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四書」儒學的基礎教材 第一節 「四書」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

第七章 「四書」儒學的基礎教材

第一節 「四書」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

「四書」的編訂不是偶然的。在漢代,兒童讀完識字課本以後就要讀《論語》。而且據趙歧《孟子題辭》說:「孝文皇帝欲廣文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可見《論》、《孟》在漢代雖未列入經書,但地位已經在其他子書之上。《中庸》也是從漢代起就被重視。《漢書·藝文志》載有《中庸說》兩篇,可見已經單獨研究。到了唐代,《大學》和《中庸》受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的推崇,把它們和《論》、《孟》並列。到北宋,程頤則更進一步,把這九*九*藏*書四種材料作為基本教材來教育門生。所以「四書」的產生是有悠遠的歷史根源的。
這一篇對《大學章句》的議論,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朱熹對他編《四書集注》整個工作的議論。總的說他是要對「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實際就是為加強封建倫理教育,鞏固封建宗法制度)有所貢獻才這麼做的。因此,「四書」從南宋問世以後到清朝末年這800年間,在中國青年人的基礎教育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規定科舉考試不但要以「四書」的文句命題九九藏書,而且答卷也要一以朱注為準。而朱熹也就被尊為「朱子」,配祀孔廟。
「五經」是專業性很強的儒學高等教材。漢代古文經學家研究「五經」注重名物、詞語的解釋,意在探討「三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宋代,學者們的興趣轉向「義理」,也就是經書里的根本道理。這一派學者把儒家倡導的封建倫理準則加以抽象化、哲學化,看作先天地而存在的永恆的「天理」,簡稱為「理」。他們認為讀經的目的就在於明「理」,讀經不明「理」,就算白讀。所以宋代的儒學叫做「理學」。
「四書」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read.99csw•com基礎教育的文化課本和政治課本。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延續得這樣久,是和封建王朝廣泛推行以「忠君孝親」為核心的「四書」教育密不可分的。正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如此深遠,所以無論在教育史上,還是在文化史、政治思想史上,「四書」都給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而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精,粲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https://read.99csw.com私淑而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后之君子。極知僭逾,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雲。
理學創始於北宋學者周敦頤。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程灝〔hao 號〕、程頤兄弟倆,世稱「二程」。而集大成者則是南宋的朱熹。理學家們認為:要探究經書中的「理」,首先要明白「聖人本意」。程頤說:「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本意與聖人所用之心。」因此《論語》、《孟子》以及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的《大學》和孔子的孫子子思九*九*藏*書所作的《中庸》,就成了探究「聖人本意」的最直接的材料。朱熹曾經說:「今欲直得聖人本意不差,未須理會經,先於《論語》、《孟子》中專意看他。」又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里許。」(並見《朱子語類》)對於《中庸》,朱熹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見《中庸章句序》)。於是朱熹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把這四種材料匯刻為一套叢書,叫《四書章句集注》。這就是「四書」的來歷。
朱熹編輯「四書」的根本用意,正如他在《大學章句序》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