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部分 子路

第三部分 子路

對於孔子的學說,子路是堅信不疑的,甚至比孔子本人還要堅信不疑。在這一點上,只有顏回能夠和子路相比。但是,子路更直率,面子思想不重,敢於大胆去追求名利。
現實解說聰明,但是不要賣弄聰明;有遠見,但是要假裝沒看見;再勇猛,也要利用敵人的弱點。以上的做法,合稱「韜光養晦」。至於完人,還是算了吧,當傳說吧。
子路的死,對孔子是個致命的打擊。如果說顏回就像孔子的兒子,那麼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戰友,是互相關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還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孔子與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無法相提並論的,甚至孔子對子路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感。幾十年來,子路就守衛在孔子的身邊,為孔子鞍前馬後、赴湯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親自或者派人來探望孔子。

3.1(2.17)★★

某種意義上說,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天真,註定了他這個官當不長。
這段話其實跟學習沒有關係,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想象一下場景,孔子看見子路的瑟在自己的門口,於是有個問題,孔子是怎麼看見的?兩種可能,一種是出門,另一種是回家。從整段話看,應該是回家。那麼,為什麼子路的瑟會放在孔子的門口,而不是放在客廳呢?子路這時候在哪裡?於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合理的現場還原了。
子路在蒲地嚴格按照孔子的「先之勞之」和「修己以安民」的教誨去做,深得民心,加上自身的威嚴,當地勇士們對他也很敬佩。因此,蒲地治理得不錯。
總之,人,是要有追求的。
冉求就是冉有,子路的師弟,以才能著稱。
不過,這個標準也太低了一點。但是話說回來,這個階段,標準高了子路也做不到。關於士的標準,每個人問,孔子的答案不一樣;不同的時間問,孔子的答案又不一樣。孔子的答案總是針對提問者的特點和能力,讓提問者既不能輕鬆做到,但是經過努力又能做到,一步一步引導提問者提升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
說起來這段話,其實孔子非常沒有面子。原本,孔子決定離開魯國前往衛國的重要原因是子路的大舅子顏濁鄒在衛國混得不錯,跟衛國國君的寵臣彌子瑕關係很好,彌子瑕暗中擔保孔子到了衛國會受到重用。因此,孔子在魯國不辭而別,以為到了衛國能夠執掌國政。在這樣的背景下,孔子和子路在去衛國的路上高談闊論,展望美好未來,可以說躊躇滿志。可是到了衛國之後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衛國國君對孔子的理念沒什麼興趣,孔子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撈上。可以想見,孔子有多麼失落而沮喪,是多麼的沒有面子。而名正言順這樣的事情也就只能停留在書面上,沒有實踐的機會了。
孔子,是一個非常要面子的人,特別是在學生們的面前。

3.17(14.42)★★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所以,讀《論語》不能死讀,孔子對每個學生的要求不一樣,讀者千萬不要把自己往上面套。
「登堂入室」後來成了比喻學習的成語,實在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倒也算是一個佳話。

3.12(6.28)

正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歷來造反的農民,都要給自己安排一個名正言順的身份,譬如先帝的私生子之類。春秋五霸,講究的是攜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到漢末,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聽說衛國政變的時候,孔子就長嘆了一聲:「嗟乎,由死矣。」不久,子路的死訊就傳來了。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的話如果是對學生們說的,他怎麼可能自稱「丘」呢?只有在面對比自己尊貴的人或者客人,才會自稱其名。翻看整部《論語》,孔子自稱丘的地方大致十處左右,有的也是在弟子面前說,但是都是特殊的情境下使用的。
一年農閑,子路徵集當地百姓興修水利。對於百姓來說,這就是役,是有義務必須參加的,而且按照當時的規定,必須自帶口糧。可是上一年的收成不好,百姓普遍比較困難,於是子路自掏腰包,每天免費給大家一頓飯。這樣,大家就不用自己帶乾糧了。一時間,子路名聲大噪,百姓們紛紛讚揚他。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卞人,比孔子小九歲。子路的出身通常說是野人,看上去確實是野人。用現代話說,就是個沒身份並且沒身份證的流浪漢,甚至連名字都未必有。子路姓什麼?姓仲?恐怕不是,仲是老二的意思,由才是名。可是子路還叫季路,季就是排行老小的意思。說來說去,子路姓什麼不知道,連自己是老幾都不清楚。出身卑微,這樣形容子路應該是準確的。

附 子路之死

解析這段話緊接著上面一段,子路要去蒲地當官,向孔子求教,上一段孔子就說了先之勞之,子路覺得不夠用,於是換個提法來請教。孔子連用三個修己,其實跟先之勞之的意思完全一樣,還是以德治國的路數。但是三個「修己」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是做好自己就行,第二個是做好自己帶動旁人,跟先之勞之完全相同。可是子路還不滿足,孔子就說了,「做好自己還能讓百姓都好,那是堯舜都難做到的,你就別想了」。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析看上去,孔子在講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孔子想強調的是,所有的優點,如果不懂得變通,都會變成傷害自己的弱點。
譯文孔子說:「仲由的瑟,為什麼在我門口呢?」弟子們認為子路對老師不敬。孔子便說:「仲由嘛,他不過到了客廳,沒有進房間啊。」
其實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能帶動周圍的人,那就很好了,至於更高的層次,你做不到,也不要想了。一個人的目標不要太高,對於你來說,先之勞之就夠了,別再瞎操心別的了。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九_九_藏_書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譯文孔子說:「穿著破舊的麻布袍子,與穿著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為什麼說不好呢?』」子路聽后,反覆背誦這句詩。孔子又說:「只做到這樣,怎麼能說夠好了呢?」
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現實解說記得一個故事,某媒體新總編上任,向老總編請教辦報原則,老總編問新總編準備怎樣辦報,新總編說「說真話」;老總編問「如果不能說真話呢」,新總編說「不說假話」,老總編問「如果一定要說假話呢」,新總編說「不創造性說假話」。老總編的話歸結為:勿犯之(上級),而欺(百姓)也。只要不創造性地欺騙老百姓,就算對得起良心。
由於子路忠誠勇猛,自從子路入學之後,再也沒有人敢來羞辱孔子,周圍的小流氓們也不敢再來騷擾,所以孔子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
解析德是什麼?德是自律,德是以身作則,德是欲人為之,先施於己。孔子發現,人們都是希望別人當雷鋒,號召別人無私奉獻,而自己只有索取和要求。所以,明白德的人很少,施行德的人很少。君子不多,偽君子遍地。
臧紇這個人,確實非常聰明,包括自己會被趕走這樣的事情都預見到了,也有辦法規避,可是還是忍不住要賣弄聰明。在齊國也是這樣,臧紇的話雖然難聽,但是後來的事態發展跟他所說的一樣。他確實非常聰明,非常有遠見,可是他總是管不住自己的聰明,總是用自己的聰明跟人情世故作對,最終沒有什麼好結果。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來到孔家,孔家大門已閉。子路跳下戰車,大聲高喊,要求釋放孔悝。蒯聵派了手下兩個勇士下來迎戰子路,子路雖然勇猛,奈何上了年紀,只能勉強抵擋。幾個回合之後,子路的帽子帶被砍斷,子路想起老師的話「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就是死也不能死得太難看,帽子要帶好。所以子路放下武器,重新接好了帽子帶,也不知道結好沒有,反正對方沒客氣,上來砍死了子路。
當農民工,不可恥;但是,要努力讓自己的兒女不再當農民工。

3.10(15.4)★★

3.6(5.14)

門人不敬子路,實際上是「門人以子路為不敬」。
現實解說「登堂入室」也可以用來比喻賄賂的層次。行賄的時候,一般不會讓你在門口等,那樣太招眼,一般是在客廳等,這就是「登堂」。如果讓你進卧房了,那就是性賄賂了,這就是「入室」。
子路是個行動者,這點很好。
譯文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到做到,決不抵賴拖延。
孔子教導學生,當然就是要學生們今後有好的前途。孔子的學生多半出身卑微,孔子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自卑,另一方面又不要假自尊。所以,一方面孔子要告訴學生們,那些貴族沒什麼了不起,一肚子草包;另一方面,孔子又要告訴學生們,你們要努力啊,爭取當上貴族。
對於子路的死,很難說孔子沒有內疚。其實孔子已經在3.15(17.8)中隱諱地告訴子路要懂得變通,可是孔子一定在後悔自己沒有說得更明白更直接一些。
現實解說這是很著名的幾句話啊,隨時用來教訓那些不懂裝懂的人。有的時候,也當繞口令來練。
子路被害不到半年,孔子去世了。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譯文孔子對顏回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居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率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划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孔子說話,分寸拿捏得都恰到好處,條理也很清晰,針對性也非常強,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老師。
解析簡單說就是「以德治國」的意思,要百姓怎樣,自己帶頭去做。
子路聽說政變,自家的小主人被挾持,想起來老師那句「見危授命」來,於是匆忙之間登上戰車,單車來救孔悝。路上遇上逃難出來的師弟高柴,高柴勸他不要去,他非要去。
天真、直率,有時候魯莽,這就是子路,一個討人喜歡的歷史人物。
但是考慮到當時情況,孔子這個時候正在積極推銷自己的弟子,因此這很可能是在讚揚子路,譬如,這可能是孔子向季孫推薦子路,這時候季孫家正缺少一個管家。在孔子的推薦下,任命了子路。
現實解說知德者,鮮矣。
子路對老師的感情是不用說的,將老師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愛戴。所以,孔子生病,子路希望祈禱神靈保佑。孔子對此有些糾結,因為他已經祈禱很久了,當然不是為了病,而是為了能夠當官。可是,祈禱了這麼久也沒有作用,證明祈禱基本沒用。所以,孔子的最後那句話中充滿了無奈和自嘲的味道。
譯文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麼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採取存疑九*九*藏*書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運用。禮樂不能運用,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麼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現實解說歷代解說到子路片言折獄,都是讚揚子路英明果斷,真是馬屁拍得太過分。就算再英明果斷,片言折獄都是錯誤的,因為這違背了程序正義。
這兩段話,都是說子路的性格。
第一種完美人的標準實在是太完美了,孔子知道子路是沒有可能達到的,因此給了第二種切實可行的標準——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種標準,基本上就是為子路量身定做的,只要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糟糕的是,子路真的做到了,為什麼說糟糕呢?因為子路真的見危授命了(見本篇最後的《子路之死》)。
此後,孔悝立蒯聵為衛國國君,就是衛庄公。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3.5(17.23)★★

現實解說要在社會上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朋友兄弟之間處好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沒有朋友就沒有路。

3.15(17.8)★★

這段話,其實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孔子和子路的關係非常親密,就像家人一樣,孔子就算不在家,也可以讓子路進去。換了別人,要麼回去,要麼在門口等,不可能去客廳等。
譯文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所以,孔子說像臧武仲一樣聰明,後面緊接著就是像孟公綽一樣克制,不濫用自己的聰明,這樣就是完美的聰明。

3.9(12.12)★★

3.7(13.28)★★

譯文孔子生病,子路請求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現實解說按照級別,待遇不同。待遇超標了怎麼辦?沒人說就裝不知道,有人問就推到別人頭上。
解析孔子常常拿子路尋開心,這是其中一句。這應該是孔子早期的話,這時候顏回子貢等人都還沒有入學,孔子的學生中也就是子路比較親近一些。孔子這番話其實是兩個意思,第一是子路對自己很忠誠,去哪裡可以帶著他;第二是子路沒什麼材料,自己到海外去反正也不能推行周禮了,有學問的人用不上,就帶個除了力氣什麼也不懂的子路吧。
孔子的回答是針對子路的性格的,子路比較暴躁,跟同學們相處不太融洽,因此孔子要求他懂得包容和友愛。這個時候的子路已經得到了老師的喜歡,所以孔子也不再諷刺他,而是諄諄教導為主了。而子路的問題也已經比較靠譜,不會讓孔子覺得很無厘頭。
譯文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現實解說大凡把自己說得完美無比的人,都不要輕易信他的。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現實解說發誓沒有意義,祈禱也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樣運用自己的聰明,那麼聰明反而成了一件壞事。有所為有所不為,該直爽的時候直爽,該奉迎的時候不要反對,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就是孔子的意思。
解析圍繞勇,師徒繼續鬥嘴。子路總是在炫耀自己的勇力,這也難怪,誰不願意炫耀自己的長處呢?可是孔子總是打擊他,貶低勇的作用。
這段話里,孔子所說到的四個人,都是針對著子路的性格特點的,絕不是信口說來的,孔子因材施教在這裏可見一斑。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又是在通過諷刺的方式來激勵子路。
解析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理想,第一個理想就是成為一名士,就像如今農民工的第一個理想就是搞到城市戶口。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這是子路入學初期,孔子瞧不起他,對他說話也不客氣。
子路是野人出身,窮得破衣爛衫,孔子總是擔心他太自卑。誰知道子路一點也不自卑,還挺自然,因此孔子表揚他。可是看到子路挺得意的樣子,孔子又懷疑這傢伙是不是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於是說了後面一段話。
如今,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人不多,見利忘命的人比較多。
上面提到了卞莊子,順便說說卞莊子的故事。根據《史記》記載,一次卞莊子在路上遇上兩吃老虎之一頭牛,卞莊子就準備去殺兩隻老虎。從人勸他等一等,等兩隻老虎吃完之後一定會相爭,到時候小的死大的傷,不是就可以輕鬆殺掉他們?卞莊子聽了勸告,結果果然殺了兩隻老虎。
解析對於孔子做的事情,別的學生即便認為不對,也不會說。而子路不一樣,只要他認為不九_九_藏_書對的,就要說出來。這一點讓孔子有時候很尷尬,不過又覺得子路可以信任。
季武子想要立小兒子為繼承人,又怕大兒子不高興,結果臧武仲幫他搞定了。可是,這麼一來,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兒子。後來,季武子的大兒子勾結了孟孫家,把臧紇趕跑了。臧紇很聰明,可是也犯糊塗。除了上面不該管人家季孫家的家事之外,還犯了一個錯誤。被趕出魯國之後,臧紇就逃到了齊國,齊莊公喜歡他,準備給他封邑,於是他去見齊莊公。齊莊公正準備趁晉國內亂攻打晉國,於是跟臧紇談起這件事情來,臧紇說:「我覺得您就像個老鼠,整天躲在人少的地方,晚上出來白天躲起來。人家內亂的時候你出兵打人家,等人家內亂結束了,你又該去賠禮道歉進貢了,這不是老鼠是什麼?」齊莊公很生氣,於是取消了給他封邑的想法。對此,孔子曾經說過:「真正的聰明是很難的,像臧紇這麼聰明的人,在魯國混不下去,就是因為他的做法不順乎人情啊。」
從孔子與子路的對話中,我們能夠看到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怎樣一步步將流浪漢子路轉變為一個有學問有理想有能力的君子,感受到孔子卓越的教育能力。
現實解說孔子說得對,你不知道水有多深,不知道對方的來頭背景,輕易地動手,結果對方來頭更大,最終還是自己吃虧。
現實解說有人這樣評價廣東人:廣東人的優點是務實,缺點是太務實。用同樣的句式:現代人的優點是變通,缺點是太變通。
譯文子路問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於做到呢?」
到子路六十二歲的時候,衛國發生了政變。當時,衛國的廢太子蒯聵佔據了戚地,他的兒子衛出公當國君。孔圉老婆孔伯姬是蒯聵的姐姐,同時也是衛出公的姑姑。孔圉和老婆生了個兒子,名叫孔悝(音虧)。這個時候,孔圉已經死了,衛國就由孔悝說了算。
譯文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譯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屬下去作孔子的家臣伺候。後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再來說升堂和入室,在孔子之前,這兩個詞從來沒有用以過比喻學問,孔子如果用這兩個詞作比喻,就應該予以說明,而不是直接使用。而且,後來的翻譯者們又憑什麼斷定這是在指學問呢?
現實解說由此可見,正名是很重要的。
現實解說這大概可以說成是「以德治國」的簡單定義吧。
其實,每個學生都對孔子去見南子不滿,因為這本身違背了孔子的做人原則。可是只有子路一個明確提了出來,一來子路的性格使然,二來子路是大師兄,在同學們中有號召力。其實孔子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他很怕子路一怒之下離開,因此急忙發誓。

3.8(14.12)★★★★★

解析這句話歷來被亂解,傳統的解釋是這樣的:孔子說:「仲由彈瑟,為什麼在我這裏彈呢?」孔子的學生們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說:「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按照這樣的解釋,邏輯混亂,前後驢唇不對馬嘴。
事實上子路並沒有當過法官,所以這段話應該是孔子在做大司寇期間,與子路討論過案件,針對子路的表現說的。是嘲諷還是讚揚,真不好說。
現實解說看上去,有勇無義比有勇無謀的害處大多了。
出身卑微的子路很聰明,而且有點死心眼,喜歡一條道走到黑。還好,他誤打誤撞看熱鬧來到了正在招生的孔子私校,孔子正愁招不到人,也不講究什麼生源質量了,流浪漢也沒關係,一通忽悠把子路忽悠進了自己的學校。至於收沒收學費,還真不好說。
子路之死,一方面與性格有關,但是,與孔子當初的諄諄教導沒有關係嗎?
坐山觀虎鬥,這個成語出於這裏。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個成語也出於這裏。
「子路無宿諾」這句話顯然不是孔子說的,而是記錄者的旁白。因此有人認為這兩段話應該分別記錄。
現實解說如果活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子路不累死也要發瘋。
解析孔子說得很正確,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真理。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3.14(11.15)★★★★★

譯文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子路問孔子道:「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相互勉勵,和睦相處,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間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和睦相處。」
有的時候,你仇恨他,是因為你想成為他。
解析孔子開始的話好像在表揚子路,等到子路高興,又是迎頭一盆冷水。想想那場景,該是非常搞笑。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很少。不管怎麼說,春秋時期的國君是相當寬容的,你只要不欺騙他,即便他不愛聽,也不會把你怎樣。後世不太一樣,說假話比較受寵,說真話就有殺頭的危險。
相對照的就是不說真話,專挑國君想聽的說,決不冒犯國君。
譯文孔子說:「read.99csw.com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才是明白的態度。」
在魯國,臧家一向以聰明著稱,臧武仲是臧文仲的後人,名叫臧紇,很聰明。身材很矮,魯國人稱他為侏儒。臧紇世襲了魯國的司寇,地位僅次於三桓。一年,邾國國君的兒子庶其帶著漆地和閭丘逃亡來魯國,季武子把魯襄公的姑母嫁給他做妻子,對他的隨從都有賞賜。當時魯國的盜賊很多。季武子對臧武仲說:「您為什麼不禁止盜賊?我國有四面的邊境,用來禁止盜賊,您做司寇,應當從事於禁止盜賊,為什麼不能?」武仲說:「您把外邊的盜賊叫來而大大地給予禮遇,怎麼能禁止國內的盜賊?庶其在邾國偷盜了城邑而前來,您反而大肆賞賜他。上行下效。你歡迎盜賊,盜賊自然就紛至沓來,我又怎麼能禁止呢?」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的說法,顯然考慮得更全面,更有道理。
子路帶著自己的瑟去向孔子請教,守門的弟子說老師出去了,你等會再來。子路不高興了,說我跟老師的關係這麼鐵,不行,我進去等。守門的弟子害怕子路,於是只得同意,但是提出條件:把你的瑟放在門口,不能拿進去。子路於是自己進去了。孔子回來,看見子路的瑟,自言自語:「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為什麼說是自言自語?因為孔子不可能在學生的面前自稱「丘」。之後,守門弟子急忙過來說了經過,並且投訴子路說非要進去,要是丟了東西怎麼辦?孔子的弟子們認為子路這樣是對老師不敬。孔子看見子路在客廳里,於是對弟子們說:「其實沒什麼,人家子路就在客廳里待著,又沒有進房間。」
所以,卞莊子之勇,是有勇有謀的勇,而不是有勇無謀的勇,這恰恰是子路的問題所在,也是孔子要子路學習卞莊子的原因。
現實解說發誓是沒有意義的,現代人已經不發誓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再來從情理上說,孔子儘管常常拿子路開玩笑,但是不會這麼直接這麼不給面子,更不會當著許多人;此外,子路是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也就是孔子學生們的大師兄兼半個老師,比大家歲數都大,人很正直而且脾氣暴躁,大家對他都是敬畏三分。就我所知,還沒見過誰不尊敬子路的。所以說,門人不敬子路說成是學生們因此不尊敬子路,在情理上說不過去。
而這個時候,孔悝實際上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飲著酒,他們已經達成了協議。
譯文子路問怎樣侍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蒲地(今河南省長垣縣)是衛國上卿孔圉的封地,這個地方民風比較彪悍,是衛國的主要兵源地,比較難治理。因此孔子向孔圉推薦子路去做蒲地宰,孔圉接受了這個推薦。
子貢對子路轉達孔子的說法:「你以為自己做了好事,實際上不是。你這樣做,等於讓大家向你感恩,而忘記了孔圉和國君,你這樣是很危險的。正確的做法是按照規矩來,該怎樣就怎樣。如果你確實覺得百姓太苦,應該向孔圉請示,由孔圉或者國君來出這個錢。」

3.11(13.3)

解析孔子生病,在蒲地做官的子路派手下來伺候孔子,行的是家臣的禮,孔子很受用。可是病好之後,孔子怕學生們暗中笑話他,於是說了這樣一番話,意思是這都是子路搞的鬼,跟我沒關係。孔子此時不過是借住于別人家的私立學校校長,是沒有資格擁有家臣的。因此,使用家臣會被看作不恰當的攀比,同時也不符合周禮。所以,孔子的這番話是說給大家聽的,表面上埋怨子路,心裏想的是另一回事。
孔子在魯國官場混不下去,於是來到了衛國,衛國國君衛靈公基本不理國事,都聽從宋國娶回來的年輕老婆南子的。所有想在衛國出仕的人,首先要南子面試。孔子急於在衛國當官,因此託人走了路子,得到了見南子的機會。弟子們全體反對,因為南子名聲很壞,是個有名的盪|婦。學生們的反對也沒有動搖孔子的決心,於是帶著子路和冉有前去。結果在後宮晉見了南子,隔著帘子聊了幾句,南子對他毫無興趣,就這麼灰溜溜地出來了。孔子很鬱悶,子路很不滿。面對子路的不滿,孔子也很懊惱,於是發了以上毒誓。
現實解說那時候是「道不行」才移民海外,如今不同,「有道行」的才能移民海外。
在官場混了一段時間,孔子很失望,他發現當政的一個個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都是貪婪無恥之徒,因此對子路慨嘆。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蒯聵跟姐姐感情好,於是暗中和姐姐商量,要趕走兒子,自己回來當國君。不久,蒯聵在姐姐的面首渾良夫的幫助下,潛入了孔家,脅迫孔悝結盟,要趕走衛出公,迎蒯聵回來做國君。孔家的管家欒寧知道這件事情后,急忙帶著衛出公出逃魯國,同時派人通知子路,讓子路前來救孔悝。

3.4(7.11)

3.9(14.22)★★

這段話的對話方式與以上的幾句不太一樣,是很正式很嚴肅的方式,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子路經過思考之後所提出來的問題,孔子因此也很嚴肅地回答。這個階段,子路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3.13(7.35)★★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解析孔子很九-九-藏-書不喜歡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對子路總是以為自己很勇猛非常不滿,時不時諷刺他敲打他。不過到了後來,孔子對子路的敲打就是出於關愛而不是嘲諷了,因為兩人的感情已經非常好了。遺憾的是,儘管孔子不斷地提醒子路不要仗恃自己的武力,最終子路還是死於自己最得意的武力上面。所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聽起來,這樣做好事的事情應該得到孔子的表揚,這樣舍己為民的好官應該是孔子眼中的典範。可是事實恰好相反,孔子聽說后,急忙派子貢去阻止子路。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解析孔子的意思就是一句話:別不懂裝懂。

3.3(5.7)★★

譯文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不一定非要這樣。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難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理想,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譯文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為你幹活。」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解析前面問為士,後來問成人,現在又問事君,子路真的是飛速成長。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解析子路肯定不是最聰明或者最有學問的學生,可是可以說是最勤奮最崇拜老師的學生。子路是個非常憨直的人,老師教的知識,如果認為是對的,就去做;如果認為是不對的,那就提出來跟老師辯論;如果吃不準的,也去做,以便證明究竟是不是對的。
歷史事實證明,但凡子路反對的,都是孔子確實不應該去做的。有子路這個學生,真是孔子的幸運。
「宿諾」在過去被解釋為「承諾的事情不過夜」,不準確。宿是擱置的意思,宿諾類似於現代美國議會的「口袋否決」,就是承諾之後就假裝忘記,不提不說不做,最終不了了之。無宿諾就是承諾的事情一定會做到,與隔不隔夜沒有關係。
這是子路在衛國出任蒲地宰,出發之前孔子對他的忠告。平時,孔子教育學生們要仁德誠信等等,子路都深信不疑。可是到了子路要獨力為官的時候,孔子知道,如果子路一味地仁德誠實等等,那就一定沒有好下場。就像一個母親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要講禮貌,要謙虛,不要打人罵人,挨打了來告訴媽媽一樣,一旦孩子去學校住校了,母親就會說別吃虧,別人打你,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告訴老師之類。畢竟,品德這東西固然是好東西,可是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死守品德,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這,就是孔子對子路的忠告。所以說,孔子是個很實際的人。
解析孔子與子路祈禱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歷來的解說都無視這一點。
總的來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不要為現狀感到羞恥,但是如果滿足於現狀,就真的很羞恥了。
這是子路任蒲地宰之前,向孔子請教,孔子就說以德治國就好了。子路還問,孔子就說你堅持這樣不要懈怠就可以了。

3.16(13.1)★★

現實解說你自己不嫌自己窮,很好。但是,你要明白別人還嫌你窮呢。你不嫌自己難看,但是別人還怕你影響市容呢。衣服不如別人沒問題,可是你一定要想辦法穿上更好的衣服。
解析前面問為士,現在又在問成人,子路的追求和進步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孔子很高興,回答得很認真也很詳細。
解析片言,就是單方面的供述。聽了單方面的話就能斷案,是表揚還是批評?還真不好說。如果是表揚,那就是說子路的邏輯分析能力超強,憑藉簡單的陳述就能判斷出是非曲直;如果是批評,那就是說子路性子太急,沒等雙方陳述完,就要下結論。
子路很好學,也很上進,對貴族生活也充滿了嚮往。可是基礎不好,孔子常常嘲笑他。但是子路的優點太多了,譬如很忠誠,很能吃苦,很直率而且很勇敢,孔子跟他在一起就感覺踏實安全。因此,後來子路成了孔子身邊最信任的學生,他們互相關心,成了一種師生加朋友加親人的關係。某種程度,子路就是孔子的李逵。可是子路比李逵要強很多,因為他好學上進。

3.2(9.27)★★

子路是孔子最早的一批學生,那時候如果不是為了多招點學生,孔子根本不會收子路這樣的學生。子路屬於野人,現在的說法就是沒有戶口沒有固定職業的人,整天挎著把劍不知道幹什麼。孔子招生的時候,子路大概是看熱鬧來到了孔子的學校,孔子就像賣保險的一樣,看見誰都想賣一份給他,所以看見子路,就想招他。於是,兩人還發生了一番爭論,子路說自己身材魁梧武藝高強,不需要學習知識了,孔子說你現在就是老虎,學習了知識之後那就是如虎添翼啊。子路口才不如孔子,於是報名成了孔子的學生。子路這人認死理,既然當了孔子的學生,就什麼都按孔子說的做。不過基礎太差,學習很努力,成績很糟糕,而且一開始總怕人笑話,怕別人說「連這都不懂」,有時候免不得不懂裝懂。所以,孔子就這樣教導子路。
基本上,這也是孔子侍奉國君的原則。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則,當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就不是這麼說了。
這個時候顏回已經入學了,孔子很喜歡他,顏回的智慧與子路的魯莽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按理說,顏回屬於下一輩,在顏回面前應該給子路一點面子,不過孔子習慣了揶揄他,依然當面說他。也就是子路憨厚,換了別人,可能就受不了了。

3.18(9.12)★★

這是孔子當官之後,子路問老師的心得,孔子如此回答。一句話,就是:不說假話,說實話。而且,要敢於說真話,而不是什麼也不說。只要說真話,就不要怕國君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