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瀕臨破產的大唐朝廷 勝利:一種「否極泰來」的假象

第八章 瀕臨破產的大唐朝廷

勝利:一種「否極泰來」的假象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春天,已成強弩之末的李希烈又對襄州、鄭州採取了幾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但均被當地官軍擊敗。自此,李希烈一蹶不振、兵勢日蹙。
答案是否定的。
馬燧突然拉開胸前的衣襟,厲聲高喊:「你們既然不信我的話,為何不拔箭射我!」
徐庭光聽懂了。
眼看涇師之變又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重演,德宗李適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每次上朝,他頭一句話就是問百官們:江淮漕米到了沒有?
馬燧決定親自去和他談。
可是,要怎麼才能跟徐庭光達成協議呢?
馬燧進入河中后,將死心塌地追隨李懷光造反的大將閻晏等七人全部斬首,其餘將士一概不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李懷光敗亡之前,亦即這一年六月,幽州的朱滔在惶惶不安中一病而死,其麾下大將劉怦在部眾的擁戴下接過了軍政大權;七月,朝廷任命劉怦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九月,劉怦又患病身亡,德宗隨即下詔任命劉怦之子劉濟代理節度使。也就是說,差不多與河中平定的同時,作為叛亂重災區的河北也總算是消停了。
雖然四方叛亂一一平定了,但是德宗李適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禁軍將士這些日子都只能喝稀粥了。而且據主管糧倉的官員奏報,過幾天連稀粥也沒得喝了,只能喝西北風。
馬燧的這個計劃,是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的最好辦法,也是幫助他徐庭光擺脫兩難處境的最佳策略。徐庭光和左右將士對視一眼,隨即異口同聲地大喊一聲:「諾!」
德宗李適感覺直到這一刻,「貞元」年號所象徵的「否極泰來、浴火重生」的寓意才開始得到了應驗。
李懷光的末日就這樣降臨了。
四月末,德宗下詔,正式任命陳仙奇為淮西(原名淮寧)節度使。
與此同時,一九九藏書直心懷僥倖、苟延殘喘的李懷光終於陷入了徹底的絕望。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一條白絹拋上房梁,打一個結,然後把腦袋伸進去……
接下來,德宗朝廷要對付的最後一個敵人就是自稱楚帝的李希烈了。其實,隨著各方叛亂的相繼平定,勢窮力孤的李希烈分明已經預感到了自己的命運。
降旗。
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德宗初年的銳意削藩換來的只是帝國的生靈塗炭和滿目瘡痍;李唐朝廷不顧一切與諸藩大動干戈的結果,也無非是讓帝國再次回到了代宗時代的原點。藩鎮之亂的根源並沒有被剷除,而諸藩廢立自專、擁兵抗命的局面也並未得到一絲一毫的改善。換言之,此時的大唐帝國依舊是層層太阿倒持、遍地驕兵悍將!
相對於這場大叛亂的起因,這種終結的方式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我們可以想象,倘若魏博的田緒刺殺田悅、擁兵自立之後,倘若幽州的朱滔病死、劉怦自立之後,倘若淮西的陳仙奇殺了李希烈、吳少誠又殺了陳仙奇之後,德宗仍然像當年拒絕李惟岳那樣拒絕承認他們,那麼,叛亂能就此終結嗎?戰爭能就此平息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首先需要追問的是:引發諸藩叛亂的那些根本因素是否已經消除?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馬燧發出試探,向城上喊道:「我從朝廷來,可全權代表天子,你們可西向受命。」徐庭光等人一聽,立刻以覲見天子之禮向西遙拜。
如果繞開長春宮直取河中,倒也不是不可行,但就怕被徐庭光抄了後路,到時候非但不能速戰速決,反而會落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噩夢過去了。
遺憾的是,李適每次聽到的都是死一般的沉默。
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馬燧就這樣兵不血刃地進入了read.99csw.com河中城。
徐庭光等人默然不語。
當時,官軍正面最頑固的據點就是河中驍將徐庭光據守的長春宮(今陝西大荔縣東),「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資治通鑒》卷二三二)此地守備甚嚴,渾瑊、駱元光部已對其圍攻半年多,卻始終未能前進半步,若繼續強攻,恐怕也是曠日持久,別說一個月,再過半年也不見得能打下來。
所以,他現在必須和時間賽跑。
似乎是為了給這個問題提供佐證,貞元二年七月,淮西兵馬使吳少誠再次發動兵變,殺了毒死李希烈的主謀陳仙奇,奪取了兵權,自立為留後。據說,吳少誠生性狡猾陰險,卻是李希烈生前最寵信的大將,他之所以發兵誅殺陳仙奇,是為了給李希烈報仇。
就在德宗君臣等得花兒都快謝了的時候,終於等到了李泌從陝州發來的一道加急奏章——韓滉發送的三萬斛米已經運抵陝州,不日即可轉運入京。
次日,徐庭光料定李懷光敗亡在即,遂下定決心歸降,其部眾大聲歡呼:「從今往後,我輩又是天子臣民了!」
這一刻,李適激動得都快哭了。他拿著那道救命的奏章,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踉踉蹌蹌地跑進東宮,對著太子李誦大喊:「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資治通鑒》卷二三二)
恰恰是朝廷重新承認了諸藩自代自專的合法性,恰恰是德宗放棄了他的中興之志和強硬立場,這一切才宣告終結。
德宗李適很快就發布一道詔書,任命虔王李諒(德宗第四子)為淮西節度使,同時任命吳少誠為淮西留後。
徐庭光悚然動容,他身邊的將士已經有人跪伏在地,低聲發出啜泣。見此情景,馬燧意識到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最後說了一句:「這場禍亂是李懷光一個人的責任,你們無罪九*九*藏*書。我今天要告訴你們的是,我將率部直趨河中,希望你們固守城池,不要出戰。」
隨後,馬燧單槍匹馬來到長春宮城下,向城上喊話。徐庭光素來敬重馬燧,旋即帶著麾下諸將來到城頭上,向馬燧遙拜。
馬燧回到前線的時候,心情是很不輕鬆的。
可是,這場叛亂又是如何終結的呢?
所謂任命虔王李諒為淮西節度使,實際上就是朝廷的一面遮羞布而已。因為李諒並沒有實際到任,僅僅是名義上的「遙領」。既然是遙領,那麼淮西的軍政大權當然就穩穩落在吳少誠手中了。
至此,我們終於發現——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五月開始,因德宗對成德李惟岳開刀而引發的這場諸藩大叛亂,在經歷了五年的戰火洗禮並席捲了大半個帝國之後,與其說是以李唐朝廷的勝利告終,還不如說是以德宗李適的妥協退讓而草草收場!
不管吳少誠起事的動機是什麼,對於朝廷來講,他的行為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兵變。這個性質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面對擁兵自立的吳少誠,德宗朝廷又會採取怎樣的應對之策呢?
從他離京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天。也就是說,只要再過三天,他的部隊就斷糧了。此時,河中城內尚有守軍一萬六千餘人,假如他們拚死抵抗,馬燧非但不會這麼快取得勝利,而且還會因糧餉不繼而被迫撤退。
八月十日,馬燧與渾瑊、韓游環等部繞過長春宮,進抵焦籬堡(今陝西合陽縣南),該城守將尉珪當即率守軍七百人望風而降。當天夜裡,李懷光得知官軍已經到了眼皮底下,慌忙命人燃起烽火,可駐紮在河中附近的各部兵馬卻始終沒有舉火響應。
是的,諸藩之亂平定了,財政危機也過去了,然而,大唐帝國真的已經「否極泰來、浴火重生」了嗎?
read•99csw•com因為朝廷按照他自己主動立下的軍令狀,只給了他最後一個月的糧食。如果不能在這最後的期限內平定李懷光,不僅他本人要入朝向天子請罪,而且天子也將不得不向李懷光妥協。倘若如此,那他馬燧的前程就徹底毀了。
意思明擺著——德宗妥協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似乎有理由懷疑:所謂的「貞下起元」「否極泰來」只不過是一種假象。除非未來的德宗李適能夠重拾即位之初的雄心壯志和中興夢想,否則帝國的臣民又怎能真正享有暌違已久的太平?
我們當然不會否認,德宗一朝的君臣在這場平叛戰爭中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比如德宗李適的真誠罪己,比如謀臣李泌、陸贄審時度勢的智慧和韜略,再如猛將李晟、渾瑊、馬燧等人的捨生忘死和浴血奮戰等等;我們也不會否認,在歷經安史之亂和諸藩之亂的重創后,德宗的妥協退讓畢竟為帝國換取了一個休養生息、重建家園的機會。
所有的噩夢終於都過去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燧最後入據河中的軍事行動雖然是一場兵不血刃的完勝,但同時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險勝。
這道詔書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還記得,這場諸藩大叛亂之所以爆發,其因有二:一是諸藩的目無朝廷和自代自專,二是德宗的銳意中興和志在削藩。
八月十二日,馬燧率領各軍迅速進抵黃河西岸,河中大恐。城中將士早就厭倦了這場戰爭,遂驚惶奔走,繼而謠言四起,一會兒說:「西城已經投降了!」一會兒又喊:「官軍攻進東城了!」片刻后,河中城上就紛紛打出了寫有「太平」字樣的旗幟。
至此,河中之亂宣告平定。
四月初,意志消沉的李希烈又感染重病,其麾下大將陳仙奇遂買通醫生,在李希烈的葯中下毒,將他毒死。隨後,陳仙奇發動九-九-藏-書兵變,將李希烈的妻子、兒子、兄弟及其家屬全部屠殺,最後宣布歸順朝廷。
這是什麼旗?
最後的勝利竟然得來全不費工夫,讓馬燧等人頗有些喜出望外。
馬燧一看,心裏就有數了,接著大聲喊道:「自安祿山叛亂以來,朔方軍轉戰南北,為國建功,迄今已三十年,為何一朝與朝廷為敵,自取滅族之禍?你們今日聽我一言,不僅可以免禍,還可得到富貴。」
李懷光自縊當天,一向反對他發動叛亂的長子李璀親手殺了兩個弟弟,隨後自殺。河中大將牛名俊砍下李懷光的首級,率眾出降。
倘若如此,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全然不同了。
這一年歲末,讓德宗李適望眼欲穿的四方貢賦(錢帛)總算陸續入京,瀕臨崩潰的帝國財政也終於度過了危險期。但是,糧食還是極度短缺,德宗李適還是要眼巴巴地等待著江淮漕米。
所以,從這場戰爭的結果來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帝國表面上是勝利了,可德宗企圖維護的帝國綱紀、朝廷尊嚴,以及他本人試圖樹立的強勢天子的形象,卻在無形中一一喪失了;另一方面,那些起兵叛亂的藩鎮首腦是兵敗身死了,可諸藩「擁兵割地、一切自專」的這套規則本身,卻毋庸置疑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馬燧知道,徐庭光為人忠義,卻被迫處於朝廷和李懷光的夾縫之中,雖然跟著李懷光造反,但心裏並不好受。憑著這一點,馬燧相信自己一定能說服徐庭光。
因此,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徐庭光達成協議,讓他按兵不動,然後官軍繞過他直取河中。李懷光一完蛋,長春宮自可不戰而下。
禁軍將士開始騷動了。一部分士兵甚至跑到了大街上,丟掉頭盔,扯掉頭巾,對著過往行人大聲嚷嚷:「朝廷把我們弄進了軍營,卻不發糧食,這不是把我們當罪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