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詩經》——上古的詩歌集 第一節 《詩經》的編集和「六義」

第四章 《詩經》——上古的詩歌集

第一節 《詩經》的編集和「六義」

「六義」是《詩經》學重要的術語,也是我國傳統的詩歌理論,所以我們研究《詩經》首先要了解「六義」。
風:就是地方歌曲的意思。因為主要是從各諸侯國徵集來的民歌,所以又叫「國風」。共有15個地方,所以又叫「十五國風」。它們是:「周南、召〔shao紹〕南、邶〔bei貝〕風、鄘〔yong擁〕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bin賓〕風」,共160首。這些地方大體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以及湖北北部,主要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帶。
賦:就是開門見山,直接敘事或抒情。如:「彼狡童(美少年)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鄭風·狡童》)直接唱出女孩子相思之苦。
《詩經》有今古文之別。《漢書·藝文志》著錄的「《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是今文經;「《毛詩》二十九卷」,是古文經。此外還著錄有各家詩說十來種。其中今文經詩說除《韓詩外傳》以外,均已亡佚;read.99csw.com古文經詩說有《毛詩故訓傳》30卷,即《十三經註疏》所收今本《詩經》
《詩經》的樂曲(詩歌)類別:風、雅、頌。
舊說古代全國采來的詩歌,加上各諸侯國貴族的獻詩,以及王朝宗廟裡的祭歌,有3000首之多,孔子從中選取305首編為《詩經》。但是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記載,吳國公子季札訪問魯國考察周樂,魯國太師開音樂會招待他,所演唱的歌全在三百篇之內。可見早在公元前544年以前,《詩經》已經定型了。季札訪魯時孔子才八歲。可見《詩經》並不是孔子編定的。孔子說過「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的話(《論語·子罕》)只是說他整理過《詩經》樂曲而已。
《詩經》是我國上古的詩歌集,共收305篇詩,所以又稱「三百篇」。集中所收作品,早的有西周貴族祭祖的詩章,晚的有秦穆公時代的民謠,可知這些詩的產生時代上自殷末周初,下迄春秋中葉,大體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之間。九-九-藏-書
據古籍記載,我國古代有「采詩」的制度,就是由中央主管詩歌、音樂的官員——太師,負責徵集各地民歌獻給君主,以考察民情、政績。《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風(介紹民歌)以觀民風。」說的就是「采詩」。
比:就是以比喻的手法敘事或抒情。如:「關關雎鳩〔jujiu居究〕,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求〕。」(《周南·關雎》)用水鳥的求偶,比喻青年男女的愛情。
「風、雅、頌」和「賦、比、興」本來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把這兩者合起來統稱為「六詩」或「六義」,是不大科學的,所以孔穎達在《毛詩正義》里特別作了如下的辨析:「『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九-九-藏-書,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併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
除以上「風、雅、頌」305首詩歌之外,「小雅」里還有六個有目無詞的詩題。它們是:《南陔〔gai該〕》、《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這是六支用樂器演奏的曲牌名,叫做「笙詩」。有的書記載《詩經》有311首詩,那是連這六個曲牌也算在內了。《詩經》的樂曲類別,即這個詩集的結構,大體如此。
《詩經》的「賦、比、興」三個字把詩歌的寫作技巧作了最簡要的概括。
「六義」的理論源於《周禮》的「六詩」。《周禮·春官宗伯》:「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六詩」到《詩經》序里改稱「六義」:「先王以是(《詩經》)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九九藏書興,五曰雅,六曰頌。」(「六詩」和「六義」的次序可能因錯簡而混雜起來)
按照傳統習慣,讀《詩經》先要明白「六義」。所謂「六義」,就是「風、雅、頌、賦、比、興」這六個概念。其中,「風、雅、頌」說的是《詩經》所收詩章的樂曲類別(也就是詩歌的類別);「賦、比、興」說的是《詩經》所收詩章的寫作技巧。下邊分別介紹。
興:就是先寫景、狀物,以引起連想,從而敘事、抒情。如「蒹葭〔jianxia堅霞〕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su素〕洄(逆水)從之,道阻且長。溯游(順水)從之,宛在水中央。」(《秦風·蒹葭》)這首詩先描寫秋景的蒼涼,從而引起對遠方人的思念。
雅:就是正規樂曲的意思。其中又分「小雅」、「大雅」,合稱「二雅」。其中大多是朝會、飲燕、典禮等正式場合演唱的詩歌。歌詞多為上層人士所作,有些詩還留下了作者的姓名。比如《大雅·烝民》中有「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之句,可知是周宣王時輔政大臣尹吉甫的作品。「雅」大體以10首九*九*藏*書歌為一組,叫做「什」。「大雅」計有《文王之什》、《生民之什》、《盪之什》(11首)。「小雅」計有《鹿鳴之什》、《南有嘉魚之什》、《鴻雁之什》、《節南山之什》、《穀風之什》、《甫田之什》、《魚藻之什》(14首)。總計「二雅」共105首。
《詩經》的寫作技巧:賦、比、興。
頌:就是讚頌曲(頌歌)的意思。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類,合稱「三頌」。「周頌」大體是西周的祭歌。「魯頌」是春秋時代魯國的祭歌。「商頌」是殷商後人(宋國)保存下來的祭祀先祖的祭歌。「周頌」有《清廟之什》、《臣工之什》、《閔于小子之什》(11首)。「魯頌」只有四首。「商頌」只有五首。「三頌」合計共40首。
孔氏用「大小不同」來區分這兩個範疇固然不對(應該說標準不同),但他用傳統的「體用」觀念來區分「詩篇之異體」和「詩文之異辭」,說得還是很明白的。而且從他「非別有篇卷也」的話來看,孔氏分明也覺察到這種分類用的不是同一標準,但是礙於詩序的權威,也就只好強為之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