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部分 子貢

第七部分 子貢

解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其實非常重要,反映了孔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所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大公無私,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等等,就是不顧自己的利益去達成別人的利益,出發點就是為別人,活著就是為別人。孔子認為,這就連聖人都很難做到,不是普通人的仁。前面與子路的對話中,也說過同樣意思的話。
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事情,專好耍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解析子貢的話體現了商人的特質,孔子並沒有理解。
常常受到孔子的揶揄,子貢也不是省油的燈,也常常主動發難或者進行反擊。顯然,這是在孔子講歷史,狠批商紂王的時候,子貢故意發出這樣的議論,讓老師難堪。這樣公然與老師唱反調的事情,也只有子貢能做出來。可以想見,孔子當時有多麼的惱火。
子貢的話對不對?當然對。所以一個人一旦有了壞名聲,事情就麻煩了,什麼壞事都可能算到你頭上,最終可能把你逼上絕路。
解析和老師的關係緩和了,子貢覺得自己表現不錯,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於是來問老師怎麼看自己。孔子說他是瑚璉,瑚璉是祭祀用的玉器,很貴重。子貢見老師把自己比喻成瑚璉,以為老師很看重自己,非常得意。可是,子貢得意得太早了,孔子的表揚可不是那麼輕易得到的。

7.29(19.23)★★

解析孔子喜歡的是少說多做,也就是訥于言而敏於行。
現實解說管他是不是君子,總之幹什麼都要有行動,靠嘴是不行的。
「回啊,前幾天我夢見先人了,難道是先人在啟示和保佑我嗎?你做好飯拿進來,我要把它進獻給先人。」孔子沒有直接問,而是撒了個謊說要祭祀先人,從側面來套顏回。
這句話就是在說子貢,可能是孔子講到了君子,於是順便諷刺子貢,也許是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來了這麼一句。子貢當時就是夸夸其談的人,整天說的比做的要多。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厭惡的事情或者習慣,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要了解別人厭惡什麼,看看自己是不是有這些習慣。
「賜啊,我對顏回觀察的時間已經很長了,雖然你這麼說,我還是不懷疑他,我覺得一定有原因。這樣,你不要再說了,我來問問他。」孔子想了想說,出乎子貢的意料。
子貢是個大富商,常年來往于齊魯衛宋之間,所到之處都宣揚孔子的學說,吹捧孔子的為人。因此後世司馬遷認為,孔子的名望,很大一部分歸功於子貢的宣揚。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的質疑通常也對子貢表達。
譯文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的知識是學習得多了才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穿在一起的。」
實際上,這句話不可能解釋成「攻擊異端」,首先這個時候還沒有異端,沒有人跳出來以自己的學說對抗儒學,攻擊誰啊?其次,孔子有學生攻擊異端嗎?沒有。所以,這句話還是用來勸誡子貢的。衛國處於幾個大國之間,衛國人民因此佔了一個地利的優勢。同時,衛國人是商周貴族的混血後代,具有經商的天分並且非常聰明。因此,衛國人經商成風。子貢的家族就是商人,子貢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大富商,對於孔子的儒家學說沒什麼興趣,整天研究的就是怎麼經商賺錢,跟同學們說的也都是這類東西。而孔子認為經商不是正道,屬於異端。所以,孔子勸子貢多學習周禮,少研究他的商道,於是說了這句話。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7.24(15.3)★★

孔圉是衛國的卿,也就是衛國的頭號權臣,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孔圉對孔子很關照。後來孔圉去世,家族為他謚號文,因此孔圉又被稱為孔文子。周朝時候,貴族死後都會獲得謚號,而獲得什麼樣的謚號取決於後人對他的評價。文是個很好的謚號,孔子就解釋為什麼孔文子能夠獲得這樣的謚號。
解析這是在教子貢怎樣在同學中贏得尊重,樹立形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7.13(1.8)★★★★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的事。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子貢說:「厭惡抄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攻擊別人的短處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7.14(5.9)★★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解析這是一個簡單問答,子貢向老師請教謚法,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孔子是個老憤青,提起當權者總是很不屑。
子貢在入學一年以後,對孔子的評價已經改變了很多,漸漸地覺得這個老頭還真有兩把刷子,人品也不錯,說不定跟他真能學點什麼。所以,子貢對老師的態度逐漸尊重起來,有的時候也能認真學習了。而孔子對子貢的變化看在眼裡,儘管子貢還有很多缺點,可是人很聰明,口才很好,本質也很善良,還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孔子漸漸地有些喜歡他了。到了這個時候,孔子對子貢也就不是一味諷刺了,而是誠懇地指出他的缺點,偶爾會「逗他玩」。所以,同樣的意思,現在的表達就溫和善意得多了。
譯文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7.31(19.25)

譯文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幹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這是一次面對面的交鋒,是師徒矛盾達到頂峰時的一次交鋒,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子貢率先發難,提出這個問題。孔子發現了子貢來者不善,於是所回答的都是他眼中子貢的缺點,諷刺子貢喜歡揭別人的短,作為學生卻不尊重老師,說話魯莽不懂得禮法,固執而又不肯認錯。子貢於是反唇相譏,諷刺孔子抄襲古人,諷刺孔子總是什麼都懂的樣子,諷刺孔子總是拿學生的不足說事。
解析這些都是孔子最討厭的行徑。
不過,孔子在這裏說的理由是強詞奪理了。
現實解說子貢說得對,你以為不好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自己不喜歡的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不明白的不等於就是不對的。
這句話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意思相近,看上去更嚴厲,實際上則更正式,應當是孔子當面對子貢的勸誡,話雖重,可是很誠懇。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現實解說大家意見太一致的時候,要麼過於樂觀,要麼大家漠然。這個時候,尤其要冷靜。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https://read•99csw•com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現實解說小人結黨,所以君子鬥不過小人。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現實解說孔子的話是對的,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強的,這樣才會進步。在國際事務中也是這樣的,要跟比自己先進的國家在一起,國家才會進步。如果自己的朋友都是主流社會拋棄的,那自己也就會被主流社會拋棄。
譯文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設法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想得到什麼呢?還是想為這個國家做什麼呢?」子貢說:「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的方式來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老師當然是想得到什麼,這跟大家有什麼區別嗎?」(舊譯:老師的追求,與一般人是完全不同的。)
現實解說現代社會更多地需要包容,動輒指責別人是歪門邪道,是無法進步的。所以,孔子這句話已經完全不適用於現代社會。
陳子禽,也就是陳亢,陳國人,孔子後期的弟子。因為孔子後期已經很少親自上課,陳子禽得到孔子的教誨很少,對孔子了解不多並且有些懷疑孔子的人品和學識。對於陳子禽的質疑,子貢非常不高興,因此當面教訓他。
子貢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對於孔子,對於孔學,子貢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譯文子貢喜歡評論別人的短處。孔子諷刺說:「子貢看起來很賢能嘛,我可沒有閑工夫去評論別人。」
「是這樣的,剛才煮飯的時候,有煙灰掉進了飯里。不管它吧,飯就髒了;扔掉吧,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把弄髒了的飯吃掉了。等會分飯的時候,就從我的那份里扣掉。」顏回解釋,神態自然。
現實解說不要討表揚,討表揚多數情況相當於討罵。當然,比討表揚更糟糕的是自己讚揚自己,自己歌頌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說別人缺了自己就不行。
解析老了,孔子到了老年,性格也變得比較怪癖,說話做事也比較極端。回顧人生,孔子大概覺得自己很失敗吧。覺得自己很失敗,覺得自己的學說很失敗。這個時候他相信天道,相信自己這輩子的失敗是上天註定的。既然一切都是天註定的,那麼說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了。所以,他什麼都不想再說了。
解析這句話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是一個意思,但是語氣完全不同,用詞完全不同,從諷刺挖苦變成了諄諄教導,為什麼呢?
所以,孔子是不提倡捨己為人的,為什麼?因為捨己為人是與人性相背離的。學武不成,往往學成流氓;學儒不成,則容易變成偽君子。
「為什麼?」孔子和子貢都有點驚訝。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還是在說子貢,子貢不愛學習,整天沒事幹,拉著同學們講東講西,就是不講學習。耍些小聰明,賣弄點小智慧。可是子貢口才好,見識廣,還經常有些小零食給大家吃,因此很多同學願意聽他講,孔老師很不高興。
此外,子貢還是一個大富豪。《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覺得說什麼都毫無意義了,他往往會選擇沉默。後來魯迅說:「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不過,魯迅所說的沉默,與孔子的「予欲無言」不同,孔子是自願的,而魯迅所說的沉默是被迫的。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的,必須要明察;大家都喜歡的,必須要明察。」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的這番話又是針對子貢的問題,子貢喜歡在那些沒什麼見識的同學面前賣弄自己,顯得輕浮而膚淺,結果就是真正有城府的同學瞧不起他。這番話對子貢的影響很大,於是幡然悔過,與冉有這樣高層次的同學成了至交。但是直到孔子去世,孔子依然在說子貢的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子貢始終不願意介入政治,因此與各國的權貴們刻意保持距離。
解析不知道為什麼,叔孫武叔就是死活要跟孔子過不去。子貢毫不客氣,對叔孫武叔的用詞也是越來越不給面子,連不自量力都說出來了。
解析這句和上一句是一個意思,大家意見太統一的時候,往往背後暗藏著什麼。脅迫、誘惑,或者其他什麼,所以一定要小心地考察分析。
周遊列國碰壁,孔子回到了衛國。之後,孔子開始為弟子們的前途考慮了,因此極力推薦自己出色的弟子們出仕,也就是去當官,子路和高柴等人因此就在衛國當官了。子貢本人很出色,家族在衛國又有背景,孔子因此很希望他出仕。可是子貢對官場沒有任何興趣,一再推託。這一次,子貢想告訴孔子的就是:我這人不想被別人管,也不想管別人。我不想當官,想去經商。而孔子的意思是:這個世道,你這個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現實解說人靠衣裳馬靠鞍,實在不行去整容。一盒月餅幾百塊,賣的實際是包裝。
子貢很有獨立思維能力,並且相當反叛。因此,老師說商紂王無惡不作的時候,他卻替商紂王鳴不平。替商紂王不平,其實也是替自己不平,說老師你對我印象不好,對我有成見,對我羡慕嫉妒恨,所以看我幹什麼都不順眼,有什麼壞人壞事第一個就想到我。

7.12(2.16)★★★★★

子貢問問題,都是有具體目的的,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儘管子貢對當官沒有興趣,孔子還是一廂情願地為他謀取了一個官位——信陽宰。子貢不知道怎樣做官,於是來問孔子,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算是方向性問題。結果孔子告訴他:不要把目標定得那麼高。
解析棘子成是誰?不知道。不過既然子貢稱他為夫子,此人的地位應該是很高的,或者學問應該是很高的。棘子成來說這段話的目的是什麼?也是質疑孔子。孔子曾經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提倡文與質相得益彰,君子要二者俱備。子貢的回答很巧妙,比喻很恰當。假如孔子在世來回答這個問題,大致也就是這樣。此時回顧,子貢在與孔子的鬥智鬥嘴過程中學到了很多。原先,子貢固然口才不錯,可是言不及義,多半是富二代那種油嘴滑舌以及商人的花言巧語,通過在孔子這裏的學習,子貢的口才上了檔次,邏輯能力和比喻借代的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因此,子貢是最深刻感受到老師學識的人,這也就難怪子貢竭力吹捧孔子了。
對於子貢來說,越是不敢將自己與老師相提並論,其實也就越是抬高了自己。
話說回來,孔子說這話不也是在揭子貢的短嗎?子貢方人,孔子方子貢,說明孔子還是有閑工夫的。
解析君子與眾人都友善,但是堅持原則,不會比附於人;小人則因為利益而糾結在一起,對眾人則疏遠。
這是子貢赴任前的第二個問題,孔子給了答案之後,子貢緊接著給老師出了一個選擇題,這讓老師很費了一番躊躇。對於孔子的答案,很多人有不同意見。不過,對於治理國家來說,從長遠來看,公信力也許真是最重要的。

7.10(2.12)★★★

解析孔子直到老年臨終之前的幾年,才開始研究人性和天道,從前他是絕對不提這些的。這時,子貢這一輩的學生早已經離開老師,就無緣聽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道的解說了。
有出息的學生總是被老師喜歡,即使這個學生原本被老師說成是不務正業。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歲。端木這個姓氏是商朝的姓,因此判斷這個家族世代經商。因此,子貢是商人世家,或者說九九藏書是富N代。子貢是孔子的第二批學生,在衛國入學。據說,子貢入學第一年,認為老師不如自己;第二年,覺得老師也就這樣,跟自己差不多;第三年,才承認老師比自己學問大。子貢這人有富家子弟的缺點,但是也有富家子弟的優點。子貢非常聰明,但是有時候愛耍小聰明。不過,一旦他對老師佩服之後,對老師的關懷就是無微不至的。孔子對子貢的態度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一開始,很瞧不起子貢,經常諷刺打擊他,師徒倆有很多精彩對話都是互相攻擊的。之後,覺得子貢人品並不壞,於是儘力去改變他,幫助他改正缺點。最後,則是對子貢的喜愛,到了晚年,則是對子貢的依賴。甚至孔子去世之前,還一定要等待子貢來到交待後事。
子貢儘管沒有按照孔子的意願去做,卻非常信奉孔子的學說,這似乎讓人無法理解。只能說,子貢的志向並不在那裡。
所以,表揚不能討,討來的表揚往往是酸溜溜的,要麼就乾脆是諷刺。
謚號是春秋時期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是一個人死後得到的評價,而且這種評價往往是很公正的,即便是國君也是如此。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裏。
「老師,這飯已經不能拿來祭祖了。」顏回回答。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按照孔子的意思,好人不可能擁護壞人,壞人也不可能擁護好人。按照孔子的意思,一件事情如果好人擁護,壞人就會反對;壞人擁護的,好人就會反對。所以,當好人和壞人都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好話的時候,總有一方是被脅迫的,說明這個人一定不是個好人或者這件事一定不是好事。
譯文子貢問執政的方法,孔子說:「糧食儲備要足,保持軍備,在老百姓中有公信力。」子貢接著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去掉哪項?」孔子說:「那就把軍隊和糧食去掉吧。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沒有公信力,國家就維持不下去了。」

7.9(5.4)★★

7.17(9.13)★★★★★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現實解說全球都一體化了,任何人的生活都與整個社會緊密關聯,誰的意志也不能強加于誰,但是誰也都要屈服於整個社會的意志。不能改變世界,就只好融入世界。
解析這段話基本上就是在說子貢了,子貢剛入學的時候,就是這個德行。
子貢用了日月來來比喻孔子,說老師就像日月一樣高明高尚,高高地掛在天上,因此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擺在大家的面前。而他改變自己的錯誤的時候,就像大家仰望日食月食的消退一樣,用一種用仰望的崇敬的目光。
子貢儘管在魯國沒有官職,但是地位崇高。根據《史記》記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子貢代表魯國出使,所到之處都享受國君的接待水平。一來,子貢有錢而且口才好;二來,子貢跟吳國太宰(後為越國太宰)伯嚭關係很鐵,沒人敢惹。某種程度上,魯國的存亡都是由子貢來決定的。
現實解說這是交朋友的道理,朋友之間說話其實也要有分寸,很多朋友之間分裂並不是因為什麼利益關係,而是一方想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另一方。當雙方的社會地位、財富等等不太相近的時候,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

7.2(14.29)★★

可惜的是,子貢絲毫不領叔孫武叔的情,反而諷刺他沒見識,井底之蛙。叔孫武叔被子貢諷刺挖苦,一點脾氣也沒有,因為子貢在魯國的地位接近於保護神。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和琢磨著兩個詞就是從這裏來的,就是說要不斷地改善,精益求精,永不滿足。子貢說這句話,就是說老師說得對,我還要不斷進步。
譯文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7.25(17.19)★★

7.16(5.12)

7.3(14.27)★★

解析下流,就是水的下游,上游的髒東西都流到了下游。
譯文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我是看到了;老師談論人性和天道,我就沒有機會聽到了。」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槨猶犬羊之鞟。」

7.4(15.17)★★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魯國三桓季孫、孟孫、叔孫,其中冉有等人在季孫家掌握實權,因此季孫對孔子一直很客氣,孟孫家與孔子是親戚關係,因此對孔子一向也很客氣,只有叔孫家跟孔子沒什麼關係,所以叔孫武叔可以沒有顧忌地瞧不起孔子。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於是,孔子就讓其他弟子把顏回叫來了。
後來韓愈寫《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根據記載或者傳說,孔子曾經向這四個人請教關於禮和樂的學問。但是,孔子和他們並沒有師徒的名分,只是請教過學問而已,而沒有記載的恐怕還有很多。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的態度是不恥下問的。

7.7(2.13)★★★★★

如果一份飯先被吃掉了一點的話,就不能拿來祭祀祖先了。
解析子貢覺得自己的學識不比孔子差,而孔子總是諷刺自己,因此決定主動出擊,為難孔子,讓孔子知道自己比他還強。
現實解說人生永無止境,達到一個目標之後,又會有更高的目標。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解析這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的事情了,這時候子貢已經經商有成,並且經常被魯國臨時聘為特使出使各國,特別是出使吳國。孔子很以子貢為驕傲,而子貢也常常來看望老師。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上,大戰之前,恰好是士兵輪換到期,前線的士兵該回家了,可是替補的士兵因為道路原因沒有趕到,怎麼辦?諸葛亮決定按期讓前線士兵回家。結果,諸葛亮的信用感動了士兵們,大家自願留下來打完這一仗再走。由於士氣高漲,蜀軍大勝。

7.30(19.24)

解析孔子最看重的還是公信力,當一個政權全然不顧公信力的時候,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孔子是一個反對戰爭的人,可是他依然把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糧食的前面。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子曰:「君子不器。」
現實解說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整天重複著同樣的話,滿嘴都是道理,卻根本不做實事,這樣的人是應該受到鄙視的。

7.26(5.13)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解析叔孫武叔為什麼認為子貢比孔子賢能呢?這是有原因的。
解析孔子非常欣賞顏回的學習態度,並且顏回比自己更加堅定和專一。因此,孔子認為就是自己也不如顏回。孔子認為自己不如顏回,在不同的場合中說過。
譯文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譯文子貢說:「我不願別人的意志強加于我,我也不願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正是由於子貢對於孔子的推崇維護和世界各地的宣揚,孔子的名聲才越來越大,孔子學生們的日子才越來越好過。所以,《史記》這樣寫道: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後九九藏書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孔子臨終,盼望著子貢前來看望自己,當子貢趕來的時候,孔子在門口迎望,慨嘆:「賜啊,你怎麼來這麼晚啊!」孔子的後事,也都是交代給子貢去辦。
現實解說每個人都是有所求的,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有所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只是實現所求的手段反映一個人的品德。
除此之外,子貢還是一個偉大的外交家,幫助魯國多次化險為夷。按照《史記》的記載,憑著子貢的斡旋,改變了當時的局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寫道: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譯文子貢問怎樣與朋友相處。孔子說:「坦誠地勸告,恰當地表達,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子貢一開始也瞧不起顏回,認為他就是個書獃子。不過時間久了,發現了顏回的優點,於是開始認同顏回,佩服顏回。在學習上,自認為確實無法與顏回相比。在品德上,也認為顏回沒有瑕疵。
解析這個時候,子貢已經很謙虛了,主動來向老師求教。孔子的話也很誠懇,告訴子貢什麼都要適可而止,不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那樣會失去朋友。孔子的說法,又是針對子貢的弱點,子貢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如果別人不同意,他就喋喋不休,說個不停,時間久了,就讓人煩了。
解析陳亢對孔子的質疑真不少,大致當時對孔子質疑的人也不少。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7.33(12.8)★★★★

那麼,普通人怎樣呢?普通人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是在為自己的過程中能夠同時為別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幫助別人,這就是仁了。或者說,你想發財,但是發覺一個人發不了大財,需要大家相互協助,於是你帶動大家一起發財,這就是仁了。具體一點說,你要發財,於是建立了一個公司,解決了一些人的就業,並且對大家都不錯,這就是仁了。

7.6(17.24)★★★★★

譯文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7.11(2.14)

7.8(12.23)★★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現實解說有的人總是吹噓自己的功勞,卻掩飾自己的過失,這是很愚蠢的。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如果能夠勇於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人們會更尊敬他。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7.19(12.7)★★

不過,在學業方面,子貢非常一般,他棄學棄官經商,又恰好與孔子的期望背道而馳。不知道,這是不是對孔子學說的一個諷刺。
解析子貢很好強,決心跟顏回比一比,在取得一些進步后,就覺得自己不比顏回差了,結果被孔子潑了一盆冷水。不過,孔子還是及時表揚了他。
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俗話說:不打不成交情。在子貢和孔老師的言語交鋒中,子貢逐步地發現老師的學問很深,自己這樣的口才,在老師的面前討不到便宜。而孔子對於子貢從討厭到依賴,一旦子貢不來找事了,孔子反而覺得少點什麼。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孔子對子貢也漸漸開始喜歡,因為這個傢伙確實很有才。
現實解說永遠不要讓自己的行為超越人性的範疇,這樣才不會活得太累活得太虛偽。如果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幫助是快樂的。如果幫助別人是損害自己,這樣的幫助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現實解說在學校的時候,聽話的學生得到老師表揚。畢業之後,有成就的學生得到老師讚揚。
春秋時期的人比後來的人要直率很多,沒有後來這麼多偽君子,分明是為了一個尋常的目的,卻一定要把自己說得很超然很高尚。就像這句話,子貢原本是大大方方承認的,後人偏要怪幾個彎,把孔子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人。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離開楚國到了陳國,恰逢吳國侵略陳國,陳國堅壁清野,孔子師徒很幾天找不到吃的。子貢好不容易換了一點糧食回來,孔子讓顏回去煮飯。過了一陣子貢去看,卻發現顏回在偷吃飯。子貢很氣憤,回來向孔子告發。
孔子晚年,子路在衛國、顏回早死,冉有老師關係不佳,因此孔子特別依賴子貢。而子貢情商超高,又特別有錢,對老師從心底里關心。冉有和子貢都在幫老師,但是子貢幫老師更有技巧,往往既幫助了老師,又照顧了老師的面子,可是說件件事情都抓在老師的痒痒肉上,所以孔子非常喜愛他。

7.27(19.21)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解析對孔子質疑的一個方面,就是孔子學問的來路不正,因此很多是異端邪說。子貢予以反駁。孔子一生,確實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孔子的學問主要來自自學和鑽研,以及向大量的人請教,走到哪裡學到哪裡。
人老了,回顧過去的時間就多了,就自戀得厲害。孔子老了也一樣,他想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告訴別人。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解析一貫這個詞,就來自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麼?歷來說法不一。其實,一就是某種原理,或者思維方式,或者邏輯方式。掌握了這個「一」,就能一通百通,無師自通。很多人擅長於自學,就是掌握了這個「一」。譬如學力學,這個一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譬如學物理,這個一就是「能量守恆」。
現實解說人有專才有通才,所以君子可器可不器,現實來看,還是專才比較好一些,所以,老夫子的這句話沒什麼現實意義。
子貢對孔子的幫助是學生們中最大的,盡心儘力的同時還照顧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孔子能夠回國,能夠從季孫家得到額外的補貼,都是子貢和冉有的功勞,而子貢都是推動者。
應該說,子貢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子貢與孔子的關係是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他們從敵對到相互欣賞到情同父子,簡直就是一幕幕喜劇。
孔子一直不談論怪力鬼神,因為他基本是個無神論者。可是到了老年,孔子無法解釋自己的完美主張為什麼總是碰壁,因此這個時候他相信命了,他全力研究周易了。所以,臨死前的幾年他喜歡講人性和天道了。
譯文孔子說:「整天研究歪門邪道的東西,那就是在害自己啊。」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結黨,小人結黨而不合群。」
現實解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收徒要收端木賜。

7.1(8.16)★★

「你說得對啊,要換了是我,我也會把髒了的飯吃掉的。」孔子說,笑了,讓顏回繼續去煮飯。
解析其實這段話的意思也可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孔子的回答當然是正確的,就是要子貢多聽些意見,不要偏聽偏信。不過,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好人和壞人怎麼分?而且,好人和好人之間,壞人和壞人之間的意見也未必就一致。
為什麼說子貢在和顏回比呢?因為貧而無諂就是指顏回,富而無驕則是指自己。孔子當然一眼看出來子貢的意思,於是說人家顏回不僅僅是貧而無諂,人家已經到了貧而樂的境界了,你富而無驕還不夠,還要富而好禮才行了。子貢也沒有沮喪,賣弄了幾句詩,孔子趁機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進步。
譯文子貢問道:九_九_藏_書「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做事的時候有尊嚴,出使外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黨們稱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看上去固執己見,乍一看像是個小人,大概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現在的執政者,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數得上呢?」
現實解說年輕的時候,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中年之後,人相信自己的經驗;到了老年,人就會發現自己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了,於是只能相信天道、相信命運了。
解析這句話的解釋歷來無法統一,「攻」被理解為專攻和攻擊兩種意思。在後一種意思中,這句話又是被理解為截然相反的兩種意思,一種是:「攻擊見解不同的異端,禍害就可以消除了。」另一種是:「攻擊見解不同的異端,那是最有害的。」不同的解釋,反應孔子對於其他學派的不同態度。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後來常常被引用,用來比喻某些默默工作、不計較名利的人。
現實解說賣掉當然是對的,但是一定要找到識貨的,千萬別找那些徒有虛名的所謂「鑒寶專家」。偽專家的特點是:賤貨貴賣,貴貨賤賣。美女如美玉,第一等賣入豪門,第二等賣給乾爹。
這是子貢在做信陽宰之前或者期間,來向孔子請教。大致孔子的這個回答讓子貢覺得當個官真的很難,整天還要去判斷好人壞人。後來,子貢沒有當多久的官,就辭職不幹了。最終,他還是去經商了,並且成為一名富甲天下的大富商。
解析子貢所說的君子,就是指孔子。
現實解說對子貢這種家裡有錢有勢的刺頭學生,老師還真是不好對付,說幾句風涼話也就罷了。連孔子都是如此,如今的老師還能有什麼好辦法?
孔子第一次去衛國待了兩年,之後回到魯國住了一年,子貢隨孔子回到魯國,並且隨孔子去看了魯定公為邾隱公舉行的歡迎儀式,根據倆人的舉止,斷定魯定公活不長了。沒有多久,魯定公果然重病身亡。子貢以為自己神機妙算,得意地四處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孔子趕緊讓人去制止子貢,免得惹禍上身。孔子說:「這個傢伙不幸而言中了,證明他就是個多嘴的人。」(《左傳》。仲尼曰:「此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這件事情說明子貢很聰明,同時喜歡賣弄炫耀的性格還沒有改變。而孔子儘管很討厭他這樣的性格,語氣上還是溫和了許多。
有個例子可以舉一下。
孔子去世之後,有些人質疑孔子的學問和人品,子貢則竭力為孔子辯解。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孔子應該是有一些錯誤被別人抓住的,因此拿這些把柄詆毀孔子。子貢為老師辯解,說是君子也會犯錯啊,人人都會犯錯,不過君子犯錯也是美麗的錯誤,君子犯錯從來不掩飾,並且知錯就改。所以,儘管老師也會犯錯,這不能成為貶低他的理由。

7.15(1.15)★★★★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孔子去世之後。
現實解說朝令夕改,有法不依,拍腦袋決策,大話空話套話,凡此種種,都是失信於民。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同樣的方式,孔子也在子路身上用過,孔子的幽默感可見一斑。用這樣的方式,學生們的印象會非常深刻,可以說發人深省。
當然,子貢對於當官沒有興趣可能還與一段歷史有密切的關係。根據《左傳》,在鄭國立國之初,鄭國國君與商人們達成一份協議,商人們依法納稅,不背叛鄭國,而國家為他們提供保護並且不得強買強賣,原話叫做「爾無我叛,我無強賈」,大家分工協作,共同富裕。在衛國,可能也有同樣的盟約,周朝貴族執掌政權軍隊,保護國家,商人們掙錢納稅,各得其所。所以,衛國的商人們世世代代經商,從來就不想介入政治這回事。在子貢的骨子裡,是認為自己天生就是個商人,做不了官也不想做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現實解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啊,子貢後來的進步就在於他逐漸認識了自己不足,看到了別人的優點。
子貢感到慚愧,臉色憋得通紅。
等到顏回走開了,孔子才對子貢說:「我對顏回的信任,並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是許多成功人士的秘訣。而所謂「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說法,是虛榮的和沒有遠見的。

7.23(13.20)★★★★

現實解說學界常有門派之爭,師承之爭,看重出身,看重導師,卻不看重學問和成就。殊不知祖師爺就沒門沒派,祖師爺就沒有師承。至於那些出錢買文憑的,到國外野雞大學買學歷的,與孔子相比,都只能說是無恥之徒。
現實解說後來孔子成了聖人之後,不知道叔孫武叔是不是受到了批判。再後來批判孔老二的時候,也不知道叔孫武叔是不是受到了追捧。

7.18(6.30)★★★★★

對於這一段的解說,歷來也是五花八門,關鍵在於最後一句。過往的說法,其實就是要千方百計將孔子也有所求這一點掩飾掉,把孔子說成無所求。其實不然,孔子是有所求的,求地位求富貴,這一點孔子從不掩飾。否則,周遊列國幹什麼去了?子貢的口才回答這個問題絕對不用模糊,而且,按照子貢的風格,也決不會否認事實。所以,子貢承認孔子有所求,但是同時說明孔子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求取。最後,子貢反問:孔子所求的,難道不是大家所求的嗎?
現實解說不說別人了,說說孔老師吧。聖人也當過,孔老二也當過。捧的時候捧上天,不僅是聖人,連王都封了;砸的時候砸到十八層地獄,他說的每句話都是騙人的謊言。其實,孔老師也就是一個民工學校的老師,有點憤青情結的老師,讓學生們有點崇拜的老師。如果活在當下,肯定當不上官,也混不到一級教授,只能偶爾寫寫時評發個微博什麼的,最多跟女研究生搞點小曖昧。
看上去,孔子還在諷刺子貢,其實是拿他找樂,充滿善意。孔子為什麼不直說子貢還需要學習,而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呢?首先是孔子覺得子貢很可愛,忍不住開個玩笑;其次,孔子認為子貢還是很驕傲,因此應該適度打擊他一下。

7.22(5.15)

由於這兩層原因,叔孫武叔就竭力吹捧子貢貶低孔子。事實上,叔孫武叔的看法在當時是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譯文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這豈止是仁,簡直就是聖啊,堯舜要做到這點都十分困難啊。什麼是仁?就是為了自己生存而幫助別人生存,為了自己成功而幫助別人成功。能在現實中推己及人,那就是實現仁的方法了。」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恥者,羞恥心也,也就是自尊九*九*藏*書自愛。師徒二人閑談,子貢問起來什麼是士,孔子的回答就是:「你這樣的就是士啊。」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子貢代表魯國出使過幾次,都是圓滿完成任務,可以說不辱君命。所以孔子的回答沒有點名,卻是在表揚子貢。子貢有些得意,於是問起下一等,孔子則說是曾參這孩子這樣的,人人都稱讚他孝順,能力可能不行,品行是沒得說的。子貢接著問再下一等,孔子就說是高柴、樊遲這樣的,很固執很不開竅,但是有原則並且心地不錯。子貢沒法再問了,於是岔開話題,問當政者,孔子氣不打一處來,對當政者完全不屑一顧。
解析子貢的意思是想去經商,孔子以為子貢想去當官,會錯了意。

7.20(13.24)★★

人與人之間打交道,要充分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處境等等因素,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要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對方。有的時候你是善意,但是對方感覺不到;你的方法好,但是對方領略不到。反而你說多了,對方會懷疑你有什麼企圖。所以,即便是朋友,也要掌握好分寸。
過去批孔,都把這段對話說成是孔子想把自己推銷出去,純粹一派胡言。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麼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析子貢在表示自己與孔子不能相提並論的同時,批評陳子禽說話不動腦子。
國家之間同樣如此,強國大國先進國家總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模式移植到落後國家,又是太急迫太強勢,常常受到抵制,受到懷疑。
現實解說還算好了,放在今天,一群爺們兒群居終日,不搞出同性戀來才怪。

7.28(19.22)★★

現實解說掌握了原理,就能以一貫之,這一點,在物理學中尤其明顯。
此外,沒事別揭別人的短,否則別人也會來揭你的短。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可以想象一下子貢入學時候的樣子,一個富家子弟,很不情願地被送來學習,看見一幫窮酸學生和一個窮酸老師,他一點也瞧不起他們。可是沒辦法,還只能待在這裏,怎麼辦?混吧。子貢是個嘴巴閑不住的人,於是整天不認真聽課,只管海闊天空天南海北地吹牛聊天,說得嘴順了就信口雌黃。所有這些,都讓孔子得出了以上的結論。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而子貢不僅為老師盡心操辦了後事,還為老師守墓六年。之後,所到之處,都在宣揚老師的名聲和學問。歷史上認為,子貢是第一個也是最賣力把孔子推上聖位的人。孔子的學校也是在子貢的全力扶持下得以繼續和發揚,因此,對於孔門和孔子的學說,子貢的貢獻可以說無與倫比。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7.32(1.10)★★★★

現實解說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全體通過」、「一致贊成」,往往不是好事。
在《說苑》里記載了另外一則故事,非常有趣。一天,子貢來問孔子「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知覺」,孔子當時就知道來者不善,想了想,這樣回答:「我要是說人死了還有知覺,就怕孝順子孫葬我的時候過分隆重;要是我說沒有知覺呢,又怕不肖子孫把我扔到亂葬崗喂狗。所以,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後,自己慢慢去體會吧。」(《說苑》。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死人有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之,猶未晚也!」)這次交鋒,子貢碰了一鼻子灰。
解析這句話是緊接著上句的,剛說完子貢是器,緊接著就說君子不器。既是拿子貢開玩笑,也是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多掌握幾門知識。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附 傳奇般的子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5(19.20)★★★★

子貢是衛國人,家境富裕,人也很聰明,身上有很多富二代的缺點。子貢入學的時間,恰好是孔子第一次到衛國。一開始,子貢非常自負,根本瞧不起孔子,覺得自己比老師懂得多。平時,喜歡賣弄,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孔子這個時期對子貢非常討厭,大致出於某種關係,又無法開除他。因此,這個時期孔子對子貢也沒有什麼好話,不是當面挖苦就是風言冷語。
不幸而言中,這句常用語,就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其實這也沒什麼大驚小怪,很多年輕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以孔子的性格看,他年輕的時候也會有人這麼說他。這一整段話,相當於老教授看見一對男女在公交車上接吻,老教授嘆一口氣:現在的年輕人,唉。
譯文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能。」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裏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冉有回魯國之後,子貢最好的朋友不在身邊,於是萌生了離開老師去經商的念頭。可是,這時候師徒之間的感情非常好,孔子也很倚重子貢,子貢實在不好提出來要走。於是,用這個辦法隱諱地暗示。孔子卻以為子貢想通了準備去做官,非常支持,孔子也很希望子貢能有一個好前途。
從叔孫武叔到陳亢到棘子成,基本上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孔子去世之後,從當權貴族到孔子的門徒到其他的學者,對孔子的質疑是連綿不斷的。而捍衛孔子最得力的就是子貢,子貢憑藉自己的地位、學識、口才和對老師的崇拜,對所有的質疑者予以毫不客氣的反擊。孔學能夠延續,能夠發揚光大,子貢可以說居功至偉。子貢就像一把保護傘,保護著曾參、子夏等人去傳播孔子的學說。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關於「方人」的問題,其實孔子從前也接受過教育,那是當年去洛邑拜會老子,老子發現孔子的憤青傾向有些危險,於是在離別的時候給孔子忠告:「聰明睿智但是卻很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博聞善辯但是陷入麻煩的人,是因為他總是揭別人的短。」(老子原話見於《史記》: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現實解說任何人的是非功過都應該是由後人評價的。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7.21(15.28)

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驕傲情緒要及時遏制,但是對學生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就像孔子和子貢,真是一對好師徒。
解析孔子儘管是老師,卻不喜歡指指點點說別人的不足。對於子貢的這個習慣,非常瞧不起。
而子貢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孔子的學說,推崇孔子為聖人。可以說,孔子能夠得到後世的尊崇,子貢功不可沒。公正地說,對於孔子以及孔子學說來說,子貢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