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工藝技術——《考工記》、《天工開物》

第八章 工藝技術——《考工記》、《天工開物》

明清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穩定,特別是明中葉以後,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發達,尤以紡織業、礦冶業最為明顯。這一時期是我國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典籍編著的鼎盛時期,在數量上要超過以前歷代同類典籍的總和。在這些著作中,佔有突出地位的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其中對於工業技術的記載,表明當時的中國許多方面的技藝在世界是具有領先地位的。明初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漕船志》、《龍江船廠志》和《南船記》,分別是記述明代船廠和造船技術規範的專著,是研究明代造船技術的重要資料。在明代,還出現了《多能鄙事》這樣的日用百科大全式專著,署名是劉基。內容包括農牧技術和家庭手工業、日用生活知識及技能等,而以後幾方面為主,反映了市民社會的技術發展。明初民間還流傳著一部木工專書——《魯班經》,內容是建築、傢具、日常生活用品和木製農具的製作。該書是一部「帶有行會的規矩準繩性質的職業專書」,對研究我國民間工藝技術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類似的著作還有《髹〔xiu休〕飾錄》,是明代著名漆工黃成編寫的我國現存的唯一一部漆工技術專著。明代後期由於軍事需要,武器研製技術發展較為突出,《火龍經》、《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火器專著問世,其中后兩種為譯作或編譯之作。受西方影響並有所創造的著作還有明末王徵的《新制奇器圖說》等。另外,明代計成的《園冶》是我國最古的造園學著作。到了清代,政府加強了對手工業行業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技術規範,《清代匠作則例》就是關於清代各手工業行業技術規範的總稱,範圍包括產品名稱、尺寸、做法、用料、工時,等等。據統計,這些則例有近百部,有官修的,有民修的,長的有幾十萬字,短的則只有幾款。清代還有一部官式建築規範的專書,叫《工程做法》,統一了清代官式建築的標準,是古代建築模式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最後一次確立,也是當時建築向程式化發展的集中體現。清代其他手工業和工業的著作也很多,如《蘇州織造局志》是清初皇家企業蘇州織造局的專志;《南窯筆記》、《陶說》、《景德鎮陶錄》、《陶冶圖編次》等,都是陶瓷技術專著,其中唐英的《陶冶圖編次》對陶瓷技術項目和技術細節的記錄最為詳盡,是我國最早的全面系統地介紹陶瓷工藝的專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瓷工藝學專著;吳鼎立的《自流井風物名實說》和丁寶楨編的《四川鹽法志》是關於四川鹽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專著;吳其濬的《滇南礦廠圖略》是一部詳細介紹清代雲南礦廠分佈及其採礦冶鍊技術的圖文並茂的專著。明清兩代水利工程更為發達,因而專著也更多。例如,論述太湖水利設施的就有明歸有光的《三吳水利錄》、張國維的《吳中水利全書》等;論述畿輔地區水利的有明徐貞明的《潞水客談》、王履泰的《畿輔安瀾志》等;記述特定水利工程的專書有明李熊的《木蘭陂集》、清程鳴九的《三江閘務全書》、項棣孫的《通濟堰志》、黃世傑的《雲南省城六河圖說》等。明清在黃河治理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現了許多專著,如萬恭《治水筌蹄》首先提出「束水攻沙」治黃理論,《河防一覽》、《河防述言》等發展了這一思想。此外,像《漕河圖志》、《海塘錄》之類的關於運河和海塘治理的專著還有數十種。
宋應星在他的著作中不僅廣泛地總結和記錄了我國的生產經驗和工藝技術,而且注意從一些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在討論生物性狀的變異中,他認為是環境影響的結果,指出「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就是說土壤的各種因素在不同的時間是變化的,而具有不同遺傳性的植物能夠適應土壤環境的變化。這種見解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供了理論依據。又如,他在用水銀和硫磺製造硃砂的工藝中,指出水銀一斤(十六兩)可得硃砂十七兩五錢,那多出的部分是「借硫質而生」。這不僅表明他已經認識到硃砂是汞和硫的化合物,而且有了「質量守恆」思想的萌芽。
灌鋼是鍊鋼方法中的一項重https://read•99csw.com要技術,是把生鐵和熟鐵一起放入爐中加熱,利用生鐵含碳高,熟鐵含碳低的特點,合煉成一種優質鋼。我國自南北朝時期就已廣泛使用這種方法。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對它的操作過程有過記敘。《天工開物》記載的灌鋼法與宋代比,優點是生鐵放在熟鐵上,而不是陷於熟鐵中間;熟鐵作成薄片狀,而不是條狀;這樣熔化后可以向下淋滲,增加了接觸反應的機會。明代的鍊鋼爐結構也更合理,操作更簡便。灌鋼法是古代世界制鋼術中的一項傑出創造,在古代歐洲是沒有的。
《天工開物》全書三卷,又分18章,各章的內容是:1.乃粒,農作物的生產;2.乃服,紡織技術;3.彰施,染色技術;4.粹精,穀物的加工;5.作咸,製鹽;6.甘嗜,製糖;7.陶埏〔shan山〕,磚瓦的燒制和陶器、瓷器的製作;8.冶鑄,鑄造技術;9.舟車,車船的製造和運輸方法;10.錘鍛,金屬鍛造技術;11.燔〔fan凡〕石,採煤和燒礦技術;12.膏液,榨油;13.殺青,造紙;14.五金,各種金屬的開採冶鍊技術;15.佳兵,武器製造;16.丹青,顏料和墨的生產;17.麴櫱〔nie聶〕,釀酒技術;18.珠玉,珠寶玉石的採集和加工。《天工開物》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上的各個生產領域。書中各章的先後順序安排,是根據「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作出的。把與人民衣食有關的農副業放在全書之首,其次是手工業,而把珠玉放在最後,體現了宋應星重農重工輕視金玉的思想。全書詳細介紹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以及一些生產管理的經驗,尤其注重收集當時最新技術項目。書中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有120多幅描繪生動的插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秦漢以後,我國的封建制度開始確立,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實行了重視農業、輕視甚至抑制工商業的政策;特別是漢武帝之後,儒家學說佔據統治地位,更加強了這一政策的思想基礎;以至於在整個封建社會,工程技術和工藝技巧被視為下等人所從事的微末之技,工匠、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卑微,其中許多人身在匠籍,處於半奴隸的地位。這種傳統觀念和社會關係,極大地損害了技術的流傳和記錄。也正因如此,和其他學科眾多的專著相比,技術方面的專著就顯得寥若晨星了。就目前所見,秦漢至唐之間還沒有一部技術方面的專著。
在古代,金屬製品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槓桿,所以,冶金和金屬加工是古代重要的工業部門。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用「冶鑄」、「錘鍛」、「五金」等三卷專門記述這方面的內容,補充了我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技術文獻空白。
《考工記》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長久而巨大的影響。歷代宮廷器具的製作,以及都城的修建,往往都要以《考工記》的記載為參照。元、明、清三代對《考工記》的研究更多,甚至細緻到對某一篇目或某一工種的討論和考訂。進入現代,對《考工記》的研究達到了嶄新的階段,涉及的學科也更廣泛。特別是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與《考工記》的記載配合研究,因而有了更高的認識水平。
早在春秋中期,我國就發明了生鐵冶鑄技術,戰國、秦漢以來,鍊鋼技術也有很高水平,明代在技術上又有不少革新。根據《天工開物》的記載,生鐵煉成后,如要再造熟鐵,則在冶鐵爐旁設一方塘,趁熱使鐵流入塘內,加入泥粉為溶劑,並由數人用柳棍快速猛攪。泥粉中含有硅酸鹽和氧化鐵,能加速生鐵中的碳等成分的氧化作用,使生鐵變成熟鐵。這種將冶鐵爐和炒鐵塘串聯使用的連續作業方法,省掉了炒鐵時再熔化過程,減少了時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冶鐵時使用的鼓風裝置,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活塞式風箱,可以連續鼓風。
紡織印染工藝在我國歷史悠久,尤其是絲織品的印染加工更是領先世界。高貴的絲和絲織品在染色之前,還要經過「暴練」處理(相當於現在的精練工藝)。也就是利用富含鹼性的植物灰汁或貝殼鍛鍊出的鹼性更強的石灰對絲和絲織品進行處理,並在日光下曝晒,以達到除去纖維外面的絲九-九-藏-書膠,便於染色的目的。《考工記》記錄了這種工藝的整個操作過程,是我國關於灰水脫膠、日光脫膠漂白的最早記載。《考工記》記敘染色工藝時說:「三入為纁〔xun勛,淺紅色〕,五入為緅〔zou鄒,深青透紅的顏色〕,七入為緇〔zi資,黑色〕。」這是說用某種染料染色的時候,被染物每浸染一次,顏色便加深一些,反覆浸染后,可以得到不同的顏色。這種工藝也是《考工記》中首次加以記錄的。
《考工記》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總敘,篇幅較短。它首先強調「百工」在國家「六職」(六種基本的社會分工,包括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中的職責和所佔的重要地位,又論述了各地的工藝特產和獲得優質產品必須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在這一部分中,還羅列了後面要加以論述的六類30個工種。其中木工包括輪、輿、弓、廬、匠、車、梓七個工種;金工包括築、冶、鳧、栗、段、桃六個工種;皮工包括函、鮑、(韋軍)〔yun運〕、韋、裘五個工種;色工包括畫、繢〔hui惠〕、鍾、筐、幌5個工種;刮摩工包括玉、榔、雕、失、磬五個工種;摶〔tuan團〕埴〔shi直〕工包括陶、瓬〔fang訪〕兩個工種。第二部分是全書的主體,分別記敘了各工種的職能和技術規範,但段、韋、裘、筐、榔、雕六個工種的文字已闕。《考工記》的技術內容包括了車輛製造、兵器、樂器、容器、玉器、皮革、練絲與染色、陶瓷、建築和水利工程等等,幾乎涉及了當時官府手工業的各個部門。該書記錄了當時生產過程中詳細的技術分工。如車輛製造,除「車人」外,還有專門製造輪子的「輪人」,專門製造車廂的「輿人」,專門製造車轅的「輈人」等。這樣手工藝專門化與分工精細的傾向是當時手工業生產技術高度發達的標誌。
《考工記》是我國第一部工藝技術規範專著,因此在標準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更為巨大,幾乎涉及全書的各部分內容。它規定了嚴格的技術分工,統一產品的部件名稱,制定產品和建築設計的標準與規格,從選材、用料到生產程序的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制度。產品出來后,又規定了相應的檢驗方法和標準。如在製造車輛中,光車輪的質量檢查就有六種方法。又如,在「廬人」節中為了檢驗兵器的質量,規定了三種科學的測試方法,即通過分別固定一端、兩端、中點,進行搖動振蕩,查看兵器的結實程度。如今材料力學實驗中,測試棒狀體的機械性能,也基本上是用這三種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考工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質量管理、標準化管理的專著。
《考工記》中記載了許多物理知識。如用水的浮力測量箭桿的質量分佈;指出箭羽是箭飛行的穩定裝置。又如在車輛製造中提到了滾動摩擦力和輪徑大小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力學知識的較早記載。鍾、磬、鼓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樂器。《考工記》中對它們的大小、厚薄等因素對音質的影響都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表現了豐富的聲學知識,特別是「鳧氏為鍾」一節,簡直是一篇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的制鍾論文,敘述制鍾的規範、音響等情況簡潔、周詳,比歐洲同種內容的文獻要早1500多年。
宋應星在記述生產過程和生產設備時,都盡量給出詳細的數據,如單位面積產量、油料作物的出油率、秧田的移栽比、各種合金的配合比例,等等。對實驗數據的重視,使《天工開物》在科學性方面佔有突出地位。
唐代由於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思想上也比較開放,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有利於書籍的刊行與傳播,因此技術專著開始少量出現。從隋朝到唐朝,水利工程的修建日益普遍,工程規模大,水車、高轉筒車等水力機械已廣為使用。這時出現的《水部式》、《敦煌水渠》等著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專業法規。二書都是在敦煌殘卷中發現的,其中詳細記載了鄭白渠和關中、沙州等渠的管理規則。唐代陳廷章的《水輪賦》是關於水輪筒車的形制、運轉和功用的專著,反映了當時農業灌溉機械的發展。唐代的軍事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太白陰經》是一部兵書,其中大量內容和軍事工九-九-藏-書程技術有關,包括平陸築城的規範和攻守器械;水軍戰船的形制構造和性能,以及大量的濟渡器材;士兵配備的兵器數量、形制和尺寸等。另外,唐代的《工藝六法》和五代的《漆經》也是技術方面的專著,但現在已失傳了。
《考工記》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手工業生產的科學技術著作,也是手工業制度和技術規範的彙集。它本來是一本單獨的著作。但由於《周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中,「冬官」一篇缺失,後人把《考工記》補入,因此,它又成了《周禮》的一部分。在儒家學說盛行的年代,《考工記》身居儒家經典之中,無疑身價倍增,也使得它廣為流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成含鋅合金並提煉出金屬鋅的國家。金屬鋅過去稱為「水錫」、「白錫」、「倭鉛」。宋元時已能煉出較純的鋅,明清時還向外國出口。關於鋅的提煉技術,以《天工開物》的記載最早、最詳細。書中還有一幅最早的用爐甘石提煉鋅的生產過程圖。《天工開物》指出了鋅在高溫下易揮發為氣體的性質,並研究了按不同比例配比煉製銅鋅合金(黃銅)的工藝,同樣是冶金史的可貴記載。
我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煤。漢代冶鐵遺址中就發掘出了煤塊。到了明代,煤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採煤技術也達到了很高水平。《天工開物》第一次系統記述了煤的採礦工程。書中介紹了用粗竹管把礦井中的有毒的瓦斯氣體引出地面的方法,還介紹了設置「支板」(巷道支護)防止塌井事故,解決了井下採煤的兩個重要的安全問題,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合理的。《天工開物》中將煤按物理性狀和用途分為明煤(大塊、易燃、耐燒)、碎煤、末煤三類,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分類。

《考工記》

生物因周圍環境變化而引起變異,是生物進化論的一個重要議題。我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到這一現象,並加以運用。《天工開物》提到有些水稻因為乾旱缺水而變得具有抗旱性,通過人工選育,可以得到變異的旱稻種,即使在高山缺水的條件下也可種植。《天工開物》還有利用生物變異原理,改良蠶種的記載。如用「早雄」(一化性蠶的雄蛾)和「晚雌」(二化性蠶的雌蛾)雜交,育出良種;或用「黃雄」(黃繭蠶的雄蛾)和「白雌」(白繭蠶的雌蛾)雜交,得到下一代褐繭蠶。這種人工雜交育種的技術是我國古代生物學的一項重要成就。書中還提到在蠶種留種前要用石灰水或鹽滷水進行「蠶浴」,再經風雨雷電雪,淘汰弱質,留下的便是強健的蠶種。這是應用人工選擇的又一個例子。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就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為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明朝時,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都比以往有顯著增加,廣大農民在選育和推廣良種、精耕細作、水利灌溉、土壤改良和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天工開物》對這些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宋應星考察了當時各種作物種植情況和在大眾食物比例中的變化,指出「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說明當時稻已成為重要的農作物。因此,《天工開物》對水稻的栽培和耕作技術的記載尤為詳細,其中有許多以前農書從沒提到的新技術。如談到用浸種法育秧時說,秧苗生長30天就要拔起來分栽,否則就會減產。又說一畝秧苗可以供移栽25畝。這個1:25的關係,是個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數據,在江西近代還是如此。書中還提到對於帶「冷漿」的田地,也就是排水不良、土溫較低的酸性土壤,可以用動物骨灰蘸稻根,或用石灰灑在秧苗根部,而向陽的田地則不可用這種方法。撒石灰便於中和土壤酸性,促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而用骨灰蘸苗根,則是施用磷肥的有效措施。《天工開物》記載了用砒石(砒霜)拌種和蘸根,以防病蟲鼠害的方法,並且介紹說明代湖南衡陽工場中一處就年產砒石達萬斤。用砒石作為農藥,是中國農業技術中的一大發明,《天工開物九-九-藏-書》首次將這一技術記錄下來。
《天工開物》內容豐富新穎,是我國古代人民生產知識和工藝技巧的全面總結。該書問世后,曾屢次被明清學者所引用,許多內容被收入官修的《古今圖書集成》、《授時通考》等大型圖書中。然而由於書中有反清思想,因此沒有收入《四庫全書》。此後,該書逐漸湮沒無聞了。到本世紀20年代,丁文江等自然科學工作者注意到《天工開物》的重要性,但已難於找到原本,只好以從日本傳回的刻本為底本刊印。丁文江認為《天工開物》「要算國故中最值得讚許的一部科學典籍」,並率先對宋應星及《天工開物》進行了研究。從此,自18世紀以來,不被廣泛注意的明代學者宋應星和他的《開工開物》,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注意。1949年後,《天工開物》的研究受到極大重視,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1952年,北京圖書館從寧波李氏墨海樓捐獻的藏書中得到了《天工開物》的初刻本,為最完善的古本,中華書局於1959年影印出版。《天工開物》在國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該書在17世紀后流入日本,成為各界廣為重視的優秀讀物,刺|激了「開物」之學的興起。 日本明和八年(公元1771年)出版了《天工開物》的菅〔jian堅〕生堂本,這是該書最早在國外刊刻的版本。18至19世紀,《天工開物》傳入朝鮮,又成為朝鮮實學派學者參引的著作。19世紀《天工開物》的許多內容被介紹到歐洲后,更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重視。法國學者儒蓮稱該書為「技術百科全書」,達爾文將它稱為「權威著作」。


圖8 《天工開物》中的煉鐵圖
中國古代建築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建築不同,它主要採用木結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特點和可能,空間規模巨大,平面展開,講究建築群體之間的相互連接和配合。重視各個建築的整體安排。《考工記》「匠人建國」、「匠人營國」節中就體現了這一建築思想的萌芽。在具體建築實踐中,已經使用了水平器、線墜等測量儀器,並用觀測太陽和北極星的方法來確定方向。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就不能不提到《考工記》。
《考工記》保存了豐富的實用數學知識。在「車人之事」節中談到的「矩」、「宣」、「(木屬)〔zhu燭〕」、「柯」、「磬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套角度概念,曾在春秋戰國時期廣泛使用。《考工記》中常用簡單的分數來表示手工業產品各部分尺寸的比。如「十分寸之一謂之枚」,「枚」就是後來的「分」,「十分寸之一」的表示法被後世的算術用語所繼承。該書中還有不少先秦度量衡方面的史料,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科技經典著作,被譽為「工藝百科全書」。宋應星(公元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29歲時,宋應星考中舉人,以後他曾多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但都落第而歸。多次進京的長途旅行,使宋應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社會見聞,對當時政治的腐朽黑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促使他下決心放棄科舉途徑,轉而鑽研生產實踐中的學問。宋應星47歲時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後來又擔任過福建汀州(今長汀縣)的推官、亳〔bo駁〕州(今安徽阜陽地區)知府。在分宜任教諭的時候,宋應星把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寫了《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我國進入青銅時代雖比西亞要晚,但冶鑄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後來居上,在商代已達到了一個高峰,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等出土文物就是這個歷史時期的見證。在《考工記》中,青銅冶鑄已發展成擁有六個工種的手工業部門,而且有著先進的技術經驗。如「金有六齊」(青銅器的六種合金比例)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合金規律的認識,第一次向人們https://read.99csw.com指出了合金性能和合金成分之間的關係。《考工記》中還說,在冶鑄加熱過程中,先是冒黑濁之氣,然後是黃白之氣、青白之氣,等到爐火變成純青之色時,火候正好,可以開始澆鑄了。這是世界上依據煙氣和火焰顏色來判斷冶鍊進程的最早記載。
宋元兩代是我國科學技術繁榮昌盛的時期,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的專著相應也比較多。宋代李誡主編的《營造法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官修建築專書,也是我國建築工程技術的劃時代著作。該書分為釋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五大部分,內容涉及各類官式建築及其具體結構,而且圖文並茂。這部著作說明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構架體系已經達到純熟的程度,並向標準和定型方向發展,對元明清的建築有重大影響。元初薛景石的《梓人遺制》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工技術專著,其中「車制」和「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如「華機子」(提花機)、「立機子」(豎式織機)、「羅機子」(織羅的專用織機)等,是我們現在研究古代紡織機械的重要史料。宋元時期在其他技術方面也有專著出現。如北宋朱肱〔gong公〕的《北山酒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關於釀酒工藝的專著,南宋王灼的《糖霜譜》是古代關於製糖工藝的重要專著,元代陳椿的《熬波圖》是記錄宋元時代海鹽生產技術的重要專著,南宋蔣祈的《陶記》,是古代記述景德鎮陶瓷業情況的第一篇專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專著。宋元水利發達,成書于北宋並經金、元兩代陸續補充的《河防通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河工技術規範書,其中對黃河的水文特徵和治河工程的每一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和計算方法都有詳細記載。這時還出現了特定水利工程的專志,如《李渠志》記江西宜春李渠工程;南宋魏峴〔xian現〕的《四明它山水利備覽》詳記始建於唐代,位於浙江鄞縣,具有多種功能的壩工樞紐它山堰,其中歷代修建和歲修制度、水文測驗、泥沙處理以及當時水土流失的加劇的分析等,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在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方面的成就極為輝煌,對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早在原始社會階段,我國的一些部落、氏族就以擅長某種技藝著稱。如原居今河南濮陽一帶的昆吾族就善於制陶和冶鑄,原居於河南輝縣的共工氏善於治水,等等。進入階級社會後,一些部落和氏族被征服,處於臣服的地位,負有製作和進貢特定製品的義務;後來又演變為為王室服務的工奴和匠師,這即是官府手工業的開始。當時為王室服務的工匠很多,被統稱為「百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變革和生產發展的需要,促使工程技術和工藝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當時私營手工業者也已在社會上出現,他們有著高度的生產和創造的熱情。著名的墨子和巧匠魯班(公輸般)比斗攻城技術的故事就反映了當時技術發展的一個側面。當時的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像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埋在地下2000多年,至今依然表面花紋清晰、光彩照人。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為了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手工業生產內部分工的細密化和技術的規範化與科學化,就成了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考工記》一書的出現,就反映了這一趨勢。《考工記》記載了近30個工種的產品形制和工藝規範,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的手工業部門,堪稱「百工技藝之書」。該書科學技術內涵十分豐富,在我國和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除了《考工記》外,這一時期的其他文獻及諸子書中有不少技術內容,如《管子·度地》就是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技術理論著作,其中論述了土壤含水量的季節變化對施工質量的影響等有關的力學知識,提出了渠道坡降的計算方法,介紹了當時水利施工的組織方式等。又如《墨子》中的《備城門》等篇記載了攻、守城的器械和製作,以及使用技術,反映了當時軍事工程技術的發展情況。
《考工記》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部最早、最詳細的科學技術文獻。書中除論述了各種手工業的設計要求和製作工藝外,還力圖闡明其中的科學道理。我國先秦的許多科技成就,都是依靠它得以最早記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