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篇 中華文化下的四大商幫 第14章 粵商之一:廣州幫

第三篇 中華文化下的四大商幫

第14章 粵商之一:廣州幫

先談談廣州幫。廣州這個城市,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
其實他們都有做,當時做的呢,就叫做「公辦夷船」,就是由公家來辦理外國人的船,就是這個意思,「公辦夷船」這四個字,就是想干這個事,把十三行整合在一起變成中國的「東印度公司」。可是要整合中國人是非常難的,大家寧為雞頭勿為鳳尾的思維使整合變得很困難,而且清朝官員非常腐敗,十三行每一個行都有各自的利益,再加上東印度公司的從中破壞,所以「公辦夷船」存在10年之後,我們想成立中_的東印度公司的想法徹底失敗,而失敗的結果是非常悲慘的,除了喪權辱國的痛苦之外,我們整個商業帝國徹底崩潰。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到了1780年,我相信這是整個行商出現問題的一年。1780年當時有8家行商,其中有4家欠了外商多少錢呢?欠了107萬銀元,但是高利貸利滾利變成380萬。其實欠就欠了也無所謂,但乾隆皇帝就不爽,他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自以為是,而且非常要面子的人。他說你們這些人怎麼欠外國人錢,我們堂堂中華怎麼能欠外國人錢呢,桌子一拍,欠380萬兩,好,還給別人760萬兩,加倍地還,因為你借錢就是不對的。有這種皇帝也就認了,桌子一拍760萬兩,好了,你說還就還嘛,行,誰還呢?乾隆皇帝想了半天,好,就由剩下的行商來還,分10年把760萬兩還了,所以4家行商的欠債到最後由其他的行商來還,同時這4家行商是什麼下場,讀者知道嗎?全部抄家,充軍伊犁。清朝政府就是這麼對行商的。

舉例而言,潘仕成家族的別墅是暹羅(泰國)柚木做的,大門是暹羅柚木做的,地板是大理石的。中國從來沒有用過大理石地板,這哥們是第一個。房間里的柱子我們過去都是木柱子,或者木柱子旁邊弄黃金,雕龍畫鳳,它不是的,都是大理石的圓柱子,而且上面鑲嵌什麼呢?珍珠母、金、銀和寶石的檀木圓柱。名貴的傢具呢,漆著日本的油漆,還有法國進口的天鵝絨和絲織的地毯裝飾著每一個房間。這位行商呢,潘仕成同志,擁有上億法郎的財產,50個妻子和80名童僕。
十三行行商的資本除了用於繼續經商外,大部分都轉變為土地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而沒有向產業資本轉化,它非但不能為新的經濟服務,反而在鞏固著舊的生產方式。唯獨他依靠超前的產業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一枝獨秀。他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胆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使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他曾經是西方學者眼中的世界首富。

最讓十三行的商人難以忍受的是,朝廷在債務問題上採取雙重標準。若是外商欠行商的債務,朝廷不聞不問;https://read.99csw.com若是行商欠外商的債務,朝廷首先對行商抄家入官,用來還外債,倘若資不抵債,則要公行全體成員負擔債務,維持天朝體面。
我給讀者先摘錄一段話,在2001年的時候,《亞洲華爾街日報》有個「縱橫一千年」的專版,上面列出了這1000年來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在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把廣州的番禺譽為當時最大的九個都市之一,這是不可想象的。到了唐朝開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的時候,首次設官來治理,叫做市舶司。從唐朝一直到宋、元、明以後,才慢慢開始有了粵商。

1756年左右,英國征服了印度,所以英國以印度為跳板設立了東印度公司,開始瞄準中國。東印度公司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中國的企業和西方的企業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西方對於中國的侵略是以東印度公司為前導,以炮艦為後盾的。也就是說當東印度公司想進攻寧波、想進攻天津、想做其他什麼事的時候呢,它可以叫炮艦來打。就是以商帶軍、以商領軍,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而且東印度公司的實力之龐大,是不可想象的。以往英國跟中圓做生意是從倫敦直接跟中國做的,可是從英國拿下印度以後,就以印度為基地了。東印度公司做了很多鴉片貿易,更重要的是,東印度公司是現代金融業的前身,它搞了什麼?它搞了操縱匯率的事。
三十六行商到了淸朝就演變成了有名的十三行商,也就是伍秉鑒他那個時代的前身。他們每年夏冬兩季定期召開廣交會,我們今天廣州的廣交會,其實追溯到最早的話,大概就是從1573年之後開始的。現在還有廣交會,所以廣州的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一直到了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左右,整個情勢變了,因為以前都是海禁時代,不允許海上貿易,國外的蠻夷之族有什麼資格跟我們天朝交往啊。一直到了康熙皇帝之後才開放了海禁,因此這個時候設立了幾個海關,包括閩海關、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這四個海關。

一、廣州幫的崛起機緣

尤其到了明朝萬曆初年,也就是1573年的時候,明朝政府首次改變了以官治理廣州的這種傳統,而以當時在廣州比較盛行的三十六個行業——三十六行,來共同管理。到底這個三十六行怎麼管理呢,它所經營的工作按照現代的行話來講就等於是「民間的外經貿委」,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貿易公司,而是要負責招商、管理、操縱等等的。干這個事,也是比較複雜的,由當時的三十六行商開始做,最早是1573年。
在長達百年的開放格局中,廣東商人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先進思想、科技、文化,使得廣東從近代以來,無論是舉辦實業還是倡導思想啟蒙運動,始終走在https://read•99csw•com時代之前,並且成為近現代革命活動的重要策源地。尤其是近30年中,廣東湧現出一撥又一撥的企業家、改革者,是他們率先「摸著石頭過河」創造出了一個個行業神話。如今的廣州城裡,十三行路依然車水馬龍,廣州港依然船來船往,一派繁華景象。經過百年的激蕩,相信明天的新粵商一定還能演奏出新的樂章。
這個十三行商積累了大量的錢財,我就以《亞洲華爾街日報》所譽為最有錢的6個中國人為例,算算這位伍秉鑒同志他有多少錢?到了1834年左右,他所有的財產接近5600萬美元。十三行每個行都有一個名字,像這個伍秉鑒所在的行叫怡和行,咸豐十年,同孚行有位商人叫潘正煒,他有1億法郎,這種財力遠遠比不上伍秉鑒同志。當時這1億法郎是什麼概念呢?已經比當時歐洲很多國家的國王還要富有。
他們一旦聯合起來,幾乎可以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相抗衡。
背景提示
他的名字享譽美國,被傳揚了半個世紀之久。
背景提示
背景提示
沒落以後,廣東人跟徽商、湖商是不一樣的,他們並沒有因為沒落而自怨自艾。就在這個時刻,十三行的廣東人隨著洋人到各地去開拓,包括你所熟悉的天津、廈門、漢口、香港、上海等地,只要有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人,不過很可惜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十三行終究沒有成為東印度公司。而其結果呢,是這個商幫全部被打散,流落各地。有沒有開工廠的,有;有沒有開貿易公司的,也有。但這些終究不是一個整體的實力,強大的商幫沒有了,這也是廣州幫的徹底煙消雲散。
背景提示

保甲制度就是說,只要一家行商借錢,全體行商負無限清償責任,如果你是公正公平的制度也好,不是的,他既不公正也不公平,只對中國人設限。如果外國人向中國人借錢,沒關係,如果跑了呢,無所謂,跑了就跑了唄。我搜集的資料顯示,到了1814年,全中國全世界第一筆官司出來了,就是十三行中的一個叫麗泉行的,它的商人叫什麼名字?叫潘長耀。他在1814年竟然去美國最高法院控告紐約以及費城的外國商人,向他借了錢不還,我們中國皇帝自然不管。於是這哥兒們跑到美國打官司,而且不但打官司,在1815年還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總統麥迪遜,說好好管轄你的商人,欠錢不還。他以為美國總統會像乾隆皇帝那麼愚蠢,欠100萬兩是吧,還200萬兩,沒有的事。美國人不幹的,美國總統裝作不知道。潘長耀寫的信還是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種語言的信,這呰行商的外文還是不錯的,這三封信都留存在哪裡了呢?都留九-九-藏-書存在美國博物館,華盛頓的美_國家檔案館局。1814年他開始告,10年之後麗泉行倒閉了錢還沒拿到,雖然他打勝了官司。美國的司法制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還是稍微有一點公平性的,欠債還錢,但問題在哪裡呢,徒有法律,欠缺執行力。10年之後,麗泉行倒閉了錢還沒拿到,儘管已經判出勝負。這就是我們行商可憐的處境。
他這個豪華別墅每年的維修費用達到300萬法郎。讀者們知道300萬法郎是什麼概念嗎?不可想象,我都不知道怎麼講了,300萬法郎就是一艘鐵甲艦,就這麼多錢,一年一艘軍艦,他就是這麼耗費的。而且他們當時整個豪華奢侈之風是你想象不到的,但這些人的錢沒有用在正途,這是非常可惜的。其實我講了這麼多商幫的故事,你會發現我們的商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來沒有現代的投資意識。
我現在跟大家談一談十三行是怎麼崩潰的,其實是蠻慘的。我舉個例子,你不要以為它很有錢,確實以伍秉鑒而言他是很有錢,有這麼多財產,但是其他行卻不是這樣子的,為什麼?債台高築,借了太多的錢,因為他們要從事交易,比如說買茶葉也好,付關稅也好,都要用現金,都要用白銀。而且清朝從乾隆皇帝之後連年戰爭,找誰去要錢呢?找誰去搜刮呢?找粵商十三行搜刮交點錢。所以從乾隆皇帝到嘉慶皇帝,又是白蓮教、大小金川戰役等等,總共向粵商搜颳了大概400萬兩白銀。
據《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記栽1822年發生在十三行的一場大火持續了七天七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銀滿街流淌,競流出了一二里地!
但是除了伍秉鑒之外,其他人都在干跟徽商一樣的事,什麼事呢?弄最好的庭院,最漂亮的庭院,漂亮到什麼地步呢?漂亮到我都不知道怎麼描述,因為太複雜了。這些行商建的別墅富麗堂皇,而且都有西方的格凋,還不像徽商搞什麼木雕、石雕、磚雕,純粹中國式的建築,他們這些人的建築跟圓明園一樣,是採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建造的。
背景提示
清朝初年,局勢穩定之後,1685年,康熙皇帝宣布取消海禁,實行「開海貿易」,並設立粵、閩、浙、江四大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此後,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於是,廣東地方政府於1686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二、為何廣州十三行難敵英國東印度公司

1792年,在東印度公司的資助下,英國政府派馬戛爾尼使團出訪中國。第二年,清政府熱情接待了遠道而來的祝壽者。在覲見時,馬戛爾尼拒絕磕頭,使乾隆感到很不高興。當馬戛爾尼提出開口貿易等6條要求時,乾隆才恍https://read.99csw.com然大悟,憤怒地拒絕了他的請求。依靠外交手段不能得逞的東印度公司決定不擇手段,用鴉片貿易改變貿易逆差的地位,而清政府很快認識到鴉片的巨大危害,此後,兩國在鴉片問題上的摩擦不斷升級,最終導致戰爭一觸即發。

三、十三行的衰敗:鴉片戰爭


康熙雖然實行開海貿易,實際上卻採取了許多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而當時的英國卻急於擴大貿易,1756年,英商的通譯員洪任輝乘武裝船突然抵達寧波、定海、天津等港口,並提出許多蠻橫無理的要求,這讓當時的乾隆皇帝大吃一驚,而洪任輝的背後指使者便是當時廣州貿易的首席客商——東印度公司。
但是就像我所說的,十三行如果合作起來,可以和東印度公司相抗衡,東印度公司簡單地講,就是英國在印度從事貿易的各個行業結為一體,叫做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結為一體之後擁有極大的資本,因此才可以成為英國軍事統治的馬前卒,清朝政府有沒有這種類似的想法?讀者請想想看,清朝皇帝都很聰明,事實上肯定都比我聰明是吧,我都能想到,東印度公司相當於是我們十三行的加總,那麼既然有東印度公司存在,清朝為什麼不把十三行合併起來也成立一個「東印度公司」與之抗衡呢?我這種水平的人都能想得到,清朝皇帝怎麼可能想不到呢?
伍秉鑒是什麼人呢?我認為他就是粵商的代表。粵商可以分成兩個幫,第一個是廣州幫,第二個是潮州幫。
他們具有天生的商業意識和獨特的商業眼光。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是十三行衰敗的開始,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什麼情況?在當時有34家行商,其中有20家破產,10家抄家充軍邊疆,這就是他們的下場。那麼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簽了《南京條約》,就造成行商厄運,因為開放五口通商,五口通商就不再限於廣州,所以它過去的特權就從此消失。然而更糟糕的是當時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的300萬銀元是由行商出的。到了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十三行辦公室徹底地毀於炮火中,從此以後十三行煙消雲散,再也沒有了。但現在的廣州,還找得到十三行路的路牌。

十三行行商這麼多行,只有一個人就是伍秉鑒,他大概是全屮國第一個搞了一家投資公司的,專門投資美國的股票,而且還投資美國的鐵路,包括投資了密歇根中央鐵路、密蘇里河鐵路。同時還投資礦產,包括阿爾巴尼礦產、波士頓礦產。鐵路、礦產、炒股票他都干,而且就在美國干,這麼一個具有國際化思維的商人在中國非常少見,而且在那個時代還知道跑去美國炒股票是很高明的。他投資這麼多企業,其實並不是自己投資,他找了一個中間代理,就是非常有名的旗昌洋行。他告訴旗昌洋行,將來我死了以後,或者九-九-藏-書大清王朝完結以後,你們要繼續付利息,要繼續付錢,付給誰呢?付給我的子子孫孫。
我們再看看英國政府如何培養東印度公司,要什麼給什麼,以東印度公司為前導,炮艦為後盾。而我們的行商呢,戰爭要壓榨他,借錢也要壓榨他,借380萬兩還不行,還760萬兩,這是什麼意思呢?而且更可笑的是什麼?從乾隆皇帝開始,中國人借外債,就管得非常嚴,而且成立了一個所謂的保甲制度。
在「一口通商」的時代,皇帝對西洋奢侈品有著很大的需求,為了給皇上獻禮,十三行的商人經常自掏腰包,苦不堪言。當時,十三行的商人還經常接到名目繁多的捐款,義捐成了索捐、逼捐,如果不捐就是為富不仁、有負皇恩。
背景提示
為了阻止外國商船北上,乾隆曾經試圖提高寧波等港口的關稅,但是令他驚訝的是,英國商船寧願多交關稅也要去浙江貿易,一怒之下,1757年乾隆斷然決定:以後只准洋商在廣州一地貿易。從此,廣州進入「一口通商」的時代,為了便於管理,清政府在廣州委託「十三行」協助粵海關經營和管理對外貿易,由此「十三行」成為一個半官方性質的壟斷性集團,由於在貿易中享有專權,十三行在短期內積累了大量財富。
背景提示
我記得一些數據,大概在1808年,它大概總共開了140萬兩的匯票,比如從倫敦、從孟加拉匯到中國。匯票就匯票嘛,但由於操縱匯率的結果,它在這140萬兩匯票當中就賺了6萬多兩,也就是說它的利潤率應該是7%?8%。東印度公司金融也干,工業也干,貿易也干,尤其賣鴉片給中國他們幹得最起勁,這就是惡名昭彰的東印度公司。而且當時英國打敗了荷蘭、法國才取得這個特權。1756年,東印度公司號召炮艦又打寧波、上海,它其實也不是打,就是強迫貿易,然後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把清朝統治者搞得心裏很毛,外國蠻夷之邦搞什麼,反正都是蠻夷之邦,不想跟它做交易了,所以從1756年開始到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四個海關都不開了,我們只在廣州交易。這個時刻就是粵商這個商幫興起的開始。
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統計了過去的1000年裡全世界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包括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而中國總共有6人入選,前5位分別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吞滅宋朝的忽必烈、明朝大太監劉瑾、清朝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以及國民政府財政兼外交部長宋子文。第6位是一位叫伍秉鑒的十三行行商,他在1834年以相當於50億元人民幣的2600萬兩銀元家產,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前5位可以說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唯獨這第6位——伍秉鑒,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很陌生。那麼,伍秉鑒究竟是何許人也?十三行又是什麼機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