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部分 冉有

第四部分 冉有

林放是誰?一個魯國人,曾經向孔子問禮,《論語》中有記載(見本書第二篇)。
季孫推行田賦,冉有來具體操作並且大力推行。孔子認為推行田賦就是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因此極力反對。見冉有這麼替季孫家賣命,孔子大為光火。於是,要弟子們去攻打冉有。孔子是疾惡如仇了,對自己的學生竟然這樣仇恨,而這個學生幫過自己的大忙併且一向尊重自己,並且是魯國最有權勢的人。我們可以說孔子大義凜然,但是另一方面,人老了,特別倔,有的時候甚至不可理喻,簡單說,有點老年痴獃的癥狀了。

4.8(4.6)★★★★★

如今季孫家要去泰山祭天,遠遠地超越了自己的級別。從維護周禮的角度說,孔子當然要反對。可是,孔子反對沒用,只能讓冉有去勸阻。誰知道冉有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孔老師當然很憤怒了。
解析這是孔子管理一個國家的順序了,首先要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之後對他們進行教化。這話讓人想起管仲的倉廩實則知禮節,這個時候,孔子的思想已經受到管仲思想的影響。如果按照孔子先前的思想,就應該是先克己復禮再追求富裕。

附 冉有與孔子

孔子把話說得很絕,絲毫不給面子。而冉有呢?很可能是拂袖而去。
解析冉有來看望老師,但是比約定好的時間晚了一些,孔子問起來,冉有說是上朝了。請注意,冉有是季孫的家臣,通常不上朝,除非有重大事件,季孫會帶著他一同上朝。所以,冉有上朝,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而因為上朝而來晚了,這件事情可能特別重要。孔子很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因此這樣問。
現實解說這段話的現實意義很濃重,中國首先是人口眾多,之後開放國門,國家開始富裕起來。可是,教化始終沒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素質還是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實解說為民請命的官員沒有了,於是不禍害老百姓的官員就成了好官員。不受賄賂的官員沒有了,於是收了賄賂還能辦事的官員就是好官員了。道德的標準越來越低,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去做好人,而是根本就不想做好人。
譯文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孔子說:「只是一般的事務吧?如果有政事,雖然國君不用我了,我也想知道。」

4.4(6.4)★★★★★

這件事情上孔子沒有道理,花別人的錢,受益的是自己的學生,應該高興才是,生什麼閑氣?
現實解說冉有沒有按照周禮去做,說不上高尚。可是拿人家季孫家的工資,為季孫家賣命,也是情有可原。而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卻不為納稅人服務的人,才是真的可惡。
事實上,孔子晚年儘管沒有當官,還處處以居官身份自居。唉,心結啊。
譯文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譯文冉有問子貢:「老師會幫助衛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於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放棄了國君的位置,有怨恨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麼有九-九-藏-書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
首先,孔子承認人是追求富貴的,他自己也是追求富貴的。不過,手段要正當。只是,什麼樣的手段才是正當的。按照孔子的說法,國君不賢明的時候,就不應該出仕,可是孔子自己也並沒有遵守。
孔子能夠回到魯國,可以說冉有居功至偉。可是,孔子對於季孫家一直耿耿於懷,對於季孫家的種種非禮行為還是非常不滿,一直抱怨和抨擊。從這點來說,孔子就是個老憤青。
不過,本性難移,冉有始終是個謹慎的人,而子路也總是魯莽,最終也死在這上面。
衛國國君父子對峙的時候,恰好是孔子師徒在衛國期間。這個問題,為什麼冉有不去問,而要讓子貢去問?冉有這人做事非常謹慎,原則性非常強,但是話不多。孔子對冉有的能力很欣賞,不過兩人之間的交流並不太多。而子貢是孔子喜歡的學生,又能言會道,孔子很喜歡。冉有和子貢又是很莫逆朋友,因此,有些問題冉有覺得自己不方便問或者不知道怎麼問,就請子貢出馬了。
所以,短短一段話,能看出三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老弟,別去了,我前兩天恰好在衛國,於是準備了一束帛、四匹馬,以老師的名義去弔唁過了。」冉有讓子張回去,他已經主動幫老師弔唁過了,並且禮送得很重,很有面子。有這樣的部下,多省心啊。
這件事情,孔子應該很高興甚至很感動吧?應該會表揚冉有吧?
這件事情儘管不是用孔子家的糧食,孔子對冉有的做法還是很惱火。一來是冉有沒有聽從自己的意見,二來,公西赤出趟差都能掙這麼多,那些師兄弟們會怎麼看?那不是人人都想去季孫家打工,還有幾個人願意在自己家裡工作學習?三來,孔子歲數大了,性格難免有些古怪狹隘。
解析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繼富」,認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但是,這件事情上,卻另有原因。
當然,不會有人去攻打冉有,那等於找死。
現實解說設若孔子在冉有的位置上,不知他是不是還會這樣嫉惡如仇。

4.9(11.17)★★

解析衛靈公死後,因為太子蒯聵被趕走了,因此直接將國君的位置傳給了太孫,也就是蒯聵的兒子姬輒,就是衛出公。蒯聵知道兒子當了國君,回來爭奪寶座,在晉國趙簡子的幫助下,佔領了衛國的戚地作為據點。而衛出公堅決不給父親讓位,派重兵防範。父子爭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裏,孔子讚揚伯夷、叔齊,而對衛出公父子這樣的爭奪表示不屑。
解析孔子並不是真的要弟子們去攻打冉有,其實是要表達自己與冉有之間的師徒關係從此一刀兩斷,不再認這個學生了。
冉姓來自周武王的弟弟冉季載,在魯國是士的階層。從歷史記載看,冉家應該是世代為季孫家家臣,家境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錯。冉有的教養和從政能力在孔子弟子中都是首屈一指,從政的成就也最大。
譯文季孫氏去泰山祭天。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冉有對孔子的幫助非常大,孔子能夠回國以及得到季孫家的資助,都是冉有的功勞。作為官場上如魚得水的人,冉有很大氣也很體貼,可惜的是,孔老師是個愛面子的人,有的時候對冉有的體貼反而感到非常不舒服。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九九藏書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另一個方面,陞官之前要低調,像孔子這樣捨我其誰的樣子,一旦預想的事情落空,多麼受打擊啊。
解析這段話很顯然是接上面兩句的,還特彆強調了「力不足」,以繼續駁斥冉有的「力不足」。整段話的意思就是指責冉有沒有儘力去改變季孫,而是滿足於自己「不創造性」地助紂為虐。
現實解說如今真正需要救濟的人群反而沒有機會獲得補助,按照孔子「君子周急不繼富」的原則,君子還真不好找啊。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這件事情的背景非常複雜,要一件件來說。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兒子,父親去世之後,都不願意繼位,因此雙雙逃離孤竹國,最終餓死在首陽山。後代,他們被尊為聖人,也是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這是孔子第二次從魯國去衛國的途中,當時孔子的好朋友蘧伯玉在衛國受到重用,孔子因此從魯國去投奔他。孔子躊躇滿志,以為自己在蘧伯玉的力推之下可以在衛國大展宏圖,因此在途中就在計劃怎樣治理衛國。受孔子樂觀思想的影響,冉有也很樂觀,於是師徒二人就在路上談論起怎樣治理這個國家來了。遺憾的是,衛靈公對孔子早就失去了興趣,即便有蘧伯玉的推薦,也決不用他。因此,孔子無法去實踐這段話了。
《禮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這次父子相爭,從君臣關係看,蒯聵是造反;可是從父子關係看,衛出公是不孝。所以,孔子的態度就是這兩人都不是好人。
所以,這一定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事情,而公西華也一定是為季孫出使齊國。以公西華的才能,在季孫家一定出類拔萃,很可能是季康子下令冉有給他補助,而季孫家的管家冉有擔心掌握不好尺度,於是來請教老師。可是孔子的家業比較單薄,出手比較低。而冉有是季孫家的管家,季孫家富可敵國,出手闊綽,孔子所說的那點補貼在季孫家根本拿不出手。所以最後冉有沒有聽從孔子的建議,按照季孫家的標準給了補貼。
所以在這件事上,孔子對冉有的要求過於高了,連他自己都做不到。
譯文季氏比魯國國君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拿著武器去攻擊他!」(周公是指魯國國君,因為魯國國君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後代。當然,季孫家也是。)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後來,冉有的工作能力得到季康子的肯定,並且率領魯軍擊敗了入侵的齊軍。季read•99csw.com康子問他的兵法從哪裡學的,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裡學的,趁機忽悠季康子請孔子回來。於是,季康子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因此才得以回國。為什麼孔子一定要季康子請才能回國呢?因為當初孔子離開屬於不辭而別,還沒有從大司寇卸任就走了。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首先,孔子與齊國沒有任何關係,不可能派人出使齊國;其次,就算派人,也不會派年紀輕輕的公西赤去。再次,如果這時候孔子還在衛國,冉有難道還送糧食到魯國給公西赤的老娘?再再次,以冉有的性格,如果這時候他依然是孔子的管家,不可能違背孔子的命令;再再再次,如果這時候冉有依然是孔子的管家,孔子能夠容忍冉有的做法嗎?
衛國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後,他的家人去向孔子報喪。
半途而廢,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但是不管怎麼樣,孔子承認人是追求富貴的。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人們一面否認自己追求富貴,一面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富貴。
譯文子路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該先聽聽他們的意見啊,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去做啊。」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老師回答說『有父兄在,該聽聽他們的』,冉求問『聽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嗎』,老師回答『聽到了就去做』。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推動他;仲由太過魯莽,所以要拉著他一點。」
蒯聵原本是衛靈公的太子,因為看不慣南子給老爹戴綠帽子,準備暗殺南子,失敗之後流亡晉國,被廢了太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話也是孔子說的。所以,孔子還要解釋為什麼自己要了解政事。

4.6(6.12)

這件事情過去不久,孔子就給自己的管家原憲大幅度提高工資,就是跟冉有賭這口氣。
冉有進入孔門之後,因為見多識廣辦事得體,孔子出門一般都帶上他。後來冉有回到魯國,成為季孫的家宰之後,想辦法說服季康子請孔子回國,之後又對孔子百般照顧,對師兄弟們也多有關照,在孔門中威望很高。可是,因為冉有為季孫家盡職盡責,而季孫家的政策很多是孔子反對的,因此孔子認為冉有助紂為虐,一度師徒反目。

4.7(4.5)★★★★★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冉有的性格穩中內斂,考慮問題周到並且相當謹慎,各方面知識非常豐富,孔子也因此很看重他,對他非常放心。冉有在季孫家中先後出任費邑宰和家宰,都是季孫家的實力職位,由此可見冉有的個人能力以及冉家與季孫家的淵源。
為什麼季孫家祭祀泰山讓孔子如此反對呢?這又要從頭說起。泰山在齊魯之間,但是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直屬於周朝王室。從古到今,從黃帝到周成王,都在泰山封禪。因此,封禪歷來是帝王的事情。封禪是怎麼回事?封禪分為封和禪兩個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築壇祭天,歌頌上天的威力和恩德read.99csw•com;禪梁父(泰山下面的小山),在梁父,掃清地面祭地,感謝大地的養育之恩。曾經,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想祭祀泰山,都被管仲阻止了。
現實解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觀念不一樣,這樣的事情在今天已經非常普遍了,說俗點是代溝,說雅點是價值觀不同。求同存異吧,師生一回也不容易。
現實解說後來孟子說了: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再後來太史公又說:人富而仁義附焉。再後來馬克思又說:富與仁是個矛盾統一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4.1(13.9)★★

現實解說孔子那裡,「聞斯行諸」取決於學生的性格。如今不同,「聞斯行諸」取決於領導的?對這一段應該牢記在心。好惡,領導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
現實解說位卑未敢忘憂國,何況致仕的官員呢?
哭完之後,孔子派子張到伯高家去弔唁,結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
譯文孔子說:「我就沒見過喜愛仁的人,也沒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愛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討厭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也不過就是不讓別人的不仁強加到自己身上罷了。不要跟我說你的能力不夠,你有一天能致力於仁嗎?說不定有,不過我沒見到。」(這一段,歷來的譯法也都是含糊不清。)
譯文子華為季孫出使齊國,冉有決定給他的母親發放出差補助的粟米,於是來請教孔子。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有覺得少了。孔子說:「給他十六斗。」冉有卻給了他八百斗。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傳統解說都認為子華是替孔子出差,冉有發的補貼是孔子的。大錯。)
冉有的從政能力一流,人品也是一流,對孔門的貢獻與子貢不相上下,並列第一,可以說是孔學的一大功臣。不過由於孔子對冉有一再批評,因此後代的儒家並不待見冉有,很少提及。此外,冉有專心政務,在學說上沒有建樹。
「我該去哪裡哭他呢?」孔子有點犯難,他很講究這類問題。「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廟去哭他;父親的朋友死了,我到廟門外去哭他;老師死了,我在內寢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寢門外哭他;一般認識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關係,在野外哭他就顯得太疏遠,在內寢哭他又顯得太重。怎麼辦呢?我是通過子貢認識他的,我就到子貢家去哭他吧。」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就是一個憤青,老憤青,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什麼,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為什麼在《論語》中這一句和5.5(4.5)緊接,卻和5.4(6.12)離得很遠呢?這是因為《論語》由曾參和他的弟子們修成,無論如何要給師兄冉有留些面子,因此分開放,模糊化處理。
此處的背景也有些複雜,慢慢說來。

4.10(13.14)

現實解說那種家族內鬥、父子反目、利益集團內部鬥爭的事情,往往是很齷齪的。對於這類狗咬狗的事情,就不要去摻和了。
公西赤,字子華,因此也叫公西華。看這個名字九-九-藏-書就知道是魯國公族,家裡很可能比較有錢。事實上,家裡確實有不少錢。公西赤精通周禮,是孔子賞識的學生之一。公西赤的年齡很小,與子夏等人是一批學生,比孔子小四十三歲。根據記載,冉有在孔子六十四或六十五歲的時候回魯國,這時候公西赤只有二十一二歲。那麼,公西赤是為誰出使呢?是什麼時期呢?
解析孔子是個非常好的老師,對學生都是因材施教,回答學生的問題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針對每個同學的性格特點,這就是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們對孔子都很佩服和尊敬的原因。同樣一個問題,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僅子路和冉有受益,旁邊的公西華也受到啟發。這段話,顯然是公西華記載下來的,顯示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4.2(7.15)★★

解析孔子不滿季孫違反周禮,因此希望季孫家的管家冉有能夠阻止季孫。可是,冉有拒絕了,孔子因此十分惱火。
「嘿,冉有這件事情辦得不地道啊,這樣做不是讓我失禮于伯高嗎?」孔子不僅不高興,反而責怪冉有貓捉耗子多管閑事。
解析這是冉有在向老師解釋自己的無奈,畢竟自己也是為別人打工的,明知道老師說的是對的,可是不能按照老師說的做,希望老師體諒。可是,孔子不接受這樣的解釋。
整來整去,老頭把事情整到了子貢家裡。
事實上,後來經過子貢的調停,師徒之間的關係得以緩解。再後來在冉有的忽悠下,季孫家決定每年給孔子一筆補貼。孔子為此對季孫家非常感激,對季孫家的攻擊大幅減少。可是,對冉有依然看不順眼。
從時間點來看,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冉有上朝是討論關於齊國的田常殺害國君的事情。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還專門找魯定公和三桓,請求他們出兵討伐田常。所以,這個時候是在孔子與冉有和好之後的事情,因此這段話放在這一篇的最後。
冉求,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是孔子的第二批學生。

4.3(11.22)★★

說是這麼說,老頭心裏恐怕也不至於不明白。
冉有在內心裡對老師很敬重,不過感覺老師太古板。因此,冉有希望能夠獲得老師的理解。而孔子歲數大了,愛鑽牛角尖,一點也不給冉有面子。經過這番對話,冉有非常心寒,孔子也對冉有不抱任何幻想。
解析這段話緊接上面一段,是孔子在批評冉有,批評他不應該為了富貴就不顧仁德,是上面一段的繼續。
在孔子所有學生中,冉有是做官最成功的人。所以,對於冉有的能力,孔子最為看好。遺憾的是,冉有不是為國君效力,而是為季孫家族,這導致了能力越強,離老師的期望越遠,這也是師徒二人之間屢生矛盾的根本點。

4.5(3.6)★★

由於冉有對季孫家非常忠誠,處處考慮季孫家的利益,因此與老師在觀念上產生巨大分歧,以至於後來孔子對冉有也很有意見。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今汝畫」似乎有缺字。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有隨同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了衛國。在衛國時,通過冉家的活動,原本就很欣賞冉有才能的季康子派人來邀請冉有回去擔任季孫家的管家。有這樣的機會,冉有當然回去。回去之前,子貢就暗中對冉有說想辦法把老師弄回去,冉有答應了。
這段話,應該是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因為只有這段時間,子路、冉有和公西華才同時在孔子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