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部分 論學

第十七部分 論學

現實解說一個好老師可以誨人不倦,一個糟糕的老師則能毀人不倦。
現實解說跟老師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學到知識的,跟老闆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得到機會的。

17.15(14.44)★★★★

第一種解說,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體說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體說就是下層老百姓。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永遠聰明,老百姓永遠愚蠢。如果這句話這樣解說,那麼這句話就是孔子晚年所說,這時候他對老百姓非常鄙視。

17.14(14.24)★★★★

解析孔子按照獲得知識的方式,將人劃分了層次。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實,生而知之不應該解釋為生來就知道,沒有人能生來就知道。生而知之解釋成那種悟性很高,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學到知識的人;第二等是學而知之,就是通過主動向別人請教學習知識;第三等是學習沒有主動性,實在沒辦法了才被迫學習的人;第四等最差勁,打死也不肯學習。
正因為如此,可以想象無論是《論語》還是《春秋》,都是簡潔明了的文字,按照字面理解就好,實在字面難以理解,按照上下文的關係去分析就好。於是,那些所謂的專家們從中東摸西拐,十八繞出來之後,把字面的意思解釋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那些幾乎都是故弄玄虛,胡說八道,沽名釣譽,騙稿費而已。
所以,這句話很少被後人提起,實在是吹牛的成分太大。看看孔子的弟子們,有幾個學了三年就能當官的?
李零先生認為後面一句話孔子是在說自己,以證實前面的一句話。不過,李零先生在最後這樣說:「我懷疑,孔子是說,在傻瓜面前,我一無所知。」這讓人想起後來的一句西方俗話:一個傻瓜提出的問題,可能一百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了。竊以為,最後這句話,李零先生畫蛇添足了。中國人的思維與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喜歡自嘲,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如果我連傻瓜的問題都回答不了,證明我比傻瓜還要傻。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兩個成語來自這裏。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解析文化就是詩書禮樂等等知識,德行就是行為舉止的端正,忠實就是做事要盡心儘力,誠信就是說話要算數。概括而言,孔子教學生,德育和智育並重,仁與知並重。
解析孔子又是在說誰?好像孔門弟子中足夠狂妄的就是子貢了,所以這應該是子貢入學初期的事情。當然,也有可能孔子所說的並非自己的弟子,而是另外的人。「知之次也」通常被譯為「次一等」或者「其次」,其實不然,應該是次序、方法,也就是多聽多看多學多記,才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不懂裝懂。
現實解說死記硬背,填鴨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現在的教育,學生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學到了知識用去哪裡,對未來迷惘無知,都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們的思想。
現實解說如今當老師不需要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學大綱來講課,以考試為目的。真正能夠溫故而知新的,要到碩士研究生這個階段了。但是每個人經過填鴨式教育十幾年,溫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經衰減到了原始階段。
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解析想象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場景,有人問孔子當老師是不是很辛苦很枯燥,孔子於是這樣回答他。對於孔子來說,學習和教導學生都是很快樂很輕鬆的事情,可以說是樂在其中。
現實解說現在只講文化和德行,問題是,沒有了忠實和誠信,德行好使嗎?
順著李零先生的解說,進一步發揮。周代的戰車是三個人,御者、射手和車右,車右是用長兵器。御者的作用是帶著射手和車右走,本身並不作戰。所以,御者更像是老師,給弟子們指引道路,讓子弟們去發揮發展,而自己甘心做無名英雄。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我博學而無所成名,那是因為我是老師,我的職責是讓弟子們有所成名,做到了這一點,我就已經很成功了。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現實解說四年大學,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碩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真的不容易見到了。
解析雅言,也做夏言,說白了就是當年的官話或者普通話,詩書以及各種禮儀時,應該用雅言。九九藏書就像後來的唐詩宋詞,就算作者不懂官話,也要用官話來念才好。至於雅言是哪裡方言,已經不可考,可能是陝西,也可能是河南,還可能是山西。孔子從小在魯國長大,能夠接觸到雅言的機會大致也就是官方祭祀的時候,而這種雅言經過幾百年的變遷,就應該是「山東普通話」了,所以,孔子的雅言,自然就是山東普通話。具體說,是魯南普通話。

17.26(9.4)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曰:「辭達而已矣。」

17.10(7.33)

現實解說多聞多見,學習別人的長處,向先進文化學習。

17.3(6.20)★★

17.27(15.41)

譯文孔子以文化、德行、忠實、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譯文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17.17(1.14)

現實解說名人堅持己見,是堅定不移;凡人堅持己見,是冥頑不化。
現實解說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緊,說話寫文章都要簡潔直接。就像報紙,標題吸引不了人,就沒人看。就像電影,前兩分鐘沒有高潮,換台。

17.13(15.31)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現實解說天生不夠聰明沒關係,只要肯學,就會有進步。

17.1(2.1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有人分明自己不懂,還要不懂裝懂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學問,我不是這樣的。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實行;多看,然後記在心裏,這是獲得知識的方法。」
譯文孔子說:「我有學問嗎?其實沒有學問。有一個鄉下人向我請教,我對他的問題完全沒有概念。我上上下下反覆思考,卻一點頭緒也沒有。」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17.19(8.12)

解析這是學習知識的不同台階,最低一層是懂得;高一階是愛好,這樣既會去探究更深層次的內涵;而更高的層次是樂在其中,那麼就是整個身心都在其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領會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學生中有兩個人進入了樂之者的行列,顏回是對老師的學說樂在其中,而公西華是對周禮樂在其中。
解析上智與下愚可以有兩種解說,兩種解說都是正確的。
解析按照從前的解釋,孔子先說自己沒有學問,隨後鄉下人來問他問題,問題問得空洞無物,於是孔子從兩頭來發問,循循善誘,解決了鄉下人的問題。這樣的解釋前後矛盾,先說自己沒學問,隨後的例子是自己超有學問。所以,這樣的解釋是錯誤的。
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不憑空臆造,不武斷結論,不固執死板,不主觀想象。
現實解說後生不僅可畏,而且非常可畏。現代社會,年輕人的衝勁和激|情讓上一輩的人們很快就面臨落伍。

17.25(7.18)

17.6(7.2)

這又是孔子晚年,怨言很多,看什麼都不順眼。
現實解說老師也有回答不上問題的時候,這是很正常的,不要沮喪,也不要懷疑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能了解的領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read.99csw.com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可以敬畏的了。」
譯文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孔子說:「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事實上呢?跟老師混得近的人,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誨。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是這個意思吧。

17.12(9.2)★★★★★

在孔子看來,古代的聖人就是屬於生而知之者,因為他們那時候沒有老師,都要靠自己去創造去領悟。

17.11(9.8)★★★★★

現實解說多看別人的長處,自己就能進步。問題是,怎樣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這是更大的學問。
古時對這段話的解說,多半是說實在讚揚孔子太博學而無法取捨,因而沒有在某個方面成名。那麼孔子後面的話就是謙虛,因為御比射的地位低。
現實解說察言觀色並不等於見風使舵,但是為人處世是需要技巧的。
解析怎麼看怎麼像招生廣告,就跟現在說大學畢業包分配一樣。孔子說在我這裏學了三年出去,正常水平就能幹個公務員了,當然,如果你太差,那我也沒辦法。
溫故知新,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孔子的最偉大之處不在於知識的豐富,而在於把知識教授給學生們。關於因人施教,前面已經說了很多。那麼,關於學習方法本身,孔子的領悟同樣超卓。孔子的許多話成為格言,千古以來流傳下來,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可謂深遠。即便是五四運動之後批判孔子的人們,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話,這證明孔子的思想對所有中國人的影響。
譯文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諷刺說:「孔子真牛啊!他學問淵博,問題是,沒有哪一項令人稱許的。」孔子聽說了,對他的學生說:「是啊,我究竟能幹什麼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可是,孔子不正是提倡「學者為人」的祖師爺嗎?他讓學生們學習不就是為了讓他們去當官嗎?孔子此說,等於說:「他媽的,怎麼現代人說話都這麼不文明。」
生而知之,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現實解說一個好老師,就應該有御者的精神。
解析所以,既要學習,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棄學習。學習而又思考,這是好學生的標準。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所發揮,而不是死記硬背。當初孔子以為顏回就是死讀書的人,後來發現他還有自己的想法,於是感到欣慰。不過,僅僅有自己的思想還是不夠的,孔子還希望學生能用自己的思想與自己交流甚至爭論,這樣自己也會有進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歡子夏,就是因為子夏具備這樣的才能。

17.18(9.23)

17.20(16.9)★★

解析人之間的關係是有親疏的,一碗水永遠不可能端平。為什麼孔子要說這樣的話?很顯然,有人認為孔子偏心,私下向個別弟子傳授了什麼「獨家秘籍」。也難怪有人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看著老師總是跟幾個同學在一起吃喝玩樂,你也會這麼想。孔子身邊,似乎永遠是那幾個弟子,其餘的弟子沒想法就怪了。所以,孔子要告訴大家:同學們,我跟子貢冉有顏回們雖然常常在一起,不過就是吃吃喝喝,真沒有上過小課。
解析這兩句話是孔子的人生教訓,同時也是對弟子們的教誨。孔子一輩子不成功,就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同時,孔子也是在教育學生,顏回就是該說的話不說,所以朋友少路子窄;子貢早期就是話太多,不該說的話也說,因此人們不喜歡他。
現實解說山東人說普通話見過,四川人說普通話也見過。可是,山東人說陝西話是什麼味道?沒見過。大餅夾大蔥和肉夾饃的味道混在一起,估計會更有味道。
後生可畏,這個成語出於這裏。
現實解說失戀之後,吃不下睡不著,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再去找個新的。
現實解說學習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九*九*藏*書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17.22(17.3)★★★★

前面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思,但是要思學結合。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第二種解說,上智就是上面所說的「生而知之」的第一等人,下愚就是打死也不肯學習的第四等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智洞察一切,怎麼也忽悠不了;下愚腦子進水,說什麼他們也不懂。

17.2(2.15)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回到魯國之後說的,因為這時候有冉有做季孫家的管家,算是能給師弟們安排一些工作,孔子才有這個吹牛的底氣。後來孔子對冉有不滿,估計也有抱怨冉有在安排師弟師侄們的工作方面不能令老師滿意的因素。

17.21(7.20)

現實解說做到這幾點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對於老師來說。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跟什麼人說什麼話,見什麼人下什麼菜碟,這都是很重要的。這並不是見風使舵,而是為人處世的道理。
現實解說其實,每個人學習都是為了自己。即便是給別人看,也是為了自己。
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古代戰車,射手和御者相互配合,分工不一樣,射手是瞄著目標射,盯著的是一個點;御者不是這樣,他是拉著射箭的人到處跑,只有到處跑,才能找到合適的目標。博和精,最好兩全;但兩選一,他寧可選博。(摘自李零先生《喪家狗》)
譯文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害怕追趕不上那樣,又像擔心已經得到之後又丟失掉。」
空空如也,這個成語來自這裏。
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解析好學是有前提的,就是對生活的要求不要太高。為什麼孔子會有這樣的看法呢?大致是孔子不喜歡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認為富二代都比較差勁。
在還沒有成人之前,不應該與長輩並肩而行。所謂的速成,不是急於求成,而是急著變成成人。
這就是啟髮式教育。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現實解說人的聰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只要肯學習,就不會是最下等的。什麼人打死也不肯學習?懶惰的人。所以,懶惰是萬惡之源。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是個老師,這是孔子最重要的標籤。事實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貢獻在於教育,最成功的也在於教育。
解析孔子說話很客觀,還帶著一些謙虛。孔子的知識其實比尋常人豐富得多,他自己說跟大家差不多,這是謙虛。重要的是後面一句,那就是孔子認為自己的執行力不足。事實上孔子確實存在執行力的問題,周遊列國期間,孔子真正見到的國君似乎只有衛靈公,推銷自己,卻見不到老闆,這就是執行力的不足。孔子的性格比較木訥好面子,求人的事情張不開口,這是他的最大問題。
譯文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現實解說人其實各有短長,有的人擅長於理論,有的人擅長於執行,如果一個人每個方面都擅長,那就是全才了,但是全才畢竟是少數。能夠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有了發揮自己長處的基礎。
說起來當然很容易,聽起來也很動聽。不過,孔子本人做到這一點也很困難,學生三千,孔子向哪個學生討教過呢?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的意思是哪一種呢?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許,兩種意思同時存在。
現實解說孔子活在現代的話,除了怪力亂神,還有八卦也是不會講的?遺憾的是,怪力亂神是現代電影的主流,八卦則是人們談話的主流。所以,微博上,粉絲最多的都是所謂的明星,因為他們在電影上演的是怪力亂神,在生活中演的是八卦。
發憤、啟發,這兩個常用詞來自這裏。
孔子的話,既是反駁,也是向弟子們解釋。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不過,近年來的解說多半傾向於這是在諷刺孔子博而不精,什麼都會但是什麼都一般。於是,孔子進行了反駁。筆者認為,諷刺一說似乎更加合乎邏輯和當時的情況,而且,射、御並沒有地位高低之分。而對於這整段話的解析,李零先生在《喪家狗》的九_九_藏_書解說最為精闢,借來一用。
解析孔子這句話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果這樣說,那麼孔子學習是為什麼?為自己提高自己?那麼你教學生幹什麼?你應該一直學習下去啊。教學生不就是為人嗎?孔子的原意,大致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因此沒有雜念,學得純正;而如今學習都是為了今後掙一份生活,因此有私心雜念,專挑面子上的東西去學。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衛國或者剛從衛國回到魯國期間說的。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現實解說啟髮式教育的關鍵在於什麼?在於正確的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來。但是,不同的年齡段,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和不同的教育內容。譬如小學生,需要教導他們的是基於人性的內容,譬如要誠實,要懂得尊重人等等。如果小學生你就講愛國、講捨生取義,他們完全無法理解,怎麼會有興趣?怎麼會有問題?所以,孩子們的教育,要以孩子們能夠接受的,善良的人性的方面去引導。而不是從大人們的角度,迫不及待地向他們灌輸成人應該具備的思想。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現實解說急於求成,往往忽略了過程中的規則。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成為豆腐渣工程,往往就是這個原因。
解析在孔子的層次劃分中,他將自己歸在了第二類。孔子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天才,他從來都只是說自己「敏而好學」。在好學這一點上,孔子可以驕傲地說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這一點,孔子從來都不敢自誇。應該說,在老年痴獃的癥狀出現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謙虛中肯。
譯文闕里的一個童子將舉行成年禮,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在行禮的位子上,又見他剛才和長輩並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成為成人的人。」
解析什麼是將命?通常的說法是來傳達消息,如果是這樣解釋,那麼後面的對話就很唐突,很難成立。實際上,將命就是成年禮,也就是冠禮,男子二十歲加冠,從此就是成人了。加冠的同時,得到自己的字,這樣名字就全了,所以冠禮也是命名的禮,因此也稱為將命。一個闕里的少年將要舉行成年禮,在現場有人問孔子這個孩子怎麼樣。孔子就說了,我看他現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樣子好像很迫切,而剛才來到的時候和長輩並肩同行,我看他不是一個求上進的孩子,只是很盼望自己早點成為成人。

17.16(15.8)

解析孔子講知識、講仁德、講禮樂,這些都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妖魔鬼怪的東西,人類做不到也預料不到,去講它們做什麼呢。講多了,大家信鬼神去了,不信老師了。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到現在,一些人習慣了將一句話整成十句話來說,把一砣屎稀釋成二十個屁來放,還說自己是純文學,其實就是根本不懂文學,思維混亂,浪費紙張而已。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17.23(7.21)★★★★

17.5(7.8)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歡古代,勤奮好學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析看上去就是一句話,其實這句話很重要。孔子的意思,文以載道,話說清楚就行,怎樣直截了當怎樣說,不要曲里拐彎,讓人去猜。那年頭也沒有文字獄,所以也沒有必要影射隱晦藏頭去尾,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文字遊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析周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也有說法巷黨就是鄉黨,也就是居民區,達巷黨就是貴族居民區。其實達巷黨是什麼地方無所謂,重要的是這句話究竟是讚揚孔子還是諷刺孔子。
換了在今天,以孔子的性格,也就是混個副教授。
三人行的「行」字並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在一起的意思。
現實解說所謂發燒友,大致就是樂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樂read•99csw•com之」的事業成為了自己職業。譬如比爾·蓋茨和喬布斯,他們都是「樂之者」,他們樂在創新。每個人在閑暇的時候都應該問問自己:我樂在哪裡?
解析什麼樣的人可以當老師?懂得歸納總結,懂得從已有的知識中得出新的領悟的人,這樣的人就能當老師了。孔子的話是正確的,只會死讀書的人缺乏創造力,又怎麼能啟發學生呢?這樣的人當老師,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當學生們有了新的感悟的時候,孔子總是特別高興,這就是他特別喜歡和子夏和子貢談話的原因。
孔子樂在什麼?樂在周禮。
這裏,孔子是在感慨自己的無知而已,而這個感慨,應該就來自鄉下人的問題。如果我們把這兩句話換一下順序,大家就能清晰地理解了。一個鄉下人向孔子提問,譬如問為什麼馬和驢生出來的是騾子,這個問題孔子是回答不了的。於是,孔子很鬱悶很灰心喪氣,回頭對自己的弟子們說:「我有學問嗎?我沒有學問。」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孔子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可以讓人學習的地方。這裏的最大問題不是學不學習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判斷什麼是善者什麼是不善。
解析其實,沒有人能真正完全做到這四點,孔子只是竭力讓自己做到這幾點而已。譬如對於周禮,孔子就固執死板了。到了晚年,孔子在這幾個方面就明顯不如從前。

17.7(7.22)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7.4(8.17)

譯文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析孔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告訴大家,自學固然很重要,勤於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老師學習才是最好的方法。大致,這時候有人想退學回家,自學成材,於是孔子及時地告訴大家:還是向老師學習最靠譜。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17.8(7.24)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亦不足畏也已。」
這是誰對孔子的讚揚呢?子貢。為什麼是子貢?因為子貢最有體會。子貢和孔子也算是鬥智斗勇了很長時間,孔子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美德徹底征服了他。其餘的弟子與孔子爭論不多,因此對以上四點的感受不深。

17.9(7.28)★★★★

解析孔子要說的其實是兩個意思,一是後生可畏,二是有些學生四五十歲了還沒什麼出息,這輩子就沒戲了。
譯文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另一個常常與孔子發生學術碰撞的是子夏,但是子夏一直跟隨老師到晚年,老師在這方面的美德早已經不如從前。簡單地說,子夏隨老師修《春秋》,按《史記》的說法,子夏等人一句話也插不上,看起來是讚揚孔子學問太深,弟子們差距太大。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這時候孔子已經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所以,這句話不可能是子夏來說的。
解析前面是講學習的態度,現在開始講學習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學生如果自己不想學習,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尋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動腦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學生都必須學會自己動腦子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現代。
解析這是孔子在講自己的學習態度,總是擔心學不到新的知識,還總是擔心學到的知識被忘記掉,因此總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溫故知新。當然,這是孔子在給弟子們上課的時候說的,希望弟子們能有這樣的學習態度——渴望。
現實解說其實呢,富二代並不等於不好學。
所以,祖師爺的話要隨時記住:辭,達而已矣。

17.24(7.25)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沒有告訴你們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這當然是在教育學生,有的學生資質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懷疑老師是不是生來就比自己聰明,所以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於是孔子說,我也是後天努力的啊,大家只要好好學習,也會像我一樣博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