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八部分 處世

第十八部分 處世

從另一個角度說,季康子送葯,表明對老先生很關心。
現實解說尊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孔子說過:「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意思是,你怎樣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你。而這一段,應該就是孔子的「以直報怨」。

18.8(9.10)

周朝,某些職業是專門由殘疾人來做的,譬如樂師基本上是盲人。為什麼這樣安排?因為眼睛不好的人,耳朵一定好使。再譬如,守門人一般是瘸子或者斷腿斷腳的人,總之就是腳底下不利索的人,為什麼這樣安排?因為守門就要求一直待在那裡不動,腿腳靈便的往往東走走西看看,腿腳不好使的寧願待著不動,大小便來了也寧願多憋一會兒。
現實解說自己的祖先自己都不敬的話,別人怎麼會敬呢?只知道把祖先當文物來賣,只知道挖祖宗的墳墓去賺錢,這樣的子孫要他們幹什麼?

18.18(10.10)

解析孔子精通周禮,因此國君招待外國客人的時候常請他去做司儀。孔子在做司儀的時候很小心,動作很輕,聲音很小,是為了不影響氣氛。直到最後送走了賓客,再去向國君報告,算是完成了任務。
現實解說怎麼舒服怎麼睡。

18.3(7.13)

18.20(10.12)

18.28(10.20)

18.23(10.15)

現實解說竭澤而漁,過度開發,這就是現實。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解析為什麼再拜?一拜是拜託,再拜就是轉達。也就是說,第一次拜是感謝帶話人,第二次拜就是把這一拜帶給朋友的意思。就像託人送禮,準備兩份禮物,一份給朋友,一份給所託的人。
解析孔子尊老敬老,凡事以老人為先。國外是女士先行,孔子那時候不跟女士喝酒。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檻。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解析上班的時候正襟危坐,一本正經,下了班,放鬆放鬆。孔子也是人,總那麼繃著也受不了。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譯文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譯文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現實解說現代人沒那麼多講究,確實在這上面花太多精力沒什麼意思。當然,扛不住官二代富二代和權貴們的乾女兒們有的是錢,什麼黑絲屌帶,什麼齊B小短裙,什麼LV,什麼愛瑪仕,什麼香奈兒,估計老夫子看了會氣死過去。
現實解說無話可說。
現實解說唱卡拉OK的時候,這就是麥霸行為了。
現實解說有的人在上班的時候拿著個架子,下了班還是拿著個架子,以為自己是個什麼了不起的人物,這樣的人,誰都討厭他。
譯文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這一次,孺悲來了。孔子一看,你這小王八蛋上次不是忽悠我嗎?這次我照方捉葯,以直報怨,同樣的辦法來羞辱你。於是,就發生了這段故事。
現實解說招待客人要面面俱到,不能失禮,寧可自己麻煩一些,不要讓客人感覺不舒服。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裏,某某在這裏。」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方式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方式啊。」
現實解說有錢可以穿名牌,錢少可以在換季大甩賣的時候去買衣服。平時吃海鮮太多,也可以吃點素的。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跟鄉里人飲酒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九九藏書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18.36(15.42)★★

現實解說有的土財主暴發戶,有了錢之後飛揚跋扈,指指點點,吆三喝四,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錢。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現實解說政府看到老百姓積極的一面,老百姓看到政府進步的一面,雙方的關係就能搞好了。如果政府把百姓當成刁民暴民,老百姓認為政府的一切政策和決定都是惡意的,那就很麻煩了。
現實解說地溝油不吃、三聚氰胺奶粉不喝、轉基因食品不吃、瘦肉精豬肉不吃。可是,防不勝防啊,要是活在現在,孔老師估計就沒有活路了。
解析做什麼事情都規規矩矩,小心翼翼,還要有風度。
現實解說跟失去親人的人一起吃飯,盡量還是不要吃得太飽,否則打飽嗝或者放屁,都是不敬;參加過葬禮之類的事情后,不要當著失去親人的人的面表現出快樂。
孔子有很多好習慣值得學習,但是也有很多講究已經過時,即便在當時可能也已經過時,對於這些,了解就行,不了解也無所謂。
譯文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詳。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譯文(孔子)託人向在其他國家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解析孔老師以人為本,認為人的安危是馬所不能比擬的。此外,孔老師認為,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至於責任誰來負,是第二位的。
孔子是個很周到的人,服務意識很強的人。雖然有時顯得繁瑣,更多的時候讓人感到很舒服很貼心。

18.14(10.6)

18.24(10.16)★★

現實解說如果是朋友們一起吃飯,不說話就很沒意思。說起來,還是西方的做法比較好,就是分餐制,說話也不會把自己的吐沫飛到別人的盤子里。所以,吃飯說話沒關係,關鍵是不要把腦袋伸到桌子上,不要大喊大叫,能分餐制就最好了。睡覺的時候說話也不好,不過偶爾說幾句也沒有什麼。
李零先生認為互鄉這個地方的人都很難講話,這有點說不過去,因此斷句應該斷成「互鄉難與言童子見」,也有道理,但是這樣的斷句感覺突兀生硬,因此未採用。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現實解說遇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和態度,要做到這一點,不太容易啊。

18.17(10.9)

與2.9(3.15)重出。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18.2(7.9和7.10)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析齊,同齋,意為齋戒。鬼神、祖先、生死、疾病,這些都是孔子很敬畏很重視的事情,馬虎不得。從頭到尾,孔子都是一個和平主義者。

18.37(17.20)★★★★★

18.7(7.38)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說:「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解析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除此之外,這也是孔子的職業習慣。
現實解說基本上現在也是這樣,對下級說話比較隨意,同級說話就客氣很多,如果是有背景的同級官員,則更加客氣,當做比自己高半級的人。在頂頭上司面前,就都會很謹慎很小心。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子張說的「不踐跡」,不要總九-九-藏-書是抓住別人過去那點事情不放,要看到進步,肯定進步。與鄰里的態度如果總是這樣,鄰里關係怎麼會搞不好呢?
譯文孔子閑居在家裡的時候,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解析穿衣服也很有講究,這一點好像孔子特別有研究,也是職業習慣。看上去,孔子比較喜歡黑白配。當然,沒有錢的話,什麼也做不到。當初,晏嬰就特別討厭孔子這點。
孔子去拜會魯哀公,魯哀公正準備玩樂,於是派孺悲出來告訴孔子,說是主公有病,請您改日再來。還沒等孔子轉身,宮裡傳出了歌舞的聲音,魯哀公分明沒有生病。孔子大為惱火,可是不能把賬記在魯哀公的身上,於是記在了孺悲的身上。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解析這段話歷來的解說都很模糊,也是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這樣的: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現實解說如今社會已經平等多了,不要那麼緊張。
解析這是一種姿態吧,走得再快,其實還是沒有馬車快。
譯文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解析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上並無區別。孔子的這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當然另一方面,這也是資源保護的做法。事實上,從商朝開始,就有了資源保護的概念,對動物的捕獵是有講究的,年幼的動物一般不許捕殺。不射巢中之鳥,就是為了避免傷害幼鳥或者鳥蛋。
譯文(孔子和弟子們)表情莊重起來,上體稍前傾,張臂細步趨行,在祭祀地點集中起來。(孔子說):「在山樑上進獻山雞,是時候了。」子路把山雞放到祭品擺放的地方,(大家)三次下跪磕頭,然後站了起來。

18.11(10.3)

現實解說為了搶救財產而英勇犧牲的英雄事迹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價值觀呢?是否值得宣傳呢?
孔子的生活習慣比較有規律,凡事講規矩,嚴謹而恭敬,雖然未必討人喜歡,但是一定不讓人討厭。對於飲食和衣著,孔子特別講究,可以說有些挑剔,說不定是潔癖也未可知。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解析肯定有人說孔子怎麼這麼啰唆,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樂師都是瞎子。孔子的提示,是幫助樂師走路、坐下以及了解身邊的人。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解析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車馬還重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祭肉關係到「忠」、「孝」的問題。用肉祭祀祖先之後,這塊肉就不僅僅是一塊可以食用的東西了,而是對祖先盡孝的一個載體。
入太廟,每事問。
現實解說禮多人不怪。
譯文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寢不屍,居不客。

18.4(7.27)

18.29(10.21)

18.31(10.23)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解析這反映了兩個事實,首先是孔子這人很仗義,朋友死了他願意幫忙。對於一般人來說,都不願意碰死人的事情,可是孔子願意,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敬鬼神,認為死人更值得敬畏。其次呢,死人那點事對孔子來說是家常便飯,非常內行,甚至有點樂在其中。
解析還是那樣,孔子注重周禮,同時也是職業習慣。不過,對於負版者這個詞,通常的解釋都是背負國家圖籍,這個說法肯定有問題,平常人誰背負國家圖籍呢?所以,一定有正確的說法,只是現在我們沒有找到。至於迅雷風烈必變,則是孔子要表示對上天的敬畏。

18.30(10.22)

https://read•99csw.com
解析這是孔子當司寇的時候?還是後來回到魯國之後呢?似乎應當是當司寇的時候。這個時候孔子的級別是上大夫,所以與下大夫交談就很放鬆,而上大夫們都比孔子有來頭,孔子就要小心謹慎了。國君是頂頭上司,孔子就很緊張。

18.5(7.29)★★

解析孔老師的講究比較多,通常,席子不端正,都會把它端正過來。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我們注意到,整個《論語》的第十篇都是在講述孔子的生活規律和接人待物,這一章卻突然跳躍出去,去講野雞,豈不怪哉?所以,這段話講的還是孔子在生活中的一種做法。什麼做法?祭祀。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見他,而且故意讓他知道呢?從這段話在《論語》中的位置看,前後都是在講孔子討厭的人或者討厭的事情,因此可以簡單推斷孺悲是孔子很瞧不起的人。那麼,孔子為什麼瞧不起孺悲呢?
譯文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
這種普遍的說法語焉不詳,不知所云,牽強附會。遺憾的是,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矇混過關的。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現實解說野外的祭祀其實類似驢友,但是比驢友更有內涵,也更有親和力。現在的驢友多半只知道到處轉,像驢一樣沒有目的,沒有文化內涵,只是為了趕時髦或者釋放多餘的精力。其實,不妨增加一些祭祀的內容,多一些文化內涵,能吸引更多的人和有更豐富的話題。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這樣的。

18.15(10.7)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解析吃飯的時候不說話是對的,飯桌上說話,唾沫星子亂飛,不雅觀而且不衛生。
現實解說見到領導就緊張,這也是傳統。

18.12(10.4)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除了第十篇之外,其他篇目中也散落一些孔子接人待物方面的記載,一併在這裏解說。
譯文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后,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弔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現實解說接受饋贈,一定要表示驚喜和感謝,最好當場打開。當然,葯這個東西,或者避孕套這類東西,就不用當場打開或者試用了。
解析別人唱得好聽,就向別人學習,這是孔子的學習精神。而這樣的事情,往往給對方以成就感,於是大家都很高興,還學到了好歌,還交了朋友。
解析這個講究倒有道理,洗澡有浴衣。齋戒的時候不跟妻妾同房,孔子早就離了婚,也沒有聽說他納過妾,所以這一點孔子不用做就做到了。

18.19(10.11)

席不正,不坐。
現實解說都應禮貌待之。
譯文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家廟東邊的台階上。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現實解說人總要有所敬畏才好,否則做起壞事來就會沒有底線。如今都是無神論者,也不祭祀祖宗,敬畏什麼呢?沒想好。

18.9(10.1)

解析為什麼跟鄉里人說話很木訥?因為沒什麼共同語言,油鹽醬醋都不是孔子喜歡提的事情,孔子喜歡說的詩書禮儀又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在宗廟朝廷不一樣,大家有共同語言,而孔子又是專家,因此話多一些,不過大家的身份比較高,孔子說話就比較謹慎。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18.32(10.24)

現實解說專家學者,大都如此。
現實解說如今沒那麼多講究,不過,跟領導老闆吃飯,領導老闆沒動筷子,你九-九-藏-書就別嘗。
解析最高領導賜給的,就要當場打開,而且還是很正式地打開,然後嘗一嘗,說「哇塞,真好吃」之類。如果是生肉,當然煮熟了要先給祖先供上,顯示自己過得還不錯,領導對自己也不錯,請老祖宗放心。跟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孔子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現實解說無話可說。
《論語》原文第十篇「鄉黨」是整部《論語》中內容最為規範的一篇,完全用來講孔子的接人待物、行為舉止、生活習慣等等,整篇沒有對話,主人公都是孔子。
現實解說現在這樣的事情是不是都是民政局辦呢?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譯文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18.6(7.32)

子之所慎:齊,戰,疾。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18.21(10.13)

18.34(10.26)

18.26(10.18)★★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8.22(10.14)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解析總之,見大人物,緊張謹慎;公開場合,緊張謹慎。
譯文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即使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譯文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譯文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解析這段話的字面意思簡單得很,不用多說。但是,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做?歷來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解析總的來說,孔老師的財力還是不錯的。

18.27(10.19)

先來看看孺悲是什麼人?歷史上並沒有說明,唯一一段有關孺悲的記載是在《禮記·雜記下》「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由此大致可以推斷,孺悲應該是魯哀公身邊的人,而孔子儘管這一次沒有見他,終究還是見了他或者見過他。
現實解說屁股正不怕席子歪。
現實解說車當然比臘肉要名貴得多,車與肉之間,還是選擇車。
食不語,寢不言。
解析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怕鬼們驚擾了祖先,孔子站在家廟門口進行保護,真是想得周到。孔子在魯國有家廟嗎?分析一下。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現實解說老師對學生既要有威嚴,又不要讓學生害怕自己,可以訓斥但是不要罵人,可以看上去很兇但是不要動手。
解析春秋時期,領導贈送了東西,都要當場看一看贊一贊,如果是吃的,就當場嘗一嘗說說好吃好吃之類。可是這次贈的是葯,這東西事關身體健康,所以要慎重,就算是領導送的,也要慎重。
總體來說,孔子的生活比較考究,屬於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晏子說孔子喜歡繁文縟節,看來是沒有錯的。
譯文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孔子如果當天為去世的人哭過,就不會唱歌。

18.16(10.8)

當初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在宋國被殺,孔父嘉的兒子逃亡到了魯國。按照當時的政治避難國際規則,政治避難者享受比原在國低一級的待遇。孔父嘉是宋國司馬,屬於卿一級。如果司馬是孔家世襲的話,孔父嘉的兒子也應該是卿一級待遇,降一級就是上大夫。上大夫是可以有家廟的,所以,孔子有家廟並不意外。

18.35(10.27)★★★★★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https://read•99csw•com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現實解說如今如今盲人不做樂師了,做按摩的比較多,因為眼不好使,手的感覺就好。幫助盲人的手法比較多,最多的就是城市的盲道,可是很多盲道被佔用,這些都屬於沒有好好學習《論語》
譯文孔子向別國國君獻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慄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
解析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于禮,於是他就把朝服蓋在身上。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會失禮於國君。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譯文(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做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解析西方人吃飯之前也要感謝上帝,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現實解說肉要放冰箱里,壞了就不能要了。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現實解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
解析不踩門檻,是為了走路看上去平穩。總之,在去見國君的時候,走路要輕,呼吸要輕,說話要輕。沒辦法,孔子是從底層爬上去的,從小就很卑微,見到大人物確實有些緊張。

18.25(10.17)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仰面朝天,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解析根據科學研究,仰卧和側卧都屬於正確的睡覺方式,通常斯文人喜歡側卧,粗壯的人喜歡仰卧,孔子是斯文人,所以喜歡側卧不喜歡仰卧。

18.33(10.25)

譯文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翔,是翔趨的意思。翔趨是古代的一種禮容。上體稍前傾,張臂細步趨行。共,是供,供奉的意思。嗅是磕頭的意思,取狗嗅之意,也就是鼻子碰到地上。從這個角度說,這應該是祭山神,鼻子碰地表示對山神的敬重。「而作」就是站起來,前面(10.25)中有「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現實解說現在該感謝誰呢?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這是孔子和弟子們在山坡上祭祀山神的程序和場景,祭品則是山雞,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
解析祭祀通常都在秋冬季節,因此祭肉可以放三天,要是夏天,放一天就壞了。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這人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譯文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同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同上大夫說話,小心謹慎;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18.13(10.5)

18.10(10.2)

18.1(7.4)

解析孔老師對學生們嚴厲但是又有耐心,威嚴但是從來不會打人,就算髮火也很優雅,絕對不會失態。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裡、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解析孔子很重視喪事,在這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一方面,這是孔子的嚴謹性格;另一方面,這是孔子的職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