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三章 諸葛氏一家

第二十三章 諸葛氏一家

「不,我才是正牌的太守。」
這歌不是當地的民謠,而是古時山東地方流行的曲調。也就是孔明的故鄉——齊國的史歌。
孔明和妻子在隆中這個小村莊里確實過上了幾年平靜祥和的日子。
「荊州是一個很大的都市,那兒有很多你們從沒見過的東西。你的叔父和荊州的劉表是朋友。由於劉表叫他務必過來做官,所以就應邀而去。在城裡我們將有豪華高大的房子,你們也會有很多的家僕侍候,年紀輕輕的,得多留心自己的品行。」
「避難的人們是多麼的可憐啊!」孔明的內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他對繼母建議道:「原先也不知道世上發生動亂是怎樣的情況,但這次黃巾之亂引起各州大亂,甚至把戰火引入到了洛陽。整個中原將變為戰亂的戰場。我們還是暫且逃到南方,去投奔江東的叔父吧。」
現在能大致明了的是先前徐庶對劉玄德介紹的相關情況。我們就從他們的祖先諸葛豐說起。
「立即逮捕!」諸葛豐一聲令下,他親自帶人去抓捕許章。這時,許章正好從宮裡出來,一見到諸葛豐的身影,慌忙躲到宮裡。
白天,在田隴之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歌聲。
由於愛這個世界,所以必須愛自己;由於想在這個世界有所作為,所以必須鼓勵自己。
孔明的父親諸葛珪曾經擔任過泰山的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的太守,當時的家庭境況可以說是相當好的。
諸葛玄只得奉命轉任,去擔當周術的後任治理豫章。
今後該何去何從呢?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由於朱皓得了笮融、劉繇等當地豪族的支持,所以諸葛玄很快就落敗,並被逐出南昌城。
晴耕雨讀——這是他名副其實的生活寫照。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但是,他們在荊州居住不到一年,叔父諸葛玄又接到了劉表的命令:「派去治理豫章的周術病故了,由你去接管那裡吧!」
他手抱長膝怡然而坐,猶如參禪入定般輕鬆。跟隨著他的朋友們各抒己見,談論著當前的時局和未來的志向。孔明微笑著,默默地傾聽他們的言談。最後,他突然說道:「你們如果進入官場的話,一定都能當個刺史或者郡守。」
繼而他又這樣想著。
孔明祖先的回鄉之地是否為琅琊,目前尚不明確。
「我是豫章的太守。」
從襄陽的城區到孔明居住的隆中,只需往郊外行走二十里。
「管仲、樂毅現在何處?!」
「新娘長得像瓜田的僵瓜那樣難看。」
兩人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萌生這樣的志向並非偶然。孔明一家在剛從太學畢業儼然已成為家庭頂樑柱的大哥諸葛瑾的帶領下,開始了南下的大逃難。一輛破車載著全部的家產和繼母,孔明和弟弟諸葛均還有妹妹互相鼓勵著,走上了艱辛的南下之路。在少數幾個家僕的護送下,他們一家老小混雜在難民的隊伍里,每天在曠野和河read.99csw.com川中持續著沒有止境的逃亡之旅。
華北、山東一帶的農民們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各自帶著生活的全部家當,拖兒帶女地大量逃向江東地區。當時還只有十三四歲的孔明親眼目睹了流離失所的難民和饑民的人潮,他們悲慘的生活情景在少年清純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和叔父一家混在亂軍中,屯駐在城外的遠郊,企圖再度起兵。但是一天晚上,他們突然遭到叛亂的鄉民襲擊。叔父諸葛玄壯志未酬,卻被叛民們砍下了首級。
有史可稽的是孔明的父親諸葛珪在世時,已從山東琅琊郡的諸城縣遷徙到陽都(今沂水以南)成家立業。
歌者不是拿鍬鏟田的孔明,就是割豆摘莢的孔明之弟諸葛均。
自從叔父亡故后,孔明就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少年孔明早早地嘗盡了世道的艱辛,於是他鼓起勇氣拜在石韜的門下。
「是裝模作樣的吧?」
當前紛亂的局勢,不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
好事之徒以此認為孔明是個無能的青年,他們幸災樂禍地起鬨著。
孟建談了心中的想法后,高興地回去了。
孔明聽了,平靜地搖頭道:「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你還沒有走到半途,怎麼可以後退呢?雖說現在襄陽過於平靜,但又怎能相信這兒百年都會一直平安無事?你北方的家鄉,舊時的門閥眾多。那些官吏,士大夫的候補者們都蠢蠢欲動地奔走鑽營。像你這種沒背景的年輕人只會到處碰壁,哪裡還有容納你的地方呢?所以我看你還是留在南方這片新天地里慢慢地等待時機吧。」
只要有戰亂,就逃向沒有戰亂的地方;只要有饑饉和洪災,就逃向沒有災難的地方。幸虧大陸有著廣闊的天地,所以大陸的百姓們已經習慣了流離漂泊的生活。
「到南方去吧。」
益州位於巴蜀的腹地,目前似乎還處在政治風暴圈的外面。它被茫茫的密雲所封鎖,而且長江之水也來自它那神秘的巴山蜀峽。
師兄弟們都嘲笑他的作為。就連對他的才華多少有些認識,對他十分尊敬的人也隨著時光的流逝幾乎全部離開了他。
期間,他們的生母不幸去世,父親又娶了繼母。
「請收我為徒吧。」
不久,已到日暮時分。年輕的孔明輕輕地哼著《梁父吟》,望著自己家裡的燈火,輕快地下了山。
他們一家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江東,投靠了叔父諸葛玄。
孔明一邊安撫著年幼的弟弟,一邊和喪魂落魄的敗兵們一起潰逃。當時周圍都是些陌生的士兵,所以他也無法打聽到叔母及其隨從被叛民所殺的消息。
孔明共有兄妹四人,三男一女。他是諸葛珪的次子。長兄諸葛瑾,很早就進了洛陽的太學,過著遊學的生活。
孔明的一家兄弟,即諸葛氏一族,在以後三國鼎立的時代,分別在蜀、吳、魏三國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且推動了時九-九-藏-書代的發展。所以,在此首先了解諸葛氏的家人和孔明的為人是很有必要的。但這些畢竟都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事了,關於孔明的家系難免存在著很多疑點。
有一種說法是原先單姓的葛氏家族從諸城縣遷徙到陽都縣時,為了區別陽都縣城中原先的葛姓家族,特意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原住地諸城縣的諸字,改為「諸葛」這個複姓。
孔明默默地凝視著學長,不解地問道:「為何要回故鄉?」
但是,另一方面,跟隨著叔父諸葛玄及其家人一起遷移荊州的孔明和他的弟弟諸葛均,以後的命運卻和兄長諸葛瑾完全相反。人生道路的坎坷,迅速地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生活中,使少年孔明不斷地得到鍛煉和考驗。
「我嗎?」孔明只是嘻嘻地笑著避而不答。
他這次去擔任當地的太守,可謂榮陞官職。但是去了任所南昌后,才感到此官並不好當。當地居民文化水平很低,而且民情複雜,當地不服新太守的勢力勾結在一起,極難對付。更棘手的問題是,地方勢力揚言:「諸葛玄不是朝廷派來的命官,我們沒有理由服從這個走關係的地方官。」於是反對諸葛玄的聲浪日益高漲。
旅途的生活極其艱辛,而且常常還有生命危險。此外,大自然的暴虐也讓難民們吃盡苦頭,沙塵、豪雨、炎熱等災害不時地肆虐,而野獸、毒蟲也時常威脅著那些無助的難民。
當諸葛氏的一家開始從華北向南方避難時,正是黃巾之亂后的社會大混亂時期。到處戰禍頻仍,誰都無法預測何時平息。
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曾任司隸校尉之職。他性格剛直,凡觸犯法律者,不管是何種特權階級,他都絕不寬赦。
「去南方!」
北方的雲天依然陰晦無晴。袁紹死後,曹操威震八方。但是,那些舊土的流民們對曹操的統治真的心悅誠服嗎?
有一個事例足以證明此言不虛。
在當時,凡是對將來抱有遠大理想的年輕人都以開發南方為目標,並對此充滿著理想的希冀和奮鬥的熱情。
孔明和諸葛均隨叔父的家人一起移居荊州。而長兄諸葛瑾藉此機會提出:「我也該為一家的生計謀出路了。」於是,他告別了叔父,陪同繼母章氏乘船沿著長江南下,去東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他時常登上自家屋后的樂山,眺望著廣袤無垠的大地。
長子諸葛瑾不同於普通的秀才,他忠厚老實,特別是對繼母的盡心孝養,與侍奉親生母親沒有兩樣,所以受到世人的廣泛讚譽。
其實,正是在這一年秋末,劉玄德聽了徐庶的介紹后,決定去拜訪孔明居住的草廬。
其中一個朋友聽了立即反問道:「那你呢,你打算做個什麼官呢?」
二十歲左右孔明離開了石韜辦的學府,因為他無法忍受死記硬背的書獃子生活,只得逃離他的師兄弟們。
所謂林泉之地,必有百鳥群集。自然,許多學生和名read.99csw.com士因仰慕荊襄的學風而齊聚於此。其中的佼佼者就有潁上的徐庶、汝南的孟建等人。
其時,兄長諸葛瑾已在吳國擔任官職,吳國國主孫權的勢力在南方正聲名赫赫,如日中天。
石韜于第二年到附近的地方遊學。當時跟隨他出遊的學生中就有十八歲的白面書生孔明,還有胸懷一劍治天下大志的徐庶,以及溫厚篤學的孟建。
正當繼母章氏帶著三名幼子走投無路的時候,長子諸葛瑾太學畢業后從洛陽回來了。
少年孔明的內心,已不知不覺地醞釀出拯救萬民的志向。
少年孔明和弟弟諸葛均這時才第一次體會到戰爭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做官,當學者,光耀門第,這些都不符合他的大志。
南下的難民大部分以奴婢和普通的百姓為主體,但是如諸葛氏一家的士大夫和學者等知識階層也不在少數。他們各自擇地而居,並積极參与了新社會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建設工作。其主要分佈的區域為:南方的沿海地帶,主要包括江蘇、安徽、浙江;長江沿岸則主要包括荊州(湖南、湖北)以及由此上溯的益州(四川)等地。
但是,初平四年秋天,也就是董卓在長安被殺從而引起大亂的第二年,孔明一家才安頓下來半年左右,叔父諸葛玄因與荊州的劉表私交甚篤,應邀去荊州劉表手下擔任官職。
一直以來,荊州、襄陽等地好學之風盛行。當時流行著一種新的政治學說,試圖對上代的儒學加以新的闡釋,以解答當下的軍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問題。
年輕的孔明這樣觀察著。
「向南!」
諸葛這個姓氏最初也許只是單姓「葛」。因為當時來往于諸國的漢人中鮮有複姓。
來到東吳第七個年頭,正是吳主孫策亡故,新主孫權繼位的時候,他因魯肅的介紹,走上了報效東吳、榮任官職的仕途,詳情已如前述,在此不再贅言。
隆中可稱得上山清水秀別有天地。從遙遠的湖北省高地蜿蜒而下的漢水流經桐柏山脈拐彎,與淯水匯合,穿過華中平原,改名為沔水,在其西南邊,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古城。
步出齊城門,遙望盪陰里。
有一天,孔明和一群朋友聊天。
於是,便有人主動做媒成其好事。最後,黃承彥的話語終於實現了。真正出嫁的當然不是黃承彥本人,而是他的女兒。
誰知沒過多久,他們的父親就撇下自己的續弦和四個子女去世了。
漢民族為了躲避華北的戰亂而不斷向南方遷徙,捨棄了北方豐饒的物產和廣袤的沃土,很快就在南方開始了新的經營和耕耘。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輔佐齊桓公,採取富國強兵的政策,終於稱霸于列國諸侯,被齊桓公稱為仲父。
孟建和徐庶都比孔明年長許多,在學問上也是孔明的前輩,但他們從不輕視孔明,且很早就注意到這個學識非凡的小學弟,認為「他將來必定是個超群的秀才」。但是他們九*九*藏*書倆還是嚴重地低估了孔明。因為後來的孔明豈止是個超群的秀才。在石韜眾多的弟子中,孔明出類拔萃,無人企及,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天才日益彰顯,與世上所謂的秀才相比完全是天差地別的兩種類型。
「為何我們的人民要過著這樣悲慘的生活?難道他們是為了苦難才出生的嗎?為何他們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但是,孔明和新婚妻子卻是非常恩愛,不僅意趣相投,琴瑟相合,而且也可說是難得的文字之交。
他督勵自己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
他好奇地瞪大眼睛,想親眼看看荊州的風土文化。
爭論的結果演變成一場戰爭。
元帝時有個名叫許章的外戚是皇帝的寵臣,他一貫為非作歹,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裡,諸葛豐非常痛恨他這種不法的行為,發誓終有一天要讓許章明白什麼叫國法的威嚴。不久之後,許章又幹了一件犯法的事情。
孔明具有漢人中少有的白皙挺拔的體形,猶如玉樹臨風,普通男子難以望其項背。
天氣晴朗的時候,從孔明家門口能一眼看到那條大江和岸邊的城市。孔明的住所位於隆中的一個小山丘的山腰上,屋後有一座山,叫做樂山。
孔明也經常思考著這樣的問題。
孔明拜訪石韜的時候年僅十七歲。
只有徐庶、孟建等少數幾個人始終和他保持著友誼,經常來往於他的草廬。
那時孔明只有十四歲左右。
「只不過沽名釣譽罷了。」
孟建道:「我想近日回故鄉,所以今天特來向你告別。」
十三四歲的孔明正是學習史書、經書的時候,他進而想道:「這個社會不應該是這樣。只要人世間出現一個偉人,無數可憐的百姓就不會再出現絕望的眼神和瘦削的面容。就像天上有日月那樣,人類社會中也必須有日月。如果沒有這種偉人,就會出現小人結黨、萬惡俱出、社會混亂的局面。最可憐的還是什麼都不知情、整天東奔西逃的萬億百姓。」
孔明決意隱居在襄陽的西郊,和弟弟諸葛均一起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孔明的新娘生得並不美麗,和他父親黃承彥的尊容十分相像。她雖然並非天生麗質,但淑貞溫雅的風姿和知書達理的名門教養卻是無可挑剔的。
「啊,這樣看來,我現在的位置正處於幾方勢力的交界中心,荊州的確在大陸的中央,……現在由誰來掌控這個時代的中樞呢?劉表已不是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無論學林宦海,他都難成大器。宇宙間會突然降下濟世的神人嗎?大地會急湧出非凡的豪傑嗎?」
「這傢伙未免太老成了吧?」
樂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代名將,他幫助燕國的燕昭王,指揮五國的兵馬,攻陷齊國七十余城。
他雖然沒有說出口,只是默默地若無其事地抱膝沉思。但是,他的雙眸中卻蘊含著這樣的氣概。
所謂的襄陽名士,即是一群知識階層精英。如崔州平、司馬徽、龐徳公等德高九九藏書望重的老前輩都非常欣賞孔明的才華,其中河南名士黃承彥對孔明更是推崇備至。他曾如斯說道:「我雖然有女兒,但如果我自己是女兒身的話,一定會嫁給隆中的那個年輕人。」
即使對一個普通的難民子女來說,這樣的環境也是磨鍊其心志的客觀條件。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素質,艱難對他來說只是毫無意義的艱難。所幸的是諸葛家的子女們不但經受了天賜艱難的磨鍊,更培養了後天生成的卓越見識和高尚品質,這也為他們在亂世中笑傲群雄的基礎和源泉。
這樣的水源地,雖然目前還平安無事,但孔明明白貪食的群魚必然會溯流而上,這樣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他自恃皇帝的恩寵,企圖在皇帝的庇護下躲過法律的制裁。但是諸葛豐以國法不容歪曲為由,嚴詞拒絕對許章的寬宥,結果受到天子的憎恨,被降職為城門校尉。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其實,他的志向並不在此。
聽到叔父、叔母的一再叮囑,少年孔明的心中無比激動。
「怎麼辦呢?」
「為何年紀輕輕地就開始隱居生活呢?」
不僅如此,有個叫朱皓的人自稱持有朝廷頒發的委任狀,公然來到任所,搶先坐上了太守的位置,由於鳩佔鵲巢,諸葛玄甚至不能進入城內。
也許是孟建等人的到處宣揚,襄陽的名士們不知不覺地默認了孔明。
一天,孔明的朋友孟建信步來到他家拜訪。
二十歲的長兄,十三四歲的孔明,還有下面的弟妹正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候學會了最有用的「生存能力」。
陪同繼母避難的諸葛瑾之所以遠下江南,是因為他看好東吳將來的發展前景,這不愧是當時一個知識青年睿智的選擇。
孟建雖然比孔明年長,且在學問上還是前輩,但他聽了孔明的這番話還是大受啟發。於是他若有所悟地說道:「還是你說得對,我應該打消回鄉的念頭。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狀態,但要做到居以觀動、靜中思變卻並不容易啊。」
「其實也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現在襄陽太平靜了。名門望族的士大夫們整天研究學問,批評政治,過著閑適的生活。也許他們覺得這樣非常愜意,但並不適合我們這些書生。可能是這個原因吧,我最近非常想念我的故鄉汝南,為了治愈思鄉病,我決定先回去了。」
正當這時,潁川的大儒石韜遊歷諸州後來到了荊州。
接著,又因為他時常不肯寬恕那些犯禁的大官們的違法行為,終於慘遭他們的排擠打擊,最後被徹底免職,不得不白髮蒼蒼地返回鄉里成為一介平民。
諸葛瑾告訴繼母和弟妹們洛陽發生大亂的消息。
歲月飛逝,此時正是建安十二年,孔明年方二十七歲。
「捨我其誰?雖說自己不敏,但放眼天下,捨我其誰?」
他的心中牢牢地銘記著春秋的宰相管仲和戰國的名將樂毅二人,他自視甚高,常常暗自期許:「我的文武才幹可比這二位高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