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二章 秦始皇奠定兩千年專制基礎 秦始皇治國策略之二:中央集權

第十二章 秦始皇奠定兩千年專制基礎

秦始皇治國策略之二:中央集權

趙國故地有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太尉則是最高武官,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享受丞相待遇。有意思的是,秦始皇設立了太尉之職,卻一直沒有任命誰來當太尉,只任命了太尉職下的衛尉、中尉、廷尉等官員。也許秦始皇覺得,累就累點,還是將軍權直接控制在自己手裡比較可靠。
皇帝之下,百官之首,就是丞相。戰國時期,秦國的丞相不僅是國內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可率軍出征,樗里疾、甘茂便是先例。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首先是剝奪了丞相的兵權,使其成為單純的文職官員,同時又設立御史、太尉來牽制相權。
據漢人記載,秦朝的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是相當壯觀而且實用的,絕非後世的豆腐渣工程可比。
顧名思義,馳道就是可以讓馬車九九藏書飛馳的道路,也就是秦朝當時的高速公路。
韓國故地有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秦國最早設郡,均在邊遠地區,分別為西南地區的巴郡、蜀郡和北方的隴西郡、北地郡。在兼并的過程中,又不斷在新佔領的土地上設郡。
這其實就是延續周朝的做法。
郡下設縣,縣的最高長官是縣令,不滿萬戶的小縣則為縣長。縣令和縣長下設縣丞、縣尉,分權共治。
郡是春秋末年的產物,在戰國時期被逐漸推廣,成為各國中央政府以下的地方行政機構。
匈奴地區有九原郡。
秦始皇把這個意見交給群臣去討論,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王綰說得有理,唯獨李斯站起來反對。
鄉下設里,相當於現在的村,村長本來稱為里正,為了避秦始皇的名諱,又稱為里典。
《史記》記載,秦朝統一天下后,丞相王綰等人曾上書秦始皇,諸侯剛九_九_藏_書剛被消滅,燕、齊、楚地區偏遠,如果不在那裡分封諸王,恐怕難以維護朝廷的統治,請立諸位皇子為王,讓他們為您戍守邊疆,永享太平。
燕國故地有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秦始皇說:「有郡縣。」
李斯說:「當年周朝分封的子弟和同姓諸侯有很多,以為可以鞏固王室的統治,開始那幾代還算勉強可以,到後來就關係疏遠,相互攻擊有如冤家對頭,諸侯們成天打仗,連天子也無法制止。如今海內一統,原來的諸侯國都變成了郡縣,賞賜皇子和功臣由國家的稅收承擔,既方便又易於控制,天下百姓也斷絕了其他念頭。我斗膽問一句,本來已經是形勢一片大好,為什麼還要分封諸侯,給自己添麻煩呢?」
有些人還是轉不過彎來:「那誰來為陛下管理那麼廣闊的土地呢?」
帝國如九-九-藏-書此龐大,即便設置了郡縣等機構,仍然存在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問題。為了讓皇權能夠滲透到每一寸土地,秦始皇下令修築貫穿全國的馳道。
公元前220年開始修建的馳道,主幹線有兩條,均以咸陽為起點。一條向東,直通原來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通原來的楚地和吳越等區。到了公元前212年,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禦,秦始皇又下令修築由咸陽向北的「直道」,直達北方的九原郡,總長一千八百余里。
百越及南越地方有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齊國故地有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通過這些四通八達的馳道,皇帝的命令可以很快傳達到全國各郡縣。而且一旦有戰亂,中央的精銳部隊可以迅速奔赴四方。這對於加強中央集權來說,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層還有一種特殊的機構——亭。亭九*九*藏*書與鄉、里沒有隸屬關係,屬於縣尉的派出機構,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主要職責是「捕盜」,同時也負責接待來往官員和傳遞政府郵件,兼有驛站和郵政所的功能。
李斯的話,正中秦始皇下懷。秦國此時正處於一個歷史的人字路口,向左走,是恢復封建制度;向右走,是中央集權的專制道路。秦始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對群臣說:「天下人之所以飽嘗戰亂之苦,就是因為有那麼多諸侯存在。如今我們剛剛打出一個統一的國家,又要建立諸國,這是為戰爭埋下種子啊!用這種方法來尋求國家的安寧,難道不是南轅北轍嗎?李斯的意見是正確的,今後不用再提分封建國之事。」
楚國故地有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前前後後共設置四十六郡,郡的最高長官是郡守。為了防止郡九_九_藏_書守獨霸一方,又設置郡尉負責地方軍事和治安,設置郡監負責監督百姓和官吏。
魏國故地有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郡縣是地方機構。中央機構的設置,也體現了分權而治、只對皇帝一人負責的原則。
所謂御史,就是「管官的官」,負責監察百官,享受副丞相待遇,相當於今天的中紀委書記。這是秦朝的獨創,此後兩千多年間,歷朝歷代都沿襲秦朝的御史制度,可見其對於維護皇帝的統治,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
丞相、御史、太尉合稱「三公」,此後歷朝歷代,大體上都按照這個模式來設置自己的中央機構。所謂「位列三公」,就是說某人已經做到官員的最高級別,這在皇權社會是相當了不得的。
縣下設鄉,負責攤派徭役、徵收田賦、管理治安等工作。鄉吏有「三老」,負責教化;有「嗇夫」,負責訟事和收稅;有「游徼」,負責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