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隋唐的科舉考試製度 第二節 唐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

第四章 隋唐的科舉考試製度

第二節 唐代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

唐高宗時期,科舉考試製度日趨健全,取士名額有所擴大。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武則天要求參加明經科考試的士子都要學習《孝經》和《論語》,並以此為科舉考試的一項內容。后她又規定貢舉人停止學習《老子》,改學她編的《臣軌》。《臣軌》是武則天規誡群臣「鎔范身心」的訓條,是長壽二年(公元693年)至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期間科舉考試讀本。仿唐太宗《帝范》,編為同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慎密、廉潔、良將、利read.99csw.com人等12篇,二卷,各篇均有注文加以闡釋。直到唐中宗複位后,才廢除學習《臣軌》,重習《老子》。武則天不重視學校教育,十分重視科舉考試製度,她親自策問貢士于洛城殿,開創了科舉考試中殿試的形式。她令人練武習功,以長垛〔duo舵〕、馬射、馬槍等為考試內容,通過武舉來選拔軍事人才,從而開創了武舉的先例。她針對考場舞弊之風,要求在考試時,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開創了糊名考試的方法。她大開制科考試,通過制read.99csw.com舉,「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起家或拜中書舍人、員外郎、次拾遺、補缺」,「其次與出身」(《通典·選舉三》)。對於出身低微的士子,這是獲官、至少是取得入仕資格的一條便捷途徑。在職官員也可通過制科考試迅速擢升。
唐太宗執政時期,實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重振教育,擴建學校,興建校舍,為國家培養後備人才,以確保科舉取士的數量與質量。同時,大力推行科舉考試製度,開科取士,網羅人才,以達到鞏固唐王朝的目的。他規定進士讀一部經九_九_藏_書史,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一赴尚書省,第二年三月二十一日考試完畢。由於實行學校和科舉考試並重的指導方針,這一時期學校教育制度和科舉考試製度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唐玄宗糾正了武則天輕學校教育重科舉考試的做法,重新調整了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製度之間的關係,使二者都得到發展。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詔天下每歲貢士,減《尚書》、《論語》策,加試《老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在京都長安設置了崇玄學,地方諸州也設九-九-藏-書立了崇玄學,同時增設道舉來選拔精通道家著作的人才,道舉考試的方法和明經科相同。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即是說,凡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經過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的學習。到了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科舉考試製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完備的考試製度了。「開元以後,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十通分類總纂·選舉類》)
唐德宗貞元五年(公元7https://read.99csw.com89年)改革了明經科的考試內容,將以前試《爾雅》改為試《道德經》。貞元六年(公元790年)為防止考官舞弊,實行別頭考試,即把考官的親屬交給吏部的考官去負責考試。以後仍有局部的小調整。
唐代國運較長,政局相對穩定,這為科舉考試製度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王朝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員向朝廷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另一方面積極推行科舉考試製度,逐步擴大考試科目,增加考試內容,完善考試程序,從而使科舉考試製度取代了以薦舉為主的選士制度,成為當時領先於世界各國的用人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