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龍場悟道

第五章 石破天驚聖人出

龍場悟道

王守仁就是這樣快樂地生活在原始社會裡,忽然有一夜,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和他在一起的人嚇得呆了:先生,你為何發癲啊?
我們說,王守仁必然會潛心於研究當地土著部落的思維特點,正是這種原始的思維讓他迷醉。但是他在年譜中卻有意迴避了這一點,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應該是他的弟子門人搞的鬼。我們知道,雖然王守仁最終是開悟了,但是他的弟子門人,卻始終站在聖賢的門外,不曉得這扇門是應該往裡推還是往外拉。他們只想到應該把自己的老師包裝起來,讓人人景仰,以便將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廣泛推廣。可是在他們登堂入室之前,就不可能對王守仁的智慧思想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他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淺陋之見,又生硬地把王read.99csw.com守仁的智慧拉回到一個低層次來,結果導致了王守仁心學思想的最終迷失——試問,自王守仁而後,可曾有哪個人,拿了王守仁的書本就讀成了聖賢的呢?
這是因為,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不過是孟子的「取義」的翻版。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後者孟子的「取義」,「取」被王陽明改成了「致」,「義」的意思是「宜」字的通用,義者宜也,也就是正確的選擇的意思。正確的想法,正確的做法,都是「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取義」,所以王陽明非孟子不夢,就是這個道理。
因而這世界上的人,用腦子想,用筆寫,都無法接近終極的智慧,反而會歧路亡羊,迷陷於語言邏輯的層https://read.99csw.com面上。
這一段長到了令人發瘋,也晦澀到了讓人發狂的嘰里呱啦,就是中國哲學史上大名鼎鼎的龍場悟道。
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嘆曰:聖賢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謂格物,格此者也。所謂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什麼?不勉而中中什麼,總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紛逐于聞見,縱然想得著,做得來,亦如取水于支流,終未達于江海;不過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試之變化,終有窒礙,不由我做主。必如孔子從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滿用,故曰無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窮通榮辱死生之見得以參其間哉!
旁人道:你明白什麼了https://read.99csw.com啊?
悟道就悟道吧,這事我們理解,也能夠接受。可王陽明為什麼會夢到孟子呢?孔子豈不是比孟子的招牌更大?更響亮?王陽明何以不夢?
《靖亂錄》上記載了王守仁在龍場的幸福生活:
沒有人能夠只憑王守仁的書本,就掌握到王守仁獨立思考才獲得的智慧。書本與智慧無關,它記載的只是王守仁獲取終極智慧的心得感受,但不是這種終極智慧的本身。
當時王守仁興奮地狂跳起來,不停地高呼。
當我們說到占卜與釋夢的時候,就知道現在的王守仁,已經無限接近了道的入室之門。
但是,王守仁,他究竟悟到什麼了?
王守仁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啊!
忽一夕,夢謁孟夫子。孟夫子下階迎之,先生鞠躬請教,孟夫子為講良知一章,千言萬九*九*藏*書語,指證親切,夢中不覺叫呼,僕從伴睡者俱驚醒。
這是王守仁窮其一生的智慧與思想收穫,對中國的哲學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任何一部中國哲學史,如果不寫下這一段,不記下王陽明這個氣派的名字,那麼這本書鐵定沒人讀。
所以禪宗講究一個開悟。這種開悟,正是建立在元邏輯的基礎之上,放棄你的固有語言,放棄邏輯,重返原始人的蒙昧境地,反而容易在一片混沌之中,重建你的思維體系,更為迅捷地接近終極智慧。
王守仁興奮地道: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
所以說王守仁來到龍場,算是來對了地方。倘若他仍然是鑽深山走老路,只能是距離終極智慧越來越遠。現在的他,不可能不近距離地感知到原始思維的特點與局限,再與他已經養成的智慧相互印證,就這樣read.99csw.com于漸然的思考之中,一步步向著終極智慧邁進。
這是因為邏輯思維是有局限性的,這種局限性來自於思維的工具,語言或是思想本身,尤其是前者,正如禪宗所說,以手指月,但手指不是月。人類用語言來表述智慧,但語言並非是智慧本身。而邏輯卻被固化在語言體系之中,沒有語言,也就無法表達邏輯。但有了邏輯,卻又因為語言的妨礙,反倒是偏離了智慧本身。
於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語者,夷人央之通語于先生,日貢食物,親近歡愛,有如骨肉。先生乃教之范木為,架木為梁,刈草為蓋,建立屋宇,人皆效之,於是一方有棲息之所。夷人又以先生所居湫隘卑濕,別為之伐木構室,寬大其制。於是有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統名曰龍岡書院。之以檜竹,蒔之以卉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