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部分 周遊

第五部分 周遊

衛國是周商混血的國家,文化上比較重視商業,而魯國重視農業。衛國地處強國之間,國際生存環境比魯國糟糕得多,因此衛國人也更加靈活務實。因此,魯衛兩國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轅北轍,也完全談不上兄弟之政。正因為判斷上的錯誤,孔子沒有摸清衛國政治的脈絡,到了衛國之後無法向衛國國君提出任何有針對性的建議,被衛國國君冷淡,失去了在衛國發展的機會。
看不到前途,而時間如白駒過隙,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
貪官說:我花錢買官,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能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啊呸。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在我這裏了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後人就再也見不到這樣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子貢走了,孔子又把顏回叫來了。
孔子在衛國看不到前途,於是決定前往陳國。途中路過宋國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這裏原本是宋國的土地,後來被鄭國侵佔。八年前魯國的陽虎曾經在晉國的命令之下攻打鄭國,拿下了這裏。可是魯國和鄭國之間隔著宋國,於是魯國把匡地送給了宋國。所以,這裏現在屬於宋國。當初,陽虎率領魯軍佔領這裏的時候,對當地百姓十分殘暴,因此匡地人都對陽虎恨之入骨。可巧的是,孔子長得很像陽虎,因此被匡地人認為就是陽虎,將孔子師徒包圍了五天。好在最後匡人知道這時候陽虎還在晉國呢,圍錯了人,這才放了孔子師徒。不過,經此一難,孔子不敢再往前走,匆匆忙忙回到了衛國。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個什麼夫子?」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裡,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麼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等等。」
解析與上同。
顏回的原話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四年之後,孔子又一次回到了衛國。在衛國,孔子只能重操舊業,在蘧伯玉的幫助之下開校授徒,對於政治前途不再抱希望。這期間,定下心來的孔子修編了《詩經》。五年之後,在弟子冉有和子貢的努力下,說服魯國當政的季康子邀請孔子回國,於是孔子終於體面地回到了魯國,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浪生活。從孔子第一次離開魯國去衛國,到最終回到魯國,這段歷史,被稱為周遊列國。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所以,信仰很重要。
「賜啊,一個好的農夫善於耕種,但是不一定善於收穫。一個工匠巧于製作,但是不一定了解市場;君子研究自己的理論學說,主次分明,有條有理,但是不一定就會被人們接受。現在不研修完善自己的學說,卻只求能被人接受,賜啊,你的志向也不遠大啊。」孔子又把子貢批評了一頓,禁不住有些失望。
孔子沒有去晉國,轉而悄悄回到了魯國。在魯國待了一年,再次帶領弟子們前往衛國。
現實解說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闆所需要的那一類,即便你如何出類拔萃也沒有用。打鐵的去應聘包子鋪,那是不行的。所以,學知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學習有用的知識。
不過對孔子來說,這一次劫難並不全是壞事,孔子的臨危不懼給弟子們印象很深,讓弟子們對老師更加敬佩。剛毅木訥,孔子這樣評價自己看來不是吹牛的。
子路走了,孔子又把子貢叫來了。

5.2(9.5)

過去的解說,都說衛靈公不關心禮樂,只關心戰爭,因此孔子對他不屑。但事實是並非如此,在公叔戍的問題上,恰好相反。
「近者說,遠者來。」在世界現代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譬如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都是這樣。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現實解說用句流行話說,活在當下吧。
譯文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於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5.1(13.7)★★

「老師,您的學問博大精深,以至於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顏回開頭的話竟然和子貢一樣https://read.99csw.com,孔子禁不住屏住了呼吸,看他接下來怎麼說。「雖然這樣,老師您還是致力於推廣並實踐它,沒有人識貨,那是各國統治者的恥辱。老師您有什麼憂愁嗎?雖然不被接受,但是這更顯示出老師您的君子本色啊。」

5.9(7.31)★★

孔子覺得跟這個流浪歌手很有共鳴,反映了什麼?反映了孔子師徒一行人當時也就是一幫流浪詩人。
在孔子最後一次回到衛國之後,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於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標準,鼓勵弟子們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經最看不起的「家臣」。孔子從理想主義回歸到現實主義,回到魯國的孔子已經完全不是當初離開時的那個孔子了。
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你認為聰明人就無所不知嗎?那麼比干怎麼還會死於非命?你認為良言相勸就會被人感謝嗎?那伍子胥怎麼還會被殺?你認為清廉的人就一定會被重用嗎?那伯夷、叔齊怎麼還會被餓死?學識淵博的君子不被任用的多的是,難道僅僅是我孔子一個?芝蘭生在深山老林,並不因為無人欣賞就不吐露芬芳;君子修習禮樂推崇仁德,也並不因為貧窮困頓就敗壞節操。賢和不肖是才能問題,做和不做是為人的問題。遇不遇上明主是時機問題,死亡和生存是命運問題。有淵博的才能卻沒有機遇,即使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法施展;但是一旦遇上了機遇,要施展才能又有什麼難的呢?所以,君子要抓緊時間修養身心,等待時機的到來。」孔子一番話,讓子路沒話可說。
譯文(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無法奏樂唱歌。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困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現實解說想當然是很危險的,基於想當然所作出的決定則更加危險。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國和美國就是「兄弟之政」,實際上都是南轅北轍。現代商業社會,市場調查是必做的功課,基於歷史想象所做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
「老師啊,是不是您的德行還不夠呢?會不會是您的智慧還有欠缺?」子路直性子,直接表達了自己的信仰危機。
說起來,好像最沒用的就是德行了,儘管孔子把它放在第一位。德行的幾個人都沒有什麼成就,混得都不怎麼樣,對孔子的學說也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反而是後面的幾類人比較風光,嘴皮子利索的子貢不僅富甲天下,而且擅長外交,在各國都受到極高的禮遇。孔子去世之後,子貢出資出人極力鼓吹孔子和孔子學說,孔子去世后的盛名多半要歸功於子貢;冉有在季孫家做管家,也是做得扎紮實實,不僅自己得到了富貴,還幫助師兄弟們過上好日子;子夏後來到衛國辦學,成為魏文侯的老師,不僅宣揚了孔學,還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解析孔子臨危不懼,儘管身處危境,依然泰然自若。孔子本是不講天命的人,此時講天命,也是給自己壯膽,給弟子們打氣。
現實解說憤青們雖然有諸多不滿,但是在內心裡是愛國的。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這是孔子從葉公處離開之後發生的事情,地點還是在楚國。所謂楚狂接輿,意思是一個楚國的流浪漢來到了馬車旁。但是歷史上的解釋是楚國狂人名叫接輿,而且是姓陸名通字接輿。試問,孔子根本沒有跟人家說上話,怎麼知道人家叫接輿?
解析這是孔子的感慨,感慨人生易老,歲月不居。問題是,這個川是哪裡?四川?錯;秦川?錯;周小川?大錯。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5.17(18.7)

解析其實全世界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實現,孔子自己也知道。從楚國回到衛國,孔子成為一個被同情被可憐同時被嘲笑的怪老頭。
現實解說這類話少說為好,說多了讓人瞧不起。
譯文孔子說:「魯和衛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
在這一點上,子路遠不如子貢,子貢有一整套的說辭。
所以,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是有道理的。

5.18(14.39)★★

5.13(18.5)★★★★★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由此可見,當時唯一一個沒有產生信仰危機,堅定不移跟隨老師的人,就是顏回了。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流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晝夜不會停留。」
解析這是孔子老年回到魯國之後,回顧歷史發出的感慨。儘管話不是這個時期說的,可是內九*九*藏*書容是這個時期的,因此放在這裏。
解析為了回到衛國,孔子師徒不得不從陳國退回楚國,之後繞道鄭國回衛國。這又是在楚國發生的事情。楚國方城山外由於管制比較松,自由民很多,因此他們對孔子的學說往往不屑一顧。

5.8(7.23)★★

5.19(14.38)★★

解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泰是平和安詳的意思,現代話就是低調的意思。可是孔子為什麼要這樣說?他是在說誰?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兩個農夫也並不是後來歷史上所說的高人,不過是兩個農夫而已。當時楚國北部為方城山以北,一向是楚國出兵的必由之地,最近幾十年又經歷吳國入侵等多番戰亂,百姓嚮往和平安定,希望躲避亂世。所以,對於孔子這樣不好好待在家裡,到處折騰的做法很不理解。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5.11(13.18)

譯文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公叔戍是衛國公族和首富,因為得罪南子而被迫流亡。後來公叔戍佔領蒲地,孔子和弟子從魯國到衛國路過蒲地,被公叔戍攔住,要求他們承諾不去衛國才放行,孔子當場答應,可是過了蒲地之後卻去了衛國。衛靈公問起孔子該怎樣處置蒲地,孔子認為應該出兵並且認為蒲地百姓都跟公叔戍不同心,因此可以輕鬆拿下。
其實這個時候,子路說什麼都已經不重要了。

5.4(9.18)

譯文孔子說:「完了,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譯文孔子說:「君子低調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低調。」
解析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待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兩個國家都是苟延殘喘,朝不保夕,混一天算一天。於是,孔子決定前往楚國,來到了楚國方城山外的葉地。楚國的葉公叫沈諸良,成語葉公好龍中所說的葉公,就是沈諸良。當然,那是傳說。葉公是楚國位高權重的人物,是楚國被吳國滅亡之後的復國功臣。孔子希望透過葉公去見楚王,在楚國推行自己的主張。
譯文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戰術角度來說,蒲地是公叔戍的封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次,蒲地是衛國主要兵源地,民風彪悍,戰鬥力強,很難被擊敗。
現實解說當人疲憊失望的時候,就會想到回家。如今的北漂南漂們,恐怕常常有「歸與」的想法。
解析這段話歷來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差別不算太大。「深則厲,淺則揭」出於《詩經》的《國風·邶風·匏有苦葉》,在拙作《說春秋》第四部第143章有這首詩。
事後,孔子就這樣批評了顏高,說是正是因為你的驕傲給自己帶來麻煩,今後不要驕而不泰了。
現實解說奇怪的是,這麼著名的歌曲,怎麼就沒有人譜上曲子來唱呢?沒文化啊。
雖然孔子是宋國公族的後代,他卻非常藐視宋國,即便在魯國和衛國混得再不如意,即便幾次路過宋國,孔子從來沒有想過去宋國發展。為什麼會這樣?大致的原因有四點,第一是孔子的祖上在宋國被滅門,仇家華家在宋國是大族;第二是被孔子休掉的前妻丌元氏是宋國人,孔子對宋國人沒什麼好印象;第三是宋國在國際上實行的所謂鴕鳥政策讓孔子瞧不起;當然,最重要的是第四點,那就是宋國人不可能用周禮去治理,即便用周禮,也是宋國特色的「商禮為體,周禮為用」。
「還是你了解我啊,你說得太有道理了。如果哪天你發了財,我願意去給你當管家。」孔子高興地說,他真是越來越喜歡顏回了。
解析孔子感慨統治者好色的程度遠超對於德的追求。這是孔子在衛國期間被南子召見之後的感慨,感慨衛靈公因為好色,情願把國家交給一個女人去管理。進而,孔子發現,男人們都是好色的,沒有一個好德勝過好色的。有權有勢的男人,想到的都是色。所以,孔子推廣他的德怎麼能成功?
譯文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讓本國的人生活快樂,使遠方的人來歸附。」
現實解說
現實解說深則厲,淺則揭。再接上「摸著石頭過河」就更完整了。總之,接受現實,解決問題,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堅守不現實的理想。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君子固窮後來成為成語,表達君子即便窮困也不改志向。
「《詩》里寫道:『匪兕(音寺,犀牛)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著曠野快快逃命。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地步?」九九藏書孔子問子路。
孔子的話不錯,可是缺乏具體的辦法。
解析葉公對孔子的治國理論並不感興趣,這實際上是雙方在爭論,或者說是葉公在委婉表達自己對孔子理念的不認同。兩人對正直的不同理解,反映了兩種文化的區別。相比較,魯國文化更注重親情。

5.15(15.2)★★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因為這是孔子所說的,這在後來很長一段的司法實踐中被認為是合法的。從人性的角度說,這是有道理的。隱,是隱瞞的意思,就是不告發不作證,不等於要干預司法徇私枉法。
譯文衛靈公向孔子問行軍打仗的問題,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殘酷的現實使得孔子不得不回衛國,否則的話,只怕追隨者們都走了。愛面子的孔子這個時候為自己還要為回去找了一個堂皇的借口:魯衛的年輕人等著我教導啊。哈哈,可愛的孔夫子。
面對子路的信仰危機,孔子一下子警惕起來。人可以沒有沒吃沒喝,但是不能沒有信仰。所以,孔子振作了,他要挽救子路的信仰。
現實解說遇到困難的時候,把自己跟歷史聯繫在一起,讓自己相信自己的死是中華文明的巨大損失,這樣的話,就會坦然得多。
解析吾黨,不是我黨,而是我的鄉黨,也就是我的家鄉。在這裏,就是指魯國和衛國。
史上多以為此人是個高人,其實不過是個流浪漢,頂多是個流浪歌手或者流浪詩人。至於流浪漢罵楚王,有什麼好奇怪的嗎?
現實解說自古以來,吹牛是要付出代價的,炫耀是要付出代價的。今天,同樣的事情還在發生著。正是:古有壯士誇硬弓,今有齊B小短裙。不是美美愛瑪仕,乾爹豪興可干雲。
孔子說這句話,應該是逃脫之後說的。
解析孔子經過宋國來到陳國,就住在司城貞子家中。大致是看到陳國的政治非常腐敗,孔子也沒有在陳國從政的念頭,而是想找時機去吳國或者楚國。司敗是陳國的一個官職,相當於魯國的司寇。陳司敗就是陳國的司敗,原名叫什麼已經沒有記載。為什麼陳司敗說魯昭公不知禮呢?魯昭公時期,吳國開始強大並且與魯國之間交往頻繁,為了得到吳國的支持和保護,魯昭公向吳國求婚,結果娶了吳王的女兒。吳國儘管當時是蠻夷之地,可是吳國國君與魯國國君的祖上都是周朝的王族,吳國國君是周文王伯父的後代,魯國國君則是周文王的後代,因此,兩家都姓姬。按照周禮,同姓不婚,所以,魯昭公是違背了周禮的。按照當時的稱謂方法,魯昭公的夫人應該叫做吳孟姬,可是為了掩人耳目,改稱吳孟子,讓人以為這個老婆是從宋國娶來的。
這時候,從衛國被驅逐到魯國的衛國大夫公叔戍佔領了衛國的蒲,關於蒲地的問題衛靈公曾經徵求孔子意見,孔子建議出兵,而衛靈公並不想出兵。此次又問,實際上帶著諷刺,孔子反唇相譏。衛靈公很不高興,仰頭看天上的大雁,留個下巴給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這裏已經不受歡迎了,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
解析從楚國出來,孔子帶領弟子前往陳國,再去投奔司城貞子。恰好這時候吳國攻打陳國,楚國起兵來救,整個陳國都是堅壁清野,不是城門緊閉就是逃往深山。所以,孔子師徒在陳國竟然斷了糧,陷入生存危機。
葉公向孔子求教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就這樣回答他。後來,子貢問過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回答。孔子說楚國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歸屬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數,讓他們愛這個國家,其次要吸引外來移民。
既然「德行」的弟子們都混得不好,逆向思維一下,是不是「缺德」的弟子會混得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值得考慮。
現實解說改變不了世界,那就適應世界;適應不了世界,那就躲避世界。改變不了世界而要去改變世界,那就很失敗;適應不了世界而去適應世界,那就很痛苦。
現實解說出個謎語:孔子最出色的學生是誰?答案是「門」,因為「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這也是孔子離開葉公處后發生的事情,自己的主張得不到世人的認同,孔子難免有些落寞。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多了,孔子的弟子們也都開始動搖了。
孔子曰:做人要低調。
孔子從宋國回到衛國,在經過南子面試之後,依然看不到前途,於是決定第二次離開衛國,前往晉國碰碰運氣。來到黃河邊,渡過黃河就是晉國了。孔子在這裏發出感慨,之後決定不去晉國了。孔子為什麼不去晉國了?因為他本身就很猶豫,晉國國君實際上已經成了傀儡,四卿瓜分晉國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惡劣,孔子的學說在這樣的地方能夠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呢?於是,孔子借口晉國權臣趙簡子殺了竇犨鳴犢和舜華兩個賢人,決定不去晉國了。還有一點,陽虎正在趙簡子的手下混,孔子不願意去與他為伍。
譯文一個楚國憤青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回啊,《詩》里寫道:『匪兕匪虎,率彼曠野』。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地步?」孔子用同樣的問題問顏回,看他怎麼回答。

5.10(13.16)

解析離開衛國,孔子帶著弟子們前往陳國,路過宋國。在宋國,孔子與弟子們在一棵大樹下演習周禮。結果被宋國人圍觀,宋國司馬桓魋派人把那個大樹砍了,九_九_藏_書並且準備派人來殺孔子師徒。還虧孔子師徒走得快,結果躲過一劫。為什麼桓魋如此不歡迎孔子?首先,整個周朝,即便是楚國和吳越這樣的國家,對周禮在表面上都是或多或少要遵從的,只有宋國是個例外,宋國人在骨子裡認為他們還是商朝,他的禮法是商禮而不是周禮,因此,他們對孔子的學說毫無興趣甚至反感。其次,桓魋的仇人,宋國叛逃到陳國的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陳國的支持下聯手進入宋國的蕭地,以此為據點背叛了宋國。所以,這時候宋陳之間是敵國,桓魋自然把要去陳國的孔子師徒視為仇敵。
既然知道自己的主張行不通了,為什麼還要想方設法去當官?孔子為自己找了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路的一段話,被懷疑應該是孔子說的,並且,確實是孔子說的可能性大。不過不管是誰說的,基本上都說明孔子師徒已經明確認為孔子的學說是行不通的。
孔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創建的世外桃源中,直到四處碰壁,他才不得不接受現實,承認自己的主張是不現實的。到這個時候,孔子變得現實了很多,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不管是不是出於真心,顏回的話確實說得太好聽了,說得孔子眉開眼笑。如果從拍馬屁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馬屁確實是出類拔萃的。
孔子以及魯國人的普遍原則是,家醜不可外揚。即便在國內怎樣憤青,怎樣不滿現狀,到了國外也絕對要維護本國的形象,也絕不說本國國君的壞話。
窮不是貧窮的意思,而是窮困的意思。
從戰術戰略角度來看,孔子是錯誤的。

5.16(5.22)★★

5.7(15.1)★★★★

5.6(9.17)★★

現實解說企業文化很重要,對本企業的描述,對領導的描述,都應該要求員工默記在心,一旦說起,要滔滔不絕,讚不絕口而且令人信服。因此,平時要注意培訓。
生存危機必然導致的是信仰危機,學生們對老師的信賴產生了動搖,對老師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子路是個直性子,因此就來問老師。孔子很生氣,回答得很嚴厲:你要是對為師產生了信仰危機,你就是個小人。
現實解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別以為自己有性格,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
譯文孔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鏗鏗的,真沒勁,沒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唄。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踩著石頭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我沒話可說。」
「賜啊,《詩》里寫道:『匪兕匪虎,率彼曠野』。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地步?」孔子用同樣的問題問子路,看他怎麼回答。
這個被誤命名為接輿的楚國憤青,可謂流浪歌手的祖師爺呢!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老師,我覺得吧,您的主張或許太過高深太過超前了,因而天下人不能接受您,能不能稍為降低一點標準呢?」子貢的話還是比較講究,其實意思跟子路沒什麼區別,也是信仰危機。
從楚國回到了衛國,孔子的雄心壯志被打擊得所剩無幾,不過還是常常顧影自憐,自艾自怨。背草筐的人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就算了,搞得跟怨婦一樣幹什麼?有人了解你用你,你就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沒人了解你,你就過自己的日子,有什麼好抱怨的?
顏高的驕傲還有一次險些讓他送命,那次是魯國與齊國交戰,顏高在魯軍陣地上炫耀自己的硬弓,被魯軍兄弟們拿去傳看,結果這時候齊國人殺過來了,搞得顏高手中沒有稱手的傢伙,還算運氣不錯,搶了一把普通的弓來用,僥倖保住了小命。
譯文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后,陳司敗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從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5.5(15.13)★★

為什麼德行如此脆弱如此無力?因為德是統治者需要具備的,小老百姓有沒有沒關係。相反,當天下缺德的時候,一個小老百姓太有德行反而是件麻煩事。
關於這段,《史記》有一段記載,更能說明問題。
孔子一輩子遭遇無數挫折,中間顛沛流離,卻還能堅持到最後,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樂觀主義,或者說靠的就是善於給自己打氣壯膽。
現實解說魯國的文化是親情高於法律,所以涉及到親情的官司,都盡量避免。魯國司法文化再經過後來的發酵,就滋生了徇私枉法、裙帶串通等等司法腐敗,能不亡國嗎?

5.14(18.6)

現實解說不見棺材不落淚,不碰南牆不回頭。理想主義者的結局都是這樣的。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何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析一個楚國憤青唱了一首歌謠,孔子覺得很適合自己的心情,就像在唱自己,如此而已。
理想主義者孔子犯類似的錯誤比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廂情願去看待問題,因此處處碰壁。孔子以一個魯國人注重親情強調裙帶的思九-九-藏-書維方法去理解世界,註定了無法得到認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從戰略角度看,當時晉國權臣趙簡子覬覦衛國,隨時想要滅掉衛國壯大趙家。這個時候,如果衛國內戰,就為趙簡子找到了一個出兵的理由和滅掉衛國的最好時機。所以,衛靈公以靜制動,靜待良機的做法是正確的。

5.20(11.2和11.3)★★★★★

這句話的感覺非常不好,應該慶幸的時候反而自吹自擂,頗有些阿Q精神的意思。
解析陳就是陣,行軍布陣的意思。俎豆,都是祭品;俎豆之事,就是祭祀的意思。
解析葉公是個很紳士的人,因此希望從側面了解孔子,看他是不是還有什麼想要表達的。可是子路不夠聰明,或者說很擔心回答得不好,因此沒有回答。孔子則很失望,責怪子路沒有為自己吹捧。從另一方面說,葉公並沒有為孔子牽線的想法,之所以很多事情不當面問孔子,是希望孔子識趣一點,自己離開。
這裏提到的這十個人,因為是被孔老師特別提到的,因此被後代稱為「孔門十哲」。應該說,孔子在對弟子的評價上還是很公正的,譬如他很不喜歡宰我,也不喜歡冉有,可是這裏都提到了他們,承認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才能。
要讓遠者來,最關鍵的是近者說。如果百姓的幸福指數很低,誰還會來?
受到批評之後,孔子坦然認錯,這反映了孔子知錯就改的品德,或者是給自己找台階的能力。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現實解說現實社會,二奶反腐、情婦反腐成為反腐的主要形式,準確地闡釋了孔子「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關於是否要當官,當官應該做什麼,孔老師的說法很多,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處。
顏高是魯國著名的勇士,能開一百八十斤的硬弓。當年陽虎攻佔匡地的戰鬥,顏高就曾經參加,並且率先登城。後來顏高做了孔子的學生,並且隨孔子路過了匡。在城外,顏高在老師面前炫耀自己當年的武力,對著匡地城牆指指點點,說「當年我就是從那個缺口殺進去的」。正是顏高的指指點點,引起了守城士兵的注意,這才發現孔子很像陽虎,進而出兵包圍了孔子師徒。
現實解說目標都是宏偉的,具體辦法沒一條。
這期間,孔子的思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原先對於禮樂的執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際關係的問題上,反映了他比從前更為務實的生活態度。
不過孔子的司法理念在當時是過時的,從歷史記載來看,除了魯國,沒有哪個國家推崇父子相隱。
譯文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魯衛的年輕人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采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制自己,我還是回去教導他們吧。」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從魯國不辭而別之後,孔子滿懷期望去了衛國,以為在衛國可以找到自己發揮才能的機會。遺憾的是,衛靈公對他很客氣,但是對他以及他的學說沒什麼興趣,而只對女人感興趣。不過話說回來,衛國處於晉國和齊國兩個大國之間,小心翼翼過日子,也無可厚非。得不到機會的孔子在失望之餘南下陳國,卻在途經宋國的時候幾乎遇難,於是不得不再回到衛國。之後孔子還決定去一趟晉國,結果在黃河岸邊退縮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硬著頭皮回到了魯國,因為當初是不辭而別,所以很擔心受到處罰。儘管三桓並沒有來找他的麻煩,孔子在魯國過得很鬱悶,實在沒臉也沒有膽量再去見國君和三桓。一年之後,孔子終於決定再去衛國,他以為老朋友蘧伯玉在衛國受到重用,自己可以沾點光。遺憾的是,第三次來到衛國的孔子依然看不到機會,衛靈公還是不欣賞他。百般無奈之下,孔子再次南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旅。孔子到了宋國、鄭國、陳國、蔡國和楚國的葉,結果是處處碰壁,如同喪家之犬。
解析這是孔子前往衛國的時候說的,意思有兩個。第一是說國君,魯國開國國君伯禽的父親周公與衛國開國國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兩國在血緣上相當親近;第二則是說政治,兩國都是在周公的指導下建國,政治上比較接近,如兄弟一般。孔子這樣說,實際上是給自己打氣,想說明自己對衛國的情況其實也很清楚,能夠把衛國治理好。但實際上孔子在這一點上是錯的。
譯文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詢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瞎折騰了。」

5.3(13.26)★★

5.12(7.19)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現實解說窮困的時候,人就容易動搖;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就容易失去信心。每當這個時候,就要學習孔子,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目標。
解析孔子周遊列國看來影響還比較大,以至於農夫都知道了。而農夫們並不贊同孔子的做法,證明孔子的思想得不到各個階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