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二章 英宗朱祁鎮

第六十二卷 明

第三百四十二章 英宗朱祁鎮

也先聞知英宗退兵,立即派大隊騎兵日夜追襲。明軍本來有較充裕的時間從容撤退,但由於改變行軍路線耽誤了時間,很快就被瓦剌騎兵追上。明軍殿後部隊雖一再力戰,但難以抗敵,很快便潰散。
英宗親帶親兵沖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眼看突圍無望,索性下馬面南盤膝而坐。一個瓦剌士兵抓住了他要剝他的衣甲,但看到他衣著與眾不同,就推搡著他去見也先的弟弟賽利王。堂堂的明朝皇帝就這樣窩窩囊囊地做了俘虜。
也先得知英宗親征便佯裝敗退,誘使明軍深入。
明初,朱元璋見歷代都有宦官利用親近皇帝的有利地位,干預朝政,釀成禍亂的晉例,便對宦官立了許多規矩,諸如不許讀書識字,不許兼外臣,不許超過四品等等,並在宮門掛了一塊鐵匾,上寫「內臣(即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王振每當看見這塊鐵牌,總覺得後背冷嗖嗖的。張太后一死,王振便立即打著英宗的旗號摘去了這塊牌子,破了明朝的戒律,去了他的一塊心病。
隨著權勢的增大,漸漸地,王振便有些放肆了。太皇太后常派他到內閣問事。有幾次楊士奇尚未決斷,王振便自作主張,楊士奇甚為惱怒,一連3日不上朝。太皇太后張氏知道后,立即召人到便殿,指著5個大臣對英宗說:「他們都是歷經幾朝的重臣、忠臣,所有的政策法令都必須與他們商議,如非五人贊成,便不可實行。」她又命人傳來了王振,曆數了他的種種不規行為,下令賜死。話還沒落音,幾個女官的刀已經擱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立刻面如土灰,渾身發顫。英宗也沒見過這樣的陣勢,他又驚又怕又憐,趕忙跪下為王振求情。5位大臣雖然對王振的所作所為不滿,但知道王振得寵于幼帝,為了取悅于皇帝、為了自己的後路,也都跪了下去。太后經眾人求情才緩和了臉色,沉痛地說,皇帝年少,決不可用這樣的人禍國,今天看在你們的面上先饒了他。從此,每隔幾天,張太后都要派人到內閣查問王振有沒有不通過內閣而自作主張的行為,一旦發現,即加痛責。
這時,恰好邊吏報警,徐有貞便決計以加強戒備防止不測為名,調一部分軍隊進入大內,然後直撲囚禁英宗的南宮。軍隊衝到南宮后,發現門緊緊鎖著,徐有貞命令軍士抬來巨木,幾十個人一起用力抬木撞門,但仍不奏效,他又命令一些士兵爬牆進去,內外合力毀牆,終於得以衝進了南宮。
心懷二心的石亨看出景帝已經病入膏肓,毫無康復的希望。從齋宮一出來,他即找到同黨都督張車兀、左都御史楊善和太監曹吉祥密謀,請太上皇朱祁鎮複位,以便得功邀賞。主意一定,他們又跑到太常卿許彬那裡商議,許彬認為辦成這件事有蓋世之功,但他又稱自己年紀太大,無能為力,讓他們找常有奇策的徐有貞商量。十四日晚上,石亨等人聚集在徐有貞家裡,商量如何行動。約定十六日夜舉事,石亨等在前一天將計劃秘報了英宗,得到英宗的默許,於是便分頭準備。
張太后死後英宗也更加無拘無束了。他在王振的慫恿下只管遊玩享樂,哪裡還管什麼鐵牌、什麼祖宗訓戒,朝事全交給了王振。一旦大權獨攬,王振便明目張胆地廣植私黨,打擊異己。他的兩個侄子,一個升為錦衣衛指揮同知,一個升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凡是觸犯他、不尊奉他的,就橫加迫害。御史李鐸碰到王振不跪,被貶謫鐵嶺。駙馬都尉石璟僅僅因為罵了自己家裡的閹人,王振便恨他傷害自己的同類,把他逮入獄中。在王振的淫|威之下,公侯勛戚常呼王振為翁父,畏懼災禍的也都爭相攀附於他。有的甚至將鬍鬚剃去,拜王振為父,併發誓要學王振終身不蓄鬍鬚。而王振這時不過30多歲。
然而,在這平靜的表面之下,宦官王振卻在悄悄地竊取權力,干預朝政,並終於釀成大禍,導致英宗為北方的瓦剌所俘。
英宗被俘后,瓦剌士兵開始只是看他的穿九-九-藏-書戴非同一般,並沒有想到抓到了明朝的皇帝。英宗先是被送到了賽利王的營地。賽利王盤問他是什麼人,他卻反問對方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賽利王。賽利王聽他說話的口氣很大,非常吃驚,便立即告訴也先說:「我的部下俘獲了一人非常奇異,莫非是大明的天子?」也先聽后馬上讓還留在瓦剌營中的明朝議和使者前去辨認,果然是英宗本人。也先欣喜若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然能抓到明朝的皇帝,於是認為謀求大元復統天下的時機到了。他把英宗關押起來,準備用他向明朝政府要挾。
英宗被俘后,護衛將軍樊忠把怒火集中到了王振身上,他猛喊一聲:「我為天下誅此賊」,用鐵鎚猛擊王振,王振一聲慘叫摔死在馬下。
十六日,景帝曾通知群臣第二天上早期,十七日清晨,大臣們一大早就等在朝房中準備景帝臨朝。忽然聽到宮殿之中傳來高呼萬歲聲,正在驚疑之時,又聽鐘鼓齊鳴,接著諸門大開,徐有貞出來大聲宣布上皇帝已複位,催促大家趕快去朝賀。事情來得非常突然,官員們一時反應不及,十分惶恐,又見大殿上果真坐的是太上皇,只得列班朝賀。英宗又擺出了皇帝的威嚴,宣諭複位,並狡稱景帝有疾,大臣迎自己複位,令各人各司其職。一場宮廷政變出乎意料地平平靜靜地成功了。這件事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朱瞻基去世了,大臣們一面料理著他的後事,一面期待著新君臨位。幾天後,9歲的太子登基,他就是大明朝又一位新皇帝——英宗朱祁鎮。
這一仗,隨英宗出征的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50多位高級官員全部戰死。英宗所率50萬軍隊,幾乎是明朝的全部精銳,也差不多完全被葬送。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也先再次向明朝進貢馬匹,像往常一樣實派貢使2000卻謊稱3000。不知為什麼,王振突然心血來潮,一面讓禮部按實有貢使人數給予賞賜,一面自作主張將馬價減去了五分之四。貢使回到瓦剌,也先勃然大怒,以明朝曾答應將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又失信為借口,于這年七月起兵,分四路向內地進攻。
李實回到北京后,也先又兩次派使者到北京,雙方經過反覆談判,明王朝在經濟上做出許多讓步后,也先終於決定放歸英宗,十五日,英宗到達北京,景帝與百官集結在東安門迎接,兄弟二人相見,執手相泣,寒暄了一番后,英宗被送進了南宮(今北京南池子),由做也先的俘虜,變為被弟弟幽禁的「囚徒」。
土木堡地勢高,無水源,士兵下挖二丈多仍見不到一點水。一連兩天人馬沒有喝上水,士兵一個個饑渴難耐。十五日,也先設計,先是假意派人講和,並指揮軍隊詐退。在這種情況下,講和是英宗求之不得的,他立即派通事二人隨瓦剌使者去也先營中議和。王振見瓦剌退兵信以為真,立即下令移營取水。乾渴極了的明軍一聽移營命令立即蜂擁而奔,馬上亂了隊形,這時已預有準備的瓦剌騎兵像是從天而降,從四面八方向明軍衝來。早已疲睏不堪而又完全放鬆了警惕的明軍潰不成軍,爭相逃竄。
英宗的弟弟、已經做了景帝的朱祁鈺已不願放棄皇位,因而內心很不願哥哥回來。朝議時,于謙勸景帝說天位已定,派使者前往瓦剌迎回上皇,有利於消除邊患。景帝聽到皇位不會再改動才放了心,隨即決定升禮科都給事中李實為禮部右侍郎任正使,升大理寺丞羅綺為少卿任副使,率領隨行人員於七月一日出發前去瓦剌議和。
與此同時,明軍在於謙的率領下,英勇出擊,經過7天的激烈戰鬥,也先被迫於十五日拔營北遁。英宗也被裹挾而去,不得不繼續留在瓦剌,過著俘虜的生活。
石亨叔侄的下場使曹吉祥九_九_藏_書等驚恐不已。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運與石亨等人是緊密相連的,石亨今天的結局也許就是他們明天的命運。他們認為如其坐以待斃,不如孤注一擲,發動軍事政變。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山西蔚縣)人。他非常善於逢迎,因而深得朱祁鎮的歡心,兩人幾乎形影不離。朱祁鎮登上了皇位,便把王振提拔為司禮監太監。司禮監是明朝宮廷中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掌管皇城裡的一切禮儀、刑事和各種雜役,更為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大小臣子上奏的一切公文。皇帝口述的命令也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用硃筆記錄,再交內閣撰成詔諭頒發。野心勃勃的王振掌握了這樣重要的部門,便處心積慮地加以利用,以圖達到自己的目的。
被軟禁起來的英宗在南宮一住就是將近8年,這期間,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太子朱見深被景帝的兒子所取代,看著弟弟的皇位日益鞏固,只有哀嘆的份兒。他心想這一生只能這樣度過了。但誰曾想,世事無常,一夜之間,他忽然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祁鎮雖然做了皇帝,但仍是一個頑童。宣宗也知道,9歲的兒子即便登上皇位,也沒有能力行使皇權、管理國家,因而他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道遺詔,命令大臣,凡是國家的一切大事,都必須請示他的母親太后張氏。根據遺詔,有人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遭到了她的拒絕。但實際上,凡是朝廷大事,都要先告知張氏,再送往內閣議決實行。由於張氏的把持,再加上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一班仁、宣時期富有經驗的老臣主持著政務,正統初期,基本上繼承了仁宣時期的各項政策,保持了社會的穩定,朝政在以往的軌道上正常運行。
在這之前,曹吉祥與石亨在權力爭奪中也有矛盾和鬥爭,但當他們感到受到威脅時,兩人又聯合起來,秘謀對付徐有貞。一次,英宗又與徐有貞議事,曹吉祥讓一個小太監悄悄在外竊聽。過了不久,曹吉祥在和英宗談話時,故意將偷聽到的內容泄露出來。英宗大吃一驚,連忙問他是從哪裡聽說的,曹吉祥謊說是徐有貞告訴他的。這使英宗對徐有貞產生了懷疑。就這樣,在曹吉祥的不斷離間下,英宗漸漸疏遠了徐有貞。不久,曹吉祥、石亨又唆使言官彈劾徐有貞「圖擅威權,排斥勛舊」。於是,徐有貞被關進了詔獄,並被謫戍邊,直到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才被釋放回原籍蘇州。
英宗自從得到了秘報,不知是福是禍,他期待著幸運之神的降臨,在忐忑不安中焦急地等待著。聽到撞門聲,他立即在燈燭之下單獨出見。徐有貞等人沖入后,見到英宗立即跪伏在地上,齊聲請他復出登位。英宗用力壓抑住心頭的驚喜與慌亂答應了他們。
英宗並不把張太后的話放在心上,對王振更加寵信。朝內外的一些人見此情景,或畏服於王振,或趨炎附勢,投靠他的門下,使得王振權勢日重。
英宗復辟后,廢景帝仍為郕王,並把這一年改為天順元年。病中的景帝被遷往西宮,沒過幾天就病死了(也有說是被害死的),年僅30歲。他被以親王的禮儀葬于西山,他的妃嬪也被賜死殉葬。與此同時,英宗將在抗擊瓦剌保衛北京、治理國家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一大批官員逮捕入獄。
英宗見到明朝使者,迫不及待地說,你們回去上復當今皇帝和內外大臣,趕快派人來迎。並表示回去后願看守祖宗陵寢,或者就做一名普通百姓。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病故。宣宗皇后、英宗之母孫氏無從管教,而在這之前,楊榮也已去世,楊士奇則因為受兒子殺人連累,早已不理朝事。「三楊」中只剩下一個楊溥,但已年老勢孤。王振再也沒有什麼可顧忌的了。
在英宗的寵信放縱下,石亨藉機培植黨羽,擴充實力。他摸透了英宗的心理,常常帶幾個爪牙到英宗跟前對他說,這幾個九_九_藏_書人是我的心腹,迎復陛下時他們出了很多力。昏庸的英宗只要一聽說為他複位出過力,就立即按石亨的要求授予官職。到後來,石亨、石彪叔侄兩家養有官員、猛士數萬人,將帥中有一半出自他們的門下。
原來,景帝在景泰三年廢除了原來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然而只過了一年多,朱見濟就夭折了。景帝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他又不願傳位給英宗的兒子。因而對立太子一事一直不露聲色。這時他才20多歲,或許是想以後自己還會有兒子。不料到了景帝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他卻病倒了。當時,一年一度的極為隆重的大典郊祀的日期即將臨近,他支撐著病體來到南郊齋宮,把武清侯石亨召到榻前,要他代行郊祀禮。

一、寵信宦官土木驚變

這次事變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它成為明王朝的轉折點。
軍士擁著英宗來到了東華門,守門的衛士喝令他們停止前進,英宗大聲喊道:「我是太上皇。」門衛見狀,不敢阻攔。眾人一直來到皇帝聽朝的地方奉天殿。英宗重新坐在了告別八九年之久的座位上,他激動得近乎于木然。徐有貞等見大事已成,率眾軍士立即高呼萬歲。
英宗率領大軍並未遇到什麼抵抗。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初一,英宗率領部隊進入大同。他還想繼續北進,追擊也先。這時,王振的同黨,因藏在草叢裡撿了一條命的大同鎮守太監郭敬,把前線慘敗的真情密告了王振。英宗和王振又嚇得異常慌恐,不知所措,便匆匆決定班師回京。開始,他們準備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撤退,這樣就可經過王振的老家蔚州,從不放過耀武揚威的機會的王振,更想藉機邀請皇帝「臨幸」他的家鄉以光宗耀祖。然而走著走著,他忽然想到,如此眾多的兵馬經過蔚州一定會將家鄉田裡的莊稼踏壞,因而遭到鄉人的唾罵。這時大軍已走了40多里,王振卻讓英宗下令改變行軍路線,掉頭向東奔向宣府。大同參將郭登得知這一情況,建議英宗仍按原定路線走,這樣可確保安全撤回,可英宗沒有採納。
英宗得悉曹吉祥等人的不法行為後,加強了對他們的控制,派錦衣衛指揮暗中進行監視。曹慌了手腳。天順五年七月,恰巧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告警,英宗下令懷寧侯孫鏜統領京軍西征。部隊正整裝待發,曹吉祥等秘密商定在七月初二由其侄曹欽率人襲殺孫鏜,奪取兵權,曹吉祥則在宮中率領所屬禁衛軍為內應。計議已定,曹欽設宴招待他的黨徒等待起事。夜交二鼓,酒吃到一半,叛亂軍官之一的都指揮馬亮怕萬一事情不能成功而遭殺身之禍,悄悄溜出來,到皇宮朝房告發,恰好孫鏜和另兩個軍官住在裏面,他們急忙草成奏疏從長安門縫隙中投了進去。英宗接到這份報告,便下令火速逮捕了曹吉祥,並嚴令堅閉皇城各門及京城九門。

三、寵信奸臣被迫平叛

就在王振弄權的同時,北方蒙古瓦剌部逐漸強盛起來,正統四年首領脫歡死去,其子也先嗣位,執掌了瓦剌的實權,開始擴張勢力。他先是向西北方向發展,到正統九年設置了甘肅行省。第二年又率兵攻打明朝所封的忠順王倒瓦塔失里,並逐步控制了西域要道哈密。與此同時,他又向東發展,攻擊兀良哈三衛。面對這一系列的擴張、侵擾,英宗和王振不但不譴責、反擊,就是遇到求救也從不派兵。漸漸地也先的勢力向東擴展到了遼東地區,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從而構成了對明王朝的威脅。對此,明朝有識之士紛紛向英宗上疏,提醒他警惕瓦剌的崛起。正統八年,侍講學士劉球針對當時的弊政提出了10件應該改革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防範瓦刺。然而,王振看后,認為這是對他的譴責,竟將劉球逮捕,並私自派錦衣衛指揮馬順將其殺害在獄中。從正統四https://read•99csw•com年以後,瓦剌每年都向明朝進貢。也許這也是英宗放鬆警惕的一個原因。瓦刺每年來進貢的貢使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但常常虛報人數,冒領賞賜。王振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加以庇護。
英宗的昏庸終於釀成了一場大禍。
開始,英宗十分寵用徐有貞,認為他很有才能。徐有貞便趁機排擠異己,意欲獨攬大權。他看到曹吉祥和石亨招權納賄的劣跡太露骨,英宗對此亦流露出厭惡的神情,便有意與曹、石二人拉開距離。英宗因而對他更為信任,經常屏退左右,與徐有貞一起秘密議事。
隨著權勢的擴大,石亨更加胡作非為,橫行朝中,他大肆排斥異己,將兩京大臣斥逐殆盡。他還屢興大獄,構陷糾劾他不法行為的言官,使得朝中官員大都十分畏懼他的權勢。
天順元年十二月,英宗重新審議獎勵在「奪門之變」中的有功人員。由於這時的政局已基本上被曹吉祥、石亨所操縱,結果,曹吉祥的養子被加封為昭武伯,他的3個侄子被任命為都督,他門下豢養的士卒冒功得官的竟多達千人。石亨也不甘落後,他以迎復功最高自居,不僅本人進爵,而且他的侄兒石彪也封為定遠侯,他的弟弟、侄子家人冒功而授指揮、千戶、百戶的50多人,他的部屬、親朋故舊冒名奪門而得官的達4000多人。

二、被俘受辱南歸復辟

直到這時,英宗對石亨才有所認識。起因是石亨在皇城中建造了豪華府第300餘間。一次,英宗在官員的陪同下登上翔鳳樓,他遙指石亨的府第對身邊的官員明知故問:「這是誰家的住宅如此宏麗?」官員們沒有一個敢如實相告,大都推說不知,個別的則含混其辭,說那一定是座王府。英宗一笑說:「不是這樣。」官員們假裝驚詫地問:「不是王府,誰敢蓋這麼宏偉的房子。」英宗恍有所悟地長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都是害怕石亨,不敢說他。」從此英宗對石亨叔侄內外擁有重兵的疑慮越來越重。為了削弱他們的兵權,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七月,英宗召石彪入京。石彪不肯從命,暗地裡指使千戶楊斌等50餘人到京師奏保,乞令石彪留在大同鎮守。這更引起了英宗的懷疑,他命人將楊斌等人收入獄中嚴刑拷問,楊斌供出了是受石彪的指使。英宗嚴令石彪疾馳入京,石彪一到北京立即被關進了錦衣衛獄。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英宗和王振卻視若兒戲,僅通過兩三天的籌備,就於七月十六日倉促率領50萬大軍,踏上了艱難的征程。隨征的文武大臣只不過是為英宗壯威的擺設,一切軍政事務均由王振一人專斷。
這一招果然使也先感到失望,但他仍不死心。過了一個月,也就是土木之變后的3個月,瓦剌經過充分準備,挾持英宗,以送英宗回京為名,大軍直逼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隊列陣西直門外,英宗則被放在了德勝門外的一座空房內。
也先本想抓獲英宗后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霸取中原的目的。但現在明朝已立新君,他手上的這張王牌已失去了價值。這時瓦剌內部也產生矛盾,可汗脫脫不花私下派使者向明朝獻馬議和。同時連年的征戰也使瓦剌的人民死傷慘重不得安生,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先提出與明朝講和。
十三日,英宗在明軍且戰且退的護衛下來到土木堡。這裏離懷來城僅20里,正確的指揮應當趕緊進城裡駐守。王振卻因為自己的千余部輜重車輛未到而讓英宗在土木堡紮營等候。兵部尚書鄺野一再上奏要英宗立即疾馳入居庸關,並組織精銳部隊斷後。王振卻將奏章截留不報。眼見形勢十分危急,鄺野直接闖進行殿力請英宗迅速入關。王振大聲斥罵說:「腐儒哪裡懂得軍事,再敢胡說就砍掉你的腦袋!」喝令士兵把鄺野架了出去。英宗無動於衷,聽憑王振施威。就這樣,英宗坐失了最後一次機會。第二天,土木堡就被趕上的瓦剌大軍重重包圍了。
曹欽發九_九_藏_書現馬亮去而不歸,察覺到走漏了消息,慌忙率領他的幾個死黨和幾百士卒直撲長安門,但一到宮門看已緊閉,便衝到朝房砍殺了幾個官員,並縱火焚燒東西長安門。這時孫鏜已集合起征西部隊攻擊曹欽,曹欽不敢戀戰,想外逃出城,但各城門已依照英宗命令關閉,沒有辦法他只好奔回家中,孫鏜的部隊很快衝進來,曹欽走投無路,投井自殺了。3天之後,曹吉祥被凌遲處死。
由於多年戰備荒廢,塞外明軍不堪一擊,城堡很快一一陷落,只剩下一座大同城,孤零零地被也先圍了個水泄不通。前線戰敗、告急的報告頻頻傳到北京,有時一天多達數十次。英宗頓時慌了手腳,他先是匆忙派駙馬都尉井源等4將率兵萬人前去迎敵。但很快全軍覆滅。英宗不得不又找來王振和群臣商量對策。
英宗被俘使明朝上下一度出現混亂,但太皇太后孫氏和大臣于謙等人頂住了朝中一部分人的逃跑主張,緊張而有序地建起了新的運行機制。他們先立了英宗年僅兩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讓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不久清除了王振的死黨,加強了北京的保衛,迅速做好迎擊瓦剌的準備。接著,為了弱化英宗在瓦剌手中的作用,文武百官又聯名上書太皇太后,請立郕王為皇帝。九月六日,朱祁鈺登基做了皇帝,並改年號為景泰。為了照顧英宗的面子,遙尊他為太上皇。
貪鄙的王振為了討功邀寵,極力勸說英宗親率兵馬抗擊也先。英宗仍像過去一樣,只要王振說了話,他就誰的話也不再聽信了。他當即傳下命令,讓太監金英輔佐成王朱祁鈺留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謙留京代理部務。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官員扈駕隨征。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一直到宣宗,對宦官的管束都十分嚴厲,這一點王振十分清楚。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一面討好英宗,一面故作姿態,騙取閣臣的好感。王振每次到內閣傳旨,都裝出畢恭畢敬的樣子。但暗地裡卻拚命拉幫結派。朱祁鎮當皇帝不久,太皇太后命王振偕文武大臣在朝陽門外閱兵。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與王振交往甚密,王振竟欺騙所有大臣,謊報紀廣為騎射第一,並越級提拔他為都督僉事。
由於當初主張避敵南逃被于謙反駁,徐有貞與于謙交惡。為了藉機報仇,徐有貞與石亨等幾個串通一氣,唆使同黨彈劾于謙、王文陰謀迎立英宗的侄子為皇帝。廷審時,王文辯白說,召親王進京須用金牌信符,派人須用馬牌,只要查一下內府、兵部就可以真相大白。于謙在一旁冷笑說,這是石亨等人的主意,辯白又有什麼用處?果然,經過查對,金牌、信符全在內府。徐有貞又對猶豫不決的英宗說:「若不殺于謙,復辟就師出無名」。最後,判于謙等人謀逆罪,處死刑。
王振的專橫、擅權,英宗不僅視而不見,反而認為王振忠心耿耿,是難得的人才,於是對他寵眷益深。正統十一年英宗賞給王振白金、珍寶等物品,作為對他的獎勵,並特賜敕一道,稱王振「性資忠孝,度量弘深」,「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護贊輔,克盡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實至」,為王振唱了一曲讚歌。
石亨措手不及,只好上章待罪,請求盡削弟侄官爵,放歸田裡。英宗沒有準許。很快石彪招供,牽涉到了石亨,在朝的一些大臣也上章 彈劾石亨招權納賄、肆行無忌、圖謀不軌等罪行,說石亨不可輕宥。於是,石亨也被關進了詔獄。第二年二月,石亨在獄中死去,緊接著石彪等人也被處死。
英宗寵信曹、石,釀成了曹石之亂。在這之後,他雖然也想任用賢臣重治國家,然而,這時的國力已遭到極大削弱,英宗的身體也日漸衰弱多病。天順八年正月,年僅38歲的英宗死去。臨終前,他命太監草書遺詔,廢除了自成祖、仁宗、宣宗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最後總算辦了件明白事。他死後被葬于裕陵,廟號為「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