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宣宗朱瞻基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宣宗朱瞻基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六月,宣宗登上皇城遠望,忽然發現遠遠的有一個地方正在大興土木,規模十分宏壯,便詢問這是什麼人在搞什麼建築,然而左右官員均吱吱唔唔不肯回答,再三追問,才知道是工部尚書吳中私自動用官廠的木料、石頭,讓人為他蓋私宅。宣宗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將吳中關進了監獄。
這天夜裡,高煦將私造的兵器及秘議反叛的文書等盡數銷毀。天亮后,高煦準備出城投降,他的屬下王斌等竭力阻止,表示要決一死戰,寧肯戰死,也決不投降受辱。高煦只是反覆地感嘆說:「城太小了,城太小了。」王斌等一離開,他便悄悄換了裝束潛出樂安城來見宣宗。宣宗沒有答應群臣要求處死高煦的主張,只是把大臣們的這些劾章讓高煦看了看,便讓他召了幾個兒子一道回北京。
永樂二十二年,隨著父親登上皇位,朱瞻基被立為太子。一年之後,他的父親朱高熾病逝,他登基做了皇帝,是為宣宗。定年號為宣德。
宣宗經常向朝臣們講述歷史上那些注意與民休養生息,從而帶來太平盛世的皇帝的事迹。如西漢的文帝、景帝,隋朝的文帝,唐朝的李世民等等。他還特別注意汲取那些由於皇帝好大喜功,窮奢極欲,終臻禍亂喪國的歷史教訓。他曾把漢武帝和唐玄宗做了比較,認為,漢武帝雖然好大喜功,海內虛耗,但到了晚年尚能懲治前過。而唐玄宗初政之時有貞觀之風,後來卻貪名縱慾,終於釀成禍亂。這就是漢武帝比唐玄宗好的地方。為了避免由盛而衰,由治而亂,他經常把隋煬帝、唐玄宗作為自己的鑒戒。他總結出這樣一條歷史經驗:國家興盛,在於與民休養生息;國家衰弱,必由土木兵戈所致。
基於這樣的認識,宣宗十分注意了解和關心民間的疾苦。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宣宗在拜謁皇陵返回北京的途中行至昌平東郊,見路旁地里有幾個農民在耕地,便帶著幾個官員來到地里,下馬與農民交談,親問年景生活,並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推了3下說:「朕只推3下已不勝勞累,更何況常年累月這樣勞作了。人們常說勞苦者莫如農家,果然如此。」於是他給農民每人賞鈔60錠。之後凡路過的農家,皆如數賜鈔。回到北京后,宣宗親作一篇《耕夫記》,激勉自己與大臣。宣德七年,宣宗又作《織婦詞》一篇,並叫人畫成圖掛于宮中。為此,他對朝臣們說,並不read•99csw.com是因為他好為詞章,藉以炫耀,而是因為農桑實是衣食之本。所以才作成詩歌,經常使人傳誦,不致忘記,而作畫張掛,也是為了讓眾妃嬪知道百姓的艱辛。
一天夜裡,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忽然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朱元璋授給他一個大圭,並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很是驚奇。沒過幾天,他的長孫降臨人間。滿月時朱棣見到嬰兒,欣喜異常,興奮地說:「小子英氣溢面,符吾夢矣。」這個嬰兒就是被朱棣視為掌上明珠,被後人稱為英明之君的宣宗皇帝朱瞻基。
高煦見宣宗已將城圍住,不敢出戰,只在城內用火炮射擊。將軍請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沒有答應,而是連著給高煦寫了兩封信勸降,仍不見迴音,他又寫了告高煦部下的諭示,命人用箭射到城中,城中守兵爭相傳看,一些人便欲擒執高煦,以圖立功得賞。高煦見城外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知道大勢已去,內心十分沮喪畏懼。他後悔自己低估了宣宗,感到實在已經走投無路,便決定繳械投降,以期得到寬恕。於是,他秘密派人到宣宗帳內,乞求宣宗寬假一天,以便他與妻兒訣別,並保證第二天出城伏法。宣宗答應了他的要求。
這件事再次使得宣宗感到必須加強督察力量。楊士奇、楊榮向他推薦了通政史顧佐。顧佐曾任應天尹,為人剛正不阿,公廉有威,時人比作包公。宣宗聽了二楊的介紹,當即拍板,擢升顧佐為右都御史。
在宣宗的大力倡導下,蹇義、夏原吉及「三楊」等大臣向宣宗舉薦了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員出任府、州長官。這些人中有許多人成為明史上的循吏清官。像後世傳名的況鍾就是宣德五年由蹇義等人推薦任蘇州知府的。當時,蘇州的賦役負擔在全國是最重的。貪官污吏便趁此機會營私舞弊。況鍾到任后,第一次升堂辦公,面對群吏拿來的一大堆公文,假裝什麼也不懂,左右請教,全部按照他們說的處理。群吏大喜過望,以為又碰上了一個糊塗知府。3天之後,況鍾召來群吏,把3天前辦的事重新搬了出來,告訴群吏哪件事應該辦而他們卻阻止,哪件事本不該辦而他們卻硬逼著他辦,並曆數他們的種種舞弊勾當,當場捶殺了幾個為首的奸吏。同時,把那些貪虐庸懦之輩全部斥退。這件事不僅震動了蘇州府,也傳到了朝中。況鍾得到了宣宗的信任,更得到九*九*藏*書了蘇州百姓的擁戴。他的母親去世了,按封建禮教他必須離職守孝3年,然而在百姓的強烈要求之下,宣宗只好讓他戴孝留任。後來他任滿遷任,又有兩萬多百姓請求巡按御史讓他再任。宣宗再次答應了百姓的要求。由於宣宗起用了一些像況鍾這樣的官員,使得宣德年間的政治較為清明。
事已至此,宣宗別無選擇,只有發兵平叛了。深夜,宣宗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屏退了左右,共商征討大計。大學士楊榮提議宣宗親自挂帥出征。他認為,高煦一定覺著宣宗剛剛登基不會親臨戰場,如出其不意,以天威臨之,必然會成功。這時,英國公張輔主動請戰,說高煦一貫好虛張聲勢,內里其實很懦弱,只要有兩萬兵馬就可擒獲高煦。夏原吉則以朱棣舉靖難之兵,建文帝只派李景隆征討而最終失敗提醒宣宗。並說他昨天見到有的將領一接到準備征戰的命令就臉色惶惶,如真到了戰場更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建議兵貴神速,御駕親征,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宣宗採納了楊榮、夏原吉的意見,決定親征樂安。
封為趙王的高燧在漢王高煦被平定後主動交出護衛兵力,更加小心。至此,宣宗的地位已無可動搖了。
朱瞻基漸漸長大了,果然聰穎過人,嗜書好學,深得成祖朱棣的喜愛。為了使孫子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明君,朱棣對瞻基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看到孫子長期生長在深宮,未接觸外界,便想法讓他知道稼穡之艱難,了解民情民風。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要從南京到北京巡視,特意帶上瞻基同行,一路上讓他體察民情風俗和農桑勞苦之事,告訴他太祖朱元璋開國創業的艱難,向他講解古代興亡得失的故事,要他引以為戒。並以此為主題,專門為瞻基編撰成《務本訓》一書,要他不斷學習,時刻牢記。永樂九年,13歲的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從此,朱棣不論是巡幸北京還是巡邊討伐,都把朱瞻基帶在身邊,隨時教誨,或講經論史,或授知兵法,或體察百姓疾苦,這為以後瞻基成為較為英明的封建帝王打下了基礎。
對貪官污吏,宣宗嚴厲懲罰,對碌碌無為、無才無識的庸官,他也毫不留情。內閣大學士張瑛、陳山原是宣宗做太子時的東宮舊臣,情誼頗深,然而宣宗執政后漸漸發現他們二人才疏學淺,在職位上無所創建,待他的這一看法從楊士奇等人那裡也得到了驗證之後,宣宗並九-九-藏-書不因為他們曾是自己的舊人而加以偏袒,而是將他們調離內閣。陳山被派去教授小太監,張瑛則貶到南京做禮部尚書。
顧佐受命之後,果然不負宣宗重託。他一到都察院,首先對院內所有御史進行考察,將20位不稱職的貶謫到遼東為官,另有8個被降了職,3人被罷了官。同時舉薦了40多位清正有為的人擔任御史。朝綱為之一振,宣宗對顧佐大刀闊斧的行動也極為讚賞。

二、整頓吏治體恤民生

宣德九年十二月,朱瞻基突然一病不起。宣德十年正月,這位常被後世稱道的守成明君病逝于北京乾德宮,時年38歲。六月,朱瞻基被葬于景陵,謚為「孝章皇帝」,廟號「宣宗」,史書又稱宣德帝。

一、繼父登基平定藩王

朱元璋時吏治十分嚴明。到永樂末年,官場貪濁之風漸起,到仁宗洪熙年間,由於生產的發展和承平日久,官吏貪風日盛。宣宗深知吏治是否清明,事關朝廷興衰。因此,他十分注意提拔任用正直而又有才幹的新人,罷黜無所作為的庸吏,懲治貪官污吏。
宣宗要求朝中帶頭節儉,反對那種向百姓強征暴斂以供帝王享樂和充實國庫的做法。他認為,君王恭儉,則戶口日繁,財賦自然也就充足。在他剛剛即位時,有一個工部尚書向他提出,宮中御用器物不足,必須到民間採辦。宣宗制止道:「漢文帝的衣服、帷帳沒有紋彩被傳為美談,均稱其恭儉愛民。朕也要以儉約為臣下做出表率。」有一個和尚自稱要修寺為他祝福長壽,被他訓斥了一頓。他說:「人都想多活幾年。古時候的君王像商朝的中宗、高宗、祖甲,周朝的文王等治國的時最久,但那時有什麼僧道、神仙之說?秦始皇、漢武帝求神拜仙,梁武帝、宋徽宗敬僧崇道,又有什麼效驗?世人不悟,實在可嘆。」宣宗不僅自己比較儉約,而且對朝廷的費用和工程建設等,也極力反對奢侈之風。在為他的父親仁宗皇帝修建陵墓獻陵時,他遵照仁宗的遺囑,親自規劃,厲行節約,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修成了陵墓。獻陵在規模和耗資方面都比成祖的長陵少得多。為以後的幾代皇帝陵墓做了個好的樣子。只是到了世宗營建永陵時,才又開始奢侈、華麗起來。
任用了顧佐之後,宣宗又擢任福建按察史邵玘為南京都御史。邵玘一絲不苟,奏請宣宗罷免了20多名不稱職的御史。至此,北有顧佐九_九_藏_書,南有邵玘,南北呼應,貪吏僉息,紀綱肅然。
高煦先是秘密派人潛入北京,企圖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被張輔擒獲送交朝廷。之後高煦又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為攻佔濟南的內應,計劃先取濟南后取北京。當時恰在濟南的御史李浚得知這些情況后,棄家舍口,更名換姓,星夜趕往北京報警。但他還未到,高煦就發難了。他致書宣宗,指責仁宗違犯洪武、永樂舊制,指斥宣宗也犯有諸多過錯,斥責夏原吉等為奸佞之臣。同時,他還分別緻書公侯大臣,挑撥君臣關係,造謠詆毀宣宗。
漢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父。永樂時,為爭奪太子地位,曾屢次讒陷朱高熾,后被朱棣貶至樂安(今山東廣饒)。仁宗崩逝時,瞻基從南京前往北京奔喪,高煦曾準備在路上截擊,然後自己篡位。因事情倉猝,未能得逞。宣宗即位的第二個月,高煦派人送來奏書,提出了利國安民的4條建議。宣宗看到奏書,十分高興地對大臣們說:永樂時,皇祖常對皇考和我說此叔有異心,要防備他,然而皇考對他卻極為仁厚。今天他所提的4件事,果然也是出於至誠,可見叔父舊心已改。於是,宣宗命有司按高煦所提建議施行,並複信表示感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高煦派人進京貢獻元宵花燈。這時,有人向宣宗報告說漢王是以獻燈為名窺探朝中虛實。宣宗寬厚地表示要虛懷款待,不要猜疑。對於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也是有求必應。要駱駝,宣宗一次就給了他40峰,要馬,又給了他120匹,索要袍服,也都如數滿足。
在用人為政方面,宣宗既信任重用楊溥、楊榮、楊士奇、蹇義、夏原吉、黃淮等一班富有經驗的老臣,又十分注意發現任用新的人才。即位的第三個月,他通知吏部,讓在京的五品以上及御史、給事中,在外的布政、按察二司及府、州、縣,舉薦公正廉潔的人才。為了保證人才的質量,防止徇私,還規定,凡被舉人犯法,舉薦人連坐。由於宣宗注重吏治,善用人才,加上仁宗時較好的社會基礎,這時的明王朝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為「仁宣之治」。但就在這時,一件宣宗最不願發生的事發生了。
然而,所有這一切,並沒有感化高煦。這年八月,他還是扯起了反叛朝廷圖謀皇位的大旗。
前鋒薛祿抵達樂安,高煦約定第二天出戰。這時,宣宗離樂安尚有近百里,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立即下令大軍日夜兼行。文臣提https://read.99csw.com醒宣宗要謹慎行事,武臣則怕林莽之間設有埋伏,勸他第二天再走。宣宗果斷地說,「兵貴神速,我們如能抵城安營,他們就會像井中之虎。現在大軍壓境,他們這些烏合之眾哪裡還顧得上設伏。」他們趕了一夜,天明時終於到樂安,將城團團圍住。
像一般的皇帝一樣,宣宗即位之初也宣布大赦天下。但他對獲釋的官員的去留把關甚嚴。因貪贓枉法而下獄雖可遇赦出獄,但一律要罷官為民。
宣宗不戰而勝。他懲辦了積極跟隨高煦反叛的主要謀士和將領,而寬赦了大多數的協從者,改樂安州為武定州,留下薛祿和尚書張本鎮撫,自己便帶大軍班師凱旋。
宣德三年,吏部尚書蹇義向宣宗建議裁撤內外冗官以實行節儉之策,立即得到了他的支持,並責成蹇義具體負責這件事。宣示還嚴禁官員擾害百姓。每逢出發,他都反覆告誡將士:「有敢擾民者殺無赦。」錦衣衛指揮鍾法保建議到東莞採珠,宣宗認定他是「擾民以求利」,將他罷官下獄。工部尚書吳中認為山西果圓寺是國家祝福的地方,要徵調力役修復舊塔,宣宗說:「你想修塔求福,我卻以安民為福。」駁回了他的請求。
蠲免田賦,開倉賑災,是宣宗經常對受災地區人民採取的救助辦法。河南的一個知縣沒有經過請示,就發放了1000餘石驛糧給災民。私自動用皇糧是要犯大罪的,然而宣宗知道后不但沒有動怒,反而讚揚這個知縣機敏,是個能夠勝任的縣官。那時經常發生天災,百姓為了逃避災荒,四處流移。許多地方官府害怕流民變亂,經常派兵拘捕。宣宗多次下令制止這樣做。他一再強調,饑民流亡是迫於無奈,如果再到處驅趕,使之流離失所,則是「不仁之極」。有時,一些流民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並逐步有了家業,而這些地方的官府卻常常驅逐他們返回原籍。對此,宣宗進行申戒。他認為,不管何處的土地都是國土,只要百姓能得以安生就行。正是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使得宣德年間的百姓比較安定。
高煦被押解到北京后,即被廢為庶人,生活予以優待,囚禁于西內,名曰逍遙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宗好意前去看望高煦,高煦卻出其不意,用腳將宣宗勾倒在地。這一來宣宗惱羞成怒,當即命大力士找來一個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高煦扣入缸中。高煦自恃勇力,將缸頂起。宣宗又命人用木炭將銅缸埋起來,然後用火將高煦活活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