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先秦雜技的萌芽 第三節 擊壤、投石、投壺

第一章 先秦雜技的萌芽

第三節 擊壤、投石、投壺


圖5 宋李公麟《擊壤圖》(局部)(見《歷代寫意人物畫欣賞》)
投壺,先秦時期貴族士大夫宴饗時的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遊戲。後來逐漸發展、衍變為文人的高雅游宴活動,這大概與魏晉以來文人喜歡飲酒的風氣有關係。壺為長形細口的器具,以壺口象徵為箭靶,人們站在一定的距離,將短箭往壺口中投擲,投入壺口者獲勝。據《禮記·投壺》藍田呂氏注云:
投石,也不能算是純正的雜技,但與雜技有密切關係。投石最早是作為一種練兵的手段出現的,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國大將王翦與楚國的兵將交戰,他先採取固守的戰法,以逸待勞。他在巡視軍營時,發現軍中的兵士正在練習遠距離投石,他認為有這樣精力充沛,又積極鍛練,時刻準備戰鬥的軍隊,是九*九*藏*書克敵取勝的保障,就非常高興地說:「士卒可用矣」。投石後來發展成投丸、飛刀、打鏢,對雜技和武術中打暗器均有影響。
說明投壺是從西周時施行「禮射」中的「賓射」、「燕射」、「鄉射」而衍變成為新的酬賓娛樂項目。投壺時所用的「矢」(箭)有三種長度,室內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罰酒。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30年)載:
擊壤,自古相傳有兩種說法:一為遊戲,一為歌舞。宋代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引《逸士傳》記載,傳說在堯時,有50位老人在街頭做「擊壤」的遊戲,忽有一過客見到,他感嘆起來,認為這是堯治理天下的偉大政績。但老人們卻極不贊同地答道:
投壺,射禮之細也……且以樂賓,且以習容,且以講藝也。投壺者,不能盡于射禮,而行其節也。

圖4 擊壤圖(見《三才圖會》)
九*九*藏*書
太陽出山我下地耕作(吾日出而作),
太陽落山我回家休息(日入而息),
我鑿井飲水,種田吃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堯幫我做過什麼(帝何力於我哉)?
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也記載此事,稍有出入,說「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十老人擊壤于道」。在宋代人李公麟畫的《擊壤圖》中,似描繪的是群眾性歌舞場面。而在明代人王昕編的《三才圖會》中的《擊壤圖》,是描繪農夫在田間勞作間歇時的一種遊戲。擊壤是一種遠古時產生的雜技遊戲,古人在田野里耕作休息時,或耕作告一段落時,便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頓足擊九-九-藏-書土而歌,來消除疲勞,調劑一下平日單調的生活。漢代劉熙《釋名》中說「擊壤」為「野老之戲」,宋代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引三國時邯鄲淳《藝經》也說它是一種古老的遊戲。它的遊戲方法是在田隴上豎起一塊小木頭,稱作「壤」,農夫們手裡各自拿著一塊大小相同的木塊,「前廣后銳,長四尺,闊三寸,其形如履」。遊戲時,站在遠處按順序朝「壤」投擲,誰能夠擊中「壤」,誰就是比賽的獲勝者。至於擊壤的距離,《藝經》說「三、四十步」遠,其實並沒有死硬的規定,一般不應該太近,也不會太遠。太近了比較容易擊中,很難分出高低,太遠了不僅不容易擊中,而且也沒有那樣的腕力,會使人失去遊戲的興趣。關於「壤」的形狀大小,說法不一。晉代周處《風土記》里說「壤」一尺四寸長,呈錐狀,一頭大,一頭小。《三才圖會》繪「壤」為鞋子狀物。其實它只是個靶子,至於什麼形狀,也無死硬的規定。嚴格地說「擊壤」不能算是純正的雜技,但做這種遊戲需要九_九_藏_書有技巧,對雜技的產生、發展有密切關係。先秦時的投石,先秦、兩漢以後的投壺,以及唐宋以後的擲磚、拋堶〔tuo陀〕、飛刀、打鏢等,都是擊壤的變種。在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擊壤」、明代楊慎《升庵集》卷五八「拋堶」中均有闡述。
說明先秦時期這種遊戲已風行,為上層貴族社交中一種酬賓活動。漢初,投壺活動有了新的發展,據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五中記載,漢武帝時,有位郭舍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他打破了儒家舊制中的投壺方法,能將竹箭投入壺中反彈出來,用手接到后再投再接,竟「一矢百余反」,被人稱作「驍」壺,「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祭遵,因為崇尚「儒術」,恪守舊法,「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後漢書·祭遵傳》)。在河南南陽出土漢墓畫像石中,有漢代的投壺遊戲圖,圖中刻一壺,當中兩個人正在向壺中投筭〔suan算〕,足見這種活動在當時很流行。三國時邯鄲淳作有《投壺賦》,描read.99csw•com述了新舊兩種投壺的方法。他說壺的樣式為高三尺左右,「盤腹修頸」的長脖子壺,上面「飾以金銀,文以雕刻」。這不是日常用來盛酒的壺,而是精工製作的工藝品,是比較堅固的專供人遊戲用的金屬壺。投壺時將壺放在「距筵七尺」的地方,顯然是放在大殿或大廳里,在比較大規模的宴會上才採用這種遊戲以助酒興。比邯鄲淳稍晚一些,大約在晉代初年,壺具開始有耳,據《經說·投壺》記載,這種壺其「耳小於口,而賞其用心愈精,遂使耳算倍多」。由於壺器的不斷變化,遂使投壺的難度、技巧也隨之增高,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投壺部》記載,晉初石崇家有一妓,可以隔著屏風投壺。在《晉陽秋》書中記載,丹陽縣縣官王胡之,能閉上眼睛將箭投入壺中,更神乎其技了。上述資料說明,從西周時反映等級制度的「射禮」,至先秦時期衍為貴族、士大夫的投壺,而在儒家也提倡投壺后,漸漸地被文人所佔有,並最後發展成為幾乎社會上各階層都喜歡的一種具有普遍性的遊戲。