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部分 在魯

第一部分 在魯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這件事情,孔子的行為令人讚賞,可以說智勇雙全。但是,是違背周禮的。這件事情,孔子應該是得到了異母哥哥孟皮的默許,或者在做了之後,孟皮並沒有追究。後來孔子對哥哥一家很關照,與此應該有很大關係。
譯文孔子說:「都可以來學知識,不分族類。」

1.27(12.13)★★

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之後,叔孫武叔前來看望他。為什麼是叔孫武叔?因為叔孫武叔對孔子一向就瞧不起。
那麼,孔子在辯解什麼呢?漏掉的三句話又是什麼?這三句話是孔子說的,還是別人說的?

1.26(2.3)★★★★★

現實解說看過一個人,然後在他處於低谷的時候去攀親,這相當於股市上的逢低吸納。但是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把垃圾股看成了潛力股,那就一輩子高度套牢了。
甲士三人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但有特殊情況,那就是君主、主將坐在車上的時候。當此時,主將居中,御者居左,車右位置不變。由於主將在該車上,所以車右更是勇士中的勇士,類似警衛團團長;而御者是偏在一側馭馬駕車的,更得技術超群。
當然,公家的自留地沒幾塊了,也就養個雞種個菜什麼的,所謂的國土建設,基本上也就是搭個雞窩樹個柵欄之類。
「不是啊,我們不是士,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啊。」有人說。

1.1(1.1)★★★★★

譯文齊景公招待孔子,對孔子說:「要像魯國把國政完全交給季孫家那樣,把齊國的國政交給你呢,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呢,你可以得到介乎季孫和孟孫家之間的那種重用。」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說說孔子的身世。
於是孔子回答:「有教無類。」
藉助于高昭子的引薦,孔子得以見到齊景公,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當時的齊國和當時的大多數國家一樣,國君的地位岌岌可危,國內權臣的影響力和權力原來越大。齊國的陳家富可敵國,其影響力超越國君。因此,齊景公對於孔子的說法還是比較欣賞。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君子會認為自己的技能太多嗎?不會認為自己的技能多的。

1.22(17.7)★★

1.24(13.15)★★

孔子是很愛面子的人,這話當然要反駁,於是面帶著笑容說:「沒有啊,我沒問題啊。你看,我的學問雖然沒什麼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經常拿出來溫習,不是也很快樂?雖然在魯國沒幾個朋友,可是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雖然沒什麼人了解我認同我,可是我不生氣不惱火,我難道不是個君子嗎?」
基於周禮,孔子對三桓始終心懷不滿。所以周禮對孔子也是一把雙刃劍,孔子通過鼓吹周禮而著名並且如願以償當上了高官,可是對周禮的執著讓他對三桓充滿成見並且一次次站錯隊。
所以,這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因宰我而推及小人,由老婆而推及女人。

1.4(7.7)★★★

現實解說「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話當然是對的,但是,孔子的話並不全面。按照管子管理齊國的理論,豐年不要建宮室,災年建。災年秋收之後,老百姓收成差,生活困難,這個時候建宮室,正好給老百姓掙錢的機會,等於是解決就業,找個救濟老百姓的機會。中國近年來採取拉動內需政策,通過國家投資,來解決就業和經濟增長,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管仲就實行的了。所以,節用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只要節用就是對的。
子曰:「有教無類。」
所以《左傳》中介紹戰爭時,基本都要說明主將的御者和車右。
張治安就屬於「八佾舞于庭」,以為這還是春秋時期的魯國?
後來說到三綱五常,中間有個「君為臣綱」,大家以為是孔子的發明,其實不然。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孔子說過什麼「三綱五常」,都是漢代的馬融捏造的,「三綱五常」的實際發明人是漢初的董仲舒。
所以,對於孔子來說,真正的快樂應該是當上高級公務員,把知識轉化為權力;真正的快樂是周圍有很多朋友,經常能夠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樂是得到大家的認同和領導的賞識,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至於「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都只是無奈之下的自得其樂,都只是給自己一個台階。
看上去,這段話的意思與「君君臣臣」相同,實際上有些微妙的區別,因為這裡有一個模糊的因果關係或者條件關係,也就是「如果國君對大臣以禮相待,大臣就應該忠於國君」。孔子在齊國期間,受到管仲、晏嬰思想的影響,原先的思想大大改變,不再強調無原則忠於國君,而是開始贊同晏嬰的「忠於國家和人民,不等於忠於國君」的思想。
現實解說忍,還是不忍?不取決於對方無禮的程度和自己憤怒的程度,而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動手的時機。「是可忍孰不可忍」和「小不忍則亂大謀」都是孔老師說的,自相矛盾,哪一句是對的?不看廣告,看療效。
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這句話,是說自己意志堅定,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即便去了佛肸那裡,也會堅持自己的做人底線,不會做壞事。「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則是說自己學了這麼多本事,不能只用來說,不拿來用啊。
解析女兒嫁掉了,嫁得有點匆忙啊。為什麼匆忙把女兒嫁給一個罪犯?看看背景吧。
現實解說君臣父子的說法是永遠的真理,那就是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不過,從古到今,君臣父子的關係在變化,也就是說定位在變化。如果公僕像公僕,主人像主人,這個社會就和諧了。反過來,如果主人像僕人,僕人像主人,那與和諧社會就是南轅北轍,學雷鋒也不管用。
這依然是孔子對魯定公談治國,這段話非常精闢,直抵要害。
「有教無類」加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孔子私校最早的招生口號。
那麼,對於南宮适的這個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呢?為什麼要在南宮适走之後讚揚南宮适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個講周禮又講面子的人,從社會地位講,南宮适是上大夫,自己不過是個士,地位相差懸殊;但是,在學校里,自己是老師,南宮适是學生。因此,孔子可能覺得這個時候措辭比較困難,居高臨下不好,太謙卑了也不好,當面表揚又容易被理解為奉承。因此,索性不說話。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1.20(17.1)★★

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證來佐證他的愚民思想。
這件事情不怪孔子,也合理合法,但是確實違背了周禮。
統治者是以德治國還是以缺德治國,只要看看他們所做的和他們要求老百姓做的是不是一致,如果他們要求老百姓這樣做,自己卻那樣做,那麼即便他們喊著唱著以德治國,那也是騙人的鬼把戲。
譯文孔子對齊景公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乘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蓋茨的同學在酒吧遇上了喬布斯的同學,酒酣,大不忿,蓋茨同學怒言:「我班沒畢業的傢伙成了世界首富,為什麼?」喬布斯同學哀嘆:「我班退學的傢伙改變了世界,為什麼?」酒吧老闆笑言:「人家是學而用之,你們是學而時習之。」
「你們為什麼不報名啊?不想學習知識?」孔子問大家。
為什麼歷來的譯法都要把圭玉說成「白圭」之詩呢?因為南宮敬叔執圭求婚是不符合周禮的,孔子竟然接受,豈不是有違孔子的一貫信念?豈不是給孔子臉上抹黑?所以,為聖人諱,歷朝歷代篡改了這句話的原意。
當統治者對自己所宣傳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去做,就不要再說什麼以德治國了。
解析孔子在僥倖抵禦住兩次誘惑之後,終於盼來了春天。魯定公聽說這麼多人看重孔子(不排除孔子和他的學生故意放風出去的可能性),覺得這個人可能確實是個人才,於是接見了他,向他請教治國策略。孔子依然搬出周禮那一套,深受魯定公認可。
解析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這段話是《論語》的第一段?
解析孔子是贊成言論自由的。孔子認為,沒有言論自由,國家必亡。這段話在歷史上並不常用,因為歷代統治者不願意看到這段話。
第一種統治方法就是統治者拿著鞭子,對老百姓說:「你們不能這樣做,否則,就懲罰你們」;第二種統治方法是,統治者對老百姓說:「你們看,我們應該這樣做。」隨後,統治者帶頭做。
現在我們知道,以這段話作為整個《論語》的第一段,其實是飽含深意的,因為這段話就是孔子一生的寫照——人不知,而不慍(不受賞識);學,而時習之(學問沒有用處,只能自我陶醉);有朋,自遠方來(國內沒什麼朋友)。
孔子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大家都遵從周禮,那麼根本就不會有訴訟發生了。孔子在這裏,實際上還是在鼓吹周禮。
子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現實解說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話在今天並不全面,即便天下有道,庶人也會議,因為任何事情要讓所有人滿意是不可能的。但是,天下有道,就不怕庶人議,就鼓勵庶人議。反之,天下無道,就不敢讓庶人議,就要千方百計阻止庶人議。
南宮适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第一次是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的母親因為在孔家沒有正式的名分,本身也是平民階層,因此沒有資格葬在孔家的墓地。那時候孔子才十七歲,年輕氣盛膽子大,決定以暗渡陳倉的方式來葬母親。首先,孔子將母親的棺木運到了五父之衢,做出要下葬在這裏的架勢。五父之衢是什麼地方?
這句話與上面的一段話是同期的,也就是孔子私校招收學生期間。
關於「不亦」,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不也」;另一種是把「亦」當作強調的語氣助詞,「不亦」譯為「不正是,不就是」。兩種解釋都是正確,都是表示強調。
翻譯一下:軍隊建制,每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軍的統帥為卿;一軍有五師(二千五百人),師的統帥為中大夫;每師有五旅(五百人),旅的統帥為下大夫;每旅有五卒(一百人),卒長為上士;一卒有四兩(二十五人),兩的頭目叫司馬,軍銜為中士;每兩有五伍(五人),頭目為伍長。
具臣,就是家臣。
譯文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對大家說了這樣的話,意思就是:來吧,只要交學費,就可以來學知識。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太想做某件事情或者實現某個理想的時候,往往在判斷上出現錯誤。
這件事情,是孔子少不更事,沒什麼好指責的,不過確實是違背了周禮。
解析孔子等待陽虎來禮請自己做官,可是陽虎實在顧不過來了,因為他與三桓的鬥爭激烈化了。最終,雙方刀兵相見,陽虎戰敗,逃亡齊國,之後又投奔了晉國的趙家。陽虎的同盟好友公山弗擾佔據了季孫家的根據地費邑,對抗三桓,派人來招請孔子前去。孔子動搖了,他太想做官了。子路勸阻他,孔子還為自己辯解。不過,孔子的內心知道,這個官不能當。為了面子,孔子說了上面的話。實際上,孔子那時候已經決定不去了。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首先,如果按照歷來的那種解釋,反推回原文,應該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這才是純正的春秋語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彆扭。
基本上,這就是漏掉的那三句話。毫無疑問,叔孫武叔是來羞辱孔子的。
解析孔子的論斷是有道理的,政令出自中央,國家就不會亂。相反,如果政令出不了中央,地方各自為政,國家想不亂都https://read.99csw.com不行。為什麼說禮樂征伐出自諸侯,十代之後就不行了呢?因為上行下效,地方不聽中央的,所以春秋後期各國都出現家族割據,就是這個原因。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所以,毫無疑問,這是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對於孔子的這番說法,齊景公表示贊同。
諸侯軍隊的編製最多三軍,依照爵位高低和國家大小確定,譬如齊國和魯國都是三軍編製,也就是說最多三萬七千五百人的軍隊。而這些軍隊在戰爭時期必須聽從王室的調動,也就是地方武警部隊的意思。通常的小國,就只給一軍的編製。

1.5(15.39)★★★

孔子的學校沒有設招生門檻,只要交學費,不論出身,一概招收。
現實解說民可使,也不能亂使,因為亂使的後果就是不可使;而一旦到了不可使的時候,知之並不那麼簡單。
孔子私校門口來了許多人,有士有平民還有野人,大家都很好奇,但是沒有人報名。孔子一看,要想辦法忽悠他們入學啊。
解析由於在中都宰的任上幹得不錯,孔子被提拔為小司空,之後又被提拔為大司寇。小司空是個什麼官員?魯定公要重用孔子,可是,重要職位都有人了,怎麼辦?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空,來管理所有的公室自留地。可是司空這個職位被叔孫家世襲了,不可能出讓。不過,魯定公還是想出了辦法,他任命孔子為「小司空」,活是司空的活,也就是國土建設部長,不過加了個小字,比司空級別低了一級,算不上卿,算中大夫。可是在《史記》及《孔子家語》中都說孔子被任命為大司空,明顯為抬高孔子地位。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6(14.5)★★

孔子君君臣臣的說法在一開始是打動了齊景公的,因此準備重用他,這才有了第一段話。可是,齊國國相晏嬰一向就討厭孔子的學說,認為孔子的學說腐朽不堪並且只講究繁文縟節,講究排場,完全華而不實,大而不當。此外,孔子此前曾經議論過晏嬰,諷刺他先後事奉三任君主,並且此前的兩任君主被殺,晏嬰都沒有跟著死,因此是個不忠的人。基於以上的兩點原因,晏嬰極力反對齊景公啟用孔子。由於齊景公對晏嬰言聽計從,於是決定放棄孔子,這才有了後面一段話。

1.8(11.6)★★★★

其實,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為什麼這樣說,以及為什麼應該按照本書的斷句,我們來做一個簡單分析。
為什麼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來報名呢?因為這是孔子養家糊口的飯碗,沒有人報名,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拿什麼養老婆孩子?
魯國當時國君被架空,國家的權力和財富都在三桓(季孫、孟孫、叔孫)家族手中,孔子依據周禮而反對三桓竊國。為了尋求政治上的發展,孔子前往齊國,但是並沒有成功而回到魯國。後來孔子被魯國國君聘為司寇,在司寇的位置上,孔子試圖削弱三桓的力量,結果失敗,孔子帶著失望離開魯國,前往衛國。
現實解說「不喝茅台,就要喝拉菲,拉菲更貴。」某官員談「官員喝茅台」的問題時這樣說,令人無語。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譯文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
譯文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于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也可以。可是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而中都是魯國公室不多的幾塊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魯國官員,而不是三桓的家臣。從民辦教師,孔子一夜之間野雞變鳳凰。要知道,孔子不是魯國公族,在這個特別看重出身的國家,能夠成為中都宰算是個奇迹了。
因此,孔子創辦學校,也就是為了生活,談不上什麼社會擔當。
所以,孔子的這段話充滿了自|慰、無奈和自嘲,他所說的快樂都是無可奈何的快樂,都是次一級的快樂,都不是他理想中的快樂。
在這段當官的歲月里,孔子沒有正確判斷形勢,站錯了隊,因此最終出局並不意外。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這樣的人在官場就顯得「太傻太天真」。歷朝歷代表面上都將孔子捧上天,可是如果孔子真的來到了,恐怕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
父親是非洲黑人,兩歲父母離婚,隨母親在印度尼西亞生活,之後由外祖父外祖母撫養。這個人,是美國總統奧巴馬。
解析魯昭公倉皇出逃齊國之後,孔子一來擔心自己的言論被三桓清算,但更重要的是他感覺「幹革命要跟對人」,他認為魯昭公一定會回來,因此趁魯昭公落難的時候去齊國投奔魯昭公,一定會被魯昭公器重,一旦魯昭公回國,自己就能跨入仕途了。因此,孔子隨後前往齊國投奔魯昭公。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都是在批判三桓違背周禮。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是孔子最早開始強調周禮。此前,孔子對周禮只是愛好,並沒有看得這麼重。為什麼這樣呢?從孔子的身世看,從小為了活命而奔波,是沒有可能憂國憂民的。長大之後在季孫家打工,對周禮的了解更多了。後來自己開辦私校,就開始講解周禮。到這個時候,出於教學的需要,孔子對周禮的學習和研究都上了層次,再加上學校的收入狀況越來越好,孔子才有了憂國憂民的物質基礎和知識積淀。為什麼要強調周禮呢?首先是孔子認為周禮是完美的制度體系,其次則是唱什麼吆喝什麼,自己最精通的就是周禮,不強調周禮強調什麼?
孔子長大之後,由於士的身份得到承認,孔子得到了在官辦學校的六藝義務教育,六藝,就是書數禮樂射御,士以上貴族階層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孔子學習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學問。二十歲之後,孔子應聘前去季孫家族擔任管耕牛和管倉庫的小官。到三十歲,孔子辭職回家,開設了私立學校。之所以開設私立學校,是因為孔子看到官辦學校已經難以為繼,大量的士無法接受義務教育,並且義務教育水平低劣。同時,大量的社會底層有學習知識的願望。因此,孔子決定自己辦學,廣招學生,傳授知識。
王室共有六軍,也就是中央軍,六軍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屬於王室直屬護衛部隊。這個軍由周王親自指揮,比其他的軍多一個師,所以這個軍又稱為六師,共是一萬五千人。不過,到了東周時期,王室的人力財力都不足,早已經無法支撐六軍,從三軍、二軍到最後連一軍也湊不齊了。
現實解說現在我們知道,出身豪門,身家萬貫,而能克勤克儉,保守家業,不容易;根正苗紅,仕途順利,而能不驕不躁,免於刑戮,也未必容易。富貴子弟,而能保持平常之心,不容易。
這段話是孔子對魯定公說的,意思是只要您用周禮來要求自己,處處遵循周禮,那麼,大家就都會向周禮靠攏,以周禮來要求自己了。
現實解說亂世之中,炫耀武力接近於自取滅亡。相反,韜光養晦,低調發展往往能夠笑到最後。

1.25(2.1)★★★★★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其實,還有「事後孔夫子」。
所以,「有教無類」並不反映孔子的境界,而只是招生的策略或者說原則而已。而「有教無類」的反面依然是等級制度,以及後來的戶籍制度。
解析子牢,一說是孔子的學生。試,通仕,出仕的意思,也就是做官。孔子年輕的時候,是沒有機會做官的。孔子所說的技藝,應當就是百姓謀生的技術。
魯國的情況,自從三桓掌握政權,國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時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於是魯國成了家臣的天下。當時,是季孫家的管家陽虎呼風喚雨,三桓都要聽他的。孔子認為這嚴重違背周禮,因此陽虎蹦躂不了多久。因為瞧不起陽虎,孔子蔑稱他為「陪臣」,意思相當於馬仔或者跟班。
這段話里,什麼是德?不是道德,也不是品德。德,用李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律。一個國君做好了自己該做的,臣下也就會去做他們該做的。所以,什麼叫以德治國?就是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治國不是用所謂的道德去忽悠老百姓,讓老百姓做犧牲做奉獻,而應該是統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會跟隨。
有的說法,孔子之所以拒絕陽虎而不拒絕公山弗擾,是因為陽虎對抗三桓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公山弗擾叛亂是為了驅逐三桓,恢復公室。這樣的說法沒有道理,不過是為了替孔子圓場。後來孔子隳三都,公山弗擾公然出兵攻打三桓和魯定公,並且和叔孫輒商定消滅三桓之後,自己取代季孫家、叔孫輒取代叔孫家族,請在晉國流亡的陽虎來接替孟孫家。至於後來公山弗擾流亡到吳國之後勸阻吳國不要討伐魯國,並不足以說明他早年有志於恢復魯國公室。
譯文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我們嘗試來還原現場。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地位,他們不把國君放在眼裡,公然違背周禮。

1.9(5.1)★★★★

為什麼很多人不敢來報名?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過私立學校,按照周禮的規定,士以上階層擁有在公立學校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同時,並沒有給平民受教育的權利。那麼,平民有沒有資格受教育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態度。用現代話說,這是個法律空白。所以,孔子辦私校就是打政策的擦邊球,可以說,打擦邊球的祖師爺也是孔子。但是嚴格來說,孔子私校是違背周禮的。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擾亂了理性的克制,小事不忍耐,就會敗壞大的謀划。」
上面這句話的含義實際上就是說:「只要交學費,就可以入學。」為什麼孔子要說這句話呢?兩個原因,第一,很多人不敢來報名;第二,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來報名。
現實解說不僅是人,國家也存在站隊的問題。譬如魯國,就站在晉國這一隊里。譬如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對了隊,結果是戰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站錯了隊,結果就成了戰敗國。如今的世界仍然在考驗每個國家站隊的智商,在吃不準的情況下,盡量站人多的隊。就像去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盡量去客人多的飯店吃飯。

1.23(3.19)★★★★

解析《雍》這篇詩是天子祭祀的時候唱的,結果三桓竟然拿來用了,孔子對此非常氣憤。那麼,天子祭祀的歌曲魯國人怎麼會呢?因為當初周公對周https://read.99csw.com朝貢獻巨大,因此在周公去世之後,周成王特地批准魯國用天子之禮祭祀周公,魯國因此才有天子之禮。
只有農民工學校例外,這裏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解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庄公、慶父、叔牙和季友,魯庄公死之後,慶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結果季友先後殺死了兩個哥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出於這裏。但是季友出於對兩個哥哥的歉意,因此決定自己三兄弟的後人世代繼承職位,世襲司徒(季孫)、司馬(孟孫)、司空(叔孫),共同執掌魯國國政,因為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人,被稱為「三桓」。三家團結一致,因此實力越來越強,國君反而成了擺設。原本魯國是六卿制,三桓之後,逐漸取消了另外三個卿,只有三桓具有卿的級別。此外,三桓基本瓜分了魯國的土地,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超國君以及其他家族,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解析季子然是季孫家的人,對孔子很反感,因此來諷刺孔子,意思是說你既然這麼反感我們家,這麼瞧不起家臣,你最好的弟子還不是在我們家做家臣?我們要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孔子首先貶低子路和冉有,之後說即便是這兩個不成器的傢伙,也不會違背我的原則跟著你們對抗國君的。
事實上,孔子在此之前對周禮並不那麼看重,歷史有記載的違背周禮的事情,孔子做過三次半。
再次,孔子原本是個民辦教師,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識把周禮教授給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於否定自己,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關於公冶長,有一段明顯是後人杜撰的小故事。說是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裡被殺。這時,恰巧官府的人趕到,把他當做殺人疑犯抓了起來。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官府的人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餵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官府的人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說:「小鳥說米里有鹽。」官府的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這段故事,就是為公冶長入獄找個好聽的理由。至於公冶長究竟為了什麼入獄,不詳。
譯文孔子說:「以德治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譯文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現實解說不要擔心世襲,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1.16(18.3)★★

此外,稍為大一點的城市,都會有一所學校主要面向官員子女招生。這,也是:有教,有類。
當時三桓基本上瓜分了魯國的地盤,魯國國君的地盤已經非常小,國庫收入越來越少,已經無力支撐國家歌舞團等機構,因此不得不解散,原本屬於國家公務員的藝人們只能自謀出路。國家有祭祀的時候,就花錢請他們來表演。這次祭祀,因為兩家撞車,藝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了。一來畏於季孫家的權勢,二來見錢眼開,誰出價高,就去誰家表演。結果,大家紛紛去了季孫家,於是季孫家上演正宗《萬舞》,而魯襄公的廟裡只有兩個上了年紀的藝人在跳《萬舞》。
最終,冉有還是率領費邑的部隊滅了顓臾。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從策略上說,孔子的做法有道理,因為如果不是魯昭公落難,自己這樣出身卑微的人是根本沒有機會接近魯昭公的,此時冒險一搏,說不定真有機會。這個道理,其實跟當初把女兒嫁給公冶長是一樣的。但是,孔子的判斷出了問題,或者說實際情況比他想象得要複雜得多。隨同魯昭公出奔的魯國貴族們因為擔心三桓派人來請魯昭公回去,因此拒絕任何魯國來的人見魯昭公。因此,到齊國之後,孔子並沒有能夠見到魯昭公。但是,這個時候孔子又不敢回魯國,不得已,就在齊國住下來,並且依靠朋友幫忙,在齊國世襲上卿的高昭子家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了高家的家臣,就是成了自己所說的「陪臣」。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希望魯定公能夠重新定位魯國的君臣關係,換言之就是將國君與三桓之間的關係回到周禮的範疇內。
解析魯昭公在對付三桓的問題上原本非常謹慎,兒子公為多次勸說父親動手,都被魯昭公痛斥。可是,最終在季公若、臧昭伯、郈昭伯等人的鼓動下,魯昭公還是沒有能夠忍耐下去,貿然動手攻打季孫家,結果三桓聯手擊敗魯昭公,魯昭公倉皇出逃齊國。
孔子的擦邊球雖然成功了,可是誰來報名呢?士以上階層可能質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則很害怕自己沒有資格受教育。因此,敢來報名的並不多。
孔子在這個時候表達這個觀點,是希望魯定公能多聽自己的想法。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古時一佾(音義)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孫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我們是士,可是不知道來這裏學習合不合規定啊。」有人說。
但是,君君臣臣跟忠君沒什麼關係。很多人以為這是孔子的「忠君」語錄,大錯。
孔子本姓子,祖上是商朝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後來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國,到春秋初期,宋國內訌,司馬孔父嘉被殺,兒子逃奔魯國。孔父嘉的後代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大力士,不過家境一般。叔梁紇五十多歲的時候與顏家女子發生一|夜|情(《史記》稱「野合」),之後生下孔子。孔子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並且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孔子的母親姓顏,顏姓在魯國有兩支,一支是魯國公族,另一支是被魯國所滅的邾國人的後代,地位高於野人,但是低於魯國的士農工商,屬於社會底層。不幸的是,孔子的母親屬於後面這個顏姓。萬幸的是,叔梁紇死前承認孔子是他的兒子,因此孔子具有士的身份,社會地位高於母親的族群。
解析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周遊列國回到衛國期間,這時候吳國攻打魯國,子貢代表魯國前去與吳國談判。子貢口才了得,竟然和吳國太宰伯嚭成為朋友,而伯嚭是僅次於吳王夫差的權臣,在當時的權力榜上位居世界第二。由於對子貢十分讚賞,伯嚭對子貢的老師孔子十分好奇,又被子貢一通忽悠,因此有了上述的問題。
譯文南容三次執圭求婚,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注:傳統所有譯法,都把「三複白圭」說成三次誦讀「白圭」之詩。)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這一部分是孔子從出世到離開魯國前往衛國之前的經歷及言論,孔子出身貧寒,野合而生,跟母親生活在單親家庭。但是孔子從小好學,並且立志擺脫貧困,追求富貴。成年之後,孔子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廣泛招生,並且因此而獲得名聲。

1.15(1.5)★★★

但是,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了一點。圭,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春秋時期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春秋時期,求婚時要送禮的,叫做納彩。諸侯一級送圭,士一級送雁。孔子時期的魯國已經禮崩樂壞,三桓的禮數都按照諸侯的級別。因此,南宮敬叔三複白圭不是三次念詩,而應當是三次執圭求婚,孔子婉拒兩次之後,第三次接受,這樣以顯示南宮敬叔的誠意。而且,婉拒兩次之後才答應,這也是當時的規則。
其實,孔子的話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那時候女人不能出去工作,只能由男人養著,而有些女人確實挑三揀四,抱怨不斷。
第四次就是孔子開辦私校,有教無類地招生,打了周禮的擦邊球,就算是違背了半次周禮吧。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解析兩種統治方法,區別是這樣的。前者是暴力的統治,告訴老百姓什麼不許做,否則就要受到懲罰,這樣老百姓只有恐懼,沒有尊嚴,因此談不上什麼榮辱感,沒有廉恥也不需要廉恥;後者不同,後者溫柔並且很給面子,首先是統治者以身作則,老百姓跟著做都是有面子的事情。其次禮和刑是不同的,禮是告訴你應該怎樣做,而不是不能怎麼做,因此談不上威脅,然後人們覺得按照禮去做就很有檔次。所以,這種統治方法讓人有自尊,所以就有廉恥感,就會主動地遵守規矩。
現實解說2001年,張治安升任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黨委書記后,建造「阜陽白宮」,外形酷似美國白宮的政府辦公大樓讓張治安有了另外一個名字「白宮書記」。2010年2月8日,張治安因受賄罪、報復陷害罪一審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譯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說:「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

1.10(3.1)★★★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我不是(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我不是(也)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不(也)是一個君子嗎?」
現實解說萬眾一心,那是可怕的,因為這樣的力量是無法阻止的;萬眾一聲,那也是可怕的,因為這就是一言而喪邦的前兆。
現實解說對照著說,大臣就相當於政府官員,家臣就相當於企業高管。企業高管怎麼為企業掙錢都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損害國家利益。
孔子很想做官,可是如果投靠陽虎,有兩個心理障礙;第一,自己公開批評和諷刺過陽虎,如果投靠他,很沒面子,並且這與自己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第二,孔子和陽虎之間有過節。當初季孫家大宴曲阜所有的士,孔子也去混頓酒肉,那時候母親剛去世,孔子穿著孝服就去了,結果被當時負責接待客人的陽虎給趕了出來,還說「我們請士吃飯,不是請你這樣的人」。孔子的自尊心大受打擊,對陽虎一直滿懷怨恨。再後來,孔子在季孫家打工,陽虎則是他的上司,這個時候,陽虎倒沒有刁難他。
農民工學校,孔子的學校,噢耶。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隨母親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艱辛,從小就跟隨鄰里掙錢糊口。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孔子的鄰里們只能從事最低賤的社會分工,譬如助祭助喪等等,與死人打交道的時候多。不過孔子正是在這樣的一些活動中體會周禮,並且成為喪葬祭祀禮儀的專家,這為他長大以後精通並且宣揚周禮打下了基礎。正是因為地位低賤,為了生活,從小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夠「多能」。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聖人吧?為什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后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
公冶,出自姬姓,為季孫氏的後代。季友有後人叫季孫九-九-藏-書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孫冶。所以,公冶長是季孫家族的人。有記載公冶長是齊國人,這很正常,魯國人移民齊國的非常多,就像今天移民美國一樣。所以,孔子除了欣賞公冶長這個人之外,恐怕還看重他的季孫家族的背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現實解說定公問:「若君不使臣以禮,臣怎樣事君?」孔子對曰:「君不使臣以禮,臣就去他媽的君。」
正是因為幾次交談下來孔子的話打動了魯定公,魯定公在不久之後任命孔子為中都宰。中都是哪裡?中都宰是幹什麼?中都是魯國的一處地名,按魯國的規矩,有宗廟的所在稱為都,否則稱為邑。中都有魯國宗廟,因此稱為都,地點在今山東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長官,今天的說法就是中都市市長。
孔子其實也就是嘴硬,子路和冉有當然不會殺國君了,季孫也不會殺啊,可是子路和冉有幫著季孫幹了不少損公肥私的事情。
解析南容,就是南宮适,南宮适字子容,因此又叫南容。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宮适這個鑽石王老五,當然是再好不過。那麼有兩個問題,南宮适這樣的鑽石王老五,為什麼能看上孔子的侄女?孔子又怎麼可以做侄女的主?
譯文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在春秋時期,有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這裏孔子有一個教訓,那就是無論到了哪裡,千萬不要隨便議論當地的權貴。想在哪裡發財,首先要跟當地的老大搞好關係。
處長長嘆:「吾試,故不藝。」
孔子並不避諱自己出身低賤的事實,同時認為,出身高貴的人往往缺乏才能。相反,倒是後世的統治者們處處「為聖人諱」,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的話,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
還好,當時魯國國君被架空,掌權的三桓家族也懶得管這樣的事情,孔子的私校因此才能夠開張。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來自這裏,意思是內部發生禍亂。蕭牆,是國君宮殿大門內(或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塞門」;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上文中的蕭牆之內指代魯國國君,過去的說法都認為是指代三桓或者季孫家內部,錯。
孔子的弟子中,真正得到第一等快樂的人是子貢和冉有,尤其是子貢。《論語》中叔孫武叔崇拜子貢而貶低孔子,就是因為他認為子貢是成功者,而孔子是失敗者。

1.21(17.5)★★

譯文孔子說:「魯國國君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也不得不聽命於家臣了。」
至此,孔子的官運到頭了,也開始了周遊列國的艱險之旅。
孔子的治國理念就是恢復周禮,國君按照周禮的要求去做國君,大夫依照周禮的要求去做大夫,每個人都按照周禮的要求去做自己,這樣國家就治理好了。其實,孔子的說法一點沒錯,從理論上說這是最好的社會。問題是,時代已經不同了,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周禮對於大家都沒有吸引力了。

1.12(15.27)★★★★

解析孔子為什麼讚揚南宮适呢?因為南宮适的問題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才無德,才能反而會成為滅亡自己的武器。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你不去爭奪,天下人都會遵從你。
我們常說「要跟對人」,在這方面,孔子的判斷力不是太好。從去齊國追隨魯昭公,到後來三次差點站錯隊,都反映出孔子在政治上不夠成熟。
老百姓就是這樣,你把我當親人,我把你家當我家愛護;你把我當朋友,我把你家當朋友家小心對待;你把我當賊,嘿嘿,那我也不會客氣了。
解析這一句緊接著上一句,意思是說三桓快完蛋了。這樣的說法,換了別的朝代,是要被判顛覆政府或者誹謗罪的,自己被殺還在次要,滅九族都有可能。由此,再次讚揚魯國統治者的開明和豁達。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己拿著十余塊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再來看看什麼叫乘,春秋時期以車戰為主,通常出兵,只說車多少乘,不說人數。按《司馬法》所說: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這樣的配置類似於後來的坦克和步兵的配置。所謂的甲士三人就是:戰車上左面的「射」,用弓箭,作遠程攻擊;中間的「御」是駕駛員;戰車是一車四馬,可以理解為四驅車。中間兩匹為「服」,左右兩邊的稱「驂」,或「騑」;右面的「車右」,執戈盾,作近戰防禦。甲士三人中,「射」「御」都是經過貴族教育的,周朝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貴族的課程;而「車右」更是選孔武有力、忠誠果敢的勇士擔任。「甲士三人」都是貴族精英和無敵勇士,可見車有多重要,不是人人都可以上去舞兩下的。簡單地說,車就像後來的高爾夫運動,那是貴族運動。而戰車後面的徒兵,就是一般戰士了,也就是工農子弟甚至奴隸。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晰,就是孔子在說女人和小人不好養的。我們要弄清楚的是孔子怎樣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有助於判斷孔子是不是歧視婦女。孔子瞧不起小人是沒問題的,因為小人都是下層階級,不能把孔子怎麼樣。可是,女人並不是如此,至少國君的老娘你就惹不起,況且國君還有老婆和姐妹。從孔子的其他言論中,我們看不到他歧視婦女的跡象。那麼,為什麼孔子要說女子難養呢?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的一生其實很失敗。
孔子改變不了季孫家的決定,反過來要求兩個弟子去改變,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季孫家的家臣實際上比魯國的大臣更有權勢。
正因為心底矛盾,孔子在接到禮物后,還是猶猶豫豫前去還禮,碰上陽虎,孔子習慣性地有些畏懼。被陽虎一通說,孔子實際上已經準備出仕了。遺憾的是,隨後發生的巨變讓孔子的當官夢破滅了。
解析其實這是不同時間說的兩段話,第一段是齊景公準備重用孔子,第二段是拒絕重用孔子。第一段的意思是:要像魯國把國家完全交給季孫家那樣把國家交給孔子,那是不行的,不過呢,可以給你僅次於季孫那樣的地位。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仁」這個字,怎麼解釋「仁」?處世,做人。

1.25(8.9)★★★★★

事實上,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情況很不理想,在為數不多的學生中,大多數都是平民階層,譬如顏繇、子路等等。直到後來孟孫家的南宮敬叔來投學,才為學校撐起了一點面子,學生的層次也才開始提升到士一級。
解析孔子幫助魯定公對付三桓,使用了隳三都等手段,處處與三桓作對,極力削弱他們的力量。於是,三桓都很討厭孔子,而魯定公看清形勢,為了避免連累自己,刻意疏遠孔子。不久,季孫找借口炒掉了子路和冉有,發出強烈信號。孔子得不到魯定公的支持,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被炒掉的命運,於是暗中尋找出路,通過子路的舅子的門路,打通了衛國國君的關節,孔子決定前往衛國發展。
解析這是孔夫子關於用周禮治理國家的最著名言論,並且在此後的幾千年裡被廣泛應用。
身為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如此議論國政,可見,孔子確實是個憤青。
譯文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抱怨。」
侄女嫁給了孟孫家,女兒嫁給了季孫家的疏族,在攀高枝傍大款這一點上,孔子與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公冶長沒有什麼成就,他的家族背景也並沒有能夠幫上老丈人。可以說,孔子嫁女不太成功。
孔子想當官,又要面子,怕別人說他是兩面派。對陽貨,既心有怨恨,又抱有期望。所以,行事說話難免自相矛盾。骨子裡,還是想當官,不過想有面子地當官。後世很多腐儒就是這樣,一邊議論國事,可是請他當官又故意推阻,希望自己能像姜太公一樣被禮請而去,像諸葛亮一樣要三顧才肯出茅廬。整來整去,錯過了時機,一輩子遺憾。許多所謂高士,就是這樣。
在確定在齊國沒有政治前途之後,此時已經在齊國待了一年的孔子失望地回到魯國,繼續開他的私立學校去了。

1.28(16.1)★★

解析這是孔子在對魯定公講怎樣處理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在說明自己開辦私人學校的重大意義。

1.17(16.2)★★

解析晉國六卿內戰,趙魏韓智四家聯手擊垮了范家和中行家,中行家的家臣佛肸死守中牟,對抗趙簡子的精兵。地球人都知道,佛肸是守不住的,趙簡子拿下中牟只是時間問題。孔子雖然想做官,可是在子路的棒喝之下,還是懸崖勒馬了。
回到魯國,孔子看不慣家臣執掌國家的現狀,繼續議論魯國的國是。能夠這樣直截了當地批評甚至詛咒當權者卻沒有被文字獄,當時魯國的言論環境看來是相當的好。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含義是相同的。
不過,司馬後來成為軍中執法官的名稱。
叔孫武叔對孔子說:「孔老師,你看你學了這麼多知識,還是沒能弄個一官半職,還是個教書匠,你是不是很鬱悶?周遊列國這麼多年,像個喪家犬一樣,最後灰溜溜地回來,在魯國也沒有幾個朋友,你是不是很失敗?你的學說沒人賞識,你的主張沒有人認同,是不是說明你這個人的人品很差?」
孔子的反駁是蒼白的。首先,學習的目的是什麼?答案在《論語》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夏說了:學而優則仕。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出仕,就是為了當官當公務員,而不是拿來溫習的。就像你買了電冰箱,卻因為總是停電而不能用,只好用來當書櫃,這不是很悲劇嗎?孔子滿腹經綸當不上公務員,只能不斷地溫習,不是很悲慘的事情嗎?同樣,身邊沒有朋友,只有遠方的朋友偶爾順道來看看,不是也很孤獨嗎?沒有人認同你賞識你,你還怡然自得,只能說明你涵養好或者心理素質不錯,不能說明你做人成功。
這段話有些奇怪,怪就怪在「不亦」這兩個字上。這段話中的三句話其實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不亦」這樣的轉折詞,都是反問句。那麼,使用反問句意味著什麼?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說「桃子不是(也)很好吃嗎」,那麼前面一定有一句「蘋果固然很好吃」之類的話。所以,在孔子這三句話的前面,一定都還各有一句話。所以,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在辯解什麼,語氣中帶還有一些無奈。否則,孔子應該說「學而時習之,悅;有朋自遠方來,樂;人不知而不慍,君子」。
譯文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現實解說又想當官,又要面子,這是不行的。看來,在臉皮上,孔子與徒子徒孫們相比差得太遠。
再後來,又有一句話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大家也以為是孔子的發明,其實這句話到明朝才有,是一句戲詞,跟孔子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孔子並不是天生就遵從和推崇鼓吹周禮的,相反,年輕的時候他還有些藐視周禮。因此,孔子正式成為儒家是在他辦了私校之後,也就是三十歲之後的事情了。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半年之後,魯定公把孔子read.99csw.com提升為大司寇。原本,司寇應該是卿的級別,可是在魯國只能算是上大夫,名義上的地位僅次於魯國國君和三桓。司寇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所以孔子負責士以上階層的訴訟。孔子比較反對訴訟和刑罰,而強調大家遵從周禮,做好自己,不要傷害別人,這樣就沒有訴訟發生了。所以,孔子盡量尋求訴訟的調解,在這一點上對中國後來的司法影響巨大,至今依然有民事訴訟的調解程序。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譯文如果老百姓可以依照周禮來行為,那就不必約束他們;如果不能,那就教會他們。
某人家,因為歷史和非歷史原因,街坊四鄰不是冤家就是仇家,平時見面都不帶打招呼。突然某日有網友跨省來訪,大喜,奔走相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網友至家中,坐定,說:「大哥,收成不好,借點錢用用唄。」
現實解說即便到了現在,仍然有些女人是難養的,哪些女人?二奶。二奶基本上符合孔子所說的「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特點。所以,孔子的話可以改成「唯二奶與二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關於五父之衢是個什麼所在,歷來說的說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實這又是為聖人諱。當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隊,先在魯僖公的廟門前進行盟誓,然後去五父之衢詛咒。《左傳》中幾次提到五父之衢詛,都是去詛咒的。古人盟誓和詛咒是很講究地點的,特別是魯國人。既然專門去五父之衢詛咒,說明這是一個凶地,惡鬼出沒的所在。不是亂葬崗,就是刑場。而如今孔子將母親在這裏出殯,自然不是刑場這樣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亂葬崗。
孔子本人對於忠君沒有什麼興趣,這在後面會講到。
現實解說××媒體前段時間猛烈抨擊××市政府每年給機關幼兒園的數千萬的財政補貼,機關幼兒園收費便宜、設施先進、服務周到。不過,不是人人都能上機關幼兒園,你要是公務員的子女才行。事實上,每座城市都有數量不等的享受財政補貼的機關幼兒園,而且只有公務員的子女能夠享受。這就是:有教,有類。
孔子評價南容的話,不是已經發生過的,而是按照南容的性格推算出來的。
第二次違背周禮是在孔子服孝期間,當時季孫家大宴整個曲阜的士,有歌有舞有酒有肉。孔子聽說了,穿著喪服就去了,結果被門口接客的陽虎給趕了出來。有人說這是陽虎故意羞辱孔子,甚至有人說這是陽虎設的計謀。其實,稍動腦子就知道,孔子歲數又小,家裡又窮,又住在貧民窟,陽虎怎麼會認識他?陽虎之所以趕他出來,是看他穿著喪服,按照周禮,服喪期間不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按《史記》:孔子要絰(音迭,春秋時期服喪時結在頭上或腰間的麻布帶子),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現實解說記得N年前我們就自詡義務教育了,不過那是家長的義務。後來好了,終於是國家的義務了。不過國家義務不是那麼容易給的,要上公立學校,也就是要享受義務教育,需要很多證件的。簡單羅列一下:出生證、身份證(全家的——身份證不是本地的,要暫住證或者居住證)、戶口本、母親的計劃生育證、獨生子女證(超生的要罰款處理書和發票)、房產證(租房的要租賃合同)、父母的社保證、非本地戶籍的要在戶籍地教育部門開具《就學聯繫函》等等。
現實解說客人分三等,第一等,來到家中,主人說:「隨便啊,跟到自己家一樣。」第二等,來到家中,主人帶著熟悉地形,告訴客人:「這是你的卧室,那邊是卡拉OK,餓了可以去廚房找吃的。」第三等,來到家中,主人吩咐:「那邊不能去,這個不能用。」三種感覺截然不同,第一等像親人,第二等像朋友,第三等好像是防賊。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詩句,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一次,父子二人互相訴訟,孔子將他們關了幾個月卻不審理,父子二人領悟到骨肉相殘的愚蠢,於是撤訴回家了。這是孔子擔任司寇的著名案例之一。
解析這就算是以德治國的定義吧。
對於上面這句話,歷來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來的解釋都是「讓老百姓按照我們說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按照這樣的解釋,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拿人家的薪水,就要給人家幹活,子路和冉有盡心儘力為季孫家效力。可是,孔子對季孫很不滿,漸漸地對兩個徒弟也不滿起來,認為他們在助紂為虐,經常批評他們,而兩個弟子就很為難。既然顓臾是魯國的屬國,那麼是否攻顓臾應該是由國君決定的。問題是魯國國君早就成了擺設,季孫說打誰就打誰,所以孔子儘管是魯國的大司寇,也沒屁可放。那麼,季孫為什麼還要攻打顓臾?因為作為魯國的屬國,顓臾向魯國國君進貢;而季孫吞併顓臾之後,這裏就成了季孫家的地盤,GDP就都是季孫家了。所以,季孫的目的是化公為私。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29(11.24)

孔子說女子難養,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他養了幾個女子。算一算很清楚,老娘沒有讓他養,他養的就是老婆丌官氏和女兒而已,女兒不存在無禮和抱怨的問題,因此孔子所說的這個女子,實際上就是特指自己的老婆了。孔子跟老婆之間的關係一向不好,大致就是老婆對孔子不滿,嫌他掙錢少或者不夠浪漫之類,總之,就是無禮和抱怨。最終,孔子一怒之下,把老婆休掉了,趕回了宋國老家,再也沒有見她。
當時的情況是魯昭公祭祀魯襄公,同時季平子祭祀季友。按照規定,魯國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儀,因此祭祀魯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標準。於是,魯襄公的廟裡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稱為《萬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員,組成八八演出方陣,稱為八佾。與此同時,季孫家的祭祀竟然也採用天子規格,也上演《萬舞》。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做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做主決定。由諸侯做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如果是大夫的家臣執掌國家,超不過三代就要垮台。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
既來之,則安之。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譯文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后,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不要以為這是筆者的妄斷,《史記》中太史公很巧妙地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樣記載: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亦稍進焉。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從偉大首都回來之後,很多人前來報名了。太史公為什麼要提這樣一句?《史記》中很多這樣的記載都頗含深意,太史公看問題的深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而言語之精妙只能讓後人嘆為觀止。
現實解說國是別人的國,堂是別人的堂,詩是別人的詩,生個什麼閑氣?老老實實當自己的教書先生吧。
羿,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於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殺。傳說中后羿射日,就是他乾的,嫦娥是他的老婆。奡(音奧),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奡力大,善於水戰。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於治水,注重發展農業,大禹治水就是他老人家。稷,周朝的祖先,又為穀神,教民種植莊稼。
孔子認為季孫家做得太過分,國君不應該再容忍下去,應該採取行動了。這是典型的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還好那時沒有文字獄,否則因為這句話被抓起來,豈不是冤大了?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國家的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由和求呀。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禮的要求來侍奉君主,如果這樣不行,他寧肯辭職不幹。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只能算是家臣罷了。」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一切都跟著季氏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乾的。」
農民工子弟要整這麼多證……就算整到了,也未必能被錄取。怎麼辦?農民工學校招生來了:只要交錢,就能上學。

1.3(9.7)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三月不知肉味,說明孔子是個音樂發燒友嗎?不是的。音樂發燒友是對音樂本身痴迷,而孔子是對音樂所表達的禮情有獨鍾。
現實解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好禮送給丈母娘;拒絕一次不要緊,說明送禮不夠勤。
現實解說好音樂讓人陶醉痴迷,茶飯不思。同時,爛音樂讓人噁心作嘔,也是茶飯不思。
現實解說一公務員處長已婚,與一女勾搭成奸。兩人聯絡多靠電話,後來學會QQ,再趕時髦使用微博。一日,兩人商量在酒店開房,以備行房,以為微博是QQ,發評論只能自己兩人看見,於是使用手機微博商定時間地點並互遞風騷,卻不知暴露于網路之中。於是華夏一時震動,遂成一段佳話。
現實解說12歲就開始做學徒,還不到15歲父親去世,就要養活母親和三個姐妹。先在茶樓跑堂,之後區鐘錶店做學徒,再之後去五金廠當推銷員。這個人,是香港首富李嘉誠。
一年後再聚,張開車,王買單,李喝酒,趙抽煙。張說:「快哉,富貴人所欲也,老子有錢。」王說:「快哉,學而優則仕,老子有權。」李猶豫半晌,弱弱而言:「我……我……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趙無言。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現實解說孔子的政治智商大有欠缺,既然想移民齊國,怎麼能批評齊國首相呢?就算在魯國的時候批評了,到了齊國,也該換個嘴臉去拍馬屁啊。
南宮适就是南宮敬叔,是孟孫家族家長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的弟弟,魯國的鑽石王老五。孟僖子當初隨魯國國君出使楚國,因為不懂周禮而出醜,回國后就下決心讓兩個兒子好好學周禮,聽說孔子精通周禮,就讓南宮敬叔來學習。南宮敬叔就成為孔子學生中地位最尊崇的一位,也成了孔家私校的招牌。南宮敬叔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沒有紈絝子弟的惡習,學習認真並且對老師很尊重。因為家族的地位,南宮敬叔還說服魯國國君出人出車出錢,資助孔子前往周朝偉大首都洛邑參觀學習,這讓孔子感念了一輩子。從歷史記載看,南宮敬叔很可能早夭。
當時的情況,魯國國君有名無實,而齊景公在位,十分奢侈,大興土木,並且不顧農時徵用百姓,導致怨聲載道,這在史籍中有明確記載,而孔子這番話中,「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很明確地就是在針對齊景公的這一點。勸齊景公要節儉,不要太奢侈,同時要按照周禮的規定,在農閑的時候搞工程,農忙的時候讓老百姓安心種地。
解析當上魯國上大夫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孔子在齊魯國君的夾谷會上發揮出色,既維護了國家主權又保護了國君安全,一時成為政治明星。三桓主動與孔子交往,並且希望他推薦人才。這個情況下,子路被孔子推薦給季孫家做管家,隨九_九_藏_書後子路又引薦了冉有做費邑宰,這樣孔子的兩名學生就成了季孫家最重要的兩名家臣。
解析舊譯中都沒有提到這是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因此也就無法理解這段話的針對性。為什麼斷定這是孔子與齊景公的對話呢?首先,千乘之國是大國,當時擁有這樣實力的國家只有六個國家,分別是晉楚吳秦齊魯六國,六國中,孔子一生只去過齊國和楚國,但是只去過楚國的方城山外。而孔子見過的國君,只有魯國、齊國和衛國三國。因此,這段話,孔子只能對魯國國君或者齊國國君齊景公說。
另外,孔子的不辭而別也很幼稚,這使得他在很長時間內不得不周遊列國。

1.2(9.6)

正因為孔子在做的事情是「知之」,所以他一定告訴魯定公現在的狀況是「不可使」。
對某種目標的迫切追求往往讓人喪失判斷力,陷入當局者迷的糟糕狀況。雖然孔子這幾次站錯隊都被子路阻止,可是孔子一生就沒有站對過隊,說明他壓根不是玩政治這塊料。
孔子接觸到的小人比較多,很多學生就都是出身於小人,孔子儘管瞧不起他們,看在學費的分上,也還是招了他們並且努力把他們變成君子。不過,從這段話在原著中的位置來看,這裏所說的小人,孔子很可能是指宰我。在孔子看來,宰我就是這樣的人。
當一個國家失去公信力,當一個政府政令難行的時候,統治者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思自己,自己要求老百姓做的事情,自己做了沒有。
通常,官宦子女由於生活無憂,很少回去學習謀生的技藝。而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機會當官,不得不多學些手藝來養家糊口,這也就是常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民主社會實現之前,統治者是缺乏監督的。因此,「導之以德」就是最好的統治方法了,就是自我監督,這樣的君主就是好君主。但是,靠自覺是不能長久的,民主社會是「導之以德」之上的層次。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去引導百姓,用刑法來限制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沒有廉恥之心;統治者以身作則來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規範百姓,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上述兩個地方,孔子去了其中任何一家的話,整個歷史就要重寫了。
等到親戚朋友們都走了之後,孔子在鄰居車夫的幫助下,悄悄地將母親的棺木運到了防地孔家的祖墳,與父親叔梁紇合葬。按《史記》記載: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諱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于防焉。
子貢對孔子的讚揚,一半是真心佩服,一半是在忽悠伯嚭。不過孔子還是很老實地解釋了自己為什麼這麼多才多藝,那就是自己出身貧寒。
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作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孔子和哥哥歲數相差較大,並且在孔子成年之前沒有見過哥哥,兩人之間的關係按理應該比較疏遠。可是,兩人的關係事實上不錯,猜測可能是孟皮在孔子的身份認證上很關照弟弟。
第三次違背周禮是孔子結婚。按照周禮,同姓不婚,也就是同姓之間不能結婚。可是孔家是宋國移民,宋國的規矩是按照商禮的,講究的是族內婚,也就是同姓結婚。孔家雖然移民到了魯國,可是世世代代從宋國娶親,保持了商禮。到了孔子這一代,孔子從來沒有接觸過商禮,大概也不知道,所以很可能是哥哥孟皮做主,為他從宋國娶了老婆丌官氏,毫無疑問屬於族內婚。
所以千乘之國,就是指當時的大國。
譯文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做好的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跟你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与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這段時間,孔子所竭力強調的是遵從周禮,以禮治國,將禮的作用鼓吹到了極致。但是在政治上,孔子的表現極其幼稚天真。

1.11(3.2)★★

為了擴大招生,孔子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鍍金術」或者「留洋術」。孔子在南宮敬叔的幫助下,從魯國公室申請到了一筆「留學經費」,於是在南宮敬叔的陪同下前往當時的周朝偉大首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遊學,據稱曾經前往當時天下第一學者老子那裡請教,兩人混得關係不錯。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大肆渲染老子如何高深莫測,自己與老子怎樣學術切磋之類。於是,整個魯國都知道孔子去了偉大首都留學,並且與天下第一高人老子關係非同一般,這說明什麼?說明孔子的學問也了不得啊。於是,很多人前來報名。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在一個偶爾的機會聽到了韶樂,孔子非常興奮。韶樂史稱舜樂,舜所作之樂。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姜太公入齊,韶樂傳入齊國。而高家世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樂。
有人會說孔子只認錢,是拜金主義。但是,拜金主義與等級制度相比,不是人性很多、公正很多了嗎?錢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掙到的,可是那種基於血緣的等級制度就是拼爹,那是從娘胎里的不公正。
公冶長是誰?有說是孔子的學生。不過,先來看看公冶這個姓氏。
孔子的侄女就是孟皮的女兒,出身一般,大概是長相出眾,因此被南宮适看中。而按照周禮,如果家中長子有殘疾,就不能擔當家長。孟皮天生腿有殘疾,因此孔子應該是孔家的家長,從這個角度說,孔子有權力替侄女做主。也有可能當時孟皮已經去世,孔子因此替侄女做主。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樣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姻緣,孟皮全家除了歡天喜地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1.7(5.2)★★

後世儒家以「無條件忠君」為核心價值理念,可是孔子其實不是這樣,忠君是有條件的。只有統治階級尊重老百姓,才能要求老百姓為他們賣命。
現實解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骨感現實,要麼忍受,要麼離開,不要抱怨。
現實解說如果這個社會懂得禮讓,訴訟就會減少很多。換言之,很多訴訟多是因為小事引發的,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現實解說總有人會假公濟私,總有人會損公濟私,總有人會化公為私,而能夠做這些事情的人往往是有權勢的人。過去的教材總是告訴我們,美國的對外戰爭都是代理人戰爭,表面上為了國家利益,實際上都是為了各大財團的利益,這些財團,就相當於三桓。
孔子實在還是太渴望當官了,明知不對,也想去,簡直就是「朝當官而夕死可也」。不管怎麼說,孔子應該慶幸自己有子路這樣一個忠誠而直率的弟子。
解析白圭之詩指《詩經·大雅·抑之》的詩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蘭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掉,我們言論中有毛病,就無法挽回了。這是告誡人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
譯文季孫家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做法。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操心的不是顓臾,而是國君的利益吧。」
解析陽貨就是陽虎,本是孟孫家的疏族,在季孫家打工,結果混到了總管家的位置上,等到季平子死後,陽虎綁架了季康子,脅迫季康子聽從自己指揮。從此,魯國政權其實就在陽虎手中,孔子所說的「陪臣執國政」就是指陽虎。陽虎想對付三桓,知道孔子很有學問並且對三桓不滿,因此想拉攏他來幫助自己。
類似這樣不好回答乾脆就不回答的情況,還有其他好幾例。
從魯宣公開始,經歷了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當時的魯定公,魯國國君已經有五代不能執掌國政了。而季孫家從季文子開始,經歷了季武子、季平子,到現在是季桓子(季孫斯),已經四代執掌魯國國政了。季桓子此時被家臣陽虎脅迫,反而成了陽虎的傀儡。因此,孔子大胆預言三桓家族將會衰微。
恰好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魯國國君祭祖之後,祭肉應該分給大夫們,也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疏漏,孔子竟然沒有得到;另一件就是上面這件,齊國人送了些美女樂師過來,季桓子銷魂了幾天沒有上朝。孔子借這兩件事,不辭而別,前往衛國去了。

1.18(16.3)

基於以上的原因,這句話的斷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30(18.4)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孔子看得清楚,而季孫之憂實在是太多了。
對於魯昭公等人的貿然行動,孔子批評說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可是,此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他說的,究竟哪一個對?事實證明,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忍。所以,孔子的感悟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他也從現實中得到教訓,因而得到進步。
簡單計算一下就能發現,三軍的建制是五百乘戰車。也就是說,齊國和魯國的軍隊編製也就是五百乘。那麼,千乘從哪裡來?齊魯都是大國,從建國之初開始擴張,因此,軍隊早就超過了三軍的規模。不僅齊魯,當時的大國的戰車都在千乘以上了。

1.13(7.14)

解析這句話的翻譯歷來有些亂七八糟,字數越少,衍生的涵義越多,因此大家都來猜猜猜。從來沒有人把這一句話與孔子私校招生聯繫起來,以為這就是孔子吃飽了沒事幹發明的名人名言。

1.14(12.11)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應該使訴訟根本不發生!」
現實解說張王李趙四個大學同學畢業,張實力強橫,進入外企當上白領;王父母給力,沒畢業就內定政府公務員;李趙二人無路可去,雙雙考研,李考上和趙落選,待業在家。
解析脩,就是干肉,基本上就是臘肉。孔子的學費就是臘肉,別以為臘肉不值錢,那年頭,肉是很值錢的。
我們不妨來還原現場。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那麼「千乘之國」是什麼意思?根據《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1.1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