,對庶民百姓不能過分仁慈。仁宗表示:「體恤民眾,我寧肯過於仁厚。作為天下之主,怎可與民較錙銖?」當時,戶部尚書郭資剛毅而又非常廉潔,對任何人都從不徇一點私情。對此,仁宗十分讚賞。但郭資生性偏執,不能徹底執行仁宗減免災荒租稅的命令,有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讓有司照舊依額徵納。因此,仁宗不得不忍痛割愛,解除了他的職務。在仁宗在位的短短10個月里,他先後對受災的大名府、昌邑等22個縣或減免賦稅,或開倉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