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再造唐朝的道士

第十四章 再造唐朝的道士

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李泌確實很能忍,當時他與太子交好,但是經過天寶年間的「王忠嗣案」后,太子李亨的地位一度岌岌可危,而身為李亨心腹的李泌,也成了許多人的眼中釘,外加年輕時候的李泌,年少氣盛,在天寶年間曾上書言時事,結果,宰相楊國忠搞起了文字獄,污衊李泌的《感懷詩》誹謗朝廷,正對太子不滿的李隆基,也就順水推舟把李泌發配到了湖北蘄州。遭到挫折的李泌很清醒,不但沒有不滿,反而立刻歸隱,從那以後一直到安祿山叛亂前,他再不參与時事,甚至和李亨之間也沒有任何來往,只是一心研究道學。但是他終究還是「出世」,安史之亂爆發后,長安城淪陷,唐王朝岌岌可危,唐玄宗李隆基倉皇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就在李亨即位后沒幾天,李泌就適時地出現在了他的身邊,李泌的到來讓李亨喜極而泣,高興得「撫其手,近狂喜」。他大展宏圖的日子,就是從此開始。
在寧夏靈武即位的李亨,處境只有一個字:慘!當時的安祿山叛軍,已經攻陷了長安,整個中原都在他們手裡,南方只有睢陽城在苦苦抵抗,江南半壁眼看著不保,小小的靈武,只有數千殘兵。在潼關淪陷后,大好形勢已被葬送,河北的郭子儀部,只能苦苦守住現有的地盤抵抗,根本無力反擊。更要命的是,中原大地已經被叛軍打得支離破碎,唐朝的許多軍隊早就和中央失去了聯繫,甚至連李亨即位這麼大的事情都不知道。兵少,將寡,士氣低落,處境慘淡,這樣的大唐,這樣的叛軍,孰輕孰重似乎一目了然,難道,這次大唐真的氣數已盡了嗎?
李泌其後又有3次重新回到唐朝的中央高層,一次是李亨的兒子唐代宗李豫即位初期。當時的李豫剛剛誅殺了專權的宦官九*九*藏*書李輔國,但是國家局勢仍然在困難之中。安史之亂仍未剿平,東部藩鎮卻尾大不掉,西北的回鶻、吐蕃等外敵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更以武力威脅,內憂外患之下,李豫想起了這個在父親最危難的時候給予幫助的人——李泌。他封李泌為翰林侍郎,並用強迫他吃肉的方式,希望李泌能放棄道家修行,全力專註于社稷。李泌不辱使命,回到長安后,當場就提了15條加強邊境防禦的要求,不巧的是,這時候的宰相元載妒忌李泌的才華,結果,元載以重用人才的名義,建議將李泌外調為刺史,而深知遭到排擠的李泌,又一次選擇了忍讓。元載被誅后,李泌又一次得到了回京的機會,卻依然被另一個宰相常袞排斥,知道事情不可為的李泌,就安心在杭州做刺史,遠離中央的是非。但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到了唐德宗李適在位的時候,唐朝發生了涇原兵變,因不滿唐朝犒賞微薄,唐朝本來用來平定李希烈叛亂的部隊,在路過長安時發動兵變佔領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關鍵時刻李泌來了,他向唐德宗推薦了名將李晟,並提出了「先北后南」的方略,即先搗毀叛軍的老窩涇原,再收復長安,這一次唐德宗聽了他的,叛亂終被平定。公元787年,李泌終於成為了中書省門下章事,即掌握國家大權的宰相,兩年後去世,封業侯爵位。5次出山,都是在唐朝最危險的時候,而每次都能功成身退,說是唐朝再造社稷的功臣,除了郭子儀、李光弼,又舍李泌其誰?
但凡是國家陷入動亂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人物,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平定動亂,建立功勛。這樣的功業,總被史家稱為「再造社稷」,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英雄人物,放在安史之亂時期,通常能受得九-九-藏-書起「再造社稷」評價的,自然是兩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儀,但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同樣也當得起這個殊榮——李泌。
但即使這樣,收復長安也是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之前的戰局,一直是叛軍進攻,唐朝防守,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攻守易形了,唐朝已經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而叛軍所要做的,不是平定天下,而是怎樣守住現有的地盤。唐王朝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里,李泌始終是唐肅宗李亨最大的精神依靠。他不但為李亨出謀劃策,更在李亨最低落的時候不斷鼓勵他,甚至有一次,說到激動處,李亨竟然趴在李泌的肩頭痛哭流涕。即使這樣,李泌卻沒有接受李亨任何的官職,他始終是以一個布衣朋友的身份來做這一切事,以至於有一次兩人出遊的時候,老百姓都在旁邊指指點點:穿黃衣服的是皇帝,穿老百姓衣服的是皇帝的朋友。李亨也想賜李泌官職,但給他的官服李泌都不|穿,因為李泌知道,此時他又在成為另一個人的眼中釘——宦官李輔國。李輔國是李亨的貼身宦官,也早與李泌相識。但是在安史之亂中,由於安祿山叛亂的教訓,唐王朝開始信用宦官,甚至命令宦官監軍,李輔國的權力就這樣大了起來。甚至在唐肅宗後期,他掌握了國家的內政外交大權,連皇帝的廢立都由他操縱,而李泌,這時候就是他奪權的絆腳石。深知官場險惡的李泌,再一次見好就收,在唐王朝收復長安后,李泌就向李亨請辭,李亨當然不準,李泌很坦誠地說:「今天我還可以和您一起談話,但如果不走的話,明天也許我的頭就被人拿去了。」就這樣,在安史之亂中起到設計師作用的李泌,再次選擇了隱退。公元757年底,李泌隱退南嶽嚴九*九*藏*書霞峰,在當地建房修行,度過了12年,這個房子被稱為「端居室」,不但用來讀書,更用來藏書和講課,這也是中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書院。
此時,李泌立刻做出了兩條判斷,事後被證明,准得離譜。
雖然出名早,但李泌是一個非常踏實的人,並沒有因為出名早而飄飄然,相反卻繼續刻苦攻讀。李泌的父親也很懂教育方法,並不讓兒子讀死書,反而資助他四處遊歷,體察民情。後來擔任宰相的張九齡很賞識他,自己批閱奏摺的時候,經常把李泌叫來,和他一起探討奏摺內容,李泌參政議政的時間,確實是早得很。
在當時所有人的眼裡,天資聰穎的李泌是一個非常神的人,神到歷史書上,都留下了許多關於他的神話一般的記錄。比如有說他小時候能夠在屏風上飄蕩行走的,說他15歲生日時候有彩雲出現的,甚至還有道士斷言,他15歲後會有一天上天做神仙的。成年後的李泌也是個「神人」,他不喜歡千篇一律的官場生活,雖然在官場交友甚廣,他卻更喜歡無拘無束的遊歷生活,尤其對道教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天寶年間,他曾經多次在深山和道觀里遊歷,據說在衡山的時候,還親眼見到了神仙。而且他還練了一門高難度的功夫——辟穀,也就是很長時間不吃不喝,卻依然風采依舊。甚至後來輔佐李亨的時候,也經常辟穀。這是否是李泌的仙法,今天無法考證,但至少說明一點,他是一個很能忍的人。
不但做出了判斷,李泌還制定了完備的平叛方略,即命令李光弼和郭子儀二將,一個出井陘關,一個出河東,分別從背面壓制叛軍。李泌斷定,叛軍的騎兵很難越過長江天險,因此從北面進攻,威逼叛軍的河北老巢,就可以把叛軍剛剛奪取的八百里秦川,變成鉗制他們的死地。李泌更斷定,read•99csw.com平叛是一個長期的戰爭,千萬不能想著快速解決,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藉助這場平叛戰爭,徹底消滅叛軍,並將地方兵力收歸中央,斷絕藩鎮割據的隱患。他對李亨說:「去叛軍易,去藩鎮難。」同時他也看到,叛軍佔據中原,恰恰是重新實行府兵制的機會,漫長的戰亂製造了大量的荒地,待到平叛勝利后,國家正好可以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再重新實行府兵制度,如此,可保證唐王朝的長治久安。

第一條,叛軍不會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原因很簡單,安祿山的叛軍,多是由邊鎮突厥人和契丹人組成,漢人極少,這樣的部隊只是武力強大,卻很難獲得中原百姓的認同。第二條,叛軍根本難以持久,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統治天下的信心,單看一條,叛軍每奪得一個城市,都把當地的財物運回到老巢范陽,這就足夠說明,叛軍自己根本沒有做好奪取天下的準備。

6歲那年的那場宴會,讓唐玄宗李隆基從此記住了李泌的名字,也因此有了一個願望:讓李泌輔助自己的兒子,成就一個大唐盛世的優秀接班人。因此,對李泌,李隆基曾經有個斷言:他日必國器也,不但表揚更悉心培養。從此以後,李隆基身邊的重臣們,比如賀知章、張說,皆多次邀請李泌入家中,教其各類才能。後來李隆基更把李泌引入東宮,命他擔任太子李亨的侍讀,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他與太子李亨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並終其一生。
對李泌言聽計從的李亨,在早期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李泌的計劃。從李亨複位開始,唐朝一面命令郭子九-九-藏-書儀、李光弼二將全力進兵河北,斷絕叛軍的歸路,一面請回鶻發兵救援。精銳的回鶻騎兵成了唐王朝的主力軍,戰局很快向著對唐朝有利的局面發展。李光弼在河北勢如破竹,郭子儀與回鶻聯兵,不斷在關中取得勝利,但這個時候,歷史的意外又發生了。公元757年,急於奪取京城的唐肅宗不顧李泌的勸阻,決定先集中兵力收復長安和洛陽,結果,已經逼近叛軍老巢的李光弼不得不回師救援,事實果然如李泌所料,唐軍以巨大的代價奪回了長安與洛陽,但並沒有消滅叛軍的有生力量,幾十萬叛軍安然地逃回了河北老家,依然是唐王朝巨大的威脅。更要命的是,幫助唐朝奪回長安的回鶻人藉機漫天要價,更在長安城大肆搶掠,所謂收復長安,得到的只是兩座傷痕纍纍的空城。
在現代人的眼裡,李泌是個很默默無聞的人,可在唐朝當時,李泌卻是個出名很早的人,6歲的時候,他就是名滿中國的神童了。
如果說之前李泌的神,是神在有關他的傳說以及行為,那之後的神,就在於他平定天下的能力。
這兩條,最終都被他言中了。
李泌,字長源,祖上是北魏的官員,陝西長安人,但到了李泌這一代,卻已經遠離仕途了。李泌的父親李承休是唐朝有名的藏書家,書香門第環境下長大,再加上李泌天資聰穎,很小就在長安城有神童的名號,並驚動了彼時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8年,李泌6歲,唐玄宗李隆基邀小李泌出席一次宮廷的宴會,此時李隆基正與宰相張說下棋,當場命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詩一首,小李泌出口成章: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聘材,靜若得意。詩句一出,朝廷大員們滿座皆驚,連平時素來以才高自詡的重臣張九齡也大為驚訝,從此和李泌成了忘年交,之後終其一生,他都稱呼李泌為「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