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部分 論人

第十六部分 論人

現實解說只見過不稱職的官員死皮賴臉不肯辭職的,沒見過主動讓賢的。
解析士師是什麼?是法官。可是,司寇也是法官,二者的區別是什麼?按照周禮,司寇屬於卿,是國家級領導人;士師就是管士一級及以下的訴訟,也就是管百姓的訴訟。
現實解說要做成大事,團隊很重要。

16.33(16.11和16.12)★★

想象一下,子貢被反問得目瞪口呆,無話可說。

16.9(5.18)

解析周公是什麼人?簡單介紹一下。
魯國治國的基礎是周禮,但是人事原則是「親親上恩」,就是親近親人,提拔故舊。總的來說,就是任人唯親,靠宗族血緣來統治國家。所以,周公要對伯禽這樣交待。
子產有管仲的風格,孔子對子產一向就很尊重。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二十二年。其時,于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于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衝,而周旋于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對比當時的魯國和鄭國,孔子更多感慨。在與孔子同時期的政治家中,子產是最受孔子推崇的。
公叔文子還是個很小心的人,一次,公叔文子上朝的時候邀請衛靈公去自己家裡吃飯。退朝之後,公叔文子把這事情告訴了史魚,史魚大吃一驚,告誡公叔文子:「你家是衛國首富,而衛靈公很貪婪,他看見你家的豪華之後會怎麼想?」公叔文子嚇個半死,但是已經無法改變,還是請了衛靈公,不過席間非常小心。
這大概是孔子周遊列國之後的感悟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柳下惠說法的正確。換言之,孔子的境界比柳下惠還是要差一些。
譯文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現實解說老夫子還是不要抱怨了,千百年來莫不如此,抱怨沒用。口才不行,可以學傳銷啊。長相差點,去韓國整容啊。其實這兩項都不算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個好丈人。
解析孟公綽是孟孫家的人,早於孔子,孔子似乎對他很敬重。這句話中,「優」字有兩種解說,一種是悠閑,另一種是優秀。大致,孟公綽是個比較大氣的人,不適合在小國混。
譯文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已經被野蠻民族征服,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管仲豈能像普通人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無聲無息地離開這個世界?」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一天說到美國第三任總統、美國《獨立宣言》起草者傑斐遜,一臉不屑:「這個人很差勁的,是個奴隸主,還有作風問題,跟黑人女奴隸還生了孩子。他要是偉人,我媽都是偉人了。」
譯文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見識真是很差啊!」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家宅,每處都有一套管理人馬,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這樣的位置。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周公的政績,《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其實孔子和晏子有過節,當年孔子去齊國曾經說過晏子的壞話,而晏子也極力阻止齊景公留用孔子。可以說,兩人之間的過節還挺深。不過,孔子儘管沒有跟晏子當面打過交道,可是從側面也知道晏子的品行為人,對晏子很佩服,稱將晏子看成「大哥」。不過,對於晏子太過節儉,孔子倒不認同,認為晏子的節儉會讓他的手下很難做。應該說,孔子對晏子的評價很中肯公正。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孔子說了: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哪七個人?不知道。
其實,孔子與管仲、子產和晏嬰在某些方面都意見不同,甚至孔子與晏嬰之間還有個人恩怨,但是,批評歸批評,孔子對於三人高度肯定,顯示出孔子本人的「君子」風度,實踐了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
現實解說決策要謹慎,但是太謹慎了就是優柔寡斷。
魯國人的性格是死要面子,林不狃是孟孫家的家臣,帶著他手下不急不慢地逃跑。手下勸他快點跑,他說「我們不比別人差,為什麼要逃跑?」既然這樣,手下又建議就留下來跟齊國人拼了,林不狃又說:「你以為跟齊國人拚命就顯得你好嗎?」總之,命也要,面子也要。可是齊國人不客氣,趕上來之後,把林不狃一幫人都給殺了。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說的魯國人。
為什麼說臧紇並沒有要挾魯襄公呢?第一,臧紇本人自身難保,完全沒有資格要挾魯襄公;第二,要挾魯襄公沒有意義,因為魯襄公也要看季武子的臉色說話。那麼,臧紇為什麼要提這樣的要求呢?第一,臧紇與魯襄公的關係非常好,這相當於請朋友幫忙;第二,臧紇確實很擔心家族失去地位。而臧家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是基於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魯國的「親親上恩」的傳統,大家都是周公後代,也不好意思趕盡殺絕;第二是季武子已經明白臧紇是被冤枉的;第三則是魯襄公出面斡旋,大家趁機給個台階。
子產
譯文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解析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子產治理鄭國,確實毫無私心,因此備受尊重和信任。子產曾經說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後來子產去世,家無餘財,兒子將他草草埋葬。而子產去世的消息傳到孔子這裏,孔子為之哭泣,稱子產為「古之遺愛」。

16.3(14.17)★★★

泰伯和仲雍是吳國的開國君主,也是吳姓的祖先。
「民到於今受其賜」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這是孔子在齊國親眼看到的。管仲為齊國留下來的是制度是規範,因此一百多年以後齊國人民還在受到管仲的恩惠,這從側面說明,管子的思想具有法家的特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這句話是對管仲的最高評價,認為管仲拯救了整個中原,還有比這更大的功勞嗎?「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這是個強烈反問,作為對子貢的還擊。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以隱居避世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義而貫徹自己的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麼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解析醯(音西),就是醋。微生高,據說就是著名的尾生高,魯國人,可能是孔子的學生,歷史上以守信用著稱,尾生高和一個女子約好了在橋下偷情,結果女子沒來,大水來了,尾生高堅持不走,結果被水淹死,算是殉情。奇怪的是,歷史上沒有把他當成偷情不成送了命的反面教材。
現實解說賣弄聰明容易,裝糊塗不容易。老夫子的教導,確實是高明的。
譯文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從當時的情況看,魯地屬於東夷的地盤,伯禽率領周族征服這裏,人生地不熟,確實需要一個超強的凝聚力。但是,這樣的做法固然提升了國家的統治力,同時也損害了國家的生產力,對於國家的發展沒有好處。相比較是齊國,姜太公的方式是主動融入當地,與當地人成為一家。歷史上對兩種方式褒貶不一,但是現在看來,都是形勢所迫。對於伯禽來說,保持高壓是不得已;而對姜太公來說,他能帶來的周族的兵力有限,高壓很難實施;另一方面,姜太公本身就是東夷人,懂得怎樣與當地人打交道。
解析子產管理鄭國,發布政令都很謹慎,必須經過四個人的程序,並且發揮各自的長處。裨諶是鄭國著名學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星象學者;世叔是游吉,子產的族侄和主要助手,為人謹慎公正;子羽名叫公孫揮,子產的堂弟,擅長辭語;經過這三個人的寫作和修改,政令不僅嚴謹,而且用詞恰當優美,最後子產再作潤色,然後發布。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譯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裡討了點給人家。」
說是這麼說,孔子做起來有些走樣。像陳國、蔡國這樣的國家,都是危邦亂邦,孔子都去了。像衛國這樣的國家,孔子想當官沒當上。如果說衛國是危邦亂邦吧,孔子可是住了不短時間,並且還想當官;如果說衛國是有道之邦吧,孔子也沒有混出個樣來,不是就很恥辱?

16.11(18.2)★★

這是孔子在衛國期間,因為自身不受待見,發出憤憤不平的抱怨。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6.4(14.9)★★

16.2(14.16)★★★

解析公子荊也是孔子在衛國結識的大夫,公子荊是衛靈公的弟弟,但是很懂得進退,一點也不貪婪。孔子的意思,是用來對照魯國三桓的貪得無厭。
無得,就是實在找不到值得稱讚的地方。既沒有先進事迹,也沒有雷鋒日記,想稱讚他都找不到借口。
周公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開創時期的傑出代表。孔子和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係,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係。周公生活於三千多年前,他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作https://read.99csw.com用。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
現實解說周有八士,今有八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鄭國發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
譯文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過錯,因此牢騷抱怨也就少了。」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臧文仲,名辰,謚文,魯國公族。臧哀伯次子,謚文,故死後又稱臧文仲。春秋時魯卿,世襲魯國司寇。臧文仲歷事魯庄公、閔公、僖公、文公四君。曾廢除關卡,以利經商,於國於民,盡職盡責。其博學廣知而不拘常禮,思想較為開明進步,對魯國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
現實解說執政為民就是這個意思吧?要讓老百姓心悅誠服,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解析蘧伯玉和孔子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的理念非常接近。孔子在衛國期間,得到蘧伯玉許多關照。孔子第二次到衛國,就是投奔蘧伯玉,其間還住在蘧伯玉家中很長一段時間。這應該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衛國之後,兩人之間經常溝通問候。
問題是,孔子的這個原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度無限大。邦無道,往往就是集體腐敗,要想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多數只能沆瀣一氣、同流合污。
解析這是孔子晚年,因為一生失意,有了隱居的念頭,可是最終下不了決心。因為有了隱居的念頭,所以開始狂贊伯夷、叔齊。
解析史鰌是衛國的大夫,字子魚,因此又叫史魚。史魚和蘧伯玉都是孔子在衛國期間認識的朋友,都是衛國的名臣。史魚非常正直,蘧伯玉則很有才能並且不貪戀權位。前面說到寧俞裝糊塗,這裏又說到史魚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正直,孔子究竟認為誰是對的?再加上蘧伯玉,孔子到底傾向於誰?邦有道的時候都好說,邦無道的時候呢?是裝糊塗,還是辭官回家,還是保持正直?看來,沒有標準答案,全看最後的結果。
衛國多君子,這話不是白說的。聯想到後來的吳起、商鞅等人都出於衛國,就知道衛國這個地方真是不簡單。
譯文堯說:「嘖嘖!你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認真檢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公平。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管仲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九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而不動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
譯文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儘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盡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於修治水利事宜。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孔子講歷史講人才,應當是上課的時候講的。如果按照商禮,國君不僅不能把老婆當臣,也不能把老丈人當臣,那麼太公望是周武王的老丈人,上面周武王的「亂臣」就只有八個了。
基本上,這三個人是三種選擇:第一是離開,第二是進諫被貶為奴隸,第三種是進諫而被殺。與前面「邦無道」的三種選擇相比,不知道孔子得出怎樣的結論來。
解析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后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回來奔喪之後又去了吳地,後來又斷髮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
現實解說工作要有程序,就能各司其職,各展其長,事情就能事半功倍。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不過,孔子有自己的答案,要知道孔子的答案,看下一條。
解析孔子盛讚上古的君主,認為他們很仁德。孔子似乎很是讚賞那些把江山讓出去的人,不知這算不算一種民主思想的表現。
解析晏平仲就是晏嬰,也就是晏子。晏子為人正直,口才好,因此跟他相處,讓人覺得很可敬。

16.18(8.13)★★★

說來說去,還是在說「邦無道」時候的選擇,與衛國三君子相同,伯夷、叔齊相當於史魚,柳下惠、少連相當於寧俞,虞仲、夷逸相當於蘧伯玉。

16.7(5.17)★★

孔子自己的做法是什麼?孔子的做法是不辭而別。但是,孔子後來顯然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因此從來不好意思提起。那麼,孔子認為怎樣是對的呢?
晏子,名嬰,字平仲,齊國公族。晏嬰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的卿相,輔政長達50餘年。孔子曾稱讚:「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使楚時曾舌戰楚王。內輔國政,屢諫齊君。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迹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
現實解說危邦不入,這一點容易做到,請我我也不去;可是,亂邦不居就不容易做到了,你想不居就不居啊?多少人想逃離戰亂,可是逃得出來嗎?
現實解說所謂國學熱,就是緬懷古人熱吧?
《禮記·檀弓下》記載,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幫他清洗棺木。原壤跳到棺材邊說:「我很久沒有唱歌了。」於是唱道:「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孔子裝作沒聽見而走開。隨從的人問:「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嗎?」孔子道:「據我所知,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他老娘是他的親人,我是他的朋友。他怎樣對待他的親人是他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到朋友該做的就是了。)」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現實解說一個政治家是否偉大,不在於自己怎樣吹捧自己,而在於人民怎樣評價你。

16.37(18.11)

現實解說見解不同,不應該是打壓別人的理由。君子和而不同,對於不同意見,為什麼不能傾聽和寬容呢?在這一點上,孔子給後人做出了榜樣。
孔子是一個厚古薄今的人,他對古人總是很崇拜,認為古老的社會才是完美的社會。因此,孔子經常讚揚古人來貶低當世。同時,孔子也是一個「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歡讚揚外國人來貶低本國人。
解析邦有道,怎麼都好,問題還是在邦無道的時候該怎麼辦。上面兩條,說到了三種邦無道時候的對策,一種是保持正直,一種是裝瘋賣傻,一種是乾脆辭職或者移民算了。現在這一條,算不算是第四種呢?
解析祝鮀是衛靈公的太祝,擅長溜須拍馬,受衛靈公的寵愛;宋朝是宋國人,因為美貌而與南子私通,在衛國吃香喝辣。孔子的意思頗有些無奈,認為這個世道只能靠長相和拍馬屁吃飯,有才有德的人吃不開。孔子的另一句話「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針對這兩個人。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史魚為什麼跟衛靈公的關係不一般呢?這還有段故事。衛靈公的父親是衛襄公,衛襄公的夫人姜氏不能生育,小妾周合生了個兒子名叫孟縶,孟縶生下來腿就有殘疾。周合聰明伶俐還很漂亮,衛襄公很喜歡她。兩個主持朝政的官員是孔成子和史朝,兩人同一個晚上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夢見衛國開國君主康叔下令讓公子元接掌衛國。後來周合生了孩子,是個男孩,取名叫元。同年,衛襄公突然病故,因為老大有殘疾,因此衛襄公一直沒有立太子。那麼,現在誰來繼任國君呢?孔成子和史朝一碰,發現兩人都做過同樣的夢。可是,光靠一個夢決定誰當國君似乎也不太好。於是,兩人卜筮了一回,結果也是立元比較好。最後,確定立公子元為國君,就是衛靈公。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解析這是孔子修《春秋》的時候做出的評論。在這個問題上,孔子的判斷未必就正確。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臧武仲根本沒有要挾國君的能力。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騏。

16.16(15.7)★★★

解析由子貢問這個問題多少有點出人意料,因為子貢的性格應該是最能理解管仲的。所以,這應該是子貢與孔子「鬥爭」時期,子貢特地準備好來與孔子爭辯的,誰知孔子的回答出他所料。
柳下惠,展氏,名獲,字禽,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也因為對臧文仲某些不理智行為不滿而提https://read•99csw.com出過批評。
譯文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卻並不據為己有。」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對子產子西,孔子是尊重;對管仲,孔子是崇拜。
譯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謚號。」
現實解說老媽對孩子們說:「西紅柿很好,維生素豐富,西紅柿炒雞蛋很好吃;胡蘿蔔也很好,維生素豐富,胡蘿蔔絲炒肉絲也很好吃。孩子們,今天中午咱們吃干煸四季豆。」得,所有鋪墊都等於沒說。

16.35(18.1)★★★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節儉以及不懂得周禮。所謂三歸,歷史上解說眾多,總的意思無外乎管子很有錢很鋪張很違背周禮。管子確實不是一個很講究周禮的人,很多地方的規格竟然跟國君齊桓公一樣。對此,孔子還有一個評價,說是管子這樣奢華,讓齊桓公很難辦。由於功勞大能力強,管子的奢華固然在當時沒有人敢說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卻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遠之,在兒子這一輩就不得不出逃楚國了。所以說,孔子的話不無道理。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兒子,父親去世之後兩人不肯繼位,結伴出走。周武王伐商,兩人曾經阻攔。後來周朝滅了商朝,兩人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雙雙餓死。成語「不食周粟」就是講他們的故事。按理說,他們是周朝的敵人,可是奇怪的是,周朝人普遍對他們抱有敬意。

16.13(14.14)★★★

解析商紂王無道,於是弟弟箕子進諫,被貶為奴隸,叔叔比干進諫,被殺。另一個弟弟微子知道這個國家要完蛋,於是遠走東北而去。箕子的後人後來被周武王封在宋國,所以箕子是孔子的祖先。微子逃到了遼東,後來的朝鮮就是他的後代。

16.30(8.20)★★★

譯文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面子固然重要,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就不值得了。

16.6(14.8)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回國後上課,學生乙說:「傑斐遜真不是好東西,他是英國人的後代,竟然還跟英國人鬥爭,幫助美國獨立。這個人,真是賣國賊。」某教授大怒,說道:「你懂個屁!傑斐遜不僅起草了《獨立宣言》,還設計了美國政體,美國後來才能幾百年來一直發展,後來成了世界首強。你再說傑斐遜的壞話,我跟你急!」
現實解說歷朝都說《論語》好,哪個皇帝說這條?
這一戰對孔子意義重大,因為這一戰之後,齊國人就撤退了,而保家衛國的首功是冉有。季康子問冉有的兵法是從哪裡學的,冉有就說是孔老師教的,之後趁機請求季康子把孔子請回來,於是季康子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因此才回到了祖國。
解析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因為周公是周禮的設計者。年輕的時候,孔子經常夢見周公給自己上課,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到後來顛沛流離,克己復禮基本上沒有可能實現了,孔子夢見周公的時候就少了,證明他對周禮的痴迷程度低了。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魯國人重親情的傳統後來成為整個中國的習俗,幾千年來,這種習俗讓一個個家族輪流坐莊,卻讓整個中國沒有進步。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後來形容女兒家得好人家,就說「釣得金龜婿」,不知道這裏的龜是神物的龜還是陰|莖的龜,或者二者兼得。
現實解說自己的面子固然重要,大家的面子更重要。大家有面子,才是真的有面子。給別人面子的人,才是真有面子的人。
孟之側是誰?就是孟之反。
解析這一段,幾乎都是抄用古本,大致是《舜典》《商書》和《尚書》,對於孔子來說都是古文。基本上,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聖王的執政思路:把功勞歸於上天,把福利歸於人民,把罪過責任自己來承擔。寬厚、誠信、勤敏、公平,於是老百姓都心悅誠服,最終達成和諧社會。
至於說到老了夢不到周公,有很多原因,譬如歲數大了覺少,做夢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再者,老了之後,孔子成了道家,就算做夢也是夢見彭祖、老聃等人。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現實解說某大學某教授後來作為交換學者去了美國,待了兩年。回來之後學生們接風,學生甲說:「傑斐遜真不是好東西,他是英國人的後代,竟然還跟英國人鬥爭,幫助美國獨立。這個人,真是賣國賊。」某教授拍案而起:「你懂個屁!要是美國不獨立,今天還在給英國人種棉花呢,那我們今天還用個屁電腦,坐個屁飛機,看個屁好萊塢電影。傑斐遜,人類偉人。」
解析如果不懂得這段歷史的背景,那麼所有的解釋就都是矇混過關了。遺憾的是,筆者所見的所有解釋,都是矇混過關。
這個時期,蘧伯玉似乎是再度辭官回家,在家裡沒什麼事情干。所以,孔子問的問題讓使者有些不好回答,總不能說「沒什麼事」吧?這位使者很有趣,來了一句「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意思也說了,還很有高度,說我家主人面壁思過呢,這是讚揚,說還沒有什麼成果,這是謙虛。一句話里包含萬千學問,怪不得孔子要讚揚他了。
可以說,在孔子心目中,周公地位至高無上。如此完美的一個人,如果驕傲而且吝嗇,也就沒戲了。因此可見,孔子對於驕傲和吝嗇是多麼的反感。
解析季文子即是季孫行父,與孔子不同時代,曾經執掌魯國國政。為人小心謹慎,十分節儉,因此民望非常高。孔子對季文子評價很高,不過怕被人說拍馬屁,因此點到為止。
蘧伯玉和孔子有很多相似之處,那就是很講究禮法。有一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在後宮閑聊,忽然聽得遠處傳來車駕的聲音,聲音越來越近,聽著這車就要從宮門前飛馳而過。可就在這時,馬車的聲音消失了,車子似乎停了下來。又過了那麼一小會兒,馬車的聲音再次響起,可是很顯然已經過了宮門。衛靈公覺得很奇怪,夫人斷定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夫人說:「為了表達對國君的敬意,路過宮門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真正的賢臣,不是因為光天化日才持節守信,也不會因為獨處暗室就放縱墮落。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國君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裡就不遵禮節,駕車賓士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衛靈公不大相信,第二天派人暗地查訪,才發現昨夜駕車之人正是蘧伯玉。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隻大龜,藏龜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狀,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麼能算是有智慧呢?」
解析為什麼孔子對春秋時代兩位著名政治家的評價截然相反呢?他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對世人的違禮行為一概加以指責。晉文公稱霸后召見周天子,這對孔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說晉文公詭詐。齊桓公打著「尊王」的旗號稱霸,孔子認為他的做法符合於禮的規定。所以,他對晉文公、齊桓公作出上述評價。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知是不是由於推崇管仲和晏子,孔子對齊國似乎有些情有獨鍾。
這是孔子在齊國期間或者從齊國回到魯國之後,通過在齊國的見識,孔子親身感受到了管子給齊國帶來的巨大變化,親身感受到了齊國與魯國的差距,親身感受到了齊國人對管仲的崇拜,因此孔子對管仲的態度已經轉變了很多,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崇拜管子。可以說,對於管子的態度的變化,同時也是孔子政治理念變化的反映,正在由儒家而轉向法家。
現實解說性格決定一個人適合怎樣的工作。
現實解說如果一個人謙恭而且慷慨大方,就算沒什麼本事,大家也會喜歡跟他交往。《水滸傳》里的宋江就是個例子。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比之上一段更進了一層,對管仲已經到了崇拜的地步,孔子思想的法家化更加明顯,管仲就是他眼中的聖人,即便別人認為是污點的,他也認為是正確的。
晏子公開聲稱「國君死,我不死」,把忠君這回事看得很輕。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臧文仲和孔子不在一個年代,是春秋早期的魯國上卿。對於臧文仲,整個魯國是很崇拜的,即便是孔子也認為他很賢能。不過,賢能歸賢能,孔子覺得他還是做了三件不仁的事情和三件不知的事情,這就是其中一件。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原壤是魯國人,孔子的老朋友,對於周禮很是蔑視。孔子怎麼會有這樣的朋友?基本上應該是小時候一塊撿破爛的朋友了,也就是發小。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后,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寧俞早於孔子,是魯僖公時代的人。那時候衛國國君衛成公投靠楚國,對抗晉國。城濮之戰晉國大勝,晉文公稱霸,衛成公逃奔楚國和陳國之後,通過關係求得晉文公原諒,回到衛國,卻殺死了代理國君的叔武,被晉文公審判,寧俞等三人為衛成公辯護,結果衛成公敗訴。三個辯護人一個砍頭一個砍腳,只有寧俞名聲好而得到赦免。衛成公被囚禁在晉國,晉文公命令醫生下藥毒死他,寧俞知道后賄賂了醫生,於是醫生只下了一點葯,衛成公因此沒有被毒死。此後魯僖公為衛成公求情,於是晉文公釋放了他。
其實,晉文公的詭詐和齊桓公的厚道都是有歷史背景的。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其間顛沛流離,多次被追殺,因此已經非常現實,加上一個精英團隊特別是狐偃和先軫等人詭計多端,凡事講究戰略戰術,因此使用計策比較多;而齊桓公成為國君比較容易,管仲又是尊王派,因此行事比較正派。
那麼,孔子在說誰?綜合來看,似乎在說季康子。

16.32(5.23)

九-九-藏-書
遺憾的是,公叔文子去世之後,兒子公叔戌終究還是沒有能夠逃過宿命,被衛靈公趕出了衛國,萬貫家財當然也就充公了。

16.39(7.5)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他的稱讚。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孔子家語·辯政篇》里孔子說道:「夫子產於民為惠主,于學為博物,晏子於民為忠臣,於行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孔子認為晏子愛民和恭敬,自己把他看成兄長。
柳下惠的話很有哲理,如果出賣自己的良知,在哪裡都能當官;如果堅持自己的良知,去哪裡當官都當不長。說起來,柳下惠也是一個憤青。
譯文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史魚之所以直,首先是他跟國君衛靈公關係不一般,其次是衛靈公並不算是個太昏庸的君主,不算是太無道。所以,直是有條件的。
現實解說隱居就隱居吧,餓死自己就不應該了。況且,孔子所推崇的隱居,也都不是餓死自己的那種啊。如今科技太發達,要隱居不容易,所以,大隱隱於市吧。

16.27(13.8)★★

現實解說邦有道,怎麼都好。邦無道,怎麼辦呢?第一等的選擇是寧俞,裝糊塗賣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二等是蘧伯玉,卷而懷之,自己找地方去過自己的小日子;第三等是史魚,敢說話說真話,但是風險非常大,而且要有點特別的關係,如果碰上的不是衛靈公而是商紂王,那就慘了。而最無良的就是同流合污,助紂為虐,貪污腐敗欺壓百姓。
微生高這個人好面子,沒辦法,魯國人都這樣。別人來借醋,微生高家裡沒有,可是又怕被人家笑話家裡連醋都沒有,於是偷偷出去鄰居家借醋,回來再借給別人。誰知道這事情被發覺了,於是反而沒有面子。
子西,名熊宜申,字子西,楚平王的庶子。楚平王死後,令尹子常欲立他為楚王,子西拒絕,而擁立年幼的太子珍為楚昭王。後來吳國滅楚國,在楚國復國過程中,子西功勞最大。之後,子西出任楚國令尹(即宰相),休養生息,使楚國重新崛起。之後,心地善良的子西召回在吳國避難的侄子公孫勝(被廢的太子建之子),卻被公孫勝所殺(此時孔子已經去世)。
從公明賈的描述來看,公叔文子是個很謹慎很懂得保護自己的人,儘管很富有,卻一點也不貪婪。
現實解說養寵物可以養,但是寵物住所的規格別超過主人房。否則,就好像是寵物在養你了。
現實解說有什麼好東西不要獨享,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解析對於大禹,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呢?想想當年,沒有汽車沒有飛機,甚至道路也未必有,就這麼扛著扁擔走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那時候還沒有挖土機,甚至鐵鍬都沒有。就這麼愣是把大水給治了,那不是偉大至極了?

16.20(14.25)★★

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就會尊敬他。」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現實解說有的事情是犯忌諱的事情,雖然你不是那個意思,也會被人認為是那個意思。譬如,你向你的客戶或者下屬借錢,就會被認為是索賄。
現實解說這哥們做國有大型企業的新聞發言人,估計比現在這些都強。
這一次呢,孔子就很生氣了,心說:「你對你老娘怎樣我不管,可是你對老朋友我也這麼不禮貌,我揍你。」於是,孔子罵了幾句,還用手杖敲打原壤。
管仲在治理國家上有很多創舉,他注重經濟和商業,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倡禮義廉恥。中國的戶籍制度、鹽鐵專賣、百姓議政,甚至金融管理等思想都從管仲開始。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縱橫中原的同時幫助其他諸侯打擊北方野蠻民族。齊桓公因此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而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的原則是「尊王攘夷」,這一點尤其得到孔子的讚揚。
譯文孔子說:「臧武仲憑藉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后,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通過孔子對管仲和晏子的推崇,可以看到孔子對於忠君的態度:忠個屁的君。與國家相比,君主就是個屁。
從管仲到公叔文子,就算你再怎麼賢能,作為國家的首富,要守到第二代都是很難的。
現實解說注重親情,很好。但是,把親情凌駕於法律和正義之上,就大大地不好。在公平和親情之間,我們寧可要公平。
現實解說仁不仁的,為了商紂王這樣的暴君,不值。
譯文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騏。
解析什麼是仁?孔子說了:世界和平就是仁。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尊王攘夷,維護和平,卻盡量避免使用武力,這不是仁嗎?管仲對付諸侯非常有策略,以誠信為主、威脅為輔,實在不行才動用武力。當時的齊國儘管也多次出兵,真正交戰的卻只有與北狄,與中原諸國以及楚國都是和平收兵。所以,儘管齊桓公的霸業比後面的霸主要小,卻是最受推崇的霸主。
史魚很受衛靈公信任,他一直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希望能夠重用他。可是衛靈公始終沒有聽從。史魚臨死之前讓兒子把自己的靈柩就放在窗戶,而按照常規,是應該停放在廳堂的。衛靈公前來弔唁,結果發現靈柩放在窗戶外面,很是驚奇,於是找來史魚的兒子責問。史魚的兒子就說這是父親的遺囑,父親認為自己沒有能夠讓國君重用蘧伯玉,是沒有盡到職責,因此死了也就不能享受禮遇。衛靈公大受震動,立即重用了蘧伯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現實解說多少貪官污吏,原本都是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底線的人,他們以為自己能夠做到「危行言孫」,可是最終他們無法做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6.31(8.21)★★

解析周朝初期,周公在周朝中央服務,大兒子伯禽被封在魯國。赴任之前,周公給兒子講了很多治國理念和方法,這是其中的一部分。

16.21(6.15)★★★★★

16.23(6.16)★★

解析孔子非常推崇柳下惠,因此對於臧文仲不重用柳下惠非常不滿。
解析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皋陶、伯益。周武王所說的十人,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是這個「婦人」是誰。其餘九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姜太公)、畢公高、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婦人」有兩個說法,一是武王的母親太姒,一是武王的夫人武姜(邑姜)。周禮,王不得以母親為臣,因此,不可能是太姒。而同樣根據周禮,夫婦一體,周武王似乎也不能以邑姜為臣。有人認為孔子這段話是藐視婦女,認為婦女不能列為人才。其實不然,孔子的意思,武王與邑姜夫婦一體,因此邑姜並不是周武王的臣。所以,這段話並沒有歧視婦女的意思。同樣,作為商朝的後代,卻盛讚周朝的開國君主,孔子的胸懷是很宏大的。
譯文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這麼老了還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解析這隻龜出於大蔡這個地方,因此叫做大蔡之龜。過去認為孔子指責臧文仲是因為他的做法不合周禮,其實不對,因為孔子是指責臧文仲的智慧。孔子根本不信神龜這類東西,因此覺得臧文仲的做法很可笑。

16.1(3.22)★★★

顯然,孔子認同魯國的理念。
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16.8(14.15)★★★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史稱晉文公。春秋中前期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晉惠公之兄,政治家、外交家,曾經長期流亡在外,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時代第一強國的締造者,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
為什麼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一下子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因為孔子是個知錯能改的人。
其實,孔子在衛國期間是很懂得交遊的,所結交的都是公子公孫,而對於這些人,孔子也都是讚揚。
解析關於這八個人,歷來的解釋其實都是牽強附會,誰也不知道這幾個人究竟是誰,有些什麼事迹。不過單從名字看,應該都是周人。有趣的是,伯仲叔季各有兩人。
現實解說蛇有蛇道,鼠有鼠道,誰也不比誰高尚多少。
史朝是誰?史魚的父親。有這一層關係,衛靈公對史魚一直很尊重很客氣。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6.10(15.14)

譯文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總而言之——躲。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裡子產潤色之。」

16.19(14.37)★★★

現實解說改變不了世界,就逃避世界。打不過對手,就加入對手。有點消極,但是很無奈。看不慣現實,特有錢人買個莊園,養豬種菜生孩子,不上網不看電視;買不起莊園的,攢點錢移民海外,遠的美加,近的新馬泰;移民也不容易,只好打工,看老闆臉色,保住工作先。好不容易寫了一本書,結果各級領導都來署名,孔子一看:哇塞,作者七人矣。

16.41(20.1)

表面上在說做夢,實際上是說人老了,就沒有什麼理想了。

16.34(8.1)★★

九-九-藏-書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16.38(18.10)

從時間看,這自然是更晚一些的事情,子西當政已經是孔子周遊列國期間,這段話則應該是孔子回到魯國之後。試想一下,如果這段對話發生在孔子早期,孔子會怎樣說管子?他一定會說管子貪婪無禮。可是在這裏,孔子卻為管子辯解,而且辯解得有些強詞奪理。說明什麼?說明管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現實解說遺憾的是,「苟合」這個詞現在用來表達男女不正當性關係。
後來的發展是齊國強大而魯國落後,但是,姜太公的後代在春秋末期就被外姓取代,而伯禽的魯國直到戰國末期才被滅掉。從家族利益來說,魯國的方式是正確的;從國家利益來說,齊國的做法更好。
譯文孔子說:「臧文仲是一個竊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個賢人,卻不舉薦他一起做官。」
解析春秋時期沒有椅子凳子,所謂的坐都是跪坐,屁股坐在自己的腿上。現在泰國人還是跪坐,不過屁股不在腿上,而腳不能向前,一定是在屁股旁邊,否則就是不禮貌。所謂夷俟,就是坐平了,屁股坐在地上,大抵兩隻腿也都伸直了向前,這樣固然舒服,卻是很不禮貌的。
後來衛成公夢到祖先衛康叔說夏朝的君主相奪走了自己的祭品,於是下令祭祀相。寧俞堅決反對,認為鬼神不會接受不是自己同族的祭品。再後來寧俞出使魯國,魯文公的國宴上使用的樂曲超出規格,寧俞提出了批評。
譯文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學得到,他的那種裝糊塗別人就學不到了。」

16.25(14.18)

現實解說人老了,該退休就退休吧。
此事也見於《左傳》,應該是孔子在修《春秋》的時候說的。

16.5(5.16)

現實解說柳下惠這樣的人還能三次當上士師,這不是奇迹嗎?孔老師,您就滿足了吧。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吾未見其人也。」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先來說這段歷史,這是齊國入侵魯國,冉有率領魯國軍隊在曲阜迎敵。按照分工,冉有率領季孫家的部隊為左軍,孟孺子率領孟孫家的部隊為右軍,叔孫家的部隊守城。冉有的車右就是樊遲,當時冉有下令衝鋒,卻沒有人聽命令,於是樊遲建議冉有再三申明軍令,然後率先衝鋒,冉有按照樊遲的建議做了,結果大家都跟著他衝鋒,擊敗了齊軍的右軍。這一仗,冉有和樊遲都立了戰功。可是,魯國的右軍還沒有跟齊軍交鋒就潰逃了,孟孺子第一個逃跑。
譯文孔子說:「公子荊這個人善於處世。剛開始有點財產的時候,就說『夠用了』;財產多一些的時候,就說『差不多了』;富足的時候,就說『哇塞,我很滿足了』。」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子產,春秋時政治家。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鄭穆公的孫子。公元前554年任鄭國卿后,實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徵收軍賦;鑄刑書于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猛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子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不過鑄刑鼎這件事情受到孔子的批評。

16.14(14.43)★★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晉文公是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中原霸主,由於擊敗了楚國,晉文公的霸業遠超齊桓公。但是,晉文公在三點上與齊桓公不同,首先是稱霸的方式,齊桓公很少動用武力,而晉文公幾乎完全靠武力;其次,齊桓公尊王,而且比較規矩。晉文公也尊王,但是有強迫周王的跡象;第三,齊桓公對諸侯往往是有恩惠無索求,而晉文公索求太多,甚至從王室拿到大量土地,顯得不地道。不過,話說回來,晉國和王室的關係遠比齊國和王室的關係要近得多,並且,齊桓公也未必就像孔子所說的那麼厚道。在齊桓公稱霸的晚期,齊桓公就曾經動過取代王室的念頭,想要封泰山(只有周王才有資格),幸虧被管仲及時勸阻。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嚮往周公的事業,盛讚周公之才。唐代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這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則反映了古人對西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視,以及對周公這位偉人的真誠敬仰。
解析孔子的意思是,自己與這些人是一類。伯夷、叔齊屬於不投降不屈服,絕食抗議的那種,最為高尚;柳下惠、少連屬於不同流合污,但是也不直接對抗的那種,次一等;虞仲、夷逸屬於逃避現實,閑雲野鶴那種,又次一等。朱張呢?是孔子沒說還是弟子們忘了記,倒也不重要。
管仲(約前723—前645)名夷吾,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不成功;打仗,總是當逃兵,說是怕自己死了沒人養老娘。後來輔佐當時齊國國君的弟弟公子糾,齊國國君被殺之後,公子糾和弟弟小白爭奪國君,公子糾被殺,管仲並沒有盡忠而死,而是在鮑叔牙的引薦下投靠小白,成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中國第一相」,輔佐小白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孔子說:「堅定信念努力學習,堅守仁善之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16.29(8.19)

現實解說當一個人真的為國家為百姓做出巨大貢獻的時候,老百姓會心甘情願地來為你犧牲。相反,當一個人利用權力搜刮老百姓,老百姓就會恨死你。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16.15(5.21)★★★

實際上,孔子最早的知識來自魯國,但是隨後的治理國家的學問多半來自齊國,而做人的學問則是在衛國期間從衛國的許多賢大夫身上學到的。孔子讚揚了很多衛國人,回到魯國之後也還跟衛國的老朋友們頻繁往來。可以說,孔子後期思想深受衛國文化影響。
解析孔子到衛國的時候,大抵公叔文子已經去世或者身體不好,總之孔子沒有機會認識他,因此向別人打聽。結果發現,道聽途說來的事情是不對的。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關於孔子對管子的評價歷來也是說法不一,因為孔子對管子有贊有彈,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樣給管子打分。其實,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評論孔子的時間順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這段話是孔子早期對管子的評論,這個時期孔子還在拚命宣揚周禮,並且他並沒有到過齊國,完全沒有感受到管子的先進治國理念。這個時期,孔子對管子的評價很低。
現實解說唉,老闆也有老闆的難處,關係要平衡,利益要分配。再說了,老闆還有老闆呢。
孔子知道之後,說這小子太不直爽,太能裝。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是有也。孔子的意思是:人家孟之反也裝,可是人家是寧還可自己不要面子,給別人面子;可是你裝,是為了自己有面子。兩人的境界比起來,差得太遠了。
解析子產是鄭國的權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家,歲數大於孔子,孔子對他非常尊重。所謂「彼哉彼哉」,很多人解釋成「他呀他呀」,其實是矇混過關。子西是楚國的權臣,楚王的哥哥,性格溫和,曾經把王位讓給弟弟,主張避免戰爭,休養民生,孔子對他也很尊重。之後說到了管子,管子搶了別人的封邑,孔子卻為管子辯解。
解析這是孔子修《春秋》的時候做出的評論。寧武子就是寧俞,寧俞是寧姓和俞姓的祖先,衛國公族。關於寧俞的聰明,《春秋》上多有記載,可是關於寧俞的裝糊塗,就沒有記載了。不過,寧俞能夠在紛亂的世道中多次為國家立功,並且保全了家族,確實非常聰明能幹。
晏嬰
魯國人愛面子,孔子愛面子。但是,孔子認為,給自己面子固然重要,但是真正仁德的人是給別人留面子。孟之反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要讚揚他。
現實解說為什麼管仲和公叔文子很富有,而老百姓卻很服氣呢?不義之財不取,則老百姓不會仇富。
譯文柳下惠當法官,三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處世,到哪裡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處世,在魯國我一樣能當官,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本國呢?」
譯文被遺落的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份,這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能潔身自愛,離開九*九*藏*書官位合乎權宜」。「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
老不死,這個常用語來於這裏。
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進城之後對大家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問公叔文子的事情:「我聽說公叔文子不說話也不笑,什麼財物都不要,是不是這樣啊?」公明賈說:「說這話的人太誇張了,公叔文子在恰當的時間說話,因此人們喜歡他的話;真正高興的時候才笑,因此人們感受到他的真誠;不義之財不取,因此他發財人們也不會嫉妒。」孔子說:「這樣啊,原來是這樣啊。」
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

16.36(18.8)★★★★★

解析看到別人的優點,忘記別人的缺點,就能少很多抱怨。這個道理,孔子早就明白了。這段話,可能是說給子張聽的。
譯文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又沒有宋朝那樣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很顯然,孔子就是一個憤青。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詭詐而不厚道,齊桓公厚道而不詭詐。」

16.12(5.20)

這件事情上,臧紇做了蠢事,但是能夠冒著風險回來幫助哥哥拿到繼承權,則反映了他為了家族甘願冒險,而不是要挾國君。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龜在古代是神物,用來傳達上天的旨意。後來很多人聲稱能跟神對話的,就被統稱為龜兒子。上古時候,養龜比現在養寵物鄭重多了。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龜的地位就下降了。就在山東,把龜拿來比喻陰|莖。《水滸傳》里西門慶和王婆商量怎樣勾搭潘金蓮的時候,王婆說了「潘驢鄧小閑」,說要有驢大的行貨,西門慶就說自己「養得好大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基本上,這也算是老朋友之間開個玩笑,估計原壤也是哈哈大笑,然後說「我逗你玩」。其實孔子也並不是真的討厭原壤,否則也不會去看他。相反,孔子的內心倒很喜歡原壤,因為跟他在一起很輕鬆自在,無拘無束。
其實,臧文仲也有臧文仲的難處。魯國是講究出身講究血緣的,基本上誰當什麼誰不當什麼都在出生的時候就定好了的,也就是用親不用賢。這個職位是你家的,那個職位是我家的,可以說,一個蘿蔔一個坑,拔了誰把柳下惠放下去都不好。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現實解說怎麼沒有發動大夥學習大禹精神呢?這有點奇怪。
解析歌頌古人,貶低今天的君主們。孔子的做法,實在跟如今的憤青沒有區別。對當今世界絕望,於是緬懷古人緬懷得厲害。

16.17(14.3)★★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現實解說善於忘掉別人過錯的人,煩惱會少很多,朋友會多很多。
解析如果說上面就是一系列的案例,那麼這一段就是總結了。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是做人的底線,無論什麼世道,這條不能變。看見世道有危險,躲得遠遠的,先保護自己。世道好了,出來爭取做官,提高生活水平。如果世道好了還是窮,那說明自自己學習不努力,有機會也抓不住,這就是恥辱;如果世道不好,貪官當道,自己還很富貴,說明自己跟壞人沆瀣一氣了,這也是恥辱。

16.40(8.11)

譯文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比較合適,但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絕大多數版本中,這一章分為兩章,即,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吾未見其人也。」為一章。「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為一章。不過,這兩段顯然是連在一起的,因此這裏作為一章。
無得,就是實在是找不到恰當的詞彙。太偉大了,現有的詞彙都不夠用了。
逃出魯國之後,臧紇派人去請哥哥臧賈回魯國繼承臧家,臧賈於是派弟弟臧為回魯國去向魯襄公請求。誰知道臧為到了魯國之後,請求魯襄公立自己。看來,一母所生的親兄弟也靠不住。臧紇擔心臧為搞不定,於是冒著危險回到臧家的封地防地(今曲阜境內),然後派人去向魯襄公請求,說是自己並沒有叛亂,只是辦了蠢事,如今自己被趕走沒關係,希望能夠另立繼承人,保留臧家的封地和地位。於是,魯襄公任命臧為為臧家繼承人,臧紇在防地辦了移交手續之後,逃亡齊國去了。

16.26(14.13)

在不同的年齡,孔子的對世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不同時期,孔子對於同一個人的評價是不同的。通過對人物的評價,可以發現孔子的價值觀以及其價值觀的變化。那麼,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對孔子思想產生影響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麼人呢?周公、管仲、子產、老子。基本上,這也構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過程:儒家——法家——道家。
譯文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裏。」

16.24(14.11)

譯文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當士師有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叫佐丁的人偷了米,於是柳下惠給他罪加兩等重判,這人告到了魯國國君那裡,柳下惠就解釋說:「這個人具有儒生的身份,本身可以擔任周禮的司儀,不僅知法,而且本身屬於司法人員,因此,罪加兩等。」柳下惠的做法,實際上是地位越高,處罰越重,這就必然得罪各級官僚,做官做不長也就毫不意外了。
現實解說人老了,精力不行了,還是讓那些有夢想有精力的年輕人繼住開來吧。
解析公叔文子是衛獻公的孫子,比孔子稍長,是衛國著名的賢臣,也是衛國首富。當初公叔文子有一個叫做僎的家臣,因為很有能力,公叔文子把他推薦給國君,和自己一併做了大夫。孔子之所以讚揚公叔文子,主要是因為他破格提升家臣,孔子希望大夫們都這樣做,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就大有希望了。
這件事情略有些複雜,當初臧宣叔從鑄國娶了老婆,生了兩個兒子臧賈和臧為,老婆死後,又娶了老婆的侄女,生了臧紇,臧紇從小就養在宮裡,因此受到魯國國君魯襄公的喜愛,被立為臧家的繼承人,後來臧宣叔去世,臧紇接掌臧家,就是臧武仲。臧賈和臧為則離開魯國到姥姥家居住。臧紇和季武子的關係好,但是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幫季武子管了一件家事,幫助季武子立了自己喜歡的小兒子季悼子為繼承人,結果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兒子公彌。後來公彌和孟孫家串通,誣陷臧紇叛亂,三番五次之後,季武子終於上當,於是出兵攻打臧紇。臧家的實力比季孫家差太多,只得逃出魯國。
現實解說給自己掙面子,是最愚蠢的;給別人留面子,才是最明智的。把自己整得史無前例無與倫比,看上去很有面子,實際上成了公敵和笑料,有什麼好處嗎?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愛護百姓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也差不多。」又問管仲。孔子說:「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終生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但是,魯國人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僅自己要面子,還總能給別人留面子。孟之側是孟孫家的勇士,逃命的時候留在最後掩護大家。還好,孟之側也活著回來了,是最後一個進入曲阜城門的。進城門之前,孟之側覺得自己就這樣大大方方進去的話,好像自己在炫耀,好像在諷刺兄弟們是逃兵一樣,這樣不好。於是,孟之側給了馬幾鞭子,馬拚命跑進城門裡去,做出也是在逃命的架勢,之後孟之側對大家說:「哎,不是我敢殿後啊,是他娘的這匹馬太不給力了。」這下,大家都高興了,原來這廝也是個逃兵,也不比我們高尚到哪裡去。

16.28(8.18)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孔子等先賢為陪祀。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這句話最有意思,說了半天,孔子說我不一定。既然跟他們都不一樣,說他們幹什麼呢?老年痴呆症狀。

16.22(5.24)★★★

解析孔子繼續總結生存之道。國家政治黑暗,怎麼辦?最聰明的人隱居起來,守著自己的小莊園與世隔絕,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可是沒那麼多錢,買不起小莊園,隱居不起呢?移民國外,眼不見心不煩;可是,連移民的錢都沒有,只能打工呢?那就要小心了,看見老闆的臉色不對,趕緊躲遠點;可是眼神不好怎麼辦?聽見老闆說話的語氣不對,趕緊躲遠點。
危行言孫,這就是孔子的答案。具體的解釋就是不辭職,不做壞事,但是不要得罪人。基本上,這種做法介於保持正直和裝瘋賣傻之間。簡單地說,就是官也要做,壞事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