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硯 第三節 端硯

第四章 硯

第三節 端硯

蕉葉白 蕉葉白又稱蕉白。如蕉葉初展,鮮翠嬌嫩,色白略帶青黃,古人形容其「渾成一片,凈嫩如柔肌,如凝脂」。「如秋雲綿密,或如水波微塵。視之不見,浸於水中乃見」等等。
青花 青花為硯面上青藍色斑點,如排粟、如星斗。青花需浸水方能顯現。《說硯》中說:「沉水觀之,若有萍藻浮動其中者,是曰青花。」青花為難得的名貴石品。李賀那首詩題中,就特別標明為「青花紫石硯」。青花品類繁多,如微塵青花,青花點細如塵;鵝毛氄〔rong 冗〕青花,青花有如雛鵝胎毛;蟻腳青花,青花狀如蟻腳般細小;萍藻青花,青花如萍藻水面漂浮;魚仔隊青花,青花如幼魚結隊漫遊;雨霖牆青花,青花如屋檐滴雨,等等。
在開採方面,「明永樂宣德間開坑,未幾俱罷去」,這隻是短暫小規模開採。以後在「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太監李鳳開坑封坑月日立石。」可知在明代後期,又開採過。由於硯石名貴,自宋元至明,在端溪硯坑就設有官員,「把總一員,專轄守坑。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其厲禁如此。」這是說自宋元明以來,對下岩(水坑)一直是「駐兵置弁」,布監設守。在萬曆年間,更派朝廷太監管理,說明官方的重視,不過「宣德至萬曆,始一開坑,旋即封閉也。」到了明末「蜀人熊文燦總督兩廣日,指揮蘇萬邦致石工於江西,緼〔yun 運〕火中夜開坑,不敢自日中也。」又說:「此雖系官開,實同私開。」這是說在明末,當時兩廣地區最高官吏曾「私開」硯坑,不敢在白天行動,只是利用夜間,燃麻照明開採。由於硯坑開挖較深,所得下岩(水坑)硯石,「其石稱最」。後來遂有水坑硯石「以明坑駕宋坑之上」,及「唐斫其膚,宋入肌理,轉鑿轉深,今得其髓是也」的說法。說明自唐代起,隨著開掘深入,漸尋得優質石脈。另外,也是因開採日久,經驗累積,技術提高的結果。
綠石岩 清代吳蘭修《端溪硯史》上稱,綠石岩為綠端。石色通體翠綠,故名。佳者純渾無瑕,晶瑩油潤。綠石岩于宋代開坑採石。硯坑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在北嶺及小湘峽、鼎湖山,皆為旱坑。另一種認為,上述地點后因硯石枯竭,停止開採。改為端溪朝天岩附近開採,后與朝天岩相合,上層為綠色綠端,下層為朝天岩。綠石岩產綠色端石,但尚有不少地方也出產綠色硯石,如前已有介紹的甘肅省洮硯,吉林省松花石硯等,識硯時應加以注意。
關於「石眼」的價值,歷來有不同看法。一般說來,有佳眼的硯石,石質相對幼嫩、細膩。但對於石眼來說,因是含鐵質的結核體,這些「石疵」,在使用上反而是硯的缺點。前人即已說過:「端石如一段紫玉便佳,何必有眼。」但石眼罕見別緻,晶瑩美觀,「石亦有眼,巧出天工」,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人們自然對其愛不釋手,爭相寶之。在硯石製作時,如能巧妙布置,因「疵」施藝,確能令石眼為硯石增色添輝。
天青 端石中色青微帶灰白,純潔無瑕者叫天青。古人說: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天際」。硯石中read.99csw.com如有天青與魚腦凍或蕉葉白相傍互依,渾然一體者,則為上品。
冰紋 亦稱冰紋凍,為白暈花紋,如壁掛瀑布,飛瀉千尺。冰紋也是水岩獨有的石品花紋。
米芾《硯史》上說:「器以用為功……夫如是,則石理髮墨為上。」明代張應文《論硯》上說:「發墨謂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發光如汕〔shan善,魚游水貌〕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硯使之然也,故硯以發墨為上。」這就是說,硯石之優劣,關鍵在於「發墨」性能的好壞。清代紀昀就認為,凡瑩潤發墨者,不管是堅老還是柔膩,都屬上品。由此看來,若全面綜合觀之,端、歙二硯五雀六燕,銖兩悉稱,實乃不分軒輊,難衡伯仲。端、歙二石在中華硯材寶庫中,堪稱「連璧」,同為祖國珍貴硯寶。
「盪」是「湖」的別名,為魚腦凍旁支。「盪」不似魚腦凍完整與輪廓清晰。若隱若現,宛若輕紗。如水在石中蕩漾,波影漣漪。
劉禹錫也有多首詩讚美端硯。他在《謝遺端溪硯》一詩中說:「尋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媧天補剩石,昆劍切來泥……鵒〔yu 喻〕眼工諳謬,羊肝士乍刲〔kui 虧〕。」此外,如陸龜蒙也有《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等詩讚譽端硯。這些都說明了,端硯在唐代出現后不久,就受到大家的喜愛。
端石產地及端石名坑的分佈,大致集中在羚羊峽以東斧柯山一帶,以及羚羊峽以西偏南的七星岩背後北嶺山一帶。再有,羚羊峽以東的沙浦一帶也產近似端石的硯材。其中羚羊峽以東的斧柯山一帶,又集中了端溪硯石最有代表性、最為名貴的硯石坑洞。羚羊峽一帶,夾岸「峻峙壁立」,江水洶湧澎湃。清代詩人黃遵憲游端州,有詩讚曰:「歸帆正值好秋風,卻為看山誤我期。急水漸趨江合處,奇峰橫出路窮時。」在端溪硯坑附近,山嶺更是重巒疊翠,鬱鬱蔥蔥。羚羊峽一帶,自古即為端州八景之一的「羚峽歸帆」。
金銀線 是水岩硯石中獨有的石品,為條狀、線狀花紋,黃色者稱金線,白色者稱銀線。
歷史上,有許多名貴端硯流傳下來,如台灣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方「觀象」端硯,八棱式,長寬各14厘米,高2.8厘米。色青白,兩旁綴獸面銅耳(右耳缺),硯池分三格。上方鐫「觀象」二字,硯首側鐫「唐研」二字,均為隸書。硯背四周深凹,中心略凸,鈐鐫「乾隆御玩」篆文,右上方有古錢紋,硯周環鐫楷書迴文銘。
清代計楠《石隱硯談》「溯源」一節中說:「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初唐高祖李淵年號,說明端硯已有近1400年歷史了,在幾大名硯中,也是歷史最悠久者之一。由於端硯的名貴,深受喜愛,自唐代始,歷代都有許多讚美它的詩文。其中膾炙人口、流傳最廣的,自是唐代詩人李賀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水岩洞內因長年受泉水灌注浸漬,故名水岩。水岩有幾種名稱。因開坑採石年代久遠,歷史古老,水岩又名老坑。又因硯石佳美,曾入貢皇宮,故又稱皇岩。因水岩是在硯坑中最下層,所九*九*藏*書以又稱為下岩。
以上介紹了「四大名硯」及其他名硯,其中端、歙二石,尤為瑰寶。歷史上曾有端、歙高下之較。依照傳統看法,一般認為端硯「溫潤」,歙硯「堅潤」。以往「硯貴堅老」與「硯重柔膩」之辯,實乃端、歙優劣之爭。
宣德岩 因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開坑採石,故名。石色以豬肝色為基調,略帶紫藍,蒼灰。石質較細,幼嫩,僅次於坑仔岩與麻子坑。宣德岩硯石多斷脈,難采,佳石不多。
魚腦凍與「盪」 魚腦凍是硯石中,有似受凍魚腦般影紋。色澤為白中有黃,又略帶青,最佳魚腦凍為「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端溪硯史》)。有一種不完整魚腦凍,稱為「碎凍」,雖不完整,但「錯落疏散」于硯中,別具情趣,也很名貴。
宋硯由於不只一個硯坑,所以石質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宋坑石色凝重渾厚,以豬肝色(或稱馬肝色)為代表石色,表面有金星點。上乘宋坑石質緻密、潤滑。石質稍粗者稱為「紫端」。在端溪各坑中,宋坑硯石以下墨快而著稱,故所研墨汁以書寫奔放、流暢大字為宜。繪製工筆精緻圖畫,書寫工整細小字體,以水岩、麻子坑與坑仔岩硯石為佳。
《端溪硯史匯參》說「最重於宋」的端硯,到了「元明端溪漸晦」。這主要是由於「下岩自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崩壓之後,封閉不開,惟相傳曰已竭。元及初明,人所見流傳古硯,大半梅花坑、宋新坑、將軍坑。墨綉古澤,入手可愛,遂誤認為真正下岩,故有黑如漆、色青黑之語,不知此非下岩也。」這是說端溪最有名,石質最好的坑在下岩,即老坑或水岩。下岩自治平四年崩塌之後,封閉停采,這樣就影響了端硯的生產與流傳,至元與明初時,端硯業「漸晦」。
水岩共分四個岩洞,大西洞、正洞、小西洞與東洞。諸洞中以大西洞硯石最佳。坑洞全長135米,洞口至洞底高差為25.5米,洞底距正常河水水面間距為150米,也就是說,坑洞是處在水位線以下相當深處,這也增加了開採的困難。
朝天岩 因洞口較大且朝天,故名。位於宣德岩附近,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開坑採石。石色呈紫藍色,有青苔斑點,此為朝天岩獨有之特色,石質較細膩。
清代端硯,在康乾時代空前繁榮,可謂達到了全盛時期。在硯石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評定、硯紋選擇、硯盒裝潢等方面,都有許多創新。清代流傳下來的端溪名硯很多,後面還要加以介紹。
宋坑 因於宋代發現並開坑採石,故名。宋坑為一坑群,其中包括盤古坑、陳坑、伍坑以及蕉園坑等。宋坑位於肇慶七星岩北嶺山一帶,西起小湘峽,東至鼎湖山,又因北嶺山下有將軍坑,故前人也稱宋坑為將軍坑。
入清,「端溪大顯」。清初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開坑採石,雖說「守禁罷」,但民間無力「私開」,所以實際上仍是官方「給費」,「督撫採辦」。從唐初開採至清初,「凡六開坑」。此次開坑,由於「豪力」,能「得美石」。端溪硯石至乾隆年代,九_九_藏_書「水坑石,色澤雖亦鮮麗,氣韻不能靜深」,作者嘆曰:「佳石日竭。」后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開坑採石,咸豐以後,又因硯坑淤塞,硯石枯竭等等原因而停采。
麻子坑 麻子坑據說在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開坑採石,相傳為一陳姓痘疤硯工發現,故名。此坑位於水岩之南約4公里處,洞在山腰,下距端溪水約600多米。該處山坡陡峭,怪石嶙峋〔linxun林旬〕,道路險峻。麻子坑有水坑與旱坑兩部分,水坑在下,終年浸水,旱坑在上,積水時間短,兩坑相距甚近。麻子坑石質高潔、細滑、緻密、堅實。一般說來,僅次於水岩,與坑仔岩並駕齊驅,其中佳石勝於坑仔岩,優質者可與水岩媲美。
端石以水岩為首,其石質細膩、緻密、堅實,石色豐富多彩,石品紋飾絢麗多姿。古人讚美其「細潤如玉」,「扣之無聲」,「溫潤而不滑」,「貯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等等。清代陳齡《端石擬》認為,水岩端石具有八德:「一曰歷寒不冰,質之溫也;二曰貯水不耗,質之潤也;三曰研墨無泡,質之柔也;四曰發墨無聲,質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艷,質之細也;六曰護毫加秀,質之膩也;七曰起墨不滯,質之潔也;八曰經久不乏,質之美也。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水岩確集端溪各坑之優,久被奉為眾坑之首。
水岩 前面介紹過,端石產於羚羊峽東邊端溪水一帶,水岩在端溪以東,鄰近溪水出口處。清代朱彝尊《說硯》上說:「端溪之水……長一里許,廣不盈丈,自水口北行三十步,有穴。」此穴即為水岩洞口(清代營造尺,一尺約合0.32米,五尺為一步)。
坑仔岩 又名康子岩,亦稱岩仔坑,位於水岩以南,半山之上,距水岩洞約200餘米。坑仔岩歷史也很悠久,自宋代以來,歷代均有開採。坑仔岩石質也很優良,幼嫩,紋理細膩,堅實滋潤。石色青紫稍帶赤,顏色較勻。坑仔岩洞口岩壁,鐫刻有許多碑記與詩文,記載了不少文人雅士遊覽與考察坑仔岩的情況,很有史料價值。
端硯硯石使用性能上的優劣,審美價值上的高低,往往與其石品以及石色、石聲等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又與硯坑有關,因此需要對硯坑情況加以了解,下面簡單介紹一些端硯名坑。
宋代的許多著作中,如《文房四譜》、米芾的《硯史》、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蔡襄的《硯記》、高似孫的《硯箋》、李之彥的《硯譜》,以及蘇軾的《東坡志林》、杜綰的《雲林石譜》等等,都有論及端硯的篇章。宋代也出現了關於端硯的專著,如前面提到的葉樾《端溪硯譜》等。由於有這些硯史文獻,使我們對硯史,特別是端硯的早期歷史,對端硯在開採、坑洞、品目、製作等方面的情況,都有了很好的了解。
關於端硯始於何時,以及端硯發展的歷史,在清代黃欽阿編著的《端溪硯史匯參》,以及其他許多硯石文獻上,都有介紹,現簡述如下。
古塔岩 位於坑仔岩之南。石色凝重,紫稍帶赤。石質嬌嫩、堅實、滋潤。佳者可與宋坑媲九九藏書美。
鷓鴣斑 又稱麻雀斑,硯面上有白中帶黃、黃中帶褐之小斑點,恰似鷓鴣羽毛斑點。
端州石工巧如神,
踏天磨刀割紫雲。
佣刓〔wan 完〕抱水含滿唇,
暗灑萇〔chang 長〕弘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春,
輕漚漂沫松麝熏。
干膩薄重立腳勻,
數寸秋光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
孔硯寬頑何足雲。
五代十國時據《文房肆考圖說》載,「至南唐李主時,端溪舊坑已竭。」後來為「宋貢硯」,「遂開新坑」。米芾在《硯史》上說:端州岩石「賜史院官硯多是,其後來歲貢,惟上岩石。」《端溪硯史匯參》上也說:「宋貢硯唯賜史官,故端溪重於天下。」這是說,由於端硯名貴,在宋代已成為貢品,皇帝也往往用來賞賜官員。因此端州地方官多有貪取私囊者。《文房肆考圖說》又說,在熙寧中,有位知端州的地方官杜某,為了「獨佔之」,「禁民毋得採石」,老百姓詬稱其為「杜萬石」。著名學者周敦頤,那時在當地任官,「惡其奪民之利」,「題請」「凡仕于州者,買硯毋得過二枚」。周敦頤此舉有力地遏制了貪官惡吏,減少了對端石的濫采。這是一樁在端硯開採史上值得提及的要事。
魚腦凍是石質最細膩、最幼嫩的部分,實如「小兒肌膚」。魚腦凍名貴,不僅因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因其發墨好,下墨快,有實用價值。
蟲蛀 硯石邊皮部位,有狀如蟲蛀蠶食斑跡,齒孔遍布。本屬殘缺,由於出自天然,反生美感。
端石中的「石品」,在端硯的使用上,特別是在端石的鑒賞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前面說了,石品是硯石中,因含礦物質不同,而形成的天然花色斑紋。端石的石品絢麗多彩,五光十色,是端硯一大特點。下面就較為名貴的石品,簡要加以介紹。
蕉葉白與魚腦凍,初看非常接近,若仔細審視,卻不盡相同,各具特色。魚腦凍是半圓、圓形或橢圓,如晴天浮雲,白中透黃;而蕉葉白則成條成片,色白帶綠。
石眼 石眼是硯面上狀如鳥獸眼睛的「石核」,是端石中另一名貴石品。《端溪硯史》上說:「圓暈相重,黃黑相間,黳〔yi醫〕睛在內,晶瑩可愛」。石眼一般以形似何目而定其名,從形態上區分,多以鳥類或獸類眼目定名,如鴝鵒〔quyu渠育〕眼、了哥眼、珊瑚鳥眼、雞翁(雄雞)眼、雀眼、貓眼、象眼(鳳眼)等等;從神態上區分,有瞎眼、死眼、活眼、怒眼、淚眼、翳〔yi益〕眼等等;從位置上區分,有高眼、低眼、底眼等等。
火捺〔na納〕 火捺又稱「火烙」,硯面顏色如經火烙灼焦一般,呈紫紅微帶黑色。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澤紫中微帶黑,嫩者紫中微帶紅。火捺又分幾種:胭脂火捺,中心部分色澤較深,猶如塗抹胭脂,自心向外,由深漸淺;金錢火捺,中心部分較深,外周環輪狀,像古銅錢,又稱金錢凍,這種火捺較少見,是火捺中https://read.99csw.com最為名貴的品種;豬肝凍,色澤如豬肝,圓形或橢圓形,是火捺發育成熟的表現,也較名貴;馬尾火捺,火捺分散如馬尾臨風,飄散石中,此種火捺又稱馬尾紋。
白線岩 《端溪硯史》上說:「白線岩多白筋如粗銀線」,故名。位於羚羊峽以西峽北山嶺上。其石白筋,乍看如散碎冰紋。岩洞分三層,產石優者可為雕花硯材,遜者作低檔淌池硯。
脂硯齋端溪硯也十分有名,橢圓形,長約8.3厘米,寬約6.6厘米,高約1厘米。明代萬曆年間蘇州吳萬有制,硯盒蓋內刻有萬曆名伎薛素素像,硯背刻有王樨登五絕一首:「調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點,余潤拂蘭芝。」下款為:「素卿脂硯,王樨登題。」側邊刻隸書:「脂硯齋所珍之硯,其永保。」據此可知,後來紅學史上著名的「脂硯齋」即因藏此硯而得齋名。此硯原藏吉林省博物館。
《端溪硯史匯參》說:「明季端溪復顯」,「本朝(指清)端溪大顯」。表明明末以後至清代,端硯業又有復興與發展。
端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羚羊峽斧柯山。因肇慶古屬端州,故名端硯。又因在端溪水畔,故又名端溪硯。宋代葉樾〔yue 月〕在《端溪硯譜》上就說:「端州……皇朝……賜號肇慶府,府東三十二里有山,曰斧柯山,在大江之南,蓋羚羊峽之對山也……自江之湄〔mei眉〕登山,行三四里即為硯岩也。」
《端溪硯史匯參》編纂者黃欽阿說:「長吉(李賀字)此詩,為自來說端溪之祖。且標題曰紫石,得端溪之真。曰青花,得端溪之精。端溪始出,而即得此詩,誠端溪之幸也。」黃氏之語,言之鑿鑿。
梅花坑 石色呈蒼灰白微帶青黃,有梅花點,故名。位於北嶺山九龍坑,故又稱九龍坑。原梅花坑硯石產自羚羊峽沙浦典水附近,故古人又稱典水梅花坑。梅花坑硯石以多眼為其特點,石質近似宋坑,較水岩、麻子坑、坑仔岩略粗,但仍為佳石,下墨亦快。
在製作上,因明代藏硯之風甚盛,故設計製作追求古雅大方,精緻細膩。天然硯即隨形硯增多,即依照硯石天然形狀,巧妙構形,利用天然紋理、斑點,稍加雕飾,「天工人工,兩臻其美」,也可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代端硯的石色利用,更是令人嘆服。如以石皮色澤作山石或松干;利用「魚腦凍」作雲霞或白浪;利用「石眼」作珠露、星月等等。此外,明代端硯在硯形上,除隨形硯以外,硯式更趨於多樣化。此時還出現一種「平板硯」,這種硯石專註重硯材質地,一般只削平磨光硯體,不加雕琢,有的甚至不開硯池硯堂。這種「半成品」只是為了賞玩與收藏。明代端硯雕飾題材也十分廣泛,如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等。用意也很全面,如表示吉祥、壽祿、鎮邪、引福,以及顯示清高、氣節等等。明代端硯在硯側硯底,鐫詩刻銘已成風氣。硯石已綜合形制、雕刻、繪畫、書法、詩詞、篆刻等多種藝術為一體。眾多達官貴人,文士墨客,皆愛硯成癖,以嗜硯為榮,著實形成了一股「硯石熱」。
翡翠 硯石中有翠綠色圓點、橢圓點或條狀。有時稱條狀者為青脈。翡翠不同於石眼,翡翠有眼無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